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 加密私人財富管理行業正從“人+銀行”的封閉關係銀行轉向“開放式數位生態”,在全球私人財富與高淨值人群增長驅動下,頭部集中度與線上化同步提升,亞太增速領先。
- 北美、歐洲成熟穩健,亞太高增,中東、拉美以家族辦公室為主;高淨值人士與超高淨值人士訴求由“單純回報”轉向“安全、隱私、可持續和跨境合規”,服務模式分化為線下顧問為核心與數據算法驅動並行的新範式。
- 資產譜系擴展至加密、穩定幣、DeFi、NFT 與RWA,依托「鏈上透明+可編程」實現從託管、顧問到收益生成、策略執行與鏈上治理,核心價值為安全透明、收益多樣化、隱私與跨境高效。
- 目前產業面臨託管與智慧合約安全、監管不確定與稅務合規的新挑戰(MiCA、FATF、SFC、MAS 等框架推進規範化)。
- 2025 年10 月,加密總市值約3.7 兆美元、用戶約6 億;細分的加密PWM AUM 約250–400 億美元、年增速>50%,瑞士、新加坡、阿聯酋和香港為主要樞紐並逐步形成監管、技術與服務標準。
- 加密PWM 產品由下而上分為:基礎託管(冷/多簽/MPC)→ 收益管理(Staking、流動性挖礦、收益聚合)→ 結構化(中性策略、穩定幣收益、RWA)→ 家族治理(鏈上信託、傳承、隱私與稅務)。
- 關鍵風險包括監管合規、技術與私鑰、合約安全、市場高波動與流動性;同時,機構化與CeFi+DeFi 混合架構、RWA 上鍊與AI 驅動投顧將成主線。
- 監管逐步清晰化將提升高淨值客戶信任,持牌機構將成為核心力量。中性情境下,到2028 年加密私人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預計達到約1,200 億美元,樂觀情境下可增至2,000–3,200 億美元。
1.產業背景與趨勢
1.1 私人財富管理產業概述
私人財富管理(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PWM)是針對高淨值人士提供全面性財富規劃、投資顧問、資產配置、稅務與傳承等全方位服務的專業體系。該產業源自歐洲私人銀行傳統,歷經百年發展,已成為全球金融體系中最穩定的高端服務之一。 PWM 的核心目標在於協助客戶實現資產保值與長期增值,同時平衡風險管理、稅務合規與財富傳承需求。
傳統PWM 以「人+銀行」為中心,強調信任關係與客製化方案。然而,近十年來,財富結構變化與科技金融的融合推動了產業典範轉移。一方面,全球財富成長速度加快,高淨值族群數量持續上升;另一方面,資訊透明化與數位資產興起改變了客戶的投資行為與風險偏好。 PWM 產業正在經歷從「封閉型關係銀行」向「開放式數位生態系統」的演進。
1.2 全球財富管理市場規模走勢
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BCG)《Global Wealth Report 2025》數據,截止2025 年3 月全球私人財富總額已達255 兆美元,其中約40% 由高淨值人士(HNWI)掌握。預計到2030 年,全球私人財富規模將以5% 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達到約330 兆美元。財富成長的區域分佈呈現明顯的重心轉移:亞太地區的財富成長率(7%)顯著高於歐美市場(3–4%)。

在資產配置結構上,傳統資產仍佔據主導地位,股票、債券與房地產合計約佔80%。然而,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的重要性正在上升,涵蓋私募股權、對沖基金、基礎設施投資與數位資產等類別。高淨值投資者開始追求更具流動性與創新性的配置模式,以實現超額報酬和風險分散。

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的機構集中度也在上升。前十家全球私人銀行掌握了超過50% 的市佔率。同時,數位化PWM 服務的滲透率不斷提升,線上開戶、智慧顧問(Robo-advisor)和行動裝置資產監控等功能正逐漸成為標準配置。
1.3 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結構
目前,全球財富管理市場可依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個主要板塊:
- 北美與歐洲:市場成熟,監理完備,私人銀行體系發達。傳統機構如瑞銀(UB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與花旗私人銀行(Citi Private Bank)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和完善的信託體系。
- 亞太地區:新興市場成長迅猛。中國、印度、新加坡和香港成為區域中心,財富數位化程度高,金融科技企業正加速進入PWM 領域。
- 中東與拉丁美洲:財富高度集中於家族或國家基金。家族辦公室成為主要財富管理型態,兼具投資與治理功能。
未來的競爭將集中在如何整合數位技術、跨境合規與多元資產服務能力,以滿足全球客戶的多元化需求。
