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NFT泡沫褪去,誰還能講好“IP的故事”
當NFT 泡沫褪去,誰還能講好“IP 的故事”
不久前,Azuki 的創始人Zagabond 在社區發言中提到一句話,引發了不少討論:"當Azuki 剛推出時,NFT 版稅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但如今,整個行業都在失去這一支撐。"在NFT 歷史短短的三年周期裡,這樣的表態幾乎像一份炒作時代——失去了那個時代——真正靠腳的感覺。 Azuki 的話題總是帶著某種象徵意義,這個計畫曾經代表著「Web3 潮牌」的最高水準:東方美學、年輕文化、極致視覺,一切都像在為加密世界描繪一個未來版的Supreme。但當二級市場的版稅機制被打破,當OpenSea 等平台取消創作者分成,Azuki 和無數NFT 項目突然發現,他們的"社區經濟模型"其實沒有第二條命。沒有持續現金流,就意味著沒有人力、沒有資源去維護那個曾經被稱為"文化"的夢想。在Zagabond 的話中,我們聽到的不只是Azuki 的無奈,而是整個NFT IP 賽道的困局——那種"社區+故事+頭像"的組合公式,似乎已經走到了極限。

Source: X
一場關於"IP"的幻覺
回顧NFT 的繁榮歲月,幾乎所有頂級專案都在試圖講述一個"IP 的故事"。從CloneX 的虛擬時尚,到Doodles 的卡通宇宙,再到Moonbirds 的創意生態,大家都在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複製"迪士尼神話"——只不過把觀眾換成了投資者。與其他類型的Web3 專案不同,IP 類NFT 的核心在於"文化共鳴",它們試圖透過視覺、故事和社群氛圍來建構出獨特的精神歸屬感。問題在於,Web3 的"社群"本質上不是粉絲,而是投機者。價格上升時他們熱烈擁抱,市場冷卻後迅速離場。這種使用者結構注定了IP 類NFT 在經濟上難以自洽:它既沒有傳統品牌的產品變現能力,也缺乏穩定的內容生產機制。多數項目在初期能以藝術風格、理念敘事或稀缺性吸引註意力,但當市場熱度減退、價格下行時,社區情緒也隨之冷卻。創意和文化要轉化為產業價值,需要的是內容生態與商業管道的持續擴展,而非單一資產價格的上漲。
版稅消失後,這些項目的收入模式幾乎歸零,團隊只能靠"信念"硬撐,而信念本身也需要不斷的敘事來續命。這揭示出一個更深層的矛盾:NFT 的"文化敘事"與"金融屬性"長期交織,前者需要時間積累,後者卻要求短期回報,多數項目難以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不是某個團隊的失誤,而是整個產業都在面對的結構性困境。 NFT 作為一種"數位所有權"機制,本該成為創意經濟的新引擎,卻在炒作中被過度消耗。我們看到Azuki、Doodles 們都在嘗試"IP 轉型":辦線下展覽、推服飾聯名、做動畫合作,但這些努力往往雷聲大雨點小,難以真正撬動用戶增長。文化要成為產業,靠的是持續的敘事、內容和產品落地,而不只是社群裡一時的共鳴和情緒。
現實化與商業化的轉向
在版稅模式失效後,不少專案開始探索新的路徑──從純鏈上敘事,轉向現實世界的應用與品牌化運作。這種趨勢不僅出現在Azuki 等老牌項目,也成為新進者的共識:如果NFT 想成為可持續的文化符號,它必須擁有鏈下的生命力。
具體表現包括實體產品化,透過玩具、服飾、藝術衍生品等形式把NFT IP 帶入現實消費場景;內容擴展,以動畫、漫畫、遊戲等方式強化IP 故事線,讓NFT 成為敘事的一部分;以及社交傳播,透過短視頻、社媒內容將Web3 文化轉譯成大眾可理解的符號。這些嘗試的本質,是讓NFT 脫離"投機資產"的身份,重新回到"文化產品"的邏輯中。
從鏈上共識到現實商業
