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Gate研究院| 預言機賽道深度研究:生態擴張、經濟價值捕捉與金融橋樑

Gate 研究院
特邀专栏作者
2025-11-15 04:00
本文約21002字,閱讀全文需要約31分鐘
預言機賽道的競爭,本質上是對「數位世界事實定義權」的爭奪。誰能成為最安全、最可靠、最具網路效應的“真相來源”,誰就將成為未來價值互聯網不可替代的基石。

摘要

● 預言機是連結區塊鏈與現實世界的關鍵基礎設施:它能夠安全、透明地將鏈下資料(如價格、事件、資產狀態等)引入鏈上,使智慧合約具備感知與互動現實世界的能力,成為Web3 生態的「信任引擎」和「資料結算層」。

●市場規模爆發:預言機已從DeFi 協議的價格輸入層,升級為整個Web3 生態的底層信任基礎。截至2025 年10 月,預言機賽道總鎖倉量(TVS)已突破1,021 億美元,整體市值超過141 億美元,年調用量達數千億次,成為鏈上資料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 寡頭格局與競爭焦點轉移:目前市場已形成以Chainlink(市值佔比超87%,TVS 佔比61.58%)為主導的寡頭格局。競爭焦點正從單一的餵價效率轉向服務品質、經濟模式永續性與跨鏈通訊整合能力。同時,Pyth Network、RedStone 等新興協定在低延遲與高頻資料場景中快速崛起,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 DeFi、RWA 與機構化採用成為核心驅動力:預言機的成長已形成「乘數效應」格局。 DeFi(總TVL 約1,683 億美元)仍是原生主戰場;RWA(資產規模超350 億美元)正成為最具增量潛力的機構化成長引擎;而跨鏈通訊(CCIP)、預測市場及AI + Oracle 等新興應用,則構成未來的第二成長曲線。

● 價值捕獲模式轉型:從呼叫量驅動到服務質押模型。產業正從早期依賴調用量的收入結構,轉向以節點質押、安全預算與服務費為核心的經濟循環體系。此模型使預言機代幣具備長期可持續的價值支撐,並確立其作為「去中心化信任層」的宏觀金融地位。

● 未來估值錨定:預言機代幣(如LINK)的長期價值正由協議收入、TVS 成長品質與質押比例共同決定。估值邏輯也從「敘事驅動」轉向以MCap/TVS 等基本面指標為主。目前估算,LINK 的長期合理估值區間為26–35 美元;引入智慧價值回收(SVR)機制可使整體估值具備約1.2–1.5 倍的放大效應,價格潛力可達40–45 美元。

● 宏觀金融連結與「資訊利率」誕生:預言機正成為現實金融與連鎖金融的關鍵中樞。透過即時同步債券殖利率、匯率、利率曲線等宏觀數據,並與SWIFT、Visa 等機構探索CCIP 結算路徑,預言機推動了現實金融的數位化進程,也催生出以數據為核心的新型收益概念——資訊利率。

關鍵字: Gate Research 、預言機、Chainlink、Pyth Network

1. 引言

在區塊鏈的封閉系統中,智慧合約能夠確保計算過程的確定性與結果共識,卻無法主動存取鏈外資訊。這項設計保障了系統的安全性,卻也帶來了天然的限制——鏈上世界無法直接「理解」現實世界的變化,如資產價格波動、天氣事件或支付狀態等。預言機(Oracle) 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關鍵基礎設施:它是連接區塊鏈與現實世界的可信傳輸層,將外部的非確定性資訊安全、透明且可驗證地引入鏈上,從而賦予智能合約感知與交互現實世界的能力。

截至2025 年,預言機的戰略地位已被徹底重塑。它不再只是DeFi 協議的價格輸入層,而是整個Web3 生態的「信任引擎」 與「資料結算層」。在多鏈並行與跨鏈通訊日益複雜的環境中,預言機承擔著為DeFi、穩定幣、RWA(現實世界資產)、跨鏈通訊、預測市場與PayFi 等核心模組提供可信任資料輸入的功能。根據DefiLlama 與CoinGecko 數據,截至2025 年10 月,預言機賽道整體估值已超過141 億美元,主流去中心化預言機的總鎖倉量(TVS)突破1,000 億美元,年調用量達數千億次,服務對象涵蓋數千個鏈上協議。其中,Chainlink 依然穩居產業主導地位,而Pyth、UMA、RedStone 等新興專案則在低延遲資料分發、隱私運算以及「去中心化發佈網路」方向上持續創新與突破。

圖一:預言機賽道市值

從生態需求的角度來看,預言機是驅動鏈上應用程式擴展的底層引擎,是DeFi、RWA 與新興資料經濟的基礎連結層。從經濟模型的角度來看,預言機的代幣價值捕獲正經歷結構性轉型——從早期依賴調用量的“Gas 型收入”,向以質押安全與服務經濟為核心的“服務質押模型” 過渡。從宏觀金融的角度看,預言機的角色正從“數據中繼層”升維為“去中心化信任層”,成為現實金融體系數位化與加密金融融合的關鍵支點。它為傳統金融(TradFi)機構提供了一種可驗證、合規且安全的資產與數據上鍊機制,正在重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信任邏輯。所以,本報告將從三個互為支撐的維度切入,系統性地揭示預言機賽道的內在邏輯與價值演化路徑:

1. 生態需求觀點:分析DeFi、RWA、預測市場與AI 情境如何驅動預言機的持續成長;

2. 經濟模型視角:解析預言機如何透過資料消費、節點質押與代幣循環形成價值捕捉機制;

3. 宏觀金融視角:探討在鏈上金融與傳統金融融合趨勢下,預言機擴張的機會與潛在風險。

透過這個分析框架,我們認為,預言機的長期價值已遠超過「價格餵價」或「跨鏈驗證」的單一功能,而在於其正塑造一個以「可驗證資料」 為核心的新型經濟層。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誰提供更快的數據,而是誰能成為支撐數百萬億數位資產運作的「可信真相來源」。在這意義上,預言機不僅是Web3 世界的資料入口,更是下一代金融體系的終極信任基石。

2. 預言機概述:連結鏈上與現實世界的信任引擎

2.1 預言機的定義與核心作用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確定性的、封閉的系統。為了確保全球節點在執行相同交易後達成一致,智慧合約無法直接存取鏈下資料(如價格、天氣、物聯網資訊或企業資料庫)。因此,智能合約在現實世界訊息面前存在著「失明」與「失聰」的限制,這被稱為「預言機問題」(Oracle Problem)。