1.4 高淨值人士需求演進
Morgan Stanly 研究顯示高淨值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正在從「回報導向」轉向「安全、隱私與永續導向」。傳統客戶專注於長期穩定收益與信託傳承,而新一代富裕階層(尤其是數位原生群體)則更強調靈活性、自主管理和鏈上透明度。
這種世代差異導致PWM 機構在服務模式上分化:一部分機構仍堅持以線下顧問關係為核心,另一部分機構則轉向以數據驅動與演算法決策為基礎的數位化財富管理。客戶不再滿足於“被動投資組合”,而希望參與策略制定與鏈上資產操作。
此外,跨境配置需求顯著上升。隨著資本流動障礙的降低,全球資產整合趨勢明顯,稅務規劃與身分合規成為新痛點。客戶更傾向於選擇能夠在不同司法區提供一體化合規服務的機構。
1.5 數位資產時代的私人財富管理
區塊鏈與數位資產的發展為PWM 產業帶來了結構性變革。資產類別擴展至加密貨幣、穩定幣、DeFi 協議、NFT 及現實世界資產(RWA),使財富管理從傳統金融體系延伸至鏈上經濟體。
數位資產的主要優勢在於透明性與可程式性。所有交易與資產流動均可鏈上驗證,減少了中介成本與信任成本。同時,DeFi 與CeFi 結合的趨勢也使財富管理服務邊界被重新定義:從託管與顧問擴展至收益產生、策略執行與鏈上治理。
然而,數位資產PWM 面臨的挑戰同樣突出,包括託管安全、智慧合約風險、監管不確定性以及稅務透明化要求。各國監管機構正透過MiCA(歐盟)、FATF(國際)、SFC(香港)與MAS(新加坡)等框架推動產業規範化,為合規財富管理提供基礎制度保障。
2.加密私人財富管理的定義與標準
2.1 定義
加密私人財富管理(Crypto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Crypto PWM)指以數位資產為核心管理對象,基於區塊鏈基礎設施,為高淨值客戶提供資產託管、配置、風險管理、收益優化、稅務規劃與隱私保護等綜合服務系統。與傳統PWM 不同,加密PWM 兼具“金融專業性”與“鏈上技術能力”,既要理解宏觀金融邏輯,又需掌握智能合約、加密安全和合規監管等多維要素。
Crypto PWM 的核心特徵包括三個面向:其一,資產形態完全數位化;其二,所有交易與報告可鏈上驗證;其三,客戶保留對資產的最終主權。它代表了從中心化銀行體係向去信任化金融網路的結構性遷移。
2.2 與傳統PWM 的差異

可以看到,加密PWM 更像是一種“去中介化的財富管理基礎設施”,透過智慧合約與鏈上身分系統建立透明、自動化的信任機制。
2.3 核心價值
加密PWM 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維度:
1. 安全性與透明性:鏈上記錄確保資產歸屬與交易路徑可追溯,防止資訊不對稱。
2. 收益多樣化:透過DeFi 協議、Staking 與RWA 通道實現複合收益。
3. 主權與隱私保護:客戶擁有資產控制權,隱私透過加密與零知識技術保障。
4. 跨國流動性與高效率:24 小時不間斷結算,降低跨國轉移與外匯成本。
2.4 全球加密市場規模
截至2025 年10 月,全球加密資產總市值約3.7 兆美元,全球加密用戶約6 億人,其中亞洲地區佔比接近45%。 DeFi 生態總鎖倉量(TVL)約1,200 億美元,主要集中在以太坊、Arbitrum、Solana 等主流網路。穩定幣市值約1,600 億美元,成為加密資金流動的核心媒介。目前數位資產已從投機性投資工具逐步演變為機構配置資產,越來越多的銀行、家族辦公室與對沖基金開始涉足加密資產管理。

2.5 加密PWM 市場規模
目前加密PWM 仍處於早期階段。根據Messari 與Galaxy Research 估算,全球加密PWM 的資產管理規模(AUM)約在2.5 億至400 億美元之間,年增率超過50%。主要市場集中在瑞士、新加坡、阿聯酋及香港,這些地區在監管和稅務方面具備相對友善的政策環境。
主要參與者包括:
- Crypto Family Office:如Sygnum、Zerocap 等提供鏈上信託與家族管理服務;
- 機構託管與銀行化平台:如Anchorage、Coinbase Institutional;
- DeFi 財富管理協議:如Yearn、Enzyme、Sommelier,提供自動化收益策略。
預計到2030 年,加密PWM 市場AUM 預計將突破1,000 億美元,成為全球PWM 的重要組成部分。
3.服務架構
3.1 用戶分層及畫像
傳統PWM 產業通常根據使用者的資產規模,私人財富管理產業通常將使用者分為高淨值人士(HNWI)、超高淨值人士(UHNW)及家族辦公室。本文以同一依據對加密PWM 客戶進行分類。

加密PWM 的顧客畫像呈現出「高專業與高參與度」特徵。 Crypto HNWI 傾向自主參與資產配置,對工具與介面體驗要求較高;UHNW 客戶則更關注風險控制與跨境合規;機構客戶更重視透明度、審計標準與稅務架構設計。
與傳統PWM 相比,加密PWM 的客戶更加年輕化、技術導向明顯,並且擁有較高的數位金融知識。其需求不再局限於“信任顧問”,而更傾向於“可驗證系統”。
3.2 產品譜系
加密PWM 的產品體系在結構上與傳統私人財富管理有相似的層級邏輯,即從「託管與保全」到「投資與利益」再到「傳承與治理」。然而,由於底層資產、技術架構與收益來源的差異,加密 PWM 在產品組成與風險管理方式上表現出明顯不同。
