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殺死礦工:「能源擠兌」撕開新周期,礦商站在怎樣的命運交叉點?
撰文:Frank,MSX 研究院
11 月18 日,全球金融市場愁雲慘淡之際,Crypto 再度迎來「黑色星期二」,BTC 更是日內跌破90000 美元的整數關口,距一個多月前的歷史高點(126000 美元)累計下跌約30%,步入技術性熊市。
同時,近期關於BTC 關機價、礦企出清與週期性洗牌的討論討論也開始浮現,不過和以往不同的是,本輪討論的核心假設已不再是Crypto 內部供需,而是來自於一個更宏觀的新事實: AI 與Crypto 已站在同一個能源池子裡爭奪電力。
可以說,過去一年,從政策補貼到能源/ 土地傾斜,再到邊際收益差異,幾乎所有變數都在逼迫礦商完成從“電力消費者”到“電力提供者”行業角色大轉變——而當“用電訓練模型”比“用電挖BTC”確定性更高、更賺錢時,資本也在迅速完成新的站隊。

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裡,礦企必須在新的結構壓力下做出真實選擇:繼續挖礦?將電力與廠房出租給AI?還是乾脆徹底轉型為通用算力基礎設施?
這或許是一個遠比預判Crypto 市場走勢更有價值的問題。
一、AI 加速「擠壓」Crypto
AI 的盡頭是什麼?
電。
早在2024 年,馬斯克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AI 的發展瓶頸不是算力或演算法,而是能源供應,尤其是高品質、可持續、能夠承載超大負荷的資料中心用電,進入2025 年,全美各地接連拉響的電力與變壓器產能預警,也在事實層面不斷強化這一。
也因此,一場圍繞電力、土地、廠房的「能源擠兌」正在真實發生。
如果仔細檢視的話,很容易發現AI 資料中心與Crypto 礦場在工程實現層面其實具有高度的基因相似性,即兩者都依賴密集陣列的計算單元(NVIDIA GPU/ASIC 礦機)、都需要大面積可擴展的園區土地/ 基建廠房、都需要高密度穩定且可長期鎖定的電力供應、可長期鎖定的電力供應。
換句話說,「先有電力與廠房,後有計算單元與客戶」,這句話既適用於礦場,也完全適用於AI 數據中心,差別僅在於一個是用電力訓練模型產出AI 能力,另一個則是用電力計算哈希產出BTC。
這就解釋了礦企為何會成為這場AI 軍備競賽的主角之一: Crypto 礦場早就預備好了大量電力供應、土地園區、廠房基建,相比從0 開始,科技巨頭最快只需數月就能把現有礦場直接改造成可用的AI 基礎設施,為它們提供了現成的解決方案,能夠立即滿足需求。
當然,這並不是Crypto 第一次與「大算力時代」發生深度交集,上一次還是2017–2018 年開啟的以太坊挖礦熱潮「拉爆」了英偉達的顯卡銷量(黃仁勳甚至因英偉達股價首次突破100 美元而在左臂紋下紀念紋身)。
只不過,這次的方向剛好反過來,不再是Crypto 推動算力週期,而是AI 反過來擠佔了礦工賴以生存的能源空間。

來源:雪球
而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測算,假設一家礦商將一個100 MW 的礦場改建成一個「帶電外殼」資料中心(即提供場地、電力和冷卻,但不含晶片和伺服器),然後長期租賃給客戶,可創造約5.19-7.81 美元/ 瓦的股權價值,遠高於目前許多比特幣礦業股的交易水準。
更嚴峻的是,在市場力量之外,政策面的權重也在持續傾斜:美國已將AI 能源視為戰略博弈的關鍵支點,圍繞AI 數據中心的補貼、稅收優惠、土地指標與電力規劃,顯然優先於Crypto 挖礦。
總的來看,現在礦企所面臨的局面是,正處於一種致命的「三明治」夾層中:
- 上方是AI 降維打擊:科技巨頭手握幾千上萬億美金的現金,願意支付比礦工高出數倍的溢價來搶奪電力合約和變壓器產能,更大的資本收益渴求強力推動礦企轉型;
- 下方是BTC 自體通縮機制:減半週期持續壓縮幣本位收入,全網難度不斷攀升,單位算力量的產出持續下降,疊加價格波動帶來的拋壓,進一步封鎖了中小礦場的生存空間;
在這種被AI 多重擠壓的環境下,礦商能否找到一條新的生存路徑,正在演變為一個能否穿越週期的根本問題,也由此衍生出三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 死磕挖礦:繼續挖BTC,極致壓低電價、提升礦機效率,減半與難度上升後去拼剩餘的生存空間;
- 做「二房東」:將自有電力、廠房與冷卻設施出租給AI 公司或算力服務商,轉型為「電力中介+ 機房服務商」,賺取穩定租金與服務費;
- 角色徹底轉型:從單一挖礦企業,直接進化為通用算力提供者,為AI、雲端運算與高效能運算(HPC)資料中心提供長期算力與託管服務,把自己真正變成一類新的「數位基礎設施公司」;
接下來,美股礦商的估值與命運,很大程度將取決於它們究竟走向哪一條路。
二、礦商的新估值邏輯:不看EH/s,只盯GW/MW
正如上文所言,當下礦企看似被迫面臨一道「三選一」的必答題:繼續挖礦、賣電給AI,還是全面轉型?
但其實,在AI 掀起的大基建浪潮衝擊下,要想活下去,這題的終極解法只有一個: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必須在未來數年內完成從“電力消費者”到“電力供應商”的角色切換,否則將在下一輪週期來臨前被迫出局。
原因非常簡單——未來三年,電力缺口是剛性的。摩根士丹利模型顯示2025 至2028 年間,美國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預計為65GW,然而目前電網能提供的近期接入容量僅為15GW,加上在建的約6GW 資料中心,兩者相加後仍存在約45GW 的巨大電力缺口。
在AI 能耗曲線急速上揚的背景下,能否掌握電力,直接決定生死。
MARA Holdings(MARA)執行長Fred Thiel 就直言不諱: 「到2028 年,你要麼自己就是發電商,要麼被發電商收購,要麼與發電商深度捆綁,單純依賴電網供電的礦企,已經步入死亡倒數計時」。
說穿了,未來礦企的價值不再更多取決於算力規模(EH/s)或礦機/ 比特幣儲備,而開始錨定其所擁有的能源基礎設施(GW/MW),誰能控制電力,誰就能控製成本,也就能控制未來的業務方向——無論是繼續挖礦,還是給AI 供能。
市場也早已對礦工股轉型AI 的估值邏輯切換作出反應,像礦商轉型AI 的標誌性樣本Iris Energy(IREN),股價在年內從6 美元左右一度摸至76.87 美元,漲幅逾1200%。

