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十二萬枚比特幣被「截胡」? Web3律師深入分析「太子集團」案件背後的監管困境

加密沙律
特邀专栏作者
2025-11-14 11:23
本文約236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4分鐘
在全球加密資產監管逐漸收緊的當下,一場橫跨柬埔寨和美、英的“鏈上追擊戰”,吸引了所有人的視線。

在全球加密資產監管逐漸收緊的當下,一場橫跨柬埔寨和美、英的“鏈上追擊戰”,吸引了所有人的視線。 2025 年10 月,美國財政部與司法部聯手出擊,對柬埔寨太子集團(Prince Group)發動史上最大規模的加密金融執法行動,凍結高達十二萬餘枚比特幣。

(上圖摘自美國CNBC 頻道)

這項案件震動的不僅是區塊鏈產業,也衝擊著我們對「金融主權」的傳統認知:當數位資產跨越國界、匿名流動時,主權國家如何在技術上追蹤、在法律上製裁、在執行上奪回主動權?當美國能夠以金融網絡為執法延伸觸角時,我們又該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資產追贓物與司法處置體系?

本文將從案件複盤、司法依據、技術漏洞與監管啟示四個層面,深入剖析「太子集團」案背後的法律邏輯與國際監管困境,並嘗試回答一個愈發緊迫的問題——在數位金融時代,誰真正掌握了執法的主權?

一、案件複盤

首先,讓我們盡可能還原太子集團案件的具體案情,從而分析它的意義所在。

2025 年10 月,美國財政部(OFAC)對「Prince Group 跨國犯罪組織」啟動了史上最大的單一司法打擊之一,制裁了146 名成員。此後,美國司法部(DOJ)公佈起訴:指控陳志組織、經營以強迫勞動園區為基礎的「殺豬盤」(pig butchering)類加密投資詐騙,同時涉嫌電信詐騙與洗錢共謀。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司法部宣稱扣押逾12.7 萬枚比特幣。

(上圖摘自美國司法部網站)

這些巨額比特幣究竟是怎麼被太子集團騙到手的呢?其實很簡單,根據起訴書指出,陳志領導太子集團開展大規模的網路投資詐騙,誘騙受害者投資美元或加密貨幣,在給用戶展示的平台上顯示帳戶餘額或顯示收益增長,但實際上這些資產早已被轉走,並被集中匯入陳志控制的錢包。同時,太子集團在例如LuBian Mining 的礦業公司投資或租用真實的狂唱,並且從公開市場購買算力,讓外界以為他們透過挖礦來獲取比特幣,使其擁有「合法生成」的外觀。

針對如此龐大規模的加密貨幣詐騙案,有消息稱,中國早在五年前就在北京成立了專案組調查此案,但可能因為時間較為久遠,我們沒有找到相關的官方資訊或新聞,只能找到各家媒體的轉述,因此無法輕言真假。但是,美國是如何一下子控制了這麼大規模的比特幣,又是如何將自己的執法抓手延伸到了位於遙遠東方的柬埔寨呢?

1.美國管轄權的來源

起訴書中明確指出,太子集團的詐騙網絡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受害者,其中一個地方性網絡就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運作。受害者被誘騙將資金匯入位於布魯克林和皇后區的空殼公司帳戶又透過國際匯款或虛擬貨幣轉移流轉回太子集團及陳誌所控制的帳戶中。也就是說,這部分帳戶在美國金融機構開設,又透過美國金融機構清算。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只要犯罪行為的任何部分在美國發生或產生後果,即確立地域管轄。起訴書中也明確說明,由於涉案行為與後果發生在該地區,因此本案屬美國東紐約區法院管轄。

(上圖摘自起訴書原文)

2.為什麼能夠順暢執行?

在刑事層面,美國司法機關依據《刑事資產沒收法》(18 USC §§ 981、982),對陳志控制的127,271 枚比特幣等犯罪所得簽發扣押令。在金融制裁層面,美國財政部依據《愛國者法》第311 條(31 USC § 5318A)將太子集團及其關聯金融網絡認定為“主要洗錢關注機構(Primary Money Laundering Concern)”,獲得立即凍結其與美國金融體系相關的賬戶和交易,加上結合《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 2656),對於嚴重侵犯人權或重大腐敗的外國個人資產,可以實施全球資產凍結與交易禁令。

再結合《刑事訴訟規則》第41 條及國際司法互助條約(MLAT)機制,美國得以透過區塊鏈託管節點、交易所及多邊合作順利執行扣押、通緝與資產處置措施。

3.技術漏洞疑雲

對於比特幣的存儲,美國為什麼能夠輕易凍結?除了美國背後強大的鏈上團隊外,加密沙律還聽到一種說法,來自一家知名區塊鏈取證與合規技術機構,Elliptic Blog,覺得非常有趣,可以和各位讀者分享:

2020 年底,一家名為LuBian Mining(沒錯,就是之前提到的那家)的礦業公司發生了嚴重的安全事件。簡而言之,就是打開比特幣保險箱的私鑰的生成演算法存在隨機數漏洞(也成為「Milk Sad」),導致攻擊者能夠破解私鑰,從而轉走其礦池內的全部比特幣,據稱,數量正好為12.7 萬枚。直到2024 年6 月-7 月,這批比特幣出現了新活動,而這些新活動的錢包與太子集團網絡和陳志控制的錢包均有重疊或合併。最終,2025 年美國司法部正式扣押。

4. 毋庸置疑,在太子集團被凍結的十二萬枚比特幣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華人群體的資金「貢獻」。然而,在目前的法律與科技格局下,我們幾乎無法從中追回屬於自身的利益。無論國家是否已展開調查或採取行動,「太子集團」案件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數位金融時代,金融主權不僅體現在貨幣發行,更體現在執法主權的有效行使。當跨國犯罪被揭露,我們必須具備明確的法律依據、成熟的技術體系與堅決的執法能力,才能真正維護和追回本應屬於我們的資產。

二、結論

「太子集團」案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類似的案件。它深刻地提醒我們,在面對數位資產時,在「嚴控風險」與「掌握主權」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是相當必要的。加密沙律相信,建立自主可控的數位資產司法處置體系,確保我國的法律尊嚴和執法能力能夠延伸到數位空間,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未來真正實現“依法追贓物”,從而完成執法的最終閉環,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

僅代表本文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對特定事項的法律諮詢和法律意見。

安全
區塊鏈
金融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美国跨境冻结12.7万枚比特币,凸显数字资产执法主权争夺。
  • 关键要素:
    1. 美国依据境内受害者确立司法管辖权。
    2. 利用《爱国者法》等法律工具冻结资产。
    3. 通过区块链漏洞追踪并控制涉案比特币。
  • 市场影响:推动各国加强数字资产跨境执法能力建设。
  • 时效性标注:长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