日圓穩定幣的「雙軌制」未來:解構JPYC 與聯合穩定幣的機構之路
引言:日本穩定幣的「二元化」格局
日本的穩定幣市場,正在呈現一種「雙軌制」或「二元化」發展格局。這種格局並非偶然的市場演化,而是由日本獨特的監管框架、深層的產業需求以及截然不同的技術實現路徑,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頂層設計」的結果。
第一條軌道,是自下而上的發展路徑。其典型代表為JPYC。這條軌道在法律的「圍欄」內,主要服務於全球的、無需許可的DeFi生態。
第二條軌道,是由上而下的、由傳統金融巨頭主導的路徑。其核心代表,是近期由日本三大銀行(三菱UFJ、三井住友、瑞穗)宣布將共同推動,並統一依託於Progmat平台發行的穩定幣框架。這條軌道的目標,是服務受監管的、機構級的企業結算和證券代幣(ST)市場。
本文將客觀且深入解構這兩條軌道,並著重分析其第一根支柱:法律基礎與技術架構。我們將詳細探討:它們各自所依據的法律架構是如何從根本上決定了其市場定位?它們在技術上分別解決了哪些傳統金融無法解決的「痛點」?尤其是三大銀行的機構聯盟,背後真正的策略意圖和技術考量究竟是什麼?
透過對這兩條軌道的並列分析,我們將揭示日本在加密產業的一種分區管理、平行發展的國家級戰略。
1. 解構雙軌-法律基礎與技術架構
軌道一:JPYC 的法律進化與“100 萬日元之牆”
要理解JPYC 的市場定位和技術用例,我們必須先理解其在2025 年發生的根本性法律地位演變。
- 從「預付工具」到「資金轉移工具」的合規升級
在早期探索階段,JPYC 的營運主體JPYC Inc. 採用了一個靈活的法律架構— “預付支付工具” 。在這個框架下,JPYC 在法律上更接近一種“遊戲點數”或“商場儲值卡”,其核心特徵是不可贖回為日元。
這是一個在當時監理真空期內巧妙的策略。它成功規避了複雜的銀行和資金轉移法案的嚴格監管,使得JPYC 得以作為一種「日圓計價點數」。
然而,這「灰色」階段已經結束。隨著2023 年日本《資金決濟法》的修訂,穩定幣被正式定義為“電子支付工具”,JPYC 的法律基礎也必須隨之升級。
JPYC 預付型已於2025 年6 月停止發行。取而代之的,是JPYC 株式會社在經歷了漫長的申請週期後,正式取得了「第二類資金轉移業者」(Type 2 Funds Transfer Business)的牌照。
這次「合規升級」意義重大。它使JPYC 的法律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一個不可贖回的“點數”,升級為一個受監管的、合規的、在法律上被允許贖回為日元的“資金轉移工具”。這使其在法律屬性上,真正成為了「穩定幣」。
- 「100 萬日圓之牆」:法律架構定義的市場天花板
然而,這次合規升級,在賦予其「可贖回性」的同時,也為其戴上了一個決定其市場定位的、最核心的「枷鎖」——即「100 萬日圓的交易上限」。
根據日本《資金決濟法》的框架,「第二類資金轉移業者」牌照,其核心特徵是為了在促進創新的同時,嚴格防範洗錢和保護消費者。為此,監管規定了單筆交易不得超過100 萬日圓的上限。
這就是被日本金融界和加密產業普遍稱為「100 萬日圓之牆」的核心限制。
這項法律限制,從根本上決定了JPYC 的市場定位。它表明,JPYC 在法律層面無法被用於大規模的、單筆超過100 萬日圓的交易。這在事實上將其與機構間的大額清算、B2B 跨境結算、以及(我們將在後文詳述的)證券代幣市場完全隔離開來。
因此,JPYC 的技術架構和核心用例,都必須在「可贖回」和「100 萬日圓上限」這兩個前提下展開。其技術架構,是天然面向公鏈的。它必須部署在以太坊、Polygon、Solana 等全球公共區塊鏈上,以服務其核心的DeFi 市場。其智能合約的設計,必須是無需許可的,以便與全球的DEX、借貸協議和收益聚合器自由組合。