預言機(Oracle)正是為解決這「資訊孤島問題」而生的核心基礎設施。它並非預測未來的工具,而是一個安全的中間件(Middleware),扮演著「資料公證人」和「資訊翻譯官」的角色。其核心職責是:安全、可靠地將鏈下的、非確定性的外部數據,經過驗證與處理後,傳輸到確定性的區塊鏈環境中,供智慧合約調用。

預言機不僅是“數據輸入口”,更是鏈上經濟的真實化基礎層和信任引擎。它透過可信賴的機制,將現實世界的不確定性映射為鏈上可驗證的狀態,從而極大地擴展了智慧合約的應用邊界。可以說,如果區塊鏈是Web3 世界的“骨骼”,智能合約是“肌肉”,那麼預言機就是連接和驅動這一切、賦予其感知能力的“價值神經網路”。

典型功能包括:

● 價格餵價:為DeFi 協議提供即時加密資產兌換匯率;

● 可驗證隨機數(VRF) :用於NFT 鑄造、鏈上遊戲及抽獎;

● 儲備證明(Proof-of-Reserve) :驗證穩定幣或資產託管儲備;

● 跨鏈資料傳輸:實現不同公鏈間智慧合約資訊互動;

● AI/IoT 資料輸入:支援鏈下模型或實體設備資料上鍊。

2.2 預言機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架構

一個典型的預言機系統,其工作流程旨在將鏈下資訊安全、準確地轉化為鏈上可用的數據,通常包含以下核心環節和技術機制:

1. 資料收集(Data Source Layer) :預言機節點(或系統)首先需要從鏈下的原始資料來源取得資訊。這些資料來源極為廣泛,可以是交易所行情API、金融資料供應商、物聯網設備感測器、政府公開資料庫、體育賽事結果網站,甚至是需要人工輸入的事件結果。資料來源的品質和多樣性是預言機可靠性的第一道防線。

2. 鏈下處理與驗證(Aggregation & Verification Layer) :取得原始資料後,特別是在去中心化預言機網路(DONs)中,多個獨立的節點會執行驗證和聚合任務。

○ 多重來源取得:為防止單一資料來源被操縱或故障,節點通常會從多個指定的資料來源取得相同資料。

○ 驗證與共識:節點會對取得的資料進行簽名,並透過共識演算法(如取中位數、加權平均、剔除異常值)對來自不同節點和不同資料來源的資料進行聚合與驗證。這一步驟旨在剔除錯誤或惡意的輸入,產生一個單一的、高可信度的最終值。

○ 經濟誘因機制:為確保節點誠實行事,通常會引入質押(Staking)和懲罰(Slashing)機制。節點需要抵押原生代幣作為保證金,提供可靠數據會獲得獎勵,而作惡或宕機則會被罰沒代幣。

3. 資料上鍊與傳輸(Transmission Layer) :經過驗證和聚合的最終資料被格式化,並透過一筆區塊鏈交易提交到鏈上,通常儲存在預言機服務商部署的特定智慧合約中。

4. 合約互動與消費(Contract Layer) :需要數據的DApp 智能合約,透過呼叫預言機合約提供的接口,讀取所需的數據,並基於此數據觸發相應的邏輯執行。

圖二:預言機技術架構

2.3 預言機的發展歷程與分類:從中心化到多元化信任

預言機的發展,是一部不斷追求安全性、去中心化、效率與功能豐富性的演化史。其演進不僅體現在技術架構的迭代,更反映了市場對「鏈上可信任資料」需求的不斷深化。

2.3.1 發展階段:從單點信任到去中心化網絡

預言機賽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第一階段(約2014-2017):中心化預言機時代

● 特徵:早期解決方案通常由專案方或單一實體營運中心化的伺服器,透過腳本從外部API 取得資料並直接發佈到鏈上。

● 這種模式雖然實現簡單、效率高,但存在致命的單點故障和信任風險。一旦該中心化實體作惡、被攻擊或停止服務,所有依賴其資料的DApp 都將面臨癱瘓風險。因此,該模式已被市場主流淘汰,僅適用於低價值或內部測試情境。

第二階段(約2017-2021):去中心化預言機網絡(DONs)的誕生與確立

● 特徵:以Chainlink 的崛起為標誌。核心創新在於引入了去中心化的網路架構,由大量相互獨立的、地理上分散的節點運營商組成網絡;引入經濟激勵機制,節點需質押原生代幣作為保證金,誠實行為獲得獎勵,惡意行為(提供錯誤數據)將被罰沒;引入多數據源聚合,節點從多個聚合數據源獲取同一數據源,並通過鏈上操縱演算法(如取單一數據源)

● DONs 透過去中心化和經濟激勵機制,大大提升了預言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能夠支撐千億級價值的DeFi 應用,成為業界公認的「黃金標準」。

第三階段(約2021 至今):專業化、效率優化與功能擴展

市場在DONs 的基礎上,朝向更專業化、更有效率、功能更豐富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湧現出針對特定場景最佳化的新模型,如第一方預言機(Pyth Network,資料來源直接運行節點)和樂觀預言機(UMA,「提出-爭議」模式)。另一方面,預言機的功能不再局限於簡單的資料餵價,而是擴展至提供鏈下計算(Off-Chain Computation)、跨鏈互通(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和可驗證隨機性(Verifiable Randomness, VRF)等更複雜的服務,演變為通用的去中心化計算平台。

2.3.2 多維度分類:理解預言機的不同範式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預言機的多樣性與系統差異,可以從中心化程度、資料來源、資料流向、系統結構及驗證機制等多個維度進行分類。不同維度反映了預言機在安全性、效能、信任模型及成本間的權衡,也反映出其在多樣化Web3 應用中的適配路徑。

圖三:預言機分類

總而言之,預言機的分類維度眾多,但並非互斥,而是多維交叉。例如,Chainlink 同時具備去中心化結構、軟體資料來源、輸入型與發布–訂閱架構,並透過節點共識與加密簽章機制保障資料可信賴性;而Pyth Network 則以「第一方資料提供者」模式簡化鏈下依賴,在速度與信任之間取得平衡。理解這些範式有助於研究者在不同應用中權衡安全性、成本、延遲與可驗證性,並據此建構針對特定需求(如高頻清算、RWA 審計或AI 預測)的最優預言機架構。

