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k Warning: Beware of illegal fundraising in the name of 'virtual currency' and 'blockchain'. — Five departments including the Banking and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formation
Discover
Search
Login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View Market
RWA Panorama Analysi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of Asset On-Chain
BixinVentures
特邀专栏作者
2hours ago
This article is about 11691 words, reading the full article takes about 17 minutes
RWA is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blue ocean" and the "red ocean". Ahead is a vast ocean leading to a trillion-dollar market, but also reefs filled with laws, risks and liquidity.

引言

近日,RWA 成为了资本眼中的宠儿,房地产、新能源、创新药,各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股价蹿升,搅动着投资者们的心弦。那 RWA 究竟有何魔力,背后又代表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一、RWA的发展历程

RWA 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2017-2018 年,当时 ICO 热潮中出现了部分证券型代币发行(STO)的尝试,例如一些初创公司发行代币代表公司股权或基金份额。然而,由于缺乏二级市场和监管障碍,这些早期尝试影响有限。2019-2020 年,DeFi 兴起后,MakerDAO 等项目开始关注 RWA:Maker 于 2020 年首次将链下资产(如商业票据)作为抵押品,引入其 DAI 稳定币体系,这被视为 RWA 的重要里程碑。同一时期,Centrifuge 推出 Tinlake 协议,与 Maker 合作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链上渠道。进入 2021 年,加密市场繁荣带来了无抵押借贷需求,Maple 和 TrueFi 相继推出,为交易机构发放信用贷款,也将部分资金投向链下。(尽管当时这些贷款多用于加密领域,但奠定了日后 RWA 信贷的基础。)2022 年开始,全球宏观环境利率攀升,加密原生收益率下降,市场对链上稳定收益的渴求让 RWA 成为新的热点叙事。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后,美国国债等低风险高收益资产重获青睐,大量项目涌现将美债、国库券搬上链。2023 年被业内称为“RWA 元年”,这一年传统金融巨头入场:比如德美两国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富兰克林邓普顿等)均推出了代币化基金产品;Visa 等支付公司也开始研究链上国债用于稳定币清算;各国监管对 RWA 的态度逐渐明朗。这些因素推动 RWA 从概念验证进入扩张期。

二、RWA的概念及资产分类

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RWA)通常指将现实世界中的有形或无形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转换为可交易的数字代币,实现资产的数字化和通证化。RWA 覆盖范围极广,从传统金融资产一直延伸到实体经济各领域。具体来说,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等债务工具,股票等股权类资产,房产、黄金等实物资产,私募股权、知识产权、供应链应收账款等非标准化权益,几乎任何具有价值或权属的资产类型都在探索上链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狭义 RWA 通常不包括稳定币等锚定法币的代币:尽管稳定币的储备机制也是由链下法币或债券支撑,在广义上属于 RWA 范畴,但一般单独归类为稳定币。本文讨论的 RWA 将主要聚焦于稳定币以外的现实资产代币化,如国债、房地产、私募债权、私募股权、应收账款、艺术品等类别。

按照资产性质,当前链上 RWA 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国债及公共债券:具有高度标准化特征的债券类资产是 RWA 的首选标的,其中又以美国国债最为突出。美债无违约风险(理论上)且流动性强,通证化的法律结构清晰成熟,如通过离岸基金+代币包装的形式满足监管要求。除了美债,欧洲和亚洲的主权债、公司债也开始尝试上链,如通过 BVI 基金或卢森堡 SICAV 等架构发行代币化票据。

•私人信贷(私募债权):包括中小企业贷款、贸易应收账款融资、消费金融债权、房地产抵押贷款等。这类资产上链可以为 DeFi 资金提供真实收益来源,但由于底层借款人资质多样,风险相对较高。通常通过设立 SPV 持有底层资产,并由 DeFi 协议提供资金流动性,投资者获取链上利息收益。代表性项目有Maple、Centrifuge、Goldfinch、Credix、Clearpool等,它们致力于对接链下中小企业贷款、房产贷款等真实资产,并引入 Chainlink 预言机的资产证明机制增强数据可信度。