通常PWM 的產品體係可分為四類:
1. 基礎託管類別:包含冷錢包託管、多簽帳戶與MPC 安全託管方案。
2. 收益管理類:包括質押(Staking)、DeFi 流動性挖礦、自動化收益聚合。
3. 結構化投資類:包括中性策略組合、穩定幣收益基金、RWA 資產通道。
4. 綜合家族服務類:包括鏈上信託、遺產傳承、隱私身分管理與稅務諮詢。

可以看出,加密PWM 在產品層面實現了從封閉式信託結構到可驗證的開放式協議體系的轉變。傳統PWM 依托金融機構的法律信託與人力顧問體系,而加密PWM 則透過密碼學信任與法典執行邏輯建構服務邊界。
這種結構帶來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加密PWM 的產品創新周期更短,新型策略(如Restaking 收益組合、跨鏈RWA 基金)可快速迭代並上線;同時,其風險傳導速度也更快,要求PWM 機構具備鏈上風險監控與協議盡調能力。
此外,從客戶體驗角度來看,加密PWM 的產品組合更具模組化與自訂特徵。使用者可依自身風險偏好、收益目標與合規身分選擇組合方案,從「全託管模式」到「自主管理模式」皆可彈性切換。這種靈活性使其在高淨值年輕族群中具有較強吸引力。
3.3 服務流程
典型的加密PWM 流程包括五個階段:客戶識別與盡調(KYC/KYT)、資產評估與配置建議、執行與託管、績效追蹤與稽核、合規與稅務最佳化。客戶透過鏈上身分系統完成註冊與驗證後,顧問團隊基於鏈上資料與風險偏好制定配置方案。執行與託管環節依托智能合約與MPC 技術實現自動化執行與安全保障,所有操作可鏈上驗證。績效報告與風險監控則以即時數據生成,確保透明度與可審計性。
3.4 加值服務
加密PWM 機構通常提供多項加值服務,包括教育與研究報告、市場洞察與趨勢分析、跨國稅務與法律諮詢、隱私身分管理及鏈上信託結構設計。這些加值模組有助於客戶實現從資產配置到傳承治理的全週期管理,進一步提升客戶黏滯與服務深度。
4.產品案例
以下將以摩根士丹利為例,整理傳統私人財富管理的服務架構與投資策略;同時以Gate 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為案例,分析加密財富管理在收益模式、策略迭代和客戶客製化方面的特點,從而對比兩類機構的核心差異與實務經驗。
4.1 傳統私人財富管理機構:摩根士丹利
傳統財富管理機構業務通常以高淨值客戶(資產> $500 萬)為核心,根據客戶的需求制定全面的資產配置計畫。世界前10 大財富管理機構(按AUM 計)包括摩根士丹利、瑞銀、JP Morgan、高盛等,這些機構大多是頂尖的投行,因此公司能夠做到“資源一體化”,客戶能享受到產品及投研能力等跨部門的資源服務。
以頂級機構摩根士丹利為例,摩根士丹利私人財富管理部門成立於1977 年,業務涵蓋投資組合管理、稅務優化、保險與家族辦公室服務等。整體財富管理業務的AUM 規模龐大,截至2025 年Q2,全球超過8.2 兆美元等級的資產管理量,占公司整體營收的45%。部門約8 萬名員工,橫跨45 個國家,共有350 支團隊專門服務淨資產水準在數千萬美元以上的高淨值客戶,以滿足客戶財富生命週期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從2025 年10 月15 日開始,摩根士丹利正在將加密貨幣投資的機會擴大到所有客戶,並允許在包括退休帳戶的任何類型的帳戶中進行此類投資。
摩根士丹利對顧客進行財富管理規劃的流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1. 客戶目標設定:包括家庭目標、現金流量需求、風險承受度、世代傳承目標、稅務和法律約束等,此階段決定長期策略與短中期戰術邊界。
2. 財務規劃與資產配置:採用策略性(Strategic)與戰術性(Tactical)雙軌配置,策略配置通常年度檢視並基於長期資本市場假設調整,而戰術配置會根據CIO 的市場觀點從而相對頻繁調整更新(約3-5 次/年)。其中,資產配置對組合報酬影響最大,約決定90% 的整體收益。
3. 組合構建、風險與稅務管理:組合透過「主動尋求超額收益+ 被動控製成本風險」的混合資產配置來構建,並結合稅務優化來提高稅後回報。根據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提供從「保守—收益—平衡—成長—激進」五個風險分層產品線,再透過股票、固定收益、另類、稅效策略等多樣化投資方向滿足不同風險、流動性和稅務偏好的客戶。

由於PWM 產品具有高度客製化屬性,機構通常不會公開揭露特定的投資組合表現數據。以摩根士丹利發行的穩健型混合資產策略基金MRJIX 為例,其近一年收益率為7.10%,波動率與最大回撤均顯著低於基準S&P 500,充分體現了多元化資產配置所帶來的穩健增值能力。

儘管不同客戶之間具體策略存在差異,但在產品收益、回撤和策略上通常具有以下共通特徵:
1. 針對高淨值客戶:高階財富管理產品通常起投金額多在數十萬至上百萬美元不等。部分結構化或私募類產品要求更高門檻,以確保投資者俱備足夠風險承受能力與長期資金穩定性。