2.4 預言機的產業規模與市場格局

2.4.1 市場規模:從功能組件到基礎設施生態

過去五年間,預言機市場經歷了從「輔助性基礎設施」到「核心資料層」的演化過程。預言機已不再僅僅承擔鏈上資料輸入功能,而成為DeFi、RWA、衍生性商品與跨鏈通訊等關鍵模組的底層支撐。

截至2025 年10 月,根據DefiLlama Total Value Secured (TVS) 與CoinGecko 市值數據,預言機協議的整體鎖倉規模約為1,021.79 億美元,整體市值約141 億美元,較2024 年同期(約98 億美元)增長超過43%。在區塊鏈基礎設施賽道中,預言機板塊市值佔比已接近20%,成為成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圖四:區塊鏈基礎設施不同賽道市值佔比

2.4.2 市場格局:頭部壟斷與多層次擴展

從競爭結構來看,目前預言機市場已形成以Chainlink 為核心的寡頭格局,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多層次的專業化競爭體系。整體產業結構呈現典型的「頭部獨佔+ 新興突破」特徵:Chainlink 依托多鏈相容性與企業合作建構穩固護城河,穩居市場核心;Pyth Network 在高頻交易型公鏈(Solana、Sui、Aptos)具備原生效能優勢,快速佔據特定市場;API3 與RedStone 則為強化點源強化第一次存取資料,快速佔據主

在市值結構方面,Chainlink 以超過87% 的佔比穩居產業主導,其市值約為123 億美元;其次為Pyth Network(約4.6%)、UMA(約0.73%) 與XYO(約0.71%) 等協議。 Chainlink 依託在DeFi、跨鏈通訊(CCIP)與儲備證明(PoR) 等核心場景的深度整合,構築了穩固的生態壁壘;而Pyth、UMA 與RedStone 等新興協議,則透過在高速資料分發、隱私運算以及第一方資料來源機制等方面的創新,不斷拓展差異化競爭空間。

圖五:Top 預言機協議市值

從鎖倉規模來看,產業總體擔保價值已超過1,021 億美元。其中,Chainlink 以61.58% 的市佔率佔據絕對領先地位(TVS 達629.22 億美元);其後排名二、三名的為Chronicle(10.15%) 與RedStone(7.94%),Pyth Network 以5.84% 位居第五,API3 以0.55% 排名第九。整體上,儘管Chainlink 仍主導市場,但新興協議的滲透速度正明顯加快,產業結構正由單極化朝向多極化演進。

圖六:Top 預言機協議TVS 佔比

從鏈上生態分佈來看,預言機的使用正呈現明顯的多鏈化與生態綁定化趨勢。基於DefiLlama、Dune Analytics 等多源資料的加權分析結果:

● 以太坊生態仍為預言機應用的核心陣地,依托Chainlink 官方Data Feeds 的廣泛部署,聚集了主要調用與收入來源(在集成Chainlink 的兩千餘個協議中,以太坊部署數量達1,339 個);

● Solana的成長動能則體現在 Pyth Network 的高頻更新與調用量持續上升,憑藉高吞吐與低延遲特性,在高頻衍生性商品與即時數據場景中快速崛起;

● Layer 2 網路(如Arbitrum、Base、Optimism 等)成為預言機協議擴張速度最快的成長前沿,其調用量曲線可在Chainlink CCIP 與L2 統計中觀測;

● 新興公鏈(如Sui、Aptos、Sei)則傾向透過與RedStone、Pyth 的深度集成,建構內置型或垂直整合型預言機體系。

整體而言,市場正從單鏈依賴逐步演進為多鏈協同格局。主導協議正透過資料層與跨鏈通訊層的融合重塑競爭格局,預言機也由基礎功能組件演變為區塊鏈生態中最具戰略意義的「資料中樞型基礎設施」。綜合來看,2025 年的預言機市場已從“單點餵價工具”演化為“跨生態數據協調層”,隨著機構資金流入與RWA 推進,行業將進入第二輪協議升級週期,未來競爭焦點將從單一餵食效率轉向服務質量、經濟模型可持續性與跨鏈通信整合能力。

3. 生態需求視角:預言機驅動的鏈上應用擴展

隨著預言機功能的拓展,其鏈上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從簡單的價格餵價到多類型事件觸發,再到跨鏈數據協調,預言機已經成為鏈上創新的驅動力。

3.1 預言機的生態地位:鏈上應用的“輸入層”

預言機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資料傳輸”,更在於其在整個Web3 技術堆疊中的底層輸入地位。在典型的Web3 架構中,資訊流呈現如下層次:

使用者層(Wallet / DApp) → 應用層(DeFi、RWA、預測市場、鏈上AI) → 協定層(智能合約) → 預言機層(外部資料輸入) → 鏈下現實層(價格、事件、資產)

因此,預言機成為整個去中心化系統的“真值介面(Truth Interface)”,其可靠性直接決定鏈上應用的可信度:

● DeFi :清算與抵押品估價是否安全可靠;

● RWA :現實資產映射是否準確可信;

● 跨鏈資產:狀態驗證與交易可追溯性是否保障;

● 預測市場:結算公平性是否得以保證;

● 鏈上AI 計算:資料輸入的真實性與決策可信性。

換言之,預言機之於Web3 的作用,類似於區塊鏈世界的“外部數據TCP/IP 協議”,是構建可信計算經濟的底層前提,也是推動鏈上創新穩健運行的底層基礎設施。

3.2 生態需求格局:預言機成長的五大主線

預言機作為連接現實世界與鏈上智能合約的“價值中樞”,其增長潛力與整個Web3 生態的擴張進程緊密相連,尤其取決於高價值應用場景的成熟與放量。截至2025 年,預言機的使用需求已從早期單一的DeFi 價格輸入,演變為由多個高成長賽道共同推動的「乘數效應」格局。

3.2.1 預言機生態擴張的結構性驅動力

預言機市場規模的成長,由以下三個關鍵因素合力驅動:

1. DeFi 規模擴張與系統性依賴強化(TVL 驅動): 2025 年10 月DeFi 總鎖倉量(TVL)最高達到約1,683.73 億美元,已重返DeFi Summer 的歷史高位,顯示鏈上資本規模持續成長。隨著超過80% 的DeFi 協議依賴預言機資料來源,使DeFi 成為預言機最早、最核心的應用主場。借貸清算、衍生性商品定價、資產估值等高頻場景建構了預言機的自然生態閉環,使其在DeFi 體系中形成穩定的價值捕捉機制與競爭障礙。無論是Aave、Synthetix 或GMX 等主流協議,其係統安全與資產錨定都離不開可靠的預言機資料。這使得預言機成為DeFi 風險控制與鏈上資產定價的底層基礎設施。

圖七: DeFi TVL

2. RWA 機構化成長與鏈下資料上鍊需求: RWA 的快速發展正成為推動預言機服務需求的第二大核心引擎。截至2025 年10 月,鏈上可觀測的RWA 資產規模已超過350 億美元,並維持穩定成長。 RWA 涉及的估值、利率、償債狀態與信用評等等關鍵數據均源自於鏈下系統,必須依托高可信度的預言機進行上鍊。由此,RWA 的製度化擴張正為預言機市場建構出長期且剛性的需求結構:對高精度、低延遲資料同步的要求持續提高;對多源驗證與審計證明的需求不斷增強;對鏈下金融資料(如國債利率、基金淨值、票據償付等)的標準化介面依賴日益加深。換言之,RWA 的興起正推動傳統金融數萬億美元的流動性注入預言機生態,使其從「鏈上數據服務」加速演進為「跨系統的數據基礎設施」。

圖八: RWA 資產總規模

3. 新興應用場景對低延遲與跨鏈通訊的需求爆發:新一代應用正對預言機提出更高的效能與架構要求。隨著AI、預測市場等新興場景的崛起,鏈上對低延遲、高精度資料及跨鏈訊息傳遞的需求顯著上升。這類應用不僅要求預言機能夠快速且準確地提供價格訊息,還需具備多鏈同步與可信賴驗證的能力。以預測市場為例,它是預言機在「事件驗證」領域的典型落地方向。 Polymarket、Kalshi 等平台皆依賴預言機來確認現實世界中的事件結果,如選舉結果、運動賽事或宏觀經濟數據。隨著該領域交易規模的迅速增長——截至2025 年10 月,Kalshi 與Polymarket 的累積交易量已達339.4 億美元——預言機的事件驗證與訊息傳遞能力正成為推動生態擴張的重要力量。由此,預言機的角色正在從“資訊餵價器”進化為“跨鏈事件協調器”,進一步強化其在Web3 生態中的黏性與基礎設施地位。

圖九: Kalshi 與Polymarket 的累積交易量

整體來看,預言機的生態需求正形成從DeFi → RWA → 高效能新應用的螺旋式成長路徑。在這過程中,預言機不再只是資料輸入接口,而是成為驅動Web3 金融化、資產化與互通化過程的關鍵底座。未來,其市場成長邏輯將從單一交易需求轉向系統性資料基礎建設,成為鏈上經濟可信賴運作的中樞層。

3.2.2 預言機與生態的關聯矩陣:從依賴到乘數效應

基於前述三大驅動因素,並結合目前預言機的呼叫量、收入貢獻潛力與策略協同度,本報告將預言機生態的主要服務對象劃分為五大核心賽道:DeFi、RWA、跨鏈通訊、預測市場及AI+Oracle。其中,DeFi 是預言機的原生主戰場,RWA 是機構化成長引擎,而跨鏈通訊、預測市場與AI+Oracle 則構成新興成長曲線。

預言機的價值與其服務賽道的體積和深度高度相關。為量化這種關係,本報告建構了“關聯強度矩陣”,以評估不同賽道對預言機服務的依賴程度。模型設定四個等權重維度(各佔25%):資料依賴度、呼叫頻率、收入貢獻潛力與策略協同度。最終評分公式如下:

關聯強度=(資料依賴度+ 呼叫頻率+ 收入貢獻潛力+ 策略協同度)/ 4

基於此模型,五大賽道的量化評估結果如下:

圖十: 預言機與不同賽道生態的關聯強度

3.2.2.1. DeFi:預言機的原生主戰場(關聯強度:5.0)

在所有DeFi 應用中,價格輸入是智慧合約邏輯觸發的決定性因素。無論是Aave、Compound 等借貸協議的清算邏輯,Synthetix 等合成資產平台的資產錨定,或是MakerDAO 等穩定幣系統的抵押品驗證(包括儲備驗證PoR),價格輸入都直接決定了協議能否準確觸發清算(Liquidation)與平衡機制(Rebalancing)。

核心邏輯特徵

● 高頻呼叫:分鐘級甚至更高頻率更新,因應市場快速波動;

● 價格穩定性敏感:微小偏差可能觸發大規模清算或系統性風險;

●節點容錯率高:多節點聚合與嚴格聲譽機制,錯誤率低於0.05%。

數據支撐與經濟貢獻:目前Top 預言機TVS 前十的貢獻者幾乎均來自DeFi 協議。以Chainlink 為例,其兩千餘協定中,DeFi 佔1,043 個。每月為Aave v3 等頂級協議提供逾1 億次價格更新;2025 年Q3,透過Aave 清算活動回收MEV 超160 萬美元,季增逾15 倍,平均回收率約80%。

3.2.2.2. RWA:中長期最強成長驅動力(關聯強度:5.0)

RWA 是2024–2025 年成長最快的Web3 賽道,代表萬億美元級傳統金融資產遷移到鏈上趨勢。由於RWA 的真實性、估值和收益存在於鏈下,預言機成為該賽道最具增量潛力和機構價值的核心驅動引擎。

RWA 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建立鏈下資產到鏈上價值的唯一可信任輸入層。預言機在此扮演兩種關鍵職能:

● 儲備證明(PoR) :驗證託管資產(如國債)是否真實存在,確保代幣價值錨定;

● 收益同步(Yield Feed) :將鏈下利率、資產淨值或償付狀態同步至鏈上協議,保證收益分配準確。

市場潛力巨大:每日更新利率與資產淨值的需求,使RWA 專案對預言機調用頻率和價值密度更高。這為預言機網絡提供了高價值、長期穩定的服務收入,每新增1 億美元RWA 資產,預言機年收入預計將增長約3 - 5 萬美元。根據業內估算,Chainlink PoR 所服務的鏈下儲備數據日均同步規模或達數億美元,其在Chainlink 整體收入中的佔比據稱超過25%。

