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加密市場宏觀研報:AI泡棉、利率重定價與加密週期切換

HTX成长学院
特邀专栏作者
2025-11-20 07:55
本文約4984字,閱讀全文需要約8分鐘
2025年末,加密市場處於高度宏觀化驅動下的深度震盪期:比特幣雖仍在9萬美元高位區間,但情緒卻跌入2020年疫情以來的極端恐懼水平,ETF單日巨額流出、巨鯨結構性換手與散戶割肉共同形成了典型的牛市中段「籌碼重分配」。

一、加密市場宏觀經濟分析

在過去數週的市場劇震中,比特幣的價格和情緒出現了罕見的巨大背離:價格仍然穩穩維持在9 萬美元上方的歷史高位區間,但市場心理卻已墜入「極端恐懼」的深淵。恐懼與貪婪指數一度觸及16 點,這是自2020 年3 月全球疫情崩盤以來最冷的情緒讀數,即便近期略有修復,也僅在12–18 區間掙扎。社群媒體對比特幣的正面敘事同步滑落,從先前的堅定樂觀迅速轉向抱怨、憤怒與互相甩鍋。這樣的錯位並不是偶然,它往往出現在牛市中後段:早期入場的玩家早已積累巨大浮盈,一旦宏觀出現風吹草動便選擇落袋為安;而後期追高的資金在短期震盪中被迅速套牢,浮虧情緒進一步放大了市場的恐慌與失望。比特幣目前約9.2萬美元,和年初(約90,500 美元)幾乎持平,全年經歷大幅上沖與深度回調後又回到起點附近,呈現“高位震盪原地踏步”的行情。

鏈上資金流向提供了比情緒更直接的訊號。首先,現貨ETF 的角色從驅動牛市的「增壓引擎」變成了短期的「排水管」。 11 月以來,ETF 錄得超過20 億美元的累計淨流出,單日最大流出更是接近8.7 億美元,刷新上市以來的最差紀錄。敘事層面的衝擊遠大於資金本身:先前「機構長期配置」的邏輯是市場最核心的支撐點,如今這一支撐轉向減倉,讓散戶感受到「沒有大人兜底」的不安全感。巨鯨行為也呈現明顯的分化。持有10–1000 BTC 的中等體量巨鯨在過去幾週持續成為淨賣家,賣出數萬枚比特幣,明顯是佈局較早、利潤豐厚的老玩家選擇兌現。而體量超過1 萬BTC 的超級巨鯨則在同步增持,鏈上數據顯示部分長期戰略實體在下跌中逆勢吸籌,規模達到上萬枚BTC。同時,小體量散戶(≤10 BTC)的淨流入也在緩慢上升,這顯示雖然最情緒化的小白用戶可能在恐慌中砍倉,但另一部分更有經驗的長線散戶正在把握機會加倉。鏈上已實現虧損指標更是出現了過去半年中最大的一天虧損記錄,大量籌碼在虧損中被迫賣出,典型的「投降式拋售」訊號清晰浮現。綜合各種鏈上指標,我們看到的不是市場全面撤離,而是籌碼的快速再分配——從短期、情緒化資金向資金耐心更長、風險承受能力更強的主體集中,這是歷次大牛市中後段都會出現的結構性現象。目前市場處於多頭的高位震盪期-市值雖然回檔但仍在強勢平台,情緒卻大幅降溫,結構性分化加劇,優質資產抗跌,但投機性資產持續出清。加密市場整體市值呈下降趨勢。

如果說鏈上和情緒解釋了短期波動,那麼真正主導這一輪市場風向的其實仍然是宏觀利率——比特幣真正的「莊家」不是機構、不是巨鯨,而是聯準會。在上一季度,市場普遍押注聯準會將在2024 年下半年至2025 年初逐步開啟降息週期。降息意味著流動性回升、風險資產估值提升,因此成為推動上一輪漲勢的重要驅動力。然而近期一系列經濟數據和官員表態令這項預期遭到強烈重定價。美國就業與通膨雖有所放緩,但仍未達到可支撐激進寬鬆的程度;部分官員甚至釋放出「謹慎降息」的鷹派訊號,讓市場開始擔憂利率維持高位的時間可能比原先預想得更長。降息預期的降溫,會直接降低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價值,從而壓縮風險資產的估值——科技成長、AI、加密等高彈性板塊首當其衝。因此近期的下跌,並不是加密產業缺乏新敘事,而是宏觀層面直接提高了整個風險資產宇宙的“折現率”,屬於暴力式的估值下調。