2. 投資組合以多元化為核心原則:涵蓋股票、債券、貨幣市場工具、避險基金、私募股權、不動產與大宗商品等資產類別。通常以核心資產+衛星資產(Core-Satellite)的方式建構組合,核心部分偏向穩定收益與防禦性配置(如優質債券、藍籌股、現金等),衛星部分則用於捕捉成長和超額收益機會(如新興市場、科技股、PE/VC 或主題基金)。
3. 波動控制與回撤防守優先:為了保護客戶資本安全,私人財富管理的產品通常會設定較低的槓桿,在市場劇烈下跌期間,整體資產組合的最大回撤通常控制在10-15% 左右。在某些以資本保全為第一目標的組合中,回撤可能低於10%。
4. 收益穩健但不極端:財富管理機構的產品年化目標報酬率約在5-8% 範圍內,配置比例穩健,一般而言成長型資產佔8-32%,防禦性資產佔68-92% 左右。對風險偏好較積極的客戶,在組合中可能會有一定比例(約10-30%)嵌入另類資產以追求超額報酬。
5. 重視稅務、信託和家族治理:例如利用信託結構、家族信託等方式減少遺產稅負與法律糾紛,同時利用稅優帳戶等方式進行稅收效率優化,使得財富管理具有更強的「家庭資產生命週期管理」特質。
6. 產品週期較長:設計與調整週期常以年或季為單位,以避免追漲殺跌的情況出現,僅在政策或估值改變明顯時才做策略性調整。
4.2 加密私人財富管理機構案例:Gate
傳統機構以長期穩健成長為導向,而加密財富管理則在高波動、高創新的市場中形成了更具動態性與靈活性的收益模式。除了常見的「持幣增值」邏輯外,加密私人財富管理的收益來源更加多元,包括:質押、借貸、流動性挖礦和套利收益等等。
儘管運作邏輯更具技術性與開放性,但加密財富管理機構在服務體系上與傳統機構一脈相承,同樣秉持「需求溝通→客製化方案→產品配置→資料追蹤→定期複盤」的一站式、全流程管理理念。以下本文以Gate 私人財富業務為例展開說明加密資產私人財富管理的核心目標、產品組成與收益模擬。
Gate 於2025 年9 月正式推出高淨值客戶專屬私人財富管理服務,引領數位金融高階化新趨勢。本服務以「私人客製化、安全合規」為核心理念,專為超高淨值客戶量身打造,旨在透過個人化資產配置與專業化管理,提供媲美頂級私人銀行的金融服務體驗與數位資產管理方案。
Gate 私人財富管理服務的核心亮點包括:
1. 頂級合規與安全:背靠Gate 全球合規佈局及多重安全防護措施,以頂級風控體系保障數位資產安全,盡享從容投資,財富安枕無憂。
2. 客製化投資方案:結合客戶投資目標、風險偏好及市場環境,為客戶客製化專屬資產配置,涵蓋市場主流資產及熱點專案的多元產品組合,實現極具競爭力的投資報酬率。
3. 私人顧問與專家團隊:由私人顧問與專業量化專家組成的團隊,包括客戶經理、投資顧問、財富規劃顧問及日常服務專員,為客戶提供多對一的私人銀行級服務。
4. 專屬投研分析支援:Gate 平台整合大數據技術及AI 技術,由專業量化團隊為每位超高淨值客戶提供專屬產業研究報告與策略最佳化建議,為客戶決策提供支援。
Gate 將根據客戶的流動性需求與未來規劃,設計個人化的資產配置方案,涵蓋加密貨幣、私募基金、NFT、債券及穩定收益產品等。同時,也包括生態優先認購權、家庭信託與稅務規劃諮詢等專屬加值服務,這些加值服務對於擁有複雜跨國稅務狀況的高淨值客戶尤其重要。
私人財富客戶可以透過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相應的策略,例如高頻做市、資費套利、期限套利和做市商套利等等。此外,在加密市場,客戶可透過Gate Perp DEX、Launchpad、Layer2 生態參與前沿專案。在傳統金融領域,客戶也能獲得穩健的美元票據、結構化理財與黃金避險配置。雙重通道的設計,讓資產組合兼具成長潛力與穩定收益。
以下以智慧套利-USDT 這個方案為例介紹:

這支基金採用中性套利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方式:
1. 期現套利:透過現貨和期貨的基差進行套利交易;
2. 資金費率套利:利用永續合約的價格錨定機制進行套利;
3. 做市商套利:透過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來獲取利潤。
這支基金適合「尋求長期穩健回報」且「希望實現資產多元化配置」的投資者,並擁有以下核心亮點:
1. 專業的投資團隊:加密市場本身的高波動性使得許多個人投資者在劇烈調整期出現重大回撤甚至遭到清算,但是在專業團隊的管理下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波動的產生,賺取最大化的Alpha 收益。例如,Gate 基金產品的投資人是畢業於全球知名大學的博士和碩士,曾任職於知名交易機構的核心部門,兼具宏觀研究、量化建模與風險管理的實戰經驗。
2. 完善的策略風控:涵蓋風險敞口管理、部位控制、預警與緊急機制、以及基於即時市場回饋的策略動態調整。在極端行情中,系統會提示觸發風險限額,進而防止單一資產或策略過度集中,有效降低組合波動率,保障客戶資產安全。
3. 先進的交易系統:團隊的高效能執行引擎具備高頻交易能力,能夠以最優價格執行指令並大幅減少交易滑點。同時,透過即時數據監測與演算法優化,系統在流動性緊張或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穩定運行,實現精準捕捉短期套利與價差機會。