但同時,這開放的技術架構,又被其「第二類」牌照的法律上限所束縛。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二元狀態:JPYC 在技術上是全球化的、無需許可的、無上限的(智能合約本身並不限制轉帳金額);但在法律上(當其運送用於受監管的日本實體或個人時),它又是受限的、有上限的。這種法律與技術的“錯位”,使其天然成為了服務於“灰色地帶”和純粹Web3 經濟的工具,而無法成為日本主流金融的結算層。
軌道二:三大銀行與Progmat 的「無上限」機構聯盟
現在,我們轉向軌道二。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敘事,它並非由Web3 原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動,而是由日本金融的「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建構的。
- 基於「信託法」的全新法律基礎
軌道二的法律基礎,完全繞過了JPYC 所屬的「資金轉移業」框架。它所依據的,是2023 年《資金決濟法》修訂案中,為銀行和信託機構量身打造的「信託型穩定幣」的法律路徑。
近期,日本三大銀行(三菱UFJ、三井住友、瑞穗)的共同公告,正是基於這項全新的法律架構。其核心法律結構為:
- 發行架構:三大銀行將作為“共同的信託委託人”,而三菱UFJ 信託銀行將作為“單一的信託受託人”。
- 核心特徵:這是最關鍵的法律差異。基於銀行或信託牌照發行的“電子支付工具”,在法律上沒有100 萬日元的交易上限。
這一法律地位的差異,是日本監管機構進行「頂層設計」的直接體現。日本是一個「成文法主義」國家,市場參與者(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的行為邏輯是「 '灰色地帶'就是禁止通行」。這與美國「判例法主義」下的「灰色地帶就是通行」 截然相反。
因此,在2023 年新法案推出之前,日本的機構級穩定幣市場為零。新法案的通過,並非「監管」了現有的市場,而是「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合規的、機構可以進入的市場。
- Progmat 平台:解構「數位資產國家隊」的技術架構
軌道二的參與者,選擇了一個統一的技術底座- Progmat 平台。要理解其技術架構,必須先理解其股東組成。
Progmat 在2023 年從三菱UFJ 信託銀行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公司。其股東陣容,幾乎囊括了日本金融與科技的核心力量,堪稱「數位資產國家隊」:
- 信託銀行(發行層) :三菱UFJ 信託(42%)、瑞穗信託(6.5%)、三井住友信託(6.5%)、農中信託(6.5%)。
- 交易所(流通層) : JPX (日本交易所集團, 4.3%)。
- 券商(銷售層) : SBI PTS Holdings (4.3%)。
- 技術(基建層) : NTT Data (11.7%)、 Datachain (4.3%)。
因此,Progmat 並非一家尋求顛覆式創新的科技新創公司。它是一個由日本核心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組成的「基礎設施聯盟」 ,其戰略目標是成為日本在數位資產時代(ST, SC, UT)的、統一的、中立的、合規的「國家級基礎設施」。
在Progmat 的技術藍圖中,ST(證券代幣)、UT(功能型代幣)和SC(穩定幣)是其核心的三大支柱。 ST 是被代幣化的「資產」(如不動產),而SC 則是用來支付和結算這些資產的「現金」。三大銀行的穩定幣發行,正是為Progmat 宏大藍圖中「ST(RWA)市場」補上的最後一塊、也是最關鍵的一塊「支付與結算拼圖」。
- 銀行穩定幣的驅動力:“核心銀行系統”的技術“旁路”
一個核心問題隨之而來:銀行已經擁有成熟的、高效的內部支付體系,為何要「多此一舉」地在區塊鏈上建立一個穩定幣平台?