•商品与大宗资产:主要指黄金、碳排放额度、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代币化。其中黄金因价值稳定、储备逻辑清晰,是最常见的商品 RWA,典型如Paxos Gold(PAXG)、Tether Gold(XAUT)等通过 1:1 实物黄金储备发行的代币。碳信用、原油等能源类资产受制于更高的监管门槛,目前多处于试点阶段。

•股权与基金份额:包括未上市股权、上市公司股票及各类私募基金份额的链上发行。代表平台有Securitize、ADDX、Swarm等,合规地将企业股权或基金受益凭证转化为链上代币流通。这类资产受证券监管约束较多,二级交易需严格 KYC 白名单,部分项目选择许可链来限制流转范围。股权类 RWA 目前规模很小(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市值约 3.62 亿美元,占 RWA 不到 2%),且缺乏流动性,这是监管和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房地产:房产具有价值高、流动性差的特点,传统交易往往门槛高、周期长。RWA 为房产投资提供了碎片化的新路径,例如通过 SPV 持有不动产并发行代币化权益,使小额投资者也能按比例分享房租收益或物业升值。然而房地产上链面临确权复杂和法律衔接难题:链上代币转让与线下产权过户如何同步仍无明确先例。曾有新加坡某房产项目因线下产权变更未及时反映到 NFT 代币,导致该 NFT 成为“无主资产”,暴露了链下信息滞后的风险。因此,目前房地产 RWA 多以收益权代币为主(如租金收益权),持有人并不直接拥有物业所有权,仅按持币比例获得收益分配。

•另类收藏与艺术品:包括艺术品、收藏卡牌、名酒名表等非传统资产的代币化。此类资产通常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定价,上链主要目的是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流转效率。例如早期曾有平台将著名画作进行 NFT 碎片发行,让多人共享所有权。但由于艺术品估值主观性强、流动性极低,目前这方面 RWA 仍属小众尝试,规模和影响力有限。但随着 BenFen 等平台的一键发行能力普及,未来艺术品、收藏类资产的代币化门槛有望显著降低。

三、主流RWA项目盘点

RWA 赛道近年来涌现出多种模式的项目,下面按资产类别列举主要的代表性项目,每个项目并简述其核心机制:

•国债类 RWA 项目:典型代表包括Ondo Finance、Superstate、Backed Finance等。

○Ondo 是一家专注于传统金融资产上链的平台,率先推出了短期美债 ETF 代币 OUSG,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持有真实债券资产,并发行对应 ERC-20 代币 1:1 锚定底层 ETF 价值,每日自动结算利息

○Superstate 则由 Compound 创始人发起,走的是完全合规的基金路径——其产品 USTB 直接投资于美国短期国债,通过注册基金方式发行链上份额,管理费仅 0.15%。USTB 仅开放给符合美国监管定义的合格投资者认购,并允许投资者自行保管代币份额或通过 Anchorage、BitGo 等托管银行保存。

○Backed Finance 提供 xStocks 框架将美股和欧股等证券代币化。例如 Backed 发行的 TSLAx 代币与特斯拉股票 1:1 锚定,由受监管托管机构持有真实股票并支持代币随时 1:1 赎回。Backed 的代币支持 7×24 小时交易,打破传统股市时区限制,股息通过空投额外代币的方式分配给代币持有人,唯一的问题是其结算模型是半封闭的 synthetix,用户的盈利无法做到 7 x 24 结算。

总体而言,国债和证券类 RWA 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高度重视合规,通常通过设立离岸SPV或受监管基金,确保代币与底层资产的法律关系稳固清晰

•信用贷款类 RWA 项目:这一领域涌现了Maple Finance、Goldfinch、TrueFi、Centrifuge、Credix、Clearpool等协议。

○Maple Finance 定位为多链的机构级借贷平台,服务对象主要是对冲基金、交易公司、DAO 等机构借款人。Maple 通过引入链下尽职调查和借款人信用评分,实现了无抵押/低抵押贷款在链上的自动匹配,其产品线还扩展到代币化美债和贸易应收款池,2025 年 6 月平台管理资产规模已突破 24 亿美元。