4. 穩健的歷史績效:團隊自成立以來持續交出穩健的業績表現,歷史數據顯示,產品年化收益率達到14.89%,最大回撤控制在-0.37% 以內,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這項成就不僅反映了團隊在不同市場週期下穩健的操盤能力,也印證了其在策略多樣化與風險防禦機制上的卓越執行力。
整體來看,透過Gate 的案例可見,加密私人財富管理不僅繼承了傳統財富管理的全流程、客製化服務理念,更借助鏈上透明、可編程與多元收益機制,實現了在高波動市場中的動態資產增值與風險控制,為高淨值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安全性與全球化的數位財富管理新範式。
4.3 總結

整體來看,在策略層面,傳統財富管理更強調「保值+傳承」;加密財富管理更具彈性與創新性。與傳統機構以季度或年度為週期的策略調整不同,加密市場的高頻波動要求管理方具備「快速切換」與「動態再平衡」的能力。專業團隊可依據鏈上數據、市場流動性及宏觀趨勢即時調整倉位,靈活切換策略。
5.風險與挑戰
加密資產私人財富管理正處於「從高風險投機過渡到機構化管理」的階段。
其核心價值在於:
1. 多元化配置:透過加密資產拓展新收益源;
2. 透明化與自主性:鏈上資料可驗證;
3. 全球化流動性:24 小時、無國界的資產配置。
然而,其長期發展仍受制於監管確定性、市場成熟度與風險管理能力。由於加密貨幣市場仍處於發展階段且波動劇烈,許多傳統財富管理機構對其仍保持謹慎態度。如何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將加密資產合理納入客戶的財富配置體系,已成為產業面臨的重要議題。以下內容將從合規風險、技術風險、市場波動風險、流動性風險四個面向展開探討。
5.1合規風險
合規是加密私人財富管理機構面臨的首要挑戰,雖然監管與產業報告顯示機構與財富管理對合規投入上升,但是全球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並不統一。即使是對加密資產持開放態度的國家和地區,其監管態度和法律框架同樣差異較大,有些國家將其視為證券、金融工具、有價證券,有些國家則姑且歸為商品或虛擬資產,因此難以形成統一的規範。
具體到業務來看,若加密私人財富管理機構提供託管、理財、資產顧問服務等功能,可能需要申請託管牌照、基金管理牌照、投資顧問牌照等,否則可能被監管機構視為非法募集或經營行為。此外,加密私人財富管理平台可能同時服務多個司法轄區客戶,不同監管機制可能發生衝突,機構需要處理法律衝突與合規邊界。
這些監管的不確定性會限制跨境資產遷移、託管選擇與結構化產品的設計,進而影響可銷售產品範圍與客戶可獲收益。同時,一些監管突變,如交易將被限制、託管牌照要求變化等,也可能導致資產短期轉移或流動性收縮,影響客戶體驗與合規成本。
合規不確定性使得財富管理業務在進行初期有較高的法律風險,需要機構具備前瞻法律團隊與審慎策略。加密資產機構來說,建立可適配多司法轄區的合規矩陣與可切換的託管、清算方案,如集中式託管或與合格託管人、受監管券商對接可能是應對監管複雜性的最佳路徑。
5.2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來自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的不完善和數位資產儲存、交易環節的脆弱性。例如,智慧合約漏洞、交易所安全事件或私鑰管理不當,都可能導致客戶資產被竊或永久損失。
過去幾年,諸如DAO 駭客事件、一些中心化交易所遭受攻擊而造成大規模資金損失的案例頻繁發生,例如,2025 年迄今為止,加密貨幣服務被盜的金額超過21.7 億美元。

歷史數據顯示,DeFi 平台長期是駭客攻擊的主要目標,原因在於開發者更注重產品快速上線而非安全措施。然而,近年來駭客攻擊重心逐漸向中心化服務轉移,典型案例包括2024 年DMM 比特幣被盜3.05 億美元和WazirX 被盜2.349 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私鑰外洩在被竊加密資產中佔比最高,達43.8%,凸顯中心化服務對私鑰安全的依賴。由於中心化交易所掌管大量用戶資金,私鑰管理不當不僅可能導致毀滅性損失,還可能帶來聲譽風險,影響客戶信任。 DMM 案例正是其中典型,顯示加強私鑰保護和整體安全機制的重要性。
此外,主流加密平台在其財富管理業務背後通常依賴第三方或內部託管系統,如Fireblocks、Ceffu、BitGo 等,雖然可以提供多重簽名、MPC 或冷錢包等安全機制來確保資產安全,但仍可能存在本身軟體有漏洞、集中化管理等系統性風險。
對於DeFi 產品或結構化產品,進行第三方安全審計並持續進行漏洞賞金計劃,是降低技術風險的重要手段。同時,財富管理機構也應建立完善的緊急應變機制與保險保障,以最大限度降低潛在損失。
5.3市場波動風險
