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2022如何在混亂和無序中實現生存的勝利?
Block unicorn
特邀专栏作者
2021-12-29 02:37
本文約3999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每個人都有責任抵抗死亡的勝利並實現生存的勝利。

原文作者:TYLER DURDEN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勃魯蓋爾1562的作品《死亡的勝利》)

14 世紀的黑死病瘟疫殺死了世界上多達一半的人口,顯然對畫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道德信息是,當混亂襲來時,破壞將影響到每個人,無論貧富,老少,沒有人會因權力或奉獻而逃脫。

即將席捲全球的金融、經濟和道德災難,99.5%以上的人將如晴空萬裡的一道閃電般突然出現。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即將發生的事件就像CHAOS一詞的定義:“ 完全混亂和無序的狀態”。

混亂1:COVID

談到混亂,就像激發勃魯蓋爾繪畫靈感的黑死病一樣,世界現在正面臨著全球大流行。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不是在1300 年代中期死亡的近50% 的全球人口,而是當前佔世界人口0.06% 的大流行造成的總死亡人數!由於應用的分類規則,即使是這個數字也可能被高估。對於這個微不足道的百分比,世界現在已經連續第三年陷入癱瘓。

有封鎖、隔離、帶有無內襯助推器的強制疫苗、covid 護照、關閉的學校、關閉的辦公室、休閒大出血等主要行業、航空公司破產、勞動力、組件、產品短缺、邊境關閉,以及少數敢於這樣做的人並且可以跨越國界、比在警察國家更多的官僚主義、文書工作和測試。與此同時,印鈔和信貸創造呈指數級增長。政客們顯然將所有強加給人民的規則歸咎於科學家。

有趣的是,世界上有近200 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規則來應對新冠病毒。如果所有這些規則都基於科學,你會認為所有200 個國家的規則都是一樣的。

或者可能是許多觀察家認為政客利用大流行為自己謀利。或者更有可能的是,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知道如何應對一種幾乎不會造成超過正常死亡人數的疾病?

例如,在瑞典,沒有封鎖、沒有隔離、沒有關閉商店、沒有口罩要求,工業運作正常。 Covid病例和死亡人數處於歐洲平均水平的較低範圍。嗯——對於大多數國家的所有這些懲罰性規則來說就這麼多了。

我們被告知疫苗會解決問題,但兩次注射並沒有達到我們承諾的程度。所以現在每個人每隔幾個月就需要一個助推器。大型製藥公司既是法官又是陪審團,並且從他們自己的建議中受益高達數百億美元,我們如何知道真實的真相?

例如,我有一個19 歲的孫女接種了疫苗,她在8 月份感染了Covid。現在她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幸運的是普通感冒。政府/科學家的解決方案顯然是以更頻繁的間隔接種更多疫苗。仍然沒有人正確測試過疫苗對我們身體的長期影響,只是沒有時間這樣做! ?

這些不斷變化的規則和關閉的後果,顯然將對已經非常脆弱的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破壞性影響。

混亂2:全球債務

因此,如果科學家和政府不知道如何應對Covid,我們至少可以假設央行行長和政府已經控制了經濟和金融體系。我們能錯到什麼程度?

自1913 年美聯儲成立以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家一直在為自己的利益成功地運行金融體系。但真正讓他們全權印刷無限量鈔票的事情發生在1971 年8 月,當時尼克松關閉了黃金窗口。從那時起,托馬斯杰斐遜總統對銀行家的憤世嫉俗的看法真正成為現實。

上面的說法是多麼的有先見之明。我們必須記住,美聯儲是一家完全控制美國金融體系的私人銀行。只要美元仍然是世界儲備貨幣,美聯儲就還控制著全球金融體系的主要部分。杰斐遜在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方面也是正確的。當前的金融體係正在進入通貨膨脹階段,很可能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 正如我在我的文章中多次討論的那樣。

但在這個金融體系結束之前,完全沒有價值的債務必須通過通貨緊縮的內爆來摧毀,不僅是債務,還有由憑空創造的印鈔融資的泡沫資產。

因此,通貨緊縮的蕭條很可能是法幣體系又一次失敗實驗的終結,該體系在111 年前在傑基爾島創建之日就注定要失敗,杰斐遜當然告訴我們這將在200 多年前發生。

P read  ç change,如果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沒有人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每個人都認為今天不同,因為我們在這裡。

more this is the mê me something——變化越多,就越保持不變。

所以回到勃魯蓋爾。金融體系的崩潰以及全球經濟的崩潰顯然將對地球上的生命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必須記住, 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如此大規模的全球債務危機。歐洲、北美和南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債務泡沫從未達到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水平。