○Goldfinch 专注于新兴市场的信用借贷,通过让加密投资者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科技机构提供贷款资金,以获取高收益利息。Goldfinch 采用双层池模式:散户资金进入高级池获得稳定收益(历史年化约 7-10%),由社区选出的后备池提供部分资金承担更高风险、换取更高利率回报。该模式利用社区共识和代币激励来进行风险定价,部分实现了无抵押贷款。

○TrueFi 最初聚焦于面向加密机构的无抵押借贷,如今也在向机构级 RWA 服务过渡,逐步为传统资产引入链上融资渠道。

○Centrifuge 则定位为 RWA 基础设施提供者,通过其 Tinlake 协议将现实资产(应收账款、房贷等)铸成 NFT,再拆分为优先级 DROP 和次级 TIN 两类代币供投资人认购,已经成为链上应收账款融资的龙头平台。

总体来看,信用类RWA项目通过链下SPV+链上资金池的结构,将中小企业贷款等资产引入DeFi。在这些平台上,出资人获得的利率相对较高(通常年化 8%–18%不等),但需承担较高的信用风险,并依赖链下审计、法律手段来保障投资安全。

•其它类别 RWA 项目:大宗商品领域的 Paxos Gold(PAXG)和 Tether Gold(XAUT)等将实物黄金托管后发行代币的项目。

○PAXG 每枚代币对应 1 盎司伦敦金,经 Brink’s 等顶级机构保管,并允许持有人按一定费用赎回实物黄金。PAXG 等黄金代币让投资者无需承担实物保管成本即可获得黄金敞口,同时能在链上 24/7 交易或用于 DeFi 抵押借贷。

○在机构基金和股权代币化方向,除了前述的 Securitize、Backed 等,也有新兴项目如 Swarm Markets 引入欧洲证券上链,ADDX 在新加坡提供私募基金代币认购平台等。这些平台受限于监管,多只针对合格投资者开放。

整体来看,目前真正落地并有一定规模的 RWA 项目仍以债券和信贷类为主流,其他类别大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除具体项目外,底层公链基础设施的演进同样关键。例如 BenFen 在 2025 年的升级中已率先支持RWA一键发行功能,为债券、股权、房地产等多种资产的链上化提供了标准化框架,与这些应用层项目形成互补关系

四、蓝海or红海,RWA能走多远?

虽然说 RWA 链上资产的规模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具体未来能走多远呢?根据 Binance Research 和 RWA.xyz 等机构的数据,2020 年时链上 RWA 总量不到 2 亿美元,而 2023 年底已超过 10 亿美元;到 2024 年年中则突破了 120 亿美元(不含稳定币)。进入 2025 年,随着机构资金涌入,规模继续飙升。2025 年上半年全球链上 RWA 资产总值已超 233 亿美元,较 2024 年初增长近 380%。

截至2025年8月,RWA市值约为252.2亿美元。其中,代币化美国国债是最大的单一类别,市值约 68 亿美元,占 RWA 总量的 27%左右。如果按更广义计算,把稳定币计入 RWA 范畴,则链上 RWA 市值还有 2568 亿美元的稳定币部分;但正如前文所述,我们主要关注非稳定币资产。除了美债,RWA 中第二大板块是私募信贷,包括各种链上贷款池,其规模占比在不断提高。

例如 Maple、Goldfinch、Centrifuge 等合计管理的贷款池规模已达数亿美元量级。不过由于信贷资产期限较长、流动性低,这部分在整体 RWA 市值中占比仍有限(约 10%左右)。其余类别如代币化股票和商品目前体量很小:链上股票代币总值仅约 3.6 亿美元;黄金等商品类代币流通市值亦只是数亿美元水平。可以看出,稳定币之外的 RWA 版图中,美债与信贷是双引擎:美债 RWA 凭借低风险利率成为 DeFi“收益底座”,而私募信贷 RWA 以更高回报吸引风险偏好资金。二者推动了过去一年链上 RWA 规模的迅猛攀升。

