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黃金教父」激辯CZ:誰才是「數位金」?一場跨越TradFi與Crypto的信任之戰
imToken
特邀专栏作者
2025-11-09 02:00
本文約2575字,閱讀全文需要約4分鐘
沒有絕對對錯,Web3不會是純粹的程式碼世界,而是程式碼信任與實體信任共存的生態。

如果XAUT 等代幣化黃金,和BTC 同時放在你面前,你會選擇哪一個?

眾所周知,在TradFi 世界裡黃金是「硬通貨」的象徵,在Crypto 世界裡比特幣也被視為「數位黃金」,因此當黃金加速上鍊後,兩者之間的界限正變得前所未有地模糊(延伸閱讀《從去信任的BTC,到代幣化的黃金,誰才是真正的「數位黃金」? 》)。

在此背景下,一場頗有意思的辯論讓這個話題再度升溫——“黃金教父”Peter Schiff 正式向CZ 發起挑戰,主題是“比特幣vs 代幣化黃金”,兩種觀點的碰撞也其實揭開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在RWA 逐步融入Web3 的新時代,「信任」到底能否完全被程式碼取代?

「黃金教父」與CZ 的論戰

如果回看歷史言論,Peter Schiff 無疑是最頑固的比特幣批評者之一。

在他看來,比特幣只是投機者的幻象,黃金才是貨幣的回歸,而「代幣化黃金」則是讓金本位進一步進入數位時代的橋樑——既具備黃金的實體支撐,又擁有區塊鏈帶來的一系列優勢。

這也意味著Peter Schiff 堅定地站在「內在價值」和「實物可靠性」這一邊。而CZ 的回應則直接而尖銳,一針見血地指出代幣化黃金的根本弱點:「代幣化黃金並非真正的鏈上黃金,它依然建立在信任之上。用戶相信發行方會在未來履約,而不是程式碼直接保證這一切」。

說穿了,即使是Tether Gold(XAUT)這樣有Tether 等背書的項目,在戰爭、管理層更替或監管衝突等極端情況下,用戶仍需依賴傳統體系的延續。

客觀而言,CZ 的話沒有錯,XAUT 等代幣化黃金項目本質上是一種基於機構信用的映射資產,無法徹底擺脫中心化依賴,但Schiff 的觀點也不能算全錯,因為他站的角度是“內在價值與實物可靠性”

說到底,Schiff 與CZ 的辯論並非價值判斷的對錯之爭,本質上是兩種不同「可靠性模型」的碰撞:前者是實體可靠性(基於黃金的稀缺性),後者是系統可靠性(基於代碼的去信任)。

為了深入理解代幣化黃金這種映射資產的定位和其可靠性的局限性,我們必須先回顧傳統金融是如何處理實體黃金的。

從紙黃金到代幣化黃金,進化與妥協

其實早在XAUT 這種代幣化黃金產品出現之前,TradFi 就已經開始嘗試將黃金「憑證化」,最典型的一種方式就是「紙黃金」。

如同字面意思,紙黃金是一種銀行的黃金存摺或無實物交割的黃金ETF,可以簡單理解為信用憑證,也即用戶不再直接擁有黃金,而是持有銀行的「信用承諾」,透過紙黃金戶口買賣的黃金或其他貴金屬,期間不涉及任何實貨交收。

這解決了實體黃金難以分割和不便於攜帶的問題,讓黃金變得輕盈、可流通,像各家銀行推出的「紙黃金」產品,確實給了不少用戶便捷的黃金投資與持有機會。

來源:中銀香港

但歸根結底,這類模型的根基依舊在於「中心化單點信任」,因為它依賴金融機構的信用背書,銀行可以發行超過其實際黃金儲備的憑證(即超發)。且在金融危機或大規模擠兌時,紙黃金的持有者可能無法足額兌換實物,面臨信用風險和兌換風險。

除非像大型國營銀行等強力信用背書的產品,才能盡量把這個風險降到最低。換言之,紙黃金是允許使用者犧牲了確定性,換來了流動性和便利性。

而XAUT 等代幣化黃金的出現,則可以看作是「紙黃金」的區塊鏈版本升級:它延續了「黃金儲備+數位憑證」的映射邏輯,將憑證從銀行帳本搬到了任何人都可查看的公鏈上——仍以Tether 推出的XAUT 為例,每枚可轉幣或對XAUT 據稱持有一盎司的黃金庫。

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在於讓黃金獲得了7×24 小時的全球流動性,其他維度則和「紙黃金」差別不大,即用戶不必再承擔金條的儲存和運輸成本;最後,小額投資者也能透過碎片化代幣持有黃金。

然而Tether Gold 並不是一個「完全去信任」的系統,它的安全與穩定依舊取決於Tether 公司本身的儲備揭露、託管安排與法律框架。雖然Tether 宣稱每一枚XAU₮ 都有黃金實體對應,但外界仍難以獨立驗證保險庫的實況、審計的獨立性,甚至在極端環境下的可贖回性。

總而言之,XAUT 是對紙黃金模型的顛覆性升級,它結合了實體黃金的直接所有權(承諾完全儲備)和Crypto 的高效轉移(鏈上代幣),但仍保留了中心化發行帶來的機構信用風險。

RWA 的命運:無法擺脫的中心化權衡

而代幣化黃金的這種可靠性困境,其實也能衍生到了所有RWA/ 映射資產與鏈上原生資產的根本區別,集中體現了Web3 發展中效率與理想的矛盾。

其中就包括穩定幣,尤其是若干年來一直作為加密敘事主線的「中心化穩定幣」與「去中心化穩定幣」之爭:

  • 演算法穩定幣(如UST):試圖完全擺脫中心化,用演算法創造價值,但其迅速崛起和崩塌證明,純粹的程式碼信任在缺乏實體支撐時極其脆弱;
  • 中心化穩定幣(如USDC):2023 年矽谷銀行風波對USDC 的重創,揭露了其對傳統銀行體系和中心化監管的過度依賴;
  • 去中心化穩定幣(DAI/USDS):長期以來試圖用加密資產超額抵押來維持去中心化,但為了提升規模和穩定性,也不得不逐步引入RWA 資產作為抵押品,這本身就是一種向實體信任的妥協;

可以說,除了BTC 和ETH 之外,無論是穩定幣,還是XAUT,抑或是其它RWA 資產,其宿命就是無法擺脫中心化。

因為RWA 的本質是「將鏈下資產的價值映射到鏈上」,這個過程必然需要發行實體承諾1:1 兌付,同時受監管的託管機構安全存儲實體資產,而在法律框架上也要確保代幣持有者在法律上擁有追索權。

最終的權衡,其實也很直觀—— XAUT 在資產價值上比BTC 更保守、有實物背書;但BTC 在系統架構上比XAU₮ 更抗審查、更去中心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Schiff 和CZ 都沒有錯,他們只是在捍衛兩個不同的未來模式:

  • Schiff 的未來(RWA): “數位效率+ 實體可靠性”,犧牲去中心化,但確保價值背書;
  • CZ 的未來(BTC): “代碼信任+ 去中心化”,犧牲內在價值,但確保系統抗審查性;

這也預示著Web3 不會是純粹的程式碼世界,而是一個程式碼信任與實體信任共存的生態。

R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