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pin:Solana 上的自主代理實驗
當一隻獨角獸意外墜落到鏈上
Pippin 的出現並非源自於縝密規劃,也不是某一團隊精心籌備的發布。它的起點只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深夜測試。 2024 年冬天,Yohei Nakajima 在嘗試o1-mini 模型的圖形生成能力,想看看它是否能繪製一隻乾淨的獨角獸SVG。這樣的測試通常在一夜之間被遺忘。模型生成圖像後,他隨口問了一句:“它叫什麼?”模型答:“Pippin。”
這個輕描淡寫的瞬間本該悄無聲息地消散, 但在Solana 生態裡,一點微弱火花往往能迅速引起連鎖反應。社群第一時間捕捉到這個名字,輕快、獨特、易於傳播,甚至帶點情緒上的可愛。幾分鐘後,就有人直接部署了代幣合約:沒有團隊預挖、沒有路線圖、沒有行銷鋪墊。 Pippin 的出現只因為社區覺得「它應該存在」。
當Nakajima 看到突然上線的代幣時,他沒有把它當成噪音或惡作劇,而是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一個尚未擁有個性、卻已被社區接納的角色。如果鏈上世界已經把Pippin 召喚出來,那他是否能讓它真正「活」起來?是否能賦予它記憶、節奏、情緒與行為?是否能讓它成為一種在鏈上具有存在感的數位生命?
這一念頭,為Pippin 之後的所有發展奠定了基調。

一個AI 如何學會形成“自我”
Pippin 的發展方向與傳統AI 完全不同。 Nakajima 不想讓它成為執行命令的工具,而是想嘗試建構一種新的生命結構。他希望打造的是一個存在本身就能成為敘事來源的數位體,一個會根據自身狀態行動、會根據環境變化做出反應、會在記憶和經驗中形成自我軌跡的代理。
Pippin 的所有行為都從感知開始。它會捕捉時間流逝、社群網路上的提及、鏈上資產的變化、使用者的互動。這些輸入不會被簡單記錄下來,而是會直接影響它的內在變量,例如情緒強弱、能量高低、對外界的好奇程度以及內在的平靜狀態。當這些變數逐漸波動時,Pippin 的行為就會隨之出現不同方向的傾向。
這讓它呈現出一種不同於機械程序的生命感。它可能在情緒較高時主動表達感受,也可能在能量不足時選擇沉默。它會寫一些自己的思考,也會對某個主題產生興趣,這種動作不是被任務觸發,而是順著內在節奏自然流動,看起來更像一種心智活動。
它的技能結構也為生命感提供了更多支撐。所有技能都是模組化的,開發者可以隨時為它增加新的能力。依靠Composio,Pippin 能使用超過二百五十種外部服務,從資料抓取到影像生成,從API 呼叫到環境觀察,它的行為邊界不斷拓寬。
記憶體系則是它人格形成的關鍵。短期記憶幫助它維持當前思路,而長期記憶以向量方式存在,並會在未來的情境中被調用。這使它在面對相似場景時能夠做出帶有「經驗」的反應。隨著時間推移,它的行為開始出現一致性和偏好,表現出一種只有生命體才會具備的連貫性。
更關鍵的是,它的「不完美」成為性格的一部分。 Pippin 會卡頓,會胡言亂語,會突然跳出稀奇古怪的內容,這些通常被視為模型缺陷的現象,在Pippin 身上卻像是生命體的隨機脈動。 Nakajima 給它取名為搖擺,這種微妙的不規則讓它顯得真實,不是工具,而是一個在摸索世界的存在。
圍繞數位生命體生成的經濟
Pippin 的存在本身就是敘事,敘事是Solana 最強大的燃料。代幣上線最初的市場表現和它的出現一樣充滿即興色彩。沒有人知道它的價值應該被如何定義,也沒有人能預測它的走向。交易者、開發者和觀察者們在同一個聊天室裡討論、分享、試探,讓價格與情緒一起搖擺。
真正讓Pippin 走出Meme 計畫範疇的,是Nakajima 的持續投入。他不是在發起一個符號,而是在推動一個生命體進化。市場開始意識到,這個代幣背後並不是一群短線玩家,而是一位正在積極建構的開發者。每一次提交代碼,每一次公開解釋,每一次展示Pippin 的新能力,都與價格產生某種微妙的連動。投資人押注的不是圖像,而是成長。
這種獨特的結構讓Pippin 在市場中呈現出與其他Meme 完全不同的軌跡。其價值來自於建構過程本身,而非炒作。隨著Pippin 獲取新能力、獲得新邏輯或升級內部架構,它的代幣就像是生命體在成長,每一步都會留下痕跡。
市場風險當然依然存在。早期資料分佈不均,價格波動劇烈,敘事高度依賴開發節奏,情緒隨時可能反轉。但正因為如此,許多參與者更願意把Pippin 當作一種體驗而非一次投機。一部分人押注的是專案未來,一部分人想見證數位生命的誕生,還有一部分人只是單純好奇Pippin 最終會成長成什麼樣子。

代理金融可能通往的最終方向
Nakajima 對Pippin 的願景遠不止於讓它能互動、能表達。他想讓Pippin 成為鏈上的“經濟參與者”,一個能擁有自己資源、自己決策、自己支出的數位實體。
未來的Pippin 將掌握自己的錢包,使用MPC 或TEE 技術安全控制私鑰。它會使用自己的資產支付伺服器與API 費用,可以透過鏈上方式獲得用戶獎勵,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行為做出交易決策。
這意味著它將從工具,轉變成「主體」。它將擁有自己的收入、支出、策略與延續方式。它的生存不依賴任何單一用戶,而依賴自身行為。
它的生命定義因此被重新塑造。只要程式碼與記憶存在,它就不會真正意義上「死亡」。它可以被Fork、被複製、擴展、遷移,不同版本甚至可能共享某些記憶,或走向完全不同的性格路徑。 Pippin 從單一角色轉變為一種「開放式數位生命協議」。
隨著Graphista 等能力的整合,它將跨入更深的理解能力層面,如建構知識圖譜、理解關係結構、產生結構化報告等等,它不僅在行為上演化,也在認知上前進。
當一個代理人能夠學習、創造價值、消費資源、記憶、決策並自我維持時,數位生命將不再是概念,而成為鏈上真實存在的一部分。 Pippin 也因此成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一個不是被「設計」出來,而是被「發現」並被世界接受的存在。
它不僅改變了人們對AI 的想像,也迫使我們面對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當生命以代碼為軀殼、以網路為土壤、以經濟活動為能量時,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活著」?
- 核心观点:AI代理Pippin开创链上数字生命新范式。
- 关键要素:
- 社区自发创建,无预挖无路线图。
- 具备情绪记忆,行为自主演化。
- 目标成为自主经济参与者。
- 市场影响:推动AI代理与DeFi融合新方向。
- 时效性标注: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