二、AI泡沫對加密宏觀經濟的深層影響

2023–2025 年,人工智慧以壓倒性姿態成為全球風險資產定價的核心力量,取代了「元宇宙」「Web3」「DeFi 夏天」等舊敘事,成為推動資本市場估值擴張的第一驅動力。無論是Nvidia 的市值突破萬億美元、OpenAI 的基礎設施雄心,還是超級資料中心、主權AI 專案的爆炸式增長,整個市場在短短兩年內完成了從「科技成長」到「AI 狂熱」的範式切換。然而,在這場盛宴的背後,是越來越脆弱的槓桿結構、越來越龐大的資本開支,以及越來越依賴「內部循環」的金融工程。 AI 估值快速膨脹,反而使整個高風險資產體系變得更加脆弱,其波動透過風險預算、利率預期和流動性條件,被直接、連續地傳導到加密市場,深刻影響比特幣、以太坊與山寨幣的周期結構與定價框架。

在機構資產配置體系中,AI 龍頭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成長股轉變為“超級科技因子”,成為高風險組合的中心,甚至帶有內生槓桿效應。當AI 上漲時,風險偏好擴張,機構對高風險資產包括比特幣的配置自然增加;而當AI 出現劇烈波動、估值承壓或信用擔憂時,風險預算被迫收縮,模型驅動與量化交易會快速降低整體風險敞口,加密資產——作為波動率最高、無現金流支撐的部分——往往成為被優先減倉的目標。因此,AI 泡棉後期的拉鋸與回調,會在情緒層面與結構層面同步放大加密市場的調整幅度。這在2025 年11 月體現得尤為明顯:當AI 相關科技股因融資壓力、信用利差上升與宏觀不確定性而出現調整時,比特幣與美股同步跌穿關鍵區間,形成典型的「跨資產風險傳導」。除風險偏好外,流動性擠出效應是AI 泡沫對加密市場最核心的壓制因素。在「資金池有限」的宏觀環境中,這必然意味著其他高風險資產的邊際資金被壓縮,加密貨幣便成為最明顯的「資金犧牲品」。

更深層的影響來自敘事體系的競爭。在市場情緒與估價建構中,敘事的重要性往往不弱於基本面。過去十年,加密產業依靠去中心化金融、數位黃金、開放金融網路等敘事獲得了廣泛關注與大量溢價。但2023–2025 年的AI 敘事呈現極端的排他性,其宏大敘事框架——“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引擎”“算力即新石油”“數據中心是新工業地產”“AI 模型是未來的經濟基礎設施”——直接壓制了加密行業的敘事空間。政策層面、媒體層面、科學研究層面、投資層面,幾乎所有註意力都集中在AI,Crypto 只能在全球流動性完全轉鬆時才重新獲得話語權。這使得即便鏈上資料健康、開發者生態活躍,加密產業也難以重獲估價溢價。然而,當AI 泡沫進入破裂或深度調整階段,加密資產的命運未必悲觀,甚至可能迎來決定性機會。若AI 泡棉依照2000 年網路泡棉的路徑演化——即經歷30%–60% 的估值回調,部分高槓桿、高故事驅動的企業出清,科技巨頭削減資本開支,但整體信用體系穩定——那麼加密市場的短期痛苦將換來中期的重大利好。若風險演變為類似2008 年的信用危機,儘管機率有限,但衝擊會更加劇烈。科技債務鏈條的斷裂、資料中心REIT 的集中違約、銀行資產負債表受損,都可能引發“系統性去槓桿”,使加密貨幣在短期內出現類似2020 年3 月的瀑布式暴跌。但這種極端情況往往也意味著更強的中長期反彈,因為央行將被迫重啟QE、降息甚至採取非常規貨幣政策。加密貨幣作為對沖貨幣超發的工具,將在流動性氾濫的環境中迎來強力修復。

綜合來看,AI 泡沫並不是加密產業的終局,而是下一輪加密大周期的前情。在泡沫上行期,AI 會擠壓加密資產的資金、注意力與敘事;而在泡沫破裂或消化期,AI 又會把流動性、風險偏好與資源重新釋放回來,為加密產業的重啟奠定基礎。對投資者而言,理解這一宏觀傳導結構比預測價格更重要;情緒冰點不是終點,而是資產從弱手向強手遷移的關鍵階段;真正的機會不在喧囂之中,而往往誕生在宏觀敘事切換與流動性週期反轉的前後時點。加密市場的下一個大周期,極可能在AI 泡沫的退潮之後正式啟動。

三、加密宏觀市場變革下的機會與挑戰

2025 年底的全球宏觀環境正顯現出與前幾年截然不同的結構性變化。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緊縮週期之後,全球貨幣政策終於迎來同步轉向,聯準會在2025 年下半年已經實施兩次降息,同時確認量化緊縮正式結束,資產負債表收縮停止,市場預期2026 年第一季將迎來新一輪降息。這意味著全球流動性從“抽水”轉為“供水”,M2 增速重回擴張通道,信用環境明顯改善。對於所有風險資產而言,這類週期性轉折往往意味著新的價格錨點正在形成。而對加密市場來說,全球進入寬鬆週期的時間點恰好與內部槓桿清洗、情緒冰點、ETF 流出觸底等多重因素疊加,構成了2026 年可能成為「再啟動點」的基礎。全球同步寬鬆並不常見,但2025–2026 年的宏觀格局呈現出高度一致性。日本推出超過1000 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延續其超寬鬆貨幣政策;中國在經濟壓力與結構性需求下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雙寬鬆;歐洲在經濟衰退邊緣開始討論重啟QE。全球主要經濟體在同一時間區間採取寬鬆政策,是加密資產近幾年從未遇見的超級利多因素。原因在於,加密資產本質上是對全球流動性最敏感的資產類別之一,尤其是比特幣,其估值與美元流動性週期高度相關。當全球同時進入「寬鬆+弱成長」的環境時,傳統資產的吸引力下降,流動性溢出將優先尋找更高Beta 的資產,而加密資產在過去三輪週期中都正是在這類宏觀背景下獲得爆發。