在这一背景下,基础设施层的突破显得尤为关键,稳定币支付公链BenFen宣布重大升级后,正式支持RWA一键发行与上链,并与一键稳定币发行保持统一框架,凭借一键稳定币发行、Gas代付等机制,BenFen 正在升级为稳定币与 RWA 的一键发行中心,以及全球支付与资产流通的入口。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成熟、监管完善,RWA 有望成长为加密领域中继稳定币之后的又一支柱赛道,逻辑上是原本属于红海的资产品类通过区块链封装成新蓝海,该工具必成为金融新贵。而像 BenFen 这样兼具稳定币与 RWA 一键发行能力的公链,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Source:blocktempo.com)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五、各主要司法辖区的监管态度与合规框架

RWA 涉及传统金融资产的上链,不可避免地面对各国证券和金融法规的约束。各司法辖区对 RWA 及其代币化的监管态度迥异,概括而言:

•美国:美国对 RWA 总体持谨慎态度,监管框架以现有证券法为基础。项目方通常通过 SPV 隔离+证券私募合规的模式来操作。同时,代币发行需遵循 SEC 监管,例如走 Reg D(面向合格投资者的私募发行)或 Reg S(境外发行)等路径,以豁免公开注册要求。这意味着在美国发行 RWA 代币大多仅限合格投资者参与,普通零售投资者目前难以直接购买。总体上,美国监管机构(SEC、CFTC 等)对 RWA 的态度偏保守,要求此类代币实质等同证券,必须遵循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规则。这使得美国的 RWA 创新主要集中在机构市场,许多项目选择先在海外试点再引入美国。(毕竟川普搞币股联动,矿场这些已经吃饱了,没必要再给自己开新坑)

•欧盟:欧盟在 RWA 监管上相对积极,2023 年通过的 MiCA 法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对 RWA 有直接涉及,其中将锚定现实资产的代币定义为“资产参考代币(ART)”并纳入监管。在欧盟,RWA 项目常采用信托或欧盟认可 SPV 架构,设立可变资本投资公司(SICAV)作为 SPV,持有底层资产并发行代币。MiCA 合规要求:发行方必须披露底层资产的托管方式、权益分配规则等。总体而言,欧盟倾向于将 RWA 纳入现有金融监管体系,通过统一规则降低法律不确定性。

•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 2022 年启动了 Project Guardian 计划,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测试公债、外汇交易的链上结算和代币化。MAS 发布的数字资产框架中,将稳定币和证券型代币纳入监管沙盒,鼓励在合规环境下试验 RWA 应用。总体而言,新加坡政府在监管上相对宽松且提供政策支持(例如税收优惠、监管沙盒)。

中国香港:目前,香港已允许持牌券商申请开展代币化证券发行和交易的试点,只限专业投资者参与。总体来看,香港对 RWA 的态度非常积极,通过政府背书的方式吸引相关项目落地,强调合规先行、创新紧随

阿联酋:迪拜设立的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推出了全球首个针对 RWA 代币化较全面的监管框架,涵盖代币发行、托管、交易等环节,为代币化资产提供法律确定性。虽然 VARA 规则尚未覆盖所有资产类型,但彰显了迪拜希望成为 RWA 枢纽的决心。此外,阿布扎比的金融中心 ADGM 也在 2023 年启动代币化试点沙盒,邀请金融科技公司测试包括债权、基金份额在内的 RWA 产品。在应用方面,迪拜土地局宣布探索房地产代币化,欲将房产登记与区块链结合;阿联酋的碳交易所也考虑引入区块链以扩大碳信用的交易。总体而言,阿联酋采取官民合作、监管沙盒的路径,鼓励境内外机构在本地开展 RWA 业务,其宽松的税收和明确的加密法规吸引了不少项目团队进驻。可以预见,随着法律逐步完善,迪拜和阿布扎比有望成为中东的 RWA 发行与交易中心。

六、不同国家及资产类型的链上发行成本与收益比较

RWA 项目的经济模型涉及多方成本与收益,包括底层资产收益率、托管和审计成本、协议收费以及投资者收益水平等。不同国家的监管环境和不同资产类别都会对发行成本和收益构成影响。下面我们从主要资产类别入手,结合数据和案例进行比较:

•国债及政府债券:这类 RWA 底层资产收益率取决于宏观利率。以美国国债为例,当前一年期美债利率约在 5%左右,因此代币化的美债(如 Ondo 的 OUSG、Superstate 的 USTB)能提供接近 5%年化的无风险利率,成为链上资金的“利率锚”。发行这类产品的成本主要在于基金管理费和合规开销。例如 Ondo 的 OUSG 采用 ETF 跨链包装结构,收取约0.15%–0.3%的年管理费用于覆盖运营成本,包括托管银行、律师合规等费用。Superstate 的 USTB 属于注册基金,管理费更低,仅0.15%,另外还有托管费支付给 Anchorage 等银行托管人,但通过直接持有国债而非嵌套 ETF,减少了双重费用层级。在合规成本上,美国发行此类产品需要符合法规豁免,法律服务费用较高;而在瑞士、新加坡等地发行国债代币,由于监管接受度高,审批流程相对简化。整体而言,国债 RWA 的收益中枢较低但稳健,费用结构中管理费占比较小。

•私募信贷:链上的私人贷款资产通常提供高于传统利率的收益,以补偿更高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以 Maple 和 Goldfinch 为例,其借贷池针对中小企业或新兴市场放款,历史年化利率范围约在 8%–15%之间。具体收益因借款主体资质而异:优质借款人(如有抵押品或稳定现金流的企业)贷款利率可能在 8–10%,风险较高的借款(如新创公司无抵押贷款)利率则达 15%甚至更高。投资这些贷款池的出资人可以获得相应利息收益,但需承担违约风险和较长的锁定期。为了增强投资吸引力,不少平台采取收益分级机制:例如 Goldfinch 的高级池投资者拿固定利率,而次级参与者获得剩余高收益但先承担损失。发行此类资产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尽职调查和风险管理上。借款项目前需聘请第三方审计、律师进行链下尽调。平台方还会从借款利息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协议费:Maple 每笔贷款收取0.5%–2%的手续费。这些费用部分转嫁给借款人,部分体现在投资人收益的折让。相比传统金融,链上信贷在撮合和管理成本上有所下降(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还款、分润),但在信用评估和催收环节仍需人工和法律介入,因此整体成本不算低。此外,不同司法地区对链上放贷的合规要求影响也很大:在美国,这种面向公众的借贷很可能被视为证券或投资产品,需要注册或豁免(合规成本高);而在新加坡等地,通过持牌法人发行参与笔数有限的代币化债权可以在沙盒内进行,手续相对简化。因此一些项目选择在新加坡、瑞士等友好地区设立基金发行贷款凭证,再在全球范围募资以降低监管摩擦。

•房地产及其它实物资产:房地产代币通常对应租金收益或地产债权,其收益率受当地房地产租售市场影响。一般发达市场优质物业租金回报在 3%–5%,发展中市场可能达到 8%以上。如果将房产权益碎片化上链,投资者获取的基础收益即为租金减去物业管理、税费后的净收益。这部分收益相对稳健,但远低于信贷资产。不过考虑房产可能升值,长期总回报会更高。链上发行房产权益的主要成本在于法律结构搭建和持续管理。需要支付评估师、托管银行、公证法律文件等费用。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政府正探索降低这些成本:如香港金管局支持的数字绿色债券项目中,使用区块链简化了结算流程,节省了一部分中介费用。类似地,艺术品、收藏品等 RWA 的收益更多来自资产本身升值,而非持续收益。这类资产的价格发现困难,估值不透明导致买卖价差很大。发行方通常会收取保管、保险以及交易佣金。例如有艺术品平台每年向代币持有人收取 2%的保管费。相比之下,黄金等商品代币虽然无利息,但其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反而高于其他 RWA 类别,因为黄金市场全球通畅、价格透明度高。据统计,PAXG 和 XAUT 等黄金代币每月链上交易额远高于多数信贷或股权代币。因此,不同RWA资产在收益-流动性两端呈现此消彼长:高收益资产往往流动性差,而流动性好的资产(如黄金)收益低甚至为零,需要通过DeFi复合策略提高回报。

