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當AI 開始投資,人類的「理性」還站得住嗎?
讓AI 去做投資,會比人類表現更優秀嗎? AI 真的比人類更理性嗎?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挑戰人性的命題。
今年10 月,一位來自紐約的電腦工程師兼金融從業人員Jay Azhang 集結了國內外六個頂級AI 大模型,進行了一場「投資實驗」——
他給每個AI 分配1 萬美元本金,讓它們在加密貨幣市場中自由交易。
結果出人意料。
這場實驗揭示了兩個顛覆性的結論:
- ① AI 會“夾帶私貨”,它的投資風格深受設計者影響;
- ② 所謂的理性投資,有時候並不理性。
而這,恰好觸及RWA 世界的核心問題:
如果AI 的判斷都可能受主觀偏好影響,我們該如何讓機器去定價真實世界的資產?
換句話說,在一個資產上鍊、價值可程式化的未來,AI 是否能成為RWA 領域的「理性撮合者」?這場實驗,或許是個開端。
二、六大AI 模型投資實測:中國AI 逆襲全球
這場實驗的陣容堪稱「AI 界的世界盃」:
- Grok 4(馬斯克旗下X AI)
- Claude Sonnet 4.5(Anthropic)
- Gemini 2.5 Pro(Google)
- ChatGPT 5(OpenAI)
- DeepSeek v3.1(幻方量化)
- Qwen3 Max(阿里通義千問)
Jay Azhang 為每個AI 分配了1 萬美元本金,並讓它們在加密貨幣市場中完全自主交易。
他之所以選擇這個市場,是因為加密資產波動劇烈、T+0 交易靈活,最能檢驗AI 的即時判斷力與風險控制力。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看誰能在混沌中保持「理性」的生死試煉。
然而,一週之後的結果幾乎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西方AI 幾乎全軍覆沒,而中國AI 異軍突起。
阿里巴巴旗下的Qwen3 Max 以12,231.09 美元收官,獲利2,231.09 美元,勇奪桂冠;
而幻方量化的DeepSeek v3.1 以10489.23 美元位居第二,
堪稱理性與克制的代表。
反觀其他各位選手,幾乎「血流成河」:
Claude Sonnet 虧損超3000 美元,
Grok 4 折損近半資金,
谷歌Gemini 持續做空導致虧損過半,
而寄予厚望的ChatGPT 5 則以62% 的虧損墊底,帳戶僅餘3733.54 美元。
從整體結果來看,這場實驗的冷酷現實更為刺眼:
總投入6 萬美元,最終僅收回43,171.62 美元,
整體虧損超過28%。
也就是說,即便是當今最強大的AI 集群,也沒能跑贏比特幣本身。
但正因如此,這場“AI 理性試煉”,反而讓我們看到更深的一層真相:
AI 並非真正客觀——
它的風格、偏好,甚至是“情緒”,都深受其設計邏輯影響。
而在看似冰冷的演算法背後,隱藏的恰恰是人類的投射。
DeepSeek:像人一樣「克制」的AI
DeepSeek 展現出一種罕見的「趨勢交易者」氣質。
它9 天只交易17 次,是所有AI 中最少的。
但勝在精準:16 次做多、1 次做空,與市場整體反彈節奏高度契合。
它的策略核心是「小虧大賺」——
平均停盈空間11.39%,停損僅-3.52%,損益比高達3.55。
這讓它像一個「懂得等待」的投資者,不盲目頻繁地操作。
更妙的是,它願意持倉近49 小時,即使面對波動,也能堅守趨勢。
這正是一種理性投資的體現——
理性不是冷漠,而是「知道該在什麼時候不動」。
Qwen3:敢於重倉的進攻型AI
通義千問(Qwen3)則展現了另一種風格:激進但高勝率。
它的槓桿率高達5.6 倍,單部位常常衝到25 倍上限。
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打法讓它殖利率翻倍,
但也帶來了更劇烈的波動與回撤。
通義千問就像一個有著「人味」的交易者——敢打賭,也懂得扛單,但並非每次都能贏。
它的表現告訴我們:AI 也會有性格,有偏好,甚至有「貪婪與恐懼」。
Grok 與Gemini:信仰的代價
馬斯克的Grok 模型,在早期表現極佳,甚至一度獲利超50%。
但隨後回撤嚴重,最終只保本收場。
問題出在──它執著於10 倍槓桿做多狗狗幣(DOGE)。
顯然,AI 繼承了創始人的信仰。
而Google的Gemini 更是「冷靜到極端」:它無情地做空所有加密資產,這也與AI 的創造者,谷歌公司對於加密貨幣持悲觀看法的態度一致。
結果是,理性變成了頑固——理性被立場取代。
三、AI 投資實驗告訴我們的:演算法,也有“性格”
為了確保公平,Jay Azhang 讓所有AI 模型接收相同的行情資料:
價格、均線、MACD、RSI、資金費率等技術指標一模一樣,
它們無法連網,也不能接觸新聞或情緒資訊。
但即便如此,每個AI 依然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投資軌跡。
這意味著——AI 不是客觀的。
它反映了設計者的世界觀、偏好和風險取向。
正如人類社會的投資人分為保守派、激進派、趨勢派、價值派,
AI 的投資風格同樣多元,甚至更放大了背後的邏輯偏差。
而這,正是RWA(現實世界資產上鍊)面臨的新命題。
四、從加密到RWA:AI 如何參與「資產的智慧化定價」?
RWA 的本質,是讓現實資產(債券、房地產、藝術品、碳排指標等)上鍊,
並在鏈上實現自動化估值、流動、結算。
而AI,正好是這個過程的「大腦」。
想像一下:
當AI 能即時讀取全球利率、房地產價格、企業財報,
它就能為每一個RWA 資產產生動態風險評分;
當AI 掌握鏈上交易習慣,它能判斷某項資產的真實流動性;
當AI 理解使用者風險偏好,它甚至能自動配置RWA 投資組合。
AI 不再只是一個“炒幣機器人”,而是一個能在RWA 生態中承擔“信用建模”“風險控制”“智能投顧”的基礎模組。
這意味著未來的投資世界,可能不再由人主導,
而是由一組能「學習」的AI 集群在鏈上完成。
五、結語:AI 的非理性,讓我們重新認識理性
這場AI 投資實驗,是一面鏡子。
它讓我們看到機器的理性,也看到理性背後的「人性投影」。
當AI 進入RWA 領域時,這種偏好與邏輯的繼承仍將存在。
差別在於——這一次,我們或許能讓AI 幫助我們更早辨識偏見、平衡風險、重塑決策。
未來的資產市場,不再只是“數據驅動”,
而是「演算法與人性共舞」的時代。
AI 不是人類理性的替代者,而是我們理性的放大鏡。
而RWA,則是這一切的舞台。
- 核心观点:AI投资决策受设计者主观偏好影响。
- 关键要素:
- 中国AI盈利,西方AI普遍亏损。
- 不同AI展现迥异投资风格。
- 整体亏损28%,未跑赢比特币。
- 市场影响:引发对AI在RWA定价中作用的思考。
- 时效性标注: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