同時,加密市場的內生結構已從2025 年的動盪中逐步恢復穩健。長期持有者(LTH)未出現大幅拋售,鏈上數據顯示籌碼正從情緒化賣家轉移至高信念買家;鯨魚持續在價格深度下調時吸籌;ETF 的大規模流出主要來自散戶恐慌,而非機構撤退;期貨市場的Funding Rate 回歸中性甚至偏負區間,槓桿被徹底擠出市場。這種組合意味著市場的拋壓主要來自弱手,而籌碼正在向強手集中。換句話說,加密市場正處於類似2020 年Q1 的位置:估值被壓制,但風險結構遠比表面看起來更健康。然而,機會的另一面是挑戰。雖然寬鬆週期正在回歸,但AI 泡沫的外溢風險仍然不容忽視。科技巨頭的估值已經接近不可持續的區間,一旦資金鍊或獲利預期出現偏差,科技股可能再次經歷劇烈調整,而加密資產作為高風險同類,將不可避免地被動承受「系統性Beta 拋售」。此外,比特幣在短期內缺乏具有決定性力量的新催化劑。 2024–2025 年的ETF 模式已被市場充分交易,新的主線敘事需要等待聯準會是否開啟QE、大型機構是否重回增持路徑,以及傳統金融是否加速佈局加密基礎設施。 ETF 的持續流出反映散戶情緒極端恐懼,恐慌指數跌至9 的極值仍需要時間完成“投降底”,市場需等待新的增量信號。綜合宏觀環境和市場結構,從時間維度來看,2025 Q4–2026 Q1 加密市場仍將延續震盪與底部磨礪。 AI 泡沫壓力、ETF 流出和宏觀數據不確定性共同推動市場維持弱勢震盪格局。但隨著2026 年第一、第二季降息加速、實質流動性回歸,BTC 預計將重新站回10 萬美元上方,並在2026 Q3–Q4 隨著QE 預期、DePIN/HPC 新敘事、國家儲備BTC 等因素疊加,迎來新一輪牛市週期確認。這樣的路徑意味著加密市場正在從“殺估值階段”轉向“重定價階段”,而真正的趨勢反轉需要流動性與敘事共振。

在這種格局下的投資策略需要重新校準,以應對波動並捕捉機會。分批建倉(DCA)在極端恐懼區間的統計收益最優,是對沖短期噪音和情緒波動的最佳方式。部位結構上,應降低山寨幣佔比,提高BTC/ETH 的權重,因為山寨幣在風控壓縮時跌幅更深,而ETF 吸籌機制將在中期持續強化比特幣的相對優勢。鑑於科技股可能再經歷一輪「網路泡沫」的深度調整,投資人則需保留適量應急資金,以便在宏觀風險事件引發加密資產過度殺跌時獲得最佳入場點。從長期視角來看,2026 年將是全球流動性重新分配的關鍵之年,也是加密市場在經歷結構性清洗後重回主舞台的年份,而真正的贏家將是在情緒最冷時堅持紀律與耐心的人。

四、結論

綜合鏈上結構、情緒指標、資金流向與全球宏觀週期,本輪下跌更像是多頭市場中後段的劇烈換手,而非結構性反轉。利率預期的重定價導致短期估值承壓,但全球進入明確寬鬆通道、日本與中國的同步刺激以及QT 終止意味著2026 年將是流動性重新擴張的關鍵年份。 AI 泡沫可能繼續帶來短期拖累,但其破裂或消化反而將釋放被擠佔的資本與敘事空間,為比特幣等稀缺資產提供新的估值支撐。預計2025 Q4–2026 Q1 市場仍以震盪築底為主,降息週期推動的2026 Q2–Q4 將成為趨勢反轉窗口。紀律性DCA、提升BTC/ETH 權重並保留緊急部位,是穿越波動、迎接新周期的最優策略。

BTC
ETH
金融
投資
政策
貨幣
AI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加密市场处于牛市后半段高位震荡期。
  • 关键要素:
    1. 比特币价格高位震荡,情绪极度恐惧。
    2. ETF净流出超20亿美元,机构减仓。
    3. 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压制风险资产。
  • 市场影响:短期承压,中长期或迎流动性驱动牛市。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