•地域差异与成本比较:从国家维度看,监管环境直接影响 RWA 发行成本与收益定价。在美国,高度合规要求推高了法律及运营成本,很多项目只能面向高净值客户发行,导致流动性受限、融资成本相对提高(借款人需支付更高利率吸引有限资金)。反之,在新加坡、瑞士等 RWA 友好司法区,合规成本较低,发行人可以以更低费用触达全球投资者,从而有余地以较低利率融资或将更多收益让渡给投资者。这也是为何一些 RWA 产品在美国本土无法面向散户,但通过在海外发行再供美国机构购买的方式曲线落地。

总的来说,RWA 的链上发行成本包括技术成本+合规成本两大块:技术层面区块链正在发挥规模效应压降人力和时间成本,而合规成本则取决于管辖区的监管友好度。

七、当前RWA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

尽管 RWA 被寄予厚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行业和监管共同努力解决:

•法律合规难题:现实资产上链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当前法律框架滞后于技术发展,许多关键问题缺乏判例支撑。例如,链上代币如何与链下资产所有权一一对应?代币持有人权利如何在法院中得到承认?正如前文提到的,SPV 结构下代币被视为 SPV 股权凭证,但链上转让不等于线下过户这一法律断层依然存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对同一 RWA 代币的定性可能相左,导致跨境交易缺乏法律保护。这种法律不确定性使 RWA 项目始终存在合规隐患,如有律师指出目前许多 RWA 代币更像“自我证明合法的数字欠条”。

•链下资产真实性与信用风险:RWA 的价值基础在链下,因而对链下资产真实性和信用状况的验证至关重要。当前行业主要依赖第三方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出具证明,再通过预言机上传链上。然而,中介机构本身可能出错或舞弊,链上投资者对其仍需“信任”。例如某 RWA 借贷项目曾暴露借款企业提供虚假财报的问题,尽调方未及时发现造成投资人损失。此外,不动产等资产还涉及更新同步难题:若底层资产状况改变(抵押物灭失、产权转移等),如何迅速反映到链上仍无完善机制。尽管有 Chainlink 等推出 Proof of Reserve 方案定期验证资产储备,但复杂资产的信用风险无法仅靠技术解决,仍需要链下法律手段保障,如担保、保险、违约处置等配套安排。这些都会增加项目运作难度和成本。

市场流动性不足:RWA 资产普遍存在流动性匮乏的问题。原因首先在于投资者范围受限:许多 RWA 代币只能卖给合格投资者或白名单地址,天然缩小了二级市场规模。其次,缺少活跃的交易场所和做市商,大部分代币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冷清,买卖价差大、成交频率低。研究显示,多数 RWA 代币的持有周期很长,转手率极低,大部分投资者采取“买入并长期持有”策略。这固然反映 RWA 投资偏中长期,但也意味着流动性不足以支持活跃交易。当投资者需要变现时,可能面临无人接盘或必须大幅折价的问题。流动性匮乏还带来定价困难:由于缺乏连续交易,资产公允价值不透明,进一步打击潜在交易意愿。为缓解这些问题,市场开始探索引入专业做市商和激励机制。例如某些平台对提供流动性的 LP 给予额外代币激励,或寻求中心化券商为 RWA 代币撮合交易。但总体而言,在 RWA 能吸引更大规模投资者(包括普通个人)入场前,流动性瓶颈短期内仍将存在。

估值定价及预言机问题:传统金融资产很多并无实时价格,例如非上市股权、房地产估值往往滞后且缺乏统一标准。当这些资产上链后,如何给代币定价成为难点。当前主要做法是定期由发行人公布净值(NAV)或参考评估价,然后由预言机喂价到链上。但预言机数据源和频率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很难核实价格的准确性。一些资产由于独特性强,估值模型主观,导致买卖双方价格预期差异大,交易难以达成。即便像美债这样市场透明的资产,也存在预言机延迟或故障的技术风险。一旦预言机报价失准(例如受到攻击或数据源断链),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甚至清算风险。此外,衍生品和组合性玩法的兴起(如将 RWA 代币抵押借 stablecoin,再参与其他 DeFi)对价格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若估值偏差累积,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机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机构投资者被视为 RWA 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目前他们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哪怕如富兰克林邓普顿等先行者发行了链上基金,大多数主流资管公司仍在试验阶段,尚未将核心资产搬上链。另一方面,部分加密原生机构(如 DAO、加密基金)对 RWA 也存顾虑:他们担心链下资产缺乏透明度、需要信任中介,不符合去中心化精神。即使 MakerDAO 等先吃螃蟹配置了大量美国国债作为储备,也经历了漫长的内部治理讨论和风控设计,以说服代币持有人同意引入 RWA 抵押。总体看,机构对 RWA 的兴趣在上升:2023 年以来华尔街大行开始研发代币化平台,Visa 等也发布了 RWA 报告,各国政府基金也尝试小额投资 RWA 项目。这表明机构已经认识到 RWA 潜力,但要转化为大规模部署,仍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如托管、清算、法律支持)以及成功的案例来增强信心。