答案是,銀行穩定幣並非為了取代現有系統,而是為了解決現有系統無法解決的三個核心“痛點”,其中最關鍵的是其自身IT 架構的僵化。
- 互通性:
- 現有的電子貨幣(如PayPay、LINE Pay 等)是兩個獨立的、封閉的、由不同公司經營的「私人資料庫」。它們之間“沒有互通性”,並且“可用範圍受限”。而基於區塊鏈的穩定幣(SC),可以實現“相互互換”,且“任何人、隨地都可訪問”。
- 跨境支付:
- 傳統的「銀行匯款」需要透過一個由「中繼銀行」組成的漫長鏈條。這個過程「中間成本高昂,到帳延遲大」。而穩定幣體係是一個P2P 模型,從一個地址直接到另一個地址,可實現「中間成本極小化,即時轉帳」。
- 核心系統的僵化:
- 這是解釋銀行「為什麼必須」採用「信託型」穩定幣,而不是直接開放自己的銀行帳戶(即「存款代幣」)的關鍵。
- 現況:日本乃至全球的銀行IT 系統,都仰賴一個被稱為「核心銀行帳務系統」的封閉、陳舊但極度穩定的體系。
- 問題:這是一個「龐大、笨重、陳舊」的系統。其關鍵缺陷在於,它「沒有支援'寫入'或'轉帳'操作的API」。所有更新(如轉帳)都必須透過內部的網路銀系統發起。
- 困境:如果要在「核心銀行帳務系統」上直接實現7x24 小時的外部可編程調用,將需要「大規模的改造,這不可避免」。這在IT 成本和金融穩定性風險上,對任何銀行來說都是幾乎不可接受的。
「信託型」架構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旁路」方案:
- 銀行側:銀行(作為委託人)將資金轉入「信託」(作為受託人)。這是一個標準的、每日都在發生的成熟金融作業。銀行的「核心銀行帳務系統」不需要做任何新開發。
- 信託面:信託(由Progmat 平台賦能)在區塊鏈上發行等額的穩定幣。
- 鏈上:從此,所有7x24 小時的、可編程的、智能合約的調用、B2B 的自動結算,全部發生在信託和區塊鏈層面,與銀行的「核心銀行帳務系統」完全隔離。
- 贖回:當用戶需要贖回時,信託在鏈上銷毀穩定幣,並將法幣透過傳統路徑返還給銀行的帳戶。
這個架構,在完全不觸動銀行核心帳務系統的前提下,為銀行的存款賦予了24/7、低成本、跨境、且最關鍵的— 「可程式化」 。
2. “DeFi”與“機構”的市場定位
我們看到,JPYC被「第二類資金轉移業」牌照和「100 萬日圓交易上限」所定義;而軌道二(Progmat 聯盟)則基於「信託型」牌照,構建了一個「無交易上限」的機構級結算網絡。
它們是定義市場、劃分客戶、解決特定痛點的關鍵。在本章中,我們將深入分析,這兩條軌道分別滿足了哪些核心使用者的迫切需求,又解決了傳統金融和Web3 經濟中的哪些具體「痛點」。
JPYC:服務全球DeFi 的“鏈上日元”
JPYC 的核心使用者群體:即全球的、無需許可的、交易額在100 萬日圓以下的加密原生經濟參與者。
JPYC 所解決的核心痛點,是全球DeFi 生態中「鏈上日圓」這一關鍵資產的缺失。
痛點一:DEX 流動性與7x24 的日圓外匯市場
在全球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USDC、USDT、ETH 和WBTC 構成了流動性的基石。然而,作為全球主要儲備和交易貨幣之一的日元,卻長期缺席。
JPYC 的出現,是第一個合規的、可贖回的鏈上日元解決方案。它的核心用例之一,便是作為JPYC/USDC或JPYC/ETH交易對的流動性基礎。這實質上創造了一個高效的日圓即期外匯市場,允許全球任何一個DeFi 用戶,在任何時間進行日圓與主流加密資產的兌換。其核心用戶,是全球的DeFi 交易者、套利者以及需要日圓敞口的Web3 協議。
痛點二:將日本宏觀經濟環境「代幣化」的套利工具
JPYC 在金融層面最核心、最獨特的用例,是它將日本獨特的宏觀金融環境——長期低利率政策——成功地「代幣化」並引入了DeFi。
在傳統金融領域,這催生了全球聞名的「日圓套利交易」(Yen Carry Trade):機構投資者藉入成本極低(近乎為零)的日元,將其兌換為高收益的美元,並投資於高息資產(如美國國債),從而穩定地捕獲二者之間的巨大利差。
然而,這項操作在傳統上是機構的專利,一般投資者難以參與。 JPYC 所解決的痛點,就是將這一專業級的金融策略, “去中心化”和“無需許可化” 。
在「100 萬日圓上限」的法律框架下,JPYC 恰好成為了DeFi 玩家執行此類套利操作的完美工具。一個典型的「鏈上日圓套利交易」路徑如下:
- 抵押:一名DeFi 用戶將其持有的ETH 或WBTC 存入Aave、Compound 等去中心化借貸協議,作為抵押品。
- 借出:該用戶選擇借出JPYC。由於錨定法幣的零利率環境,JPYC 在鏈上的借款利率(Borrow APY)極低,遠低於其他主流資產。
- 交換:用戶立即在DEX(如Curve 或Uniswap)上,將借入的JPYC 賣出,換成高息的美元穩定幣(如USDC 或USDT)。
- 存入生息:用戶再將換得的USDC 存入借貸協議的存款池或收益聚合器(如Yearn Finance),取得顯著高於JPYC 借款成本的存款利息(Supply APY),從而捕捉二者之間的利差。
這個「借出JPYC、換成USDC」的動作,本身就是一種在鏈上執行的、以日圓計價的做空行為。 JPYC 的可贖回性、公鏈可組合性以及100 萬日圓的上限,使其契合了全球DeFi 交易員執行此類中低額度、高頻套利的需求。
痛點三:Web3 生態內的日元微支付
此外,JPYC 也服務日本本土的Web3 生態。對於NFT 市場、鏈上遊戲或Web3 應用的開發人員而言,他們需要一個原生的日圓支付工具來進行小額結算。 JPYC 恰好滿足了這項「微支付」和「生態內結算」的需求。
Progmat:服務於TradFi 的“B2B 機構結算工具”
與JPYC 相反,軌道二的Progmat 聯盟,其核心用戶並非全球DeFi 交易員,而是日本乃至全球的大型企業、機構投資者、證券公司和銀行本身。
所要解決的,是JPYC 無法觸及的、日本主流金融體系中的系統性「痛點」。
痛點一(對外):B2B 跨國與企業資金結算(SWIFT 痛點)
傳統B2B 跨國支付的痛點是全球性的。一筆透過SWIFT 系統的銀行匯款,需要經過一個由「中繼銀行」組成的複雜鏈條。這個過程不僅產生了高昂的中間成本(手續費、匯兌差),更嚴重的是其極差的時效性(T+N 到帳)和非7x2t 小時運行的限制。
對於像三菱商事這樣的全球綜合商社而言,其每日在全球範圍內有大量的資金結算需求。三大銀行基於Progmat 平台的穩定幣,為其提供了第一個合規的、無上限的、P2P 的替代方案。它允許企業從一個地址直接向另一個地址進行即時轉賬,將中間成本極小化。其核心用戶是跨國公司的財務部門。
痛點二(對內):銀行核心系統的現代化
「信託型」穩定幣所解決的第二個核心用戶痛點,是銀行本身的痛點。
「旁路」架構(銀行➡️信託➡️ 區塊鏈)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在完全不觸動銀行核心帳務系統的前提下,為銀行的存款(日元)賦予了「可編程性」。這是一種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率的銀行系統現代化方案。
痛點三:證券代幣市場的「券款對付」(DVP 痛點)
如果說B2B 結算是其直接應用,那麼Progmat 穩定幣的終極目標,就是為其生態的另一大支柱——證券代幣——提供「現金支柱」。
金融市場結算的基石是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即「券款對付」 。
- 傳統結算:在T+2 結算週期中,買方和賣方之間存在巨大的「信用風險」和「時間差」。
- 鏈上DVP :買方持有「錢」(即Progmat 穩定幣),賣方持有「資產」(即Progmat 證券代幣)。透過智能合約,二者可以實現「同時交換」(原子交換)。
這基於一個已然存在的龐大市場。根據Progmat 的數據,截至2025 年秋季,日本國內ST 案件的累計發行額已達2,800 多億日元,而ST 案件的市場總殘高更是高達5,600 多億日元(約合38 億美元) 。
在這些已發行的ST 中,以金額計算,超過86% 都是不動產ST 。
這個價值數千億日元、並正在高速增長的證券代幣和RWA市場,目前正缺乏一個合規的、高效的、原生的「鏈上現金結算工具」 。
因此,三大銀行聯合發行的「無上限」穩定幣,其核心戰略用戶,就是這個數千億級的ST/RWA 市場。其目標是成為這個新興資本市場中唯一的、合規的、機構級的DVP 結算工具,從而完成Progmat 平台上「資產發行」與「資金結算」的最終閉環。
3. 三大銀行的真實策略意圖
解決「痛點」只是表層的「戰術目標」。我們真正需要回答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是:
- 為什麼是「聯盟」?為什麼三菱UFJ、三井住友、瑞穗這三家在傳統金融領域中互為最大競爭對手的巨頭,會選擇在這一核心賽道上「聯合」行動?