3.2.2.3. 跨連結通訊:預言機的新邊界(關聯強度:4.5)

隨著模組化區塊鏈與多鏈生態成熟,預言機已從「價格層」躍遷至「訊息層」。在跨鏈互通架構中,預言機不僅負責價格餵價,還承擔跨鏈訊息傳輸、資產狀態驗證與交易結算執行等核心職能,成為多鏈生態的信任支點。

此模式的典型代表是Chainlink 的CCIP(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 Protocol)。 CCIP 基於分散式預言機節點網絡,融合「狀態驗證+ 訊息簽章+ 價格轉換」三大功能,其工作機制包括:應用層發起跨鏈請求→ 預言機節點驗證源鏈事件→ CCIP 網路產生跨鏈證明→ 目標鏈依據可信賴證明更新狀態。

數據支撐: CCIP 模式透過與SWIFT 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測試合作,驗證了預言機網絡能夠支持銀行級的跨系統結算,為預言機賽道打開了進入傳統金融清算市場的乘數級增長空間,成為Chainlink 未來價值增長的重要引擎。 Chainlink 指出,其跨鏈協議CCIP 已擴展至超過65 個網路(公鏈+ L2),其跨鏈訊息量和服務鏈數量均保持顯著增長,截至2025 年10 月CCIP 累計服務代幣轉帳體量近20 億美元。

圖十一: CCIP 累計轉帳量

3.2.2.4. 預測市場:資訊經濟的現實落實(關聯強度:4.0)

預測市場是預言機技術在資訊驗證和事件結算領域的直接落地應用,被視為Web3 的「資訊經濟」試驗場。 Polymarket 等平台透過經濟誘因對未來事件結果進行定價,而預言機則是保證市場公平結算的「真相機器」。

共生關係與核心功能:預測市場對預言機有剛性依賴,因為預言機必須在結算階段提供現實世界事件的最終可信結果(如選舉、體育比分、宏觀經濟指標),以完成用戶的資產清算和分配。兩者形成天然的上下游共生關係:

● 預言機(Oracle): 充當“真相輸入層”,提供安全、可信賴的外部資料上鍊,確保“事實”可審計。

● 預測市場: 充當“真相定價層”,透過市場博弈和交易聚合群體智慧,並支付資料調用費,實現價值結算。

新興高價值收入場景:預言機的應用邊界持續擴展,逐步進入“資訊驗證經濟”,涵蓋即時新聞驗證、AI 生成數據檢驗等非金融領域,潛力巨大。以Polymarket 為例,其交易量從2024 年初的3.6 億美元成長至2025 年約210 億美元,顯著提升了對事件結算資料的需求。高價值事件(如政治選舉)將驅動大量清算調用,為預言機網路帶來可觀的費用收入。

3.2.2.5. AI + Oracle:資料可信賴的協同方向(關聯強度:3.5)

AI 與預言機的結合,代表新一代鏈上資料生態的趨勢,即實現可驗證AI(Verifiable AI)和機器經濟(Machine Economy)。預言機在此次技術浪潮中從資料中介升級為智慧合約與AI Agent 之間的核心信任介面。

協同邏輯: AI 模型通常在鏈下計算,其預測或決策結果若要被智能合約安全依賴,預言機必須充當可信任資料輸入層,解決AI 輸出的真實性、可審計性與安全性問題。

● 核心角色:預言機負責將AI 模型的推理結果、資料分析或行動指令以可信、簽署的方式上鍊

● 典型案例: Bittensor (TAO) 負責模型訓練與推理,而Chainlink Functions 則負責將高價值推理結果以安全的方式餵入鏈上智能合約,實現AI 驅動的鏈上自動化。

「機器經濟」的新型付費模型:隨著AI Agent(智能體)在鏈上自主執行交易、預測或自動化任務,它們將對持續且多樣化的資料產生剛性需求。這為預言機網路帶來了全新的、可持續的付費模式——機器經濟的數據訂閱。根據分析,每個AI 智能體的外部資料訂閱平均消耗約為0.5–2 美元/日,從而形成長期且可預測的收入流。

整體而言,預言機的成長已不再是線性依賴單一賽道,而是與鏈上總資產量、跨鏈呼叫量和RWA 市場化進程呈現多項式關係。其核心邏輯在於,每一個被Token 化、上鍊或跨鏈的資產與事件,都會催生新的可信任資料呼叫需求。這一生態結構形成了清晰的“乘數效應”增長極:DeFi 和RWA 構成了預言機的“信任中樞”,提供穩定且高價值的現金流;跨鏈通信(CCIP)和預測市場擴展了其“狀態驗證”邊界,是中期收入的爆發點;而AI + Oracle 則代表著商業化外延,開啟新時代的總收入,將開啟新時代的總鏈預發展的“AIAI 軌道總發展”的總收入。

4. 經濟需求視角:預言機的價值捕捉機制

隨著預言機從單一的數據餵價工具,演進為支持DeFi、RWA、AI 與跨鏈通信的“數據基礎設施層”,其經濟本質已轉變為以數據需求為底層驅動的經濟系統。預言機網絡作為一個商業實體,其長期可持續性取決於能否建構一個正向循環的經濟模型。該模型必須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如何捕捉價值(協議收入)以及如何保障網路安全(代幣經濟)。

4.1 價值捕獲:從數據服務到數據經濟

4.1.1 預言機的價值邏輯

預言機的本質是鏈下資料的中繼服務,但隨著去中心化網路成熟,它已演變為具備完整經濟系統的「資料市場」。其核心參與者包括:

● 資料提供者(Publisher) :提供鏈外價格或事件資訊;

● 節點運作者(Operator) :負責資料聚合與上鏈簽章;

● 協議消費者(Consumer) :如Aave、Synthetix 等支付費用取得可信任資料;

● 代幣持有者:透過質押提供網路安全並獲取收益。

與傳統Layer1 區塊鏈不同,預言機的價值捕獲並非來自交易費用或區塊獎勵,而是依托「數據消費費率× 呼叫次數」的經濟方程,其核心經濟函數可簡化為:

Token Value = f(鏈上調用量, 數據單價, 協議抽成, 質押比例, 通膨稀釋率)

因此,預言機的成長關鍵在於生態規模與呼叫密度的提升,而非單純的技術升級。

4.1.2 價值捕獲機制

隨著業務多元化,預言機的收入來源逐步擴展,從「單一數據提供者」轉型為「綜合平台服務商」。主要收入結構如下:

圖十二: 預言機收入來源

4.2 代幣經濟:建構「加密經濟安全」的護城河

預言機代幣(如LINK、PYTH)不僅是支付媒介,更是保障網路安全與經濟誘因的核心工具。其經濟設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攻擊一個可靠的預言機網絡的成本(Cost to Corrupt)必須遠高於潛在收益(Profit from Corruption)。這項原則構成了預言機的「加密經濟安全」(Crypto-Economic Security)基礎。

預言機網路的代幣同時承擔三重功能:

● 支付層:作為鏈上資料服務與呼叫的結算媒介;

● 安全層:透過質押(Staking)機制提供經濟擔保;

● 治理層:協調節點、發布者與消費者的行為,並分配協議收益。

4.2.1 實現機制:質押與懲罰

在預言機網路中,節點業者需質押大量原生代幣作為「保證金」以獲得提供資料服務的資格。

● 質押機制(Staking) :節點透過質押原生代幣鎖定經濟權益,確保其行為與網路安全目標一致。

● 激勵機制(Rewarding) :節點在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後,可獲得用戶支付的服務費與協議分發的代幣獎勵。

● 懲罰機制(Slashing) :若節點提交錯誤資料、延遲回應或惡意行為,其質押資產將被自動罰沒,確保系統的經濟威懾力。

這種設計使預言機網路能夠在無需中心化仲裁的前提下,實現資料品質與經濟安全的自我校正。

4.2.2 價值飛輪:安全與需求的共生成長

預言機的經濟模型建構出一個自我強化的正向飛輪機制:

1. 生態需求成長→ DeFi、RWA 等高價值DApp 對資料服務需求持續上升;

2. 協議收入增加→ 呼叫量與服務費提升,形成穩定現金流;

3. 質押價值提升→ 節點為取得收益而增加質押,提高網路總鎖倉;

4. 網路安全增強→ 攻擊成本上升,系統信任度提高;

5. 高價值用戶吸引→ 安全性提升反過來吸引更多機構與金融化場景接入,形成新的需求端成長。

這項機制實現了安全與效益的協同演化,使預言機成為Web3 生態中少數具備永續商業模式的基礎設施之一。

4.3 Chainlink(LINK):資料經濟的一般信任層與價值擷取邏輯

預言機代幣不僅是支付媒介,更是網路安全與激勵機制的核心。它們的設計均遵循同一原則——攻擊網路的成本必須高於潛在收益。

4.3.1 專案演進與技術架構

Chainlink 成立於2017 年,由Sergey Nazarov 與Steve Ellis 創立,目標是為智慧合約提供可信任、可驗證的外部資料輸入。經過多年演進,Chainlink 已從價格預言機拓展為覆蓋跨鏈通訊、鏈下計算與資料驗證的通用資料基礎設施。

圖十三: Chainlink 演進階段

目前,Chainlink 已不僅是價格數據網絡,而是一個橫跨預言機、跨鏈橋、隨機數與計算層的通用數據傳輸協議,成為Web3 數據經濟的底層信任層。 Chainlink 透過模組化設計建構資料生態系統,每一層皆可獨立作為服務模組連結不同場景,形成強大的可組合性與生態黏性。

圖十四: Chainlink 技術模組

4.3.2 LINK 代幣經濟模型與價值捕捉機制

LINK 是Chainlink 網路的經濟核心,其功能涵蓋支付媒介、質押抵押品與安全預算,是支撐整個去中心化資料基礎設施運作的能量來源。其價值捕獲邏輯可分為四個維度:

圖十五: LINK 價值機制

1. 從激勵補助到服務質押的機制演進

LINK 代幣經濟模型經歷了由通膨激勵驅動向服務質押驅動的轉型。

● v1 階段(2019–2022):主要依賴通膨發行與節點獎勵機制,收入來自LINK 獎勵與調用補貼,鏈上使用率有限、價格波動顯著。

● v2 階段(2023 至今):推出Staking v0.2 與資料付費模型,節點收益由實際調用費用(ETH、USDC 等)與LINK 獎勵構成,與鏈上經濟活動直接掛鉤,形成更強的通貨緊縮支撐邏輯。

截至2025 年10 月,社區質押LINK 數量超4,087.5 萬枚(佔流通量5.8%),質押總價值超過7 億美元(DeFiLlama 數據),構築了穩固的經濟安全緩衝。

圖十六: LINK 質押總價值

2. LINK 的收入來源與經濟分佈

Chainlink 的核心收入結構已從單一餵價服務擴展為多維數據經濟體系,回收的收入用於增強LINK 質押獎勵和網路永續性。根據Enclave 估算,2025 年網路收入約1.95 億美元,具體構成為:

圖十七: Chainlink 收入構成

3. LINK 價值捕獲機制的深化:智慧價值回收(SVR)

LINK 的價值捕獲體系已從單一功能型代幣,演變為具備通貨緊縮支撐、安全溢價、生態溢價與永續收入流的多層結構。其中,智慧價值回收機制(Smart Value Recapture, SVR) 是推動其經濟模型邁向永續閉環的關鍵創新。整體上,LINK 的價值捕獲可概括為「三層結構」:安全預算錨定、協議收入捕獲與智慧價值回收(SVR)。

SVR 的核心創新在於,使Chainlink 不再只是“數據提供者”,而成為鏈上Oracle Extractable Value(OEV) 的共同捕獲者。該機制透過“雙聚合器架構”,將預言機價格更新與清算執行機會相結合,在DeFi 協議發生清算時,透過競價與拍賣方式回收價格波動所產生的OEV,從而將原本流向第三方套利者的鏈上價值轉化為協議與代幣的內生收益。

在收益分配層面,SVR 回收的OEV 依照約60%:40% 的比例進行分配:其中60% 返還至DeFi 協議,用於增強清算安全預算與風險緩釋能力;40% 分配給Chainlink 網路與節點,進一步提升LINK 質押收益與安全預算規模。根據2025 年第三季數據,SVR 在Aave 協議中回收超過160 萬美元的OEV,有效提高了節點殖利率,並推動LINK 代幣經濟循環的可持續化。