加密貨幣市場波動性較高,是財富管理機構面臨的重要市場風險。具體而言,在極端行情下,BTC、ETH 日內價格波動可達±10%,即便是結構化理財產品,例如雙幣產品也可能出現本金虧損。儘管近年來隨著現貨ETF 等工具的引入,整體波動率有所回落,但季節性波動與事件驅動的劇烈行情仍時有發生。例如,2025 年10 月加密市場經歷了歷史最大規模清算事件,顯示宏觀事件、監管變化或鏈上重大事件等短期因素仍可能引發劇烈波動,從而直接影響淨值暴露、保證金需求及流動性,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心理造成壓力。
這種高波動性不僅增加了投資組合管理的難度,也對財富管理機構的風險控制、流動性安排和資本準備提出更高要求。為因應波動風險,機構應採用分散投資策略,將不同加密資產、穩定幣及傳統資產組合配置,降低單一資產對組合的衝擊,同時,透過設定停損、風險限額,以及採用動態資產配置及量化風險模型以因應市場突發狀況。此外,結合場景模擬和壓力測試評估極端行情對投資組合的潛在影響,也能增強風險預警和決策的科學性,從而在波動市場中更穩健地保護客戶資產。
5.4流動性風險
除了市場的波動性,加密財富機構還面臨一個不容忽視的流動性問題。流動性風險指在市場需求不足或交易受限時,資產難以及時變現的風險。在加密市場中,小眾代幣或二級市場交易量低的項目特別突出,可能導致客戶在需要資金時無法迅速變現,或只能以折價出售。例如,某些DeFi 代幣在市場低迷時交易深度不足,投資者難以快速退出,從而增加損失。
歷史案例顯示,演算法穩定幣UST 在2022 年的脫錨危機引發鏈上流動性池枯竭,進一步衝擊整個DeFi 市場。同時,流動性風險不僅存在於去中心化市場,也同樣困擾中心化平台。 FTX 的倒閉事件便暴露出典型的中心化流動性錯配與擠兌風險,當用戶集中提幣時,平台缺乏充足儲備,最終導致系統性崩潰。
類似地,在市場劇烈拋售或極端波動中,借貸方與做市商往往選擇撤出資金,導致交易深度驟降、價格滑點顯著,短時流動性風險被放大。儘管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三季DeFi TVL 達到約2,370 億美元的歷史高位,顯示長期流動性有所改善,但在突發性事件中,市場的脆弱性依舊明顯。
因此,針對流動性風險,因應策略應包括優先配置高流動性資產、設定合理持股比例等,並在必要時利用衍生性商品或借貸工具實現的動態流動性管理。同時,應建立流動性監測與預警機制,確保資產能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及時調度。對於大額贖回或交易,可採取分階段執行策略,與核心做市商簽訂流動性支援協議,並保留短期融資管道,以提高應對突發流動性衝擊的能力。
6.產業發展趨勢預測
6.1發展方向
隨著全球加密資產市場的不斷成熟,高淨值用戶數量持續攀升,隨之而來的加密資產理財需求也呈現高速成長趨勢。越來越多百萬美元級及以上的投資者開始尋求專業化、客製化的資產配置方案,以在波動性較大的市場中實現財富保值與穩健增值。

在這一背景下,加密私人財富管理正處於從「探索階段」過渡到「體系化建設階段」的關鍵期。未來幾年,隨著機構合規化進程加快、投資者結構升級以及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的深度融合,產業有望呈現更專業化、合規化與多元化的格局。
6.1.1 跨界融合與機構化加速成為主線
加密私人財富管理將不再是孤立的賽道,而是傳統金融機構、家族辦公室與加密原生平台共同參與的整合生態。 2025 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機構目前在加密資產上的風險敞口不足5%,這意味著機構仍處於初期試探階段。然而,隨著監管透明度提升、合規託管與流動性基礎設施的完善,未來三年這一比例可望顯著上升,傳統金融資金將更大規模流入加密資產類別。屆時,銀行、券商與資產管理公司預計將陸續推出加密理財、託管與結構化投資產品,並與原生交易所、DeFi 協議形成合作或競合關係,建構多層次的財富管理體系。

客戶群也將隨之分化:一方面,來自傳統高淨值與機構客戶的配置需求持續增長,他們傾向於透過合規管道接觸加密資產;另一方面,原生加密投資者逐漸尋求更系統化的資產管理與稅務規劃服務,推動服務模式從「產品導向」轉向「顧問導向」。未來的加密私人財富機構將更注重投資顧問與研究支援能力的建設,提供多語言、跨市場的客戶服務體系。同時,AI 與大數據分析將被深度嵌入投資組合優化、風險控制與客戶畫像建模中,以提升客製化服務與策略精度,實現真正的數據驅動財富管理。
6.1.2 產品結構從單一投資向多層次配置演進
過去的加密財富管理主要集中在「高收益理財」或「單幣質押」等單一模式,雖然收益顯著,但在風險分層、資產配置與策略多樣性方面相對不足。隨著市場逐步成熟與機構化參與度提升,未來三年加密財富產品可望向多層次、組合化配置方向演進,形成更穩健、更具結構性的投資體系。
首先,在產品層面,配置結構將趨於多元,例如:
1. FOFs(Fund of Funds):透過量化、趨勢追蹤、事件驅動等多種加密基金組合或DeFi 協議、穩定幣、NFT 等多資產類別,實現收益優化與風險分散;
2. 數位資產與傳統資產的混合配置:RWA 上鍊將進一步重塑加密財富的收益基礎。債券、黃金、國庫券等資產的代幣化不僅建構了跨資產收益端,也提升了整體組合的穩定性;
3. CeFi + DeFi 的混合架構:CeFi 平台憑藉合規與風控優勢,提供穩健託管與基礎收益;DeFi 協議則為其註入鏈上高收益策略,從而兼顧安全性與靈活性;