就在很多人唱衰NFT 的時候,Pudgy Penguins 卻用另一種方式"殺了個回馬槍"。這只在2021 年被嘲笑為"醜企鵝"的項目,經過新團隊重組後,成了NFT 世界的"逆襲樣本"。 Luca Netz 接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NFT 走進現實——他推出了Pudgy 玩具系列,在沃爾瑪、亞馬遜、Target 等全球10,000 多家零售店上線,成為首批真正登陸主流零售通路的NFT 品牌。每個玩具附帶數位身份,與區塊鏈世界連接,但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件能被小孩、家庭消費者喜歡的商品,而不僅僅是投機的憑證。
同時,Pudgy Penguins 在社交媒體上實現了跨圈傳播,他們的Instagram 和TikTok 帳號以"治愈、可愛、溫暖"的內容爆紅,單條視頻播放量動輒上千萬。和其他NFT 項目那種"內部共識"型的社區不同,Pudgy Penguins 的受眾來自普通人,它讓"Web3 文化"以一種輕盈、溫柔的方式進入了大眾世界——不需要錢包,不需要懂鏈,只需要喜歡。這就是差別:前者做的是"去中心化的理想",後者做的是"中心化的商業",而後者反而更符合IP 的本質——被喜歡、被傳播、被購買。 Pudgy Penguins 的路徑展示了一種"多界面共振"的策略:玩具化打通現實渠道,遊戲化推出移動端小遊戲Pudgy Party 上線兩週下載量破百萬,線下化在首爾江南開設Pudgy Café並探索與BE@RBRICK、現代等品牌聯動。
更具象徵意義的是,PENGU 正在完成從Meme 到"文化符號"的躍遷。當傳統金融巨頭VanEck 將官方頭像換成戴著"vaneck intern"帽子的企鵝,當其CEO Jan van Eck 穿上巨大的企鵝玩偶服公開發布照片,當納斯達克的閉市鐘儀式上出現憨態可掬的PENGU 吉祥物,這些畫面傳遞的信號已經超越了簡單的主流營銷機構甚至被公開的主流營銷機構。 PENGU 所傳達的"溫度、幽默、友好"特質,與傳統金融的刻板印象和加密世界的"Degen"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它成為了連接兩個世界的"翻譯器"。在冰冷的金融體系與熱烈的Web3 社群之間,這隻小企鵝用最直覺的視覺語言,讓複雜的金融概念變得可親近。而當文化、品牌與金融開始合流,當PENGU 頻繁出現在ETF 廣告和頂級金融機構的活動中,它所象徵的已不僅是一個項目的成功,而是加密文明如何憑藉其獨特的魅力與共識,從邊緣走向中心,並最終登上主流金融殿堂的見證。

Source: X
沉澱與延續
當我們回看這幾年NFT 的演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走得更遠的項目,往往不是技術敘事最激進的,而是最懂得如何與用戶建立情感連結的。 Pudgy Penguins 選擇了一條更傳統的路徑——透過產品、內容和管道,讓人們在喜歡一個形象之前,不必先理解區塊鏈。這揭示了IP 類項目的一個基本法則:無論技術底層如何創新,文化符號的建立始終需要持續的內容輸出和情感累積。區塊鏈可以賦予所有權,但意義的生成仍然依賴於故事、體驗和共鳴。那些過度依賴技術概念而忽略內容本身的項目,往往難以建立長期的使用者黏性。 Pudgy Penguins 的經驗表明,IP 的成長需要多維度的支撐——產品、故事、管道,以及真實的用戶喜愛。當專案開始區分"持有者"與"使用者",當評估標準從"地板價"轉向"文化影響力",NFT 或許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文化產業中的位置。市場的熱度終會平復,但那些在這個過程中沉澱的文化價值,可能會以各種形式延續下去。 NFT 作為工具的意義,最終將由這些實踐來定義。
- 核心观点:NFT泡沫破裂,IP需转向实体商业化。
- 关键要素:
- 版税取消致收入归零,社区经济难持续。
- 投机者主导市场,缺乏稳定内容生产机制。
- Pudgy Penguins通过实体产品实现主流突破。
- 市场影响:推动NFT从金融投机转向文化产品建设。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