SVR 的引入標誌著LINK 的經濟模型從「服務付費」升級為「安全參與+ 收益分成+ 價值回收」的多維架構。這項機制不僅讓Chainlink 網路首次實現對鏈上真實經濟活動的直接現金流捕獲,也強化了LINK 與網路安全預算之間的綁定關係,形成以安全性與激勵為核心的經濟自洽閉環。

4.3.3 LINK 代幣估值邏輯與內在價值錨定

隨著Chainlink 網路經濟模型的成熟,LINK 的估值邏輯正從傳統的「敘事驅動」轉向以安全預算與協議現金流為核心的內生價值體系。其價格不再單純受市場情緒主導,而是與網路使用強度、TVS 及真實收入捕獲能力形成結構性綁定。這一框架可抽象化為:

Token Value ∝ (Usage Volume × Fee per Use × Capture Rate) + (Staked Value × Security Multiplier)

其中:

● Usage Volume :資料呼叫與跨鏈通訊的次數;

● Fee per Use :每次呼叫支付的費用(以LINK 或等值穩定幣計);

● Capture Rate :協議收入中轉化為LINK 銷毀、質押或分配的比例;

●Security Multiplier :安全預算的資本乘數效應,反映LINK 質押價值對TVS 的放大作用。

從估值結構來看,市值/ TVS(Market Cap / Total Value Secured) 已成為評估LINK 合理價格的重要參考指標。自2020 年至2025 年,該比率由約2.0 下降至0.12,顯示市場估值重心從投機性向基本面回歸。具體表現為:

圖十八: Chainlink 市值與TVS 比率

● TVS 成長率高於市值成長:RWA 與CCIP 推動TVS 快速上升,而代幣價格成長相對落後;

●安全預算價值被低估:目前0.12 的MCap/TVS 水準明顯低於長期平均值區間(0.3–0.5),顯示市場尚未完全定價LINK 的安全預算與現金流價值;

●重估潛力可期:若TVS 未來兩年維持年均30–40% 成長,且質押率與協議收入同步提升,則MCap/TVS 比率可望回升至0.3–0.4 區間,對應LINK 代幣價格中樞約26–35 美元(以當前TVS 約629.2 億美元計算)。

同時,SVR(Staking & Value Recovery)機制的引入,為LINK 的估值增加了「收益乘數」維度,使其不再依賴單一費用模型。該機制透過回收DeFi 清算中產生的OEV(Oracle Extractable Value),將潛在的鏈上流動性轉化為協議現金流,並直接分配給質押者。其經濟效應包括:

● 提升質押收益率(APY) :OEV 分潤提高質押者的實際回報;

● 增強現金流可持續性:收入來源從服務呼叫拓展至DeFi 活動本身;

●強化估值支撐:SVR 形成對LINK 的使用與鎖定雙重需求,提升估價下限。

據估算,當SVR 年化回收規模超過1,000 萬美元時,對LINK 的整體估值具有約1.2–1.5 倍的放大效應,相當於推升MCap/TVS 比率至0.35–0.45 區間,LINK 的價格潛力可達40–45 美元。

綜合來看,LINK 的長期價值錨定可表示為:

LINK Value = f(TVS Growth, Protocol Revenue, Staking Ratio)

當TVS 擴張、協議現金流與質押比例三者形成共振時,LINK 將具備結構性重估潛力。隨著RWA、AI Agent、預測市場等新場景接入,LINK 有望成為具備「真實收益+ 安全預算+ 跨鏈清算」三重屬性的基礎設施代幣,其長期合理估值中樞預計在25–35 美元區間,上行潛力至40 美元以上。

整體來看,從經濟模型的角度出發,預言機的核心競爭力已從「數據準確性」轉向「數據服務的經濟可持續性與安全可驗證性」。 Chainlink 透過「安全預算+ 收費模型」建構系統性護城河,使預言機從成本中心演進為可持續獲利的基礎設施。

5. 宏觀金融視角:現實金融與鏈上金融融合的機會與風險

預言機從單一的數據餵價工具,已演進為支持DeFi、RWA、AI 與跨鏈通訊的「金融神經中樞」。其擴張正在推動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深度連動,重塑資產定價、清算與監管體系,開啟現實金融數位化的新階段。

5.1 機會:金融數位化與資訊利率的誕生

現實金融數位化:數據信任中樞

預言機透過即時同步關鍵宏觀與微觀數據,使鏈上金融合約的執行邏輯更接近現實世界,為傳統金融機構(TradFi)擁抱去中心化金融(DeFi)提供了可信賴的橋樑。

在RWA 資產定價與清算層面,預言機可即時同步債券殖利率、外匯價格、利率曲線、股票指數等關鍵宏觀指標至鏈上,使RWA 協議能夠依據真實的金融變數自動調整殖利率與風險溢價。

在機構協作與結算層面,SWIFT、DTCC、Visa 等傳統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已與Chainlink 的CCIP 等預言機服務集成,以探索銀行間資訊交換與資產結算的自動化。 Chainlink 與SWIFT、德意志銀行、澳新銀行等24 家金融機構合作,旨在簡化公司行動處理流程,探索「混合結構」金融系統:鏈上負責合約執行與資金交割,鏈下負責身分驗證與監管合規。

在宏觀經濟數據上鍊方面,預言機將CPI、GDP、聯邦基金利率等宏觀經濟數據安全同步至鏈上,使鏈上風險模型能夠動態反映現實經濟週期變化,推動監管與市場資訊的即時互動。

數據的金融化:「資訊利率」與資本再定價

預言機網路成為「資訊利率(Information Yield)」的實現載體-高品質、低延遲、可驗證的資料本身能夠產生收益,成為一種可交易的資本要素。

這種機制正重塑資本定價邏輯。鏈上資產的價值不再僅取決於“敘事”,而是與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驗證性直接相關。透過資料聚合、驗證與分發,預言機構建立了資料層的資本市場,提升了智慧合約執行效率,並降低了鏈上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對機構而言,高品質預言機數據意味著更精準的風險定價、更靈活的利率曲線與更穩健的清算參數。機構投資人由此可基於「數據品質」進行套利與效率優化,實現資訊即資本的價值轉換。