八、本分链的一键发行RWA能力简介

作为应对上述挑战的一种探索方案,本分链(BenFen Chain)近期推出了“一键RWA发行”功能,以期简化现实资产上链的流程。BenFen 链原本定位为稳定币支付公链,强调高性能低成本交易。在 2025 年 8 月的重大版本升级中,官方宣布正式支持 RWA(现实世界资产)的一键发行和上链,将其定位升级为“稳定币+RWA基础设施公链”。这一功能与原有的一键稳定币发行框架保持统一,使发行人能够通过标准化流程便捷地发行合规的 RWA 代币。

技术路径方面,本分链优化了底层Move虚拟机跨链引擎,在保持万级 TPS 吞吐和亚秒级确认速度的同时,为资产上链和合规托管提供底层支持 [80]。链上内置了智能合约模板和标准业务流程:发行方只需按照指引提交资产信息和合规材料,即可一键将现实资产(例如房地产、债券、股票等)映射为链上通证。系统自动结合托管、审计、KYC 等环节,确保链下资产与链上代币的映射安全可靠。例如,用户若要在本分链发行一笔商业地产债券代币,只需上传物业评估报告、托管银行证明等材料,智能合约会锁定这些文件哈希并生成代币,只有通过 KYC 的合格投资者地址才能认购和交易该代币,从而在链上严格执行监管要求。整个过程高度自动化,使过去需要数月的资产证券化流程大为简化——官方宣称此前高门槛、繁琐的 RWA 上链如今可通过简单操作完成。这意味着发行人能大幅降低技术难度和时间成本,快速获得链上流动性和全球结算能力。

潜在优势方面,本分链致力于打造“稳定币金融操作系统”,其一键RWA发行一键稳定币发行共享同一套底层设施。该链支持直接使用稳定币支付 Gas 费用,甚至引入了 Gas 费代付赞助机制,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公链的成本。对于发行人来说,不仅免除了自行开发智能合约和搭建 KYC 系统的工作,本分链还提供合规托管方案:可以对接持牌托管机构来保管底层资产,并在链上记录托管凭证,提升监管透明度。同时,借助高 TPS 和跨链能力,本分链上的 RWA 代币可方便地桥接到其他主流网络,增加潜在投资者范围。这些设计使得 BenFen 链适配多种资产类型,包括不动产、债券、股权、商品等,只要能提供合法合规的资产证明,都可以映射为链上代币发行。举例来说,一家房地产公司可以通过本分链一键发行项目收益债券,全球投资者在完成 KYC 后都能便捷认购;同时所得款项和后续租金收益的分配也由链上合约自动执行,降低人为操作风险。

结语

RWA 的叙事宏大而激动人心,但其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它正处在"蓝海"与"红海"的十字路口,前方既有通往万亿级市场的星辰大海,也遍布法律、风险和流动性的暗礁。当前 RWA 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法律合规、资产真实性验证、流动性不足等诸多挑战。

本分链推出的"一键RWA发行"功能,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探索方案,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合规托管等特色功能,为这些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作为 RWA 基础设施的重要探索者,本分链正在为现实资产上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石,推动 RWA 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应用。未来,随着技术方案不断成熟和监管环境逐步完善,本分链等基础设施提供商将助力 RWA 真正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重要桥梁。

invest
RWA
Welcome to Join Odaily Official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