看看自1971 年以來產生的債務規模。

1971 年全球債務達到1.5 萬億美元用了幾千年。 29 年後債務增長了66 倍至100 萬億美元,此後又增長了3 倍至300 萬億美元。

因此,當1971 年關閉黃金窗口擺脫束縛時,銀行家和政府之間就可以自由地創造無限量的貨幣。

天哪,他們成功了!自從尼克松拿走美元和所有其他貨幣的黃金支持以來,全球債務增加了200 倍。

關於2030 年3 萬億美元的債務,我將在本文後面發表評論。這個貨幣時代的最後階段始於2006 年的大金融危機。印刷、借出和擔保的數十萬億美元設法暫時修補了Humpty Dumpty(矮胖子)。

但我和其他一些觀察者很清楚,補丁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此,早在2019 年9 月,金融體係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各國央行紛紛恐慌,試圖用大量流動性來挽救破產的銀行體系。對銀行來說方便的是,自從幾週後Covid 開始以來,他們就有了印鈔的藉口。通常政府需要發動戰爭才能有藉口印鈔票。但是在實驗室中產生的流行病效果更好。

世界現在處於完全未知和非常不穩定的水域。一艘處於這種危險中的船隻只需要一場小風暴就可以遭受無法彌補的損壞。

沒有人可以預測會發生什麼,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比較的。但很有可能的是,這個由銀行家和政府創造的生物(來自傑基爾島)將迎來可怕的命運——只有未來的歷史學家才能告訴世界的命運。

混亂3:衍生品

國際清算銀行在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報告的全球衍生品在2000 年代中期為1.4 萬億美元。到2000 年代末,BIS 通過淨頭寸方便地將這一數字降至600 萬億美元左右。德意志銀行或摩根大通等銀行報告的未償還衍生品總額為40-50 萬億美元。但

所有銀行都將衍生品的總金額淨減至微不足道的水平,認為這些低且完全具有誤導性的金額是他們的真實敞口。好吧,銀行家有時可以愚弄一些人,但最終我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愚人!

淨額結算的問題在於,當交易對手失敗時,總風險仍然是總風險。

衍生品一直是銀行和其他金融實體最不可思議的賺錢工具。今天,有許多不透明的方式可以在官方報告中創建和隱藏衍生品,以至於沒有人知道實際未償付金額,但它很容易達到數萬億美元。

請記住,今天創建的幾乎所有金融工具都包含衍生品,無論是ETF 股票還是債券基金、利率掉期、外匯掉期、抵押貸款等,這個列表是無窮無盡的。

當有持續需求時,衍生品在受操縱的有序系統中運行良好。但是,當音樂停止並且流動性枯竭時,我們才會知道實際未償還金額。

我的一個非常好的聯繫人是對系統風險的出色解釋,他創造了這些倒立金字塔,當前的金融體系位於底部,靠的是少量黃金,頂部是巨額債務。在此之上,我們看到了BIS 報告的600 萬億美元的已知衍生品,此外還有可能達到數萬億美元的不透明金融體系。

沒有人知道確切的金額,但很容易達到2萬億美元甚至更多。

混亂4:定時炸彈

因此,如果我們展望未來5-10 年並描繪出金融體係可能發生的情況,世界面臨的風險是可怕的。

全球債務肯定會從300 噸增加到至少500 噸。這個數字真的被嚴重低估了。我們再加上全球無資金準備的負債(養老金、醫療保險等),這些負債很容易達到500 萬億美元。

最後,我們添加了2 萬億美元的衍生品——也可能太保守了。當交易對手倒閉時,中央銀行將需要印製所有貨幣以防止銀行倒閉。

因此,如果我的假設是正確的,那麼在未來5 到10 年內,全球債務將從300 萬億美元增長到3 萬億美元。

但我可能在很多方面都錯了,就像它不會花10 年。我們從歷史中知道,惡性通貨膨脹進行得非常快。此外,對債務和衍生品的大多數估計可能太低了。

儘管如此,讓我們假設世界現在正面臨著3 萬億美元的定時炸彈,確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前景。

沃倫巴菲特在2002 年將衍生金融工具稱為大規模破壞時就知道他是對的。可悲的是,我們很快就會看到證據。

由於歷史上所有的貨幣體係都已走到盡頭,我們必須假設有史以來最大的全球泡沫也將終結。

由於這種病態的系統觸及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並導致道德和倫理價值觀幾乎消失的頹廢世界,世界需要以森林火災的形式進行淨化,以便新的嫩芽重新開始。

準備並實現生存的勝利

正如我在本文中指出的那樣,沒有人確切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但我們所知道的是,風險可能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大。因此,謹慎告訴我們要擺脫股票、債券和投機性資產等泡沫資產。一旦下跌開始,這些資產的實際價值可能會下跌90% 或更多,這意味著對黃金而言。

大多數股票投資者可能會在市場下跌時逢低買入,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會一路走低直至底部。而這一次,市場不會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內恢復。

最後

最後

最後最後

,我們將在世界上度過艱難的時期。所以幫助家人和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每個人都有責任抵抗死亡的勝利並實現生存的勝利——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為了我們能幫助的每一個人。請記住

,生活中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費的——友誼、音樂、書籍、大自然和許多愛好。

貨幣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