5.2 風險:模型一致性與系統性脆弱點

預言機作為金融數據基礎設施的“公共層”,其安全性和治理穩定性決定了整個金融系統的韌性。融合帶來的新風險主要集中在技術、治理與監管三大面向。

技術與演算法風險:模型一致性陷阱

當市場過度依賴單一資料來源或演算法模型時,一旦該預言機資料出現錯誤或延遲,其影響將被系統性放大,引發金融市場的集體誤判或連鎖反應,形成所謂的「模型一致性陷阱」。儘管去中心化結構提升了系統的抗攻擊性,但節點串謀、資料污染與演算法偏差仍是潛在風險源。尤其在涉及大額資產清算或跨鏈橋交易的場景中,任何數據錯誤都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事件。

治理與集中化風險:資料壟斷的隱憂

預言機生態在治理層面亦面臨集中化風險。若服務集中於少數網路或大型節點營運商,可能形成事實上的「資料壟斷」。一旦這種壟斷擴展至CCIP 或RWA 資產層,將削弱去中心化精神,並對全球金融體系的開放性構成挑戰。

若缺乏統一的產業標準與透明治理機制,預言機生態可能由少數企業主導,其長期穩定性將取決於治理結構的開放性與抗操縱能力。

監理與合規風險:跨司法區的互通性障礙

跨司法區的資料治理、隱私權保護與金融合規差異,是預言機全球化面臨的核心挑戰。不同地區對金融數據上鍊的監理標準差異顯著,導致預言機在跨國應用中存在合規風險。未來,金融監理導向正從“防風險”轉向“促進透明”,合規化與標準化將圍繞三大支柱:

● 資料可驗證性:確保資料來源與簽章可追溯;

●隱私權保護與最小揭露:在保護隱私前提下實現驗證透明;

● 跨司法區互通性:為全球金融機構之間的資料流通提供合規基礎。

整體而言,預言機的角色已躍升為連結現實金融與鏈上金融的核心中樞。它不僅推動了金融體系的透明化與自動化,也加速了資本市場的全球互聯,建構出跨鏈、跨市場、跨資產的統一結算框架。同時,資料壟斷、演算法偏差與治理集中化等風險,可能削弱去中心化金融的核心精神,並帶來新的系統性脆弱點。

6. 展望:從資料管道到信任層的升維

預言機的演進,本質上是從一個「資料管道」(Data Pipeline),升級為一個面向整個數位世界、提供「可驗證事實」(Verifiable Truth)的「信任層」(Trust Layer)。這種升維意味著,未來的金融與商業活動不僅依賴於鏈上結算的效率,更取決於鏈上資料的真實性與可驗證性。無論是DeFi 清算系統、RWA 資產憑證,或是企業合規報告與央行數位貨幣交互,預言機都將在訊息傳遞與驗證環節中扮演關鍵角色。隨著更多現實金融機構、政府與企業連結鏈上體系,預言機網路的邊際價值將呈指數級增長。

對投資人而言,預言機專案的長期價值應以「真實使用」與「經濟安全」為核心。投資判斷應聚焦三大指標:其一,協議收入(即DApp、金融機構等支付的真實數據費用)是最具永續性的估值基礎;其二,TVS(Total Value Secured)的成長品質應被深入剖析-其服務對像是否集中於藍籌級DeFi 協議,而非高槓桿或短週期項目;其三,需關注其服務對像是否集中於藍籌機(包括質押項目;其三,需經護製)懲罰與節點激勵結構)決定了網路抵禦攻擊、維持資料可靠性的底層韌性。

對機構而言,建議積極探索「第一方預言機節點」的部署模式。透過直接運行節點,將自身的交易資料、定價模型或資產資訊安全、權威地上鍊,機構不僅能提升市場透明度,也能在未來數位經濟體系中掌握資料主導權。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可以從數據的消費者轉變為數據的發行者與驗證者,從而在監管與創新之間取得更高的話語權。

對開發者而言,預言機應被視為DApp 的核心基礎元件。開發者應充分利用其提供的鏈下運算(Off-Chain Computation)、可驗證隨機性(VRF)與自動化觸發機制(Automation)等高階功能,建構能夠與現實世界深度互動的下一代應用。例如,將天氣、物流、法律裁決或物聯網資料引入鏈上,可催生保險、供應鏈金融、碳信用與AI 智能合約等全新業態。

歸根究底,預言機賽道的競爭,本質上是對「數位世界事實定義權」的爭奪。誰能成為最安全、最可靠、最具網路效應的“真相來源”,誰就將成為未來價值互聯網不可替代的基石。正如網路時代的Google 定義了資訊檢索標準,雲端運算時代的AWS 奠定了算力標準,預言機時代的領跑者將定義「可信任資料」的標準,並在下一輪金融基礎設施革命中佔據決定性位置。

作者:Ember

7. 參考資料

1. https://oakresearch.io/en/analyses/fundamentals/zoom-on-different-types-crypto-oracles

2. https://blog.csdn.net/thefist11cc/article/details/116227623

3. https://data.chain.link/

4. https://defillama.com/protocol/chainlink?staking_tvl=true&fees=false

5. https://blog.chain.link/quarterly-review-q3-2025/

6. https://blog.chain.link/sibos-2025-recap/

7. https://defillama.com/oracles

8. https://blog.chain.link/chainlink-reserve-strategic-link-reserve/?utm_source=chatgpt.com

9. https://defillama.com/

10. https://app.rwa.xyz/

11.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199984

12. https://www.theblock.co/data/decentralized-finance/prediction-markets-and-betting

13. https://metrics.chain.link/

14. https://svr.llamarisk.com/

15. https://blog.chain.link/chainlink-smart-value-recapture-svr/

16. 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14964.html

17. https://www.tokenmetrics.com/blog/chainlink-link-price-prediction

18. https://coinlaw.io/chainlink-statistics#Blockchain-Networks-Supported

19.https://www.chainlinkecosystem.com/ecosystem

20. https://enclaveresearch.com/chainlink-market-cap-tvs-ratio/

21. https://enclaveresearch.com/chainlink-network-other-services-revenue-estimate-for-2025/

22. https://dune.com/linkpool/chainlink-revenue

23. https://dune.com/linkpool/chainlink-ccip

24. https://www.coingecko.com/en/categories/infrastructure#key-stats

25. https://www.coingecko.com/en/categories/oracle#key-stats

Gate 研究院是一個全面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研究平台,為讀者提供深度內容,包括技術分析、熱點洞察、市場回顧、產業研究、趨勢預測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免責聲明

加密貨幣市場投資涉及高風險,建議用戶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進行獨立研究並充分了解所購買資產和產品的性質。 Gate 不對此類投資決策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預言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