4. AI 驅動:透過對波動率、鏈上資金流與市場行為的即時分析,AI 能自動優化投資組合與風險敞口,使財富管理從「經驗決策」邁向「數據驅動」。
這一趨勢意味著加密財富管理正從單一的“收益追求”轉向“風險控制+ 組合管理”,在理念上日益接近傳統金融領域的家族辦公室模式。
6.1.3 合規化與全球化佈局
全球監管格局的逐步清晰,是未來三年加密財富管理產業最確定的變化——一些國家和地區已陸續開放加密資產交易所、ETF、託管業務與反洗錢標準的落地。監管清晰化不僅提升了高淨值客戶對加密資產配置的信任,也為財富管理機構提供了產品創新與風險管理的製度空間。未來三年,擁有全球託管、跨境合規和多幣種服務能力的機構將成為市場核心力量,形成「持牌經營+ 多資產配置」的合規競爭格局。
6.2未來市場規模預測
6.2.1 方法及假設
本文將「加密私人財富管理的市場規模」定義為:由專門提供加密資產託管、組合管理、結構化產品與客製化財富管理服務的機構所管理的客戶可投資資產總額(AUM)。
因資料分散,所以在此採用「錨點—滲透率」建模法:以當前鏈上/ETP/高淨值持有量為錨點,假設私人財富管理能逐步吸收其中一部分作為可管理AUM,並結合機構與監管成熟度提升的速度動態調整滲透率。
主要參數範例:取鏈上AUM + ETP 可替代性份額+ 高淨值人群加密資產持有估算
1. 鏈上與加密資產管理的AUM:2025 年鏈上資產管理AUM 激增,估算達到約350 億美元(主要由自動化收益金庫、結構化與主動策略組成),年增118%;市場預計2026 年這一數字還將翻倍。
2. 加密相關的交易所交易產品(ETP):ETP 在2024 年出現爆發式增長,2024 年11 月AUM 已達1,345 億美元,同比增長950%;而2025 年10 月18 日,AUM 為2,207 億美元,同比增長64%。
3. 高淨值持有量:截至2025 年6 月,全球加密資產超百萬級高淨值群體持有量超2,425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0%。
因此,可以推算目前可被專業管理的加密資產總AUM 為4,982 億美元。
雖然已有部分交易所、私人銀行和家族辦公室開始提供託管和策略產品,但考慮到大量鏈上資產、ETF 以及高淨值人群持幣仍由原生平台、交易所、基金管理人或自主管理持有,而非透過私人財富管理管道。根據Caia 數據,傳統私人財富佔另類約16%,再考慮私人銀行、高淨值客戶、家族辦公室所佔份額,整體估算傳統金融中私人財富約佔總財富管理的20–30%。上文提到根據產業調查,加密私人財富產品化和託管滲透仍處早期,加密資產只有不超過5% 的AUM 配置,因此合理估算目前加密私人財富管理市場覆蓋率為3–5%。
推算目前私人財富管理規模為(4,982 * 3% = 149;4,982 * 5%=249)149–249 億美元。
6.2.2 情境預測及估算
預測期:2025 年底為起點,向3 年後(即2028 年末)預測。
假設監管逐步清晰、機構與銀行逐步提供合規託管與理財富產品,行業快速產品化但非全面滲透;假設鏈上AUM 維持118% 增長、ETP AUM 維持64% 增長、高淨值持有量維持40% 增長;假設當前私人財富滲透率為3%,三年後為6%。
1. 中性情境:在此背景下,高淨值可被專業管理的加密資產AUM 為2 兆美元,加密私人財富管理市場規模約為1,200 億美元,較目前翻4.8–8 倍之多。
2. 樂觀情境:如果全球主要司法轄區在1–2 年內完成關鍵監管框架,傳統私人銀行與家族辦公室大量上車,未來滲透率進一步提升至8% 左右。在此背景下,可被專業管理的加密資產AUM 可能在3 年內成長5–8 倍,使加密私人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增加到2,000–3,200 億美元。
未來三年,加密私人財富管理的核心機會在於機構化、合規化、多元化產品和全球化佈局。透過整合傳統金融與加密生態資源,建構顧問驅動的多層次投資體系,並輔以AI 與大數據技術優化組合和風險管理,加密機構預計將在快速擴張的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
7.總結
加密貨幣的出現不僅為財富管理者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也推動了財富管理方式的創新——傳統「人+銀行」模式正在被鏈上數位資產所補充。隨著全球財富成長和高淨值人群的擴張,加密財富產業的發展動力愈加充足。
加密私人財富管理的產品體係不僅涵蓋「基礎託管、收益管理、結構化投資及家族治理」等傳統財富管理類別,更以「鏈上可驗證、資產數位化和客戶資產主權」為核心,實現收益多樣化、風險可控與跨境高效服務。
隨著監管、技術和服務標準逐步完善,加密私人財富正快速從探索階段轉向體系化、機構化。 「CeFi 與DeFi 混合架構、RWA 上鍊以及AI 驅動的智能投顧」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主線。