- 為什麼是“Progmat”?為什麼銀行不各自建構自己的私有平台,而是選擇將這個未來金融的核心基礎設施,統一託付給一個從三菱UFJ 信託銀行「分拆」出來的、股權分散的「中立」實體?
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才能揭示出日本金融頂層設計背後真正的、也是最終的戰略意圖。
意圖一:「中立平台」-建構產業「最大公約數」的唯一路徑
日本三大銀行的聯合,是整個Progmat 穩定幣框架中最值得深思的戰略抉擇。在傳統金融世界裡,支付和結算是銀行最核心、競爭最激烈的領土。任何一家銀行(例如三菱UFJ)如果試圖建立一個私有的、排他性的穩定幣結算平台,並要求其競爭對手(如瑞穗和三井住友)加入並使用,這在商業上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沒有一家金融巨頭,願意將自己未來的核心結算業務,並運作在由其主要競爭對手所控制的基礎設施之上。
因此,三大銀行都認識到,要建立一個能被全行業採納的、國家級的“機構結算網絡”,其前提必須是“中立性”。
這正是Progmat 平台被推上歷史舞台的核心原因。 Progmat 的股權結構設計,完美詮釋了這項「中立性」的策略考量。它在2023 年從三菱UFJ 信託銀行獨立出來,後者雖然仍是最大股東(42%),但其控制權被刻意稀釋。
更關鍵的是,瑞穗信託、三井住友信託、 SMBC乃至農中信託,均以6.5%的持股比例並列成為其核心股東。同時,聯盟也引入了代表「流通」的JPX(日本交易所集團) 、代表「銷售」的SBI和代表「技術」的NTT Data 。
這種“全明星”式的股權結構,其意圖是向市場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 Progmat 並非三菱UFJ 的“私有財產”,而是由日本金融核心力量共同出資組建、共同認可的“行業公共基礎設施” 。
透過犧牲單一機構的絕對控制權,三菱UFJ換來了遠比控制權更有價值的東西——全行業的採納和共識。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隊”基礎設施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其成功的唯一路徑。
意圖二:防禦與反擊——建造“TradFi 合規護城河”
三大銀行的聯合行動,不僅是「建設新大陸」的進攻,更是一場至關重要的「防禦反擊戰」。其防禦的對象,正是全球性的、無需許可的加密貨幣(如USDC、USDT)以及JPYC 這樣的新生力量。
在傳統金融巨頭的視角中,如果任由這些「非主權」、「非銀行」發行的穩定幣滲透到B2B 支付和證券結算領域,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銀行的核心結算業務將被徹底「去中介化」 。
因此,三大銀行必須搶在Web3 力量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前,主動出擊。其策略邏輯是經典的「擁抱、擴展、收編」:
- 擁抱:主動擁抱區塊鏈技術,承認其在DVP 和跨境支付上的優越性。
- 擴展:利用其最強大的武器——監管信任和法律資源——推動2023 年《資金決濟法》的修訂,創造出一個專屬於銀行和信託機構的、「無上限」的「信託型」穩定幣法律框架。
- 收編:透過這“頂層設計”,成功地將市場“一分為二”。
- JPYC :被「100 萬日圓之牆」的法律框架,永久地「遏制」在DeFi 和零售的小額支付「沙盒」中,使其無法染指機構級的系統性金融業務。
- Progmat :成為唯一合規的、無上限的、被三大銀行和交易所共同背書的「機構通道」。
