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pRadar,又一滴時代的眼淚
原文作者:Eric,ForesightNews
2025 年11 月17 日晚間,陪伴了業界近8 年的DappRadar 宣布將逐步關停服務,不再繼續追蹤區塊鏈與DApp 的數據。
都說「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用來形容DappRadar 再恰當不過。這誕生於或許是「區塊鏈已死」論調最喧囂年代的產物,陪伴著Web3 從蹣跚學步一路來到舞勺之年,卻終還是沒能熬過改朝換代的陣痛。類似這樣刻印著時代標記產品的離場,讓我想到了11 年前,諾基亞CEO 在被微軟收購的記者會結尾說的話: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使用的數據網站
許多Web3 產業新人或許不清楚,DappRadar 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權威的資料來源。除了諸如CoinDesk 和中文Web3 媒體的引用,包括彭博社、《富比士》、BBC 等傳統歐美主流媒體也曾多次引用DappRadar 數據。

之所以說權威,是因為在專業資料網站(例如Nansen、Arkham、DefiLlama 等)以及專業的Web3 行銷工具(例如Cyber、Kaito 等)未大行其道之前,DappRadar 早期幾乎是所有DApp 必須登陸的門戶網站,專案的齊全使得其資料的完整度和可信度無可比擬,幾乎成為了唯一的基本方式。
DappRadar 的聯創SkirmantasJanuskas 來自立陶宛。與許多業界大佬身兼數職不同,從2018 年2 月至今,他就只專心在DappRadar 上。而在此之前他也只短暫地在NFQ 做軟體開發工作。另一位聯創DunicaDragos 早年曾是美國遊戲大廠EA 的運營,也同樣在創立DappRadar 之後一心再無二用。
DappRadar 曾經獲得過兩輪投資。 2019 年9 月的種子輪融資中,DappRadar 獲得了Naspers、BlockchainVentures 和AngelInvestBerlin223 萬美元的投資。其中Naspers 正是在2001 年斥資3,200 萬美元從李澤楷、IDG 等手中買入騰訊46.5%股份的南非跨國傳媒集團。隨後的2021 年5 月,DappRadar 在A 輪融資中獲得了Blockchain.comVentures、ProsusVentures 和NordicNinjaVC494 萬美元的投資。
筆者找到了SkirmantasJanuskas 在2019 年完成融資之後 接受採訪的記錄,彼時正值Web3 的至暗時刻,而Skirmantas 卻對行業充滿信心,認為只要解決使用體驗和尋找用戶需求的問題,「中心化應用將成為過去式」。

在2019 年,這個懷抱著一腔熱血的「愣頭青」發表了對DeFi、遊戲等賽道的見解,而這些領域也最終在2021 年迎來了爆發。雖然DeFi 數據的蛋糕大多被DefiLlama 搶了去,但就數據全面性以及對NFT、GameFi、元宇宙等新興概念的深耕,也讓其在巔峰時期擁有百萬級別的用戶量。有些推特帳號找不到的小項目,你都能在DappRadar 上看到DAU 在0 到3 之間反覆橫跳。
專業,成了最大的原罪
如果一定要總結出一個DappRadar 失敗最大的原因,那隻能是過於cryptonative 而忽略了商業化的重要性。
時至今日,當翻開DappRadar 的主頁,你會發現它所展示的分類除了從誕生之初就堅持做到現在的遊戲、DeFi、NFT、博彩,以及新加入的AI、RWA、社交,但看不到諸如meme 之類的熱門主題。所以為什麼叫Skirmantas 愣頭青,連NFT 這樣的賽道都還在堅持每季出一篇詳細的報告,也還在追蹤著犄角旮旯的空投,卻幾乎與所有的熱點失之交臂。
DappRadar 在近兩年可以說是唯一一個涵蓋了Web3 所有長尾領域賽道和項目的平台,但問題是它似乎只專注於尾巴。

這種鑽牛角尖的專業性確實能為彭博社和《富比士》提供一篇報導的優質素材,但毫無商業價值。在2021 年融資後推出的RADAR 代幣,除了訂閱Pro 服務、質押、投票之外似乎也沒見到更好的應用場景,還把最優質的訂閱收入來源給堵死了。
早期依靠全面性樹立的形像在後期逐漸變成了桎梏。 DeFi 的專業性比不上DefiLlama,代幣資訊似乎也不如CMC,研究的深度也到不了Bankless 的程度,唯一做的最好的NFT 賽道一潭死水。不過相信DappRadar 本身更早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所以也在商業化上進行了提速,包括透過API 提供優質數據以及提供廣告位等。
在2021 年的融資之後,DappRadar 還撐了4 年,除了融資本身肯定也透過流量變現帶來了一些收入,但顯然這些收入與提供指數級增長的海量數據所需付出的成本相比還是有差距。再加上2023 年以來,雖然行情持續向上但真正預算充足的項目並不多,有限的預算也更多花在了KOL、交易所以及一些新興的平台上,被拍在沙灘上的DappRadar 老本吃的日漸捉襟見肘。
就如之前所說,它的覆蓋面太長尾了,尾得項目方可能根本無從判斷究竟什麼樣畫像的用戶會在什麼情況下再去參考DappRadar 的資訊。在蠻荒時代DappRadar 提供了了解新項目的管道,但大浪淘沙之後,了解為數不多的“優質項目”的渠道日漸廣泛,前朝遺老不再是唯一最好的選擇。
與兩三年前簡潔的網站相比,現在的DappRadar 包羅萬象但顯得雜亂無章,這就是在商業化上用力過猛,也就是告別信中「窮盡所有可能」的體現。對於DappRadar 來說,沒有持續的資助也沒有多到花不完的融資錢,就需要在網站上展示出對內容的取捨和對廣告展示的克制。而DappRadar 對專業或說「正統性」的過度堅持,以及後期意識到不對後堆砌內容與廣告的做法讓其營運能力的不足暴露無遺。
除了自身的不足,Web3 數據和資訊平臺本身就是一門難做的生意。現今多鏈數據爆炸,索引和伺服器的成本水漲船高,市場對優質數據有很高的需求但缺乏匹配的付費能力。如果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僅憑廣告和出售API 必然會面對競爭,低溢價能力的平台為了生存提高廣告濃度降低了用戶體驗,走向衰敗似乎是一個定局。
DappRadar 的七年軌跡濃縮了這類計畫常見的商業化難題:高價值、低付費、成本剛性、敘事迭代快。它的關停為後來者留下一個鮮明啟示:如果商業模式不能從第一天就閉環,再權威的數據也阻止不了「失血而亡」。
- 核心观点:DappRadar因商业化失败而关停。
- 关键要素:
- 过度专注长尾数据,缺乏商业价值。
- 代币应用场景有限,订阅收入受阻。
- 数据成本激增,广告收入难覆盖。
- 市场影响:警示数据平台需重视商业模式。
- 时效性标注: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