其中的關鍵因素便是吃到了先手戰略轉型的紅利,譬如2023 年傳統礦企還在不斷擴充ASIC 算力時,IREN 就開始把自有電力從挖礦業務中抽離,逐步將園區整體升級為AI/HPC 數據中心,2024 年更是率先獲得NVIDIA 首選,必須進入新夥伴能源市場的上游位置。
本月IREN 也與微軟簽署97 億美元的5 年期AI 雲端算力合約,再次將它的轉型故事推向高潮。而根據協議微軟將預付約20% 的款項,意味著合約年化收入可達19.4 億美元,這對IREN 現有營收而言無疑是量級式提升。
當然,儘管IREN 的理想轉型路徑雖令人艷羨慕,但這條道路絕非所有礦企都能複製,因為並非所有礦企都像IREN 一樣,選擇將全部身家押注在AI 上——歸根結底,並非所有礦企都有資格轉型/ 投降,畢竟轉型的前提不是意願,而是(自有)電力、可擴展土地與園區等基底要素。
沒有這些資源的礦企,即使想投降AI,也難以成為有價值的算力基建供給方,某種意義上,看似是“礦企在選擇AI”,但實際上更接近“AI 在選擇礦企”。
這也是整個礦商賽道最本質的變化。
三、轉型的「軍備競賽」:野心、豪賭與躺平
本文也簡單盤點了下IREN、CIFR、RIOT、CORZ、MARA、HUT、CLSK、BTDR、HIVE 共8 家美股上市礦商的基本情況,希望藉此展現不同礦企在AI 基礎設施轉型中的多樣選擇和麵臨的挑戰。

從這些公司的轉型路徑來看,美股礦商的轉型「軍備競賽」正在加速推進,無論是IREN 率先從傳統礦業轉向AI 資料中心,還是CORZ、CIFR、MARA 在自有電力與土地佈局上大手筆投資,這些公司正在朝著成為數位基礎設施提供商而奮力前行。
同時,CIFR、BTDR 等礦企也在逐步擴大電力與算力資源,向AI 產業延伸其業務邊界,然而,並非所有公司都在這項競賽中以同樣的速度推進。
譬如HUT、HIVE 等,由於電力基礎設施、轉型決心或資源累積的不足,它們的轉型路徑較為保守,仍然依賴傳統的比特幣挖礦業務,也正因如此,礦企的命運正在呈現出明顯分層:
- 資源型礦企:有機會向「類能源公司」或「AI 資料中心」演進;
- 輕資產礦商:最多做「二房東」,將電力或機房轉租給AI,賺服務費;
- 高度依賴電網的小型礦場:隨著電價抬升、難度攀升,大概率在下一輪上行週期率先被清洗出局;

AI 這場歷史性大潮,浩浩湯湯,不僅改變了全球互聯網發展方向與權力架構,也推動了全球能源產業的新一輪洗牌,而礦企的轉型之爭,正是這一宏觀趨勢中的縮影。
可以說,當AI 巨頭開始直接搶佔電力、土地等資源時,礦企的估值邏輯就已經被永久改變——礦場不再是BTC 的鏡像資產,而正在被重新定價為AI 能源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而它們的市值彈性也不再與算力規模與比特幣價格直接掛鉤,而由它們所掌控的GW/MW 規模決定。
未來幾年,隨著電力需求不斷上升,資料中心的資源爭奪愈加激烈,礦企們必須在這場電力與算力之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才是未來週期中真正的競爭力。
- 核心观点:AI与矿企争夺电力,重塑行业格局。
- 关键要素:
- AI数据中心与矿场高度相似,争夺电力资源。
- 矿企转型AI基础设施可创造更高股权价值。
- 电力缺口刚性,矿企须从消费者转向供应商。
- 市场影响:矿企估值逻辑从算力转向电力控制能力。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