透過這項策略,日本的金融巨頭們,在不扼殺Web3 創新的前提下,成功地建構了一道深厚的「TradFi 合規護城河」。它們利用法律框架,確保了在可預見的未來,所有高價值、系統性的金融活動,都必須且只能在它們所掌控的「軌道二」上運作。
意圖三:壟斷“RWA 經濟”的“結算收費站”
如果「中立性」是其組織形式,「合規護城河」是其防禦手段,那麼其最終的、也是最核心的戰略意圖,就是「進攻」**——**即全面掌控日本下一代數位金融的「核心收費站」。
而在證券代幣這個新興的“資產端”, Progmat 平台已經佔據了64.6% 的發行份額,取得了近乎壟斷的先發優勢。
三大銀行聯盟的策略閉環至此完全清晰:
- 第一步(資產端) :透過Progmat 平台,搶先壟斷日本ST/RWA(不動產、債券)的「資產發行」。
- 第二步(現金端) :透過三大銀行聯盟,發行統一的、無上限的Progmat 穩定幣(SC),成為這個數千億級ST 市場中,唯一合規的「現金結算」工具。
結論:日本的「分區與建設」數位資產策略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對日本穩定幣「雙軌制」的格局及其未來,得出一個客觀結論。 JPYC與共同穩定在當前的市場階段,並非直接的競爭關係,而是服務於截然不同市場的平行賽道。它們服務於截然不同的使用者群體,解決了截然不同的市場問題。
日圓穩定幣已進入「分區監管」與「頂層建設」的階段。一方面,監管層將JPYC 這類自下而上的Web3 零售創新「納入監管」;同時,也為其設置了一個「監管沙盒」。這就像建立了一道法律防火牆,將這些創新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與本土核心金融體系「隔離」。另一方面,監理階層為銀行與信託機構「頂樓設計」了一條全新的合規路徑,直指日本金融體系的核心:企業結算與資本市場。
展望未來3年內,這兩條軌道大機率將持續平行發展。軌道一將繼續探索DeFi、Web3 遊戲和零售支付的創新。軌道二則將專注於將日本數萬億美元計的RWA進行「證券代幣化」(ST),並透過銀行穩定幣(SC)實現其高效流轉。
關於 Movemaker
Movemaker 是由 Aptos 基金會授權,經 Ankaa 和 BlockBooster 共同發起的首個官方社區組織,專注於推動 Aptos 華語區生態的建設與發展。身為 Aptos 在華語區的官方代表,Movemaker 致力於透過連結開發者、使用者、資本及眾多生態合作夥伴,打造一個多元、開放、繁榮的Aptos 生態系統。
免責聲明:
本文/部落格僅供參考,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 Movemaker 的立場。本文無意提供:(i) 投資建議或投資推薦;(ii) 購買、出售或持有數位資產的要約或招攬;或(iii) 財務、會計、法律或稅務建議。持有數位資產,包括穩定幣和 NFT,風險極高,價格波動較大,甚至可能變得一文不值。您應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位資產是否適合您。如有具體情況方面的問題,請諮詢您的法律、稅務或投資顧問。本文提供的資訊(包括市場數據和統計信息,若有)僅供一般參考。在編寫這些數據和圖表時已盡合理注意,但對其中所表達的任何事實性錯誤或遺漏概不負責。
- 核心观点:日本稳定币呈现监管驱动的双轨发展格局。
- 关键要素:
- JPYC受限于100万日元交易上限。
- 三大银行联盟基于信托法无上限发行。
- Progmat平台构建国家级数字资产基建。
- 市场影响:分割零售DeFi与机构金融市场。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