未來,數位化與鏈上技術驅動的創新將持續提升高淨值客戶的參與度與財富管理效率。預計到2028 年,加密私人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200 億至3,200 億美元,以實現快速成長與產業逐步成熟的雙重態勢。
文獻參考
• Gate, https://www.gate.com/private-wealth
• UBS, https://www.ubs.com/us/en/wealth-management/insights/global-wealth-report.html
• CFAInstitute, https://www.cfainstitute.org/insights/professional-learning/refresher-readings/2025/overview-private-wealth-management
• MorganStanley,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what-we-do/wealth-management/private-wealth-management
• Goldman, https://privatewealth.goldmansachs.com/us/en/home
• Morgan Stanley,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about-us-ir/shareholder/2q2025.pdf
• Morgan Stanley, https://advisor.morganstanley.com/zach.winning/documents/field/z/za/zachary-winning/MSPS_Pitchbook.pdf
• Morgan Stanley, https://www.morganstanley.com.au/content/dam/msaustralia/others/multi-asset-portfolio-solutions/230220/MAPS-CoreConservativeMonthlyReport_20230220.pdf
• GlobeNewswire,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9/23/3154424/0/en/World-Nears-Quarter-Million-Crypto-Millionaires-in-Historic-Wealth-Boom.html
• Cointelegraph,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defi-tvl-record-237b-dapp-wallets-drop-22-q3-2025
• CoinDesk, https://www.coindesk.com/business/2025/09/25/onchain-asset-management-is-booming-here-s-where-people-are-investing
• Flowtraders, https://flowtraders.com/media/i33f1ipp/crypto-etp-report.pdf
• Chainanalysis, https://www.chainalysis.com/blog/2025-crypto-crime-mid-year-update/
• Caia, https://caia.org/blog/2025/01/13/young-money-quantifying-private-wealth-management-opportunity
• EY, https://www.ey.com/content/dam/ey-unified-site/ey-com/en-us/insights/financial-services/documents/ey-growing-enthusiasm-propels-digital-assets-into-the-mainstream.pdf
Gate 研究院是一個全面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研究平台,為讀者提供深度內容,包括技術分析、熱點洞察、市場回顧、產業研究、趨勢預測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免責聲明
加密貨幣市場投資涉及高風險,建議用戶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進行獨立研究並充分了解所購買資產和產品的性質。 Gate不對此類投資決策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 核心观点:加密财富管理向开放式数字生态转型。
- 关键要素:
- 加密PWM规模超250亿美元,增速超50%。
- 资产扩展至加密、DeFi、NFT与RWA。
- 监管框架MiCA、FATF推动规范化。
- 市场影响:推动财富管理数字化与全球化。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