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狂漲6000%後,永續合約DEX賽道的「下個Aster」在哪?
叮当
Odaily资深作者
@XiaMiPP
2025-09-21 07:11
本文約6746字,閱讀全文需要約10分鐘
熱門新市場不會只有一兩個贏家。

作者| @poopmandefi

編譯| Odaily 星球日報( @OdailyChina

譯者| 叮噹( @XiaMiPP

編按:在加密市場的諸多敘事中,永續合約DEX 無疑是近期最具賺錢效應的賽道。 Aster(ASTER)在TGE 後最高漲幅接近6000%,Avantis(AVNT)在登陸Binance Alpha 後也錄得155% 的高點。就在今天,永續合約DEX賽道更是出現普漲行情,這些計畫的表現不僅驗證了市場對該賽道的關注度,也反映出資金對「新敘事」的敏感反應。表面上看,Hyperliquid 依舊穩坐頭部,但從Aster 與Avantis 的成功可以看出,差異化定位與創新機制依然能夠為後來者打開突破口。

本文將聚焦在幾家最具潛力的新秀PerpDEX,對其模式、競爭優勢與空投策略進行拆解,並嘗試回答一個核心問題:永續合約DEX 賽道,還能誕生下一個Aster 嗎?

1. 參與動機

所有人都喜歡槓桿。它既能帶來腎上腺素的刺激,又能在多頭市場中放大資金效率。

在Hyperliquid 出現之前,鏈上永續合約交易所(PerpDEX)早已有嘗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YdXGMX 。那是人們第一次真正看到PerpDEX 潛力的時刻。

時間來到今天,Hyperliquid 成為賽道的絕對主角。其永續合約交易量佔CEX 永續合約的比例已達5.3%,相當於蠶食了Bybit 27% 的交易量,以及Binance 最高11% 的交易量。這背後的成功因素很多,我稍後會逐一展開。

雖然很多人認為Hyperliquid 已經壟斷了PerpDEX,但我始終相信,挑戰者從未消失。歷史一再證明:從蘋果對三星,到小米的突圍,只要能在某個細分市場找到差異化優勢,就有可能成為強勁的競爭者。

因此, 「PerpDEX 空投季『的到來幾乎是必然的。為什麼?

首先,Hyperliquid 的空投本身就是史上最大規模之一。他們將31% 的代幣分發給用戶,起始市值約30 億美元。所有早期支持者幾乎都賺得盆滿缽滿,而這種「財富效應」正是Hyperliquid 能迅速佔領使用者心智的關鍵原因之一。

如今,絕大多數使用者和行動裝置提供者對新興PerpDEX 都抱持類似的期待。為了博得關注和黏性,新項目往往不得不採取更激進或更巧妙的空投策略。無論形式如何,這都意味著我們已經步入一個新的「PerpDEX 空投季」。

不過,要說明的是,這篇討論並非關於空投本身,而是想聚焦在我眼中最具潛力的新秀PerpDEX。希望在讀完之後,你能更清晰地判斷:該選擇哪一個PerpDEX 去使用。

2. 內部對比

先放一張表總結:

來源:Perpetual Pulse、Hyperliquid 資料、Defillama、 @andyandhii@hansolar 21@ruiixyz

接下來我會逐點展開以下核心要點:

Hyperliquid

  • 基於L1 ,採用CLOB(集中化訂單簿)模型
  • 對大戶極為友善的流動性深度
  • 99% 營收回購
  • Speedbump 機制,讓做市商競爭環境更公平
  • 支援180+ 交易對,並提供盤前市場交易機制
  • HyperEVM 與Buildercode 成長良好
  • HIP-3 提案與USDH 穩定幣被視為關鍵催化劑

Lighter:

  • 基於L 2,同樣採用CLOB
  • 零手續費
  • 提供更高的LP 收益
  • 背靠a 16 z 與Lightspeed,由前Citadel 高頻交易員領導
  • 行銷打法以節點任務與造勢為核心
  • 自訂ZK 電路,並設計了退出保障機制

EdgeX:

  • 基於L 2 StarkEx,同樣採用CLOB
  • 面向一般用戶,提供最小的價差
  • 原生行動端體驗(尤其符合亞洲用戶的偏好)
  • 收益表現強勁,較少依賴挖礦,且交易量/未平倉合約比值更低
  • 背後有專業做市商支持,團隊經驗豐富

3. Hyperliquid

Hyperliquid 是當前全球最成功的永續合約去中心化交易所(PerpDEX)。

它最廣為人知的,是其雙層架構:Hypercore 與HyperEVM

目前,Hyperliquid 佔據了超過78% 的PerpDEX 市場份額,背後有幾個關鍵原因:

3.1. 最佳深度+ Speed Bump 機制保護大戶

參考@andyandhii

對於交易者來說,深度與價差至關重要。更小的價差與更深的流動性,意味著更優的報價和更小的滑點。

以BTC 交易對為例,@andyandhii 在一次測試中使用來自Lighter、EdgeX 與Hyperliquid Websocket 的1 小時數據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Hyperliquid 在處理超過1,600 萬美元的大筆訂單時仍能保持深度,而在600 萬美元訂單規模下的表現與EdgeX 相當。這充分說明,Hyperliquid 的確是大戶交易的最佳場所。

造成Hyperliquid 擁有更深流動性的原因之一,是其區塊建置時的「優先撤單」機制。透過在吃單訂單上引入210 毫秒延遲,系統保護了「稍晚」的做市商,避免其因延遲劣勢被競爭對手「搶跑」。這樣一來,更多做市商有動力留在平台並持續提供流動性。

雖然外界對「鯨魚被搶跑」仍有爭議,但我認為這種透明性實際上帶來了更多的公開性,甚至在James Wyne 等交易員效應下強化了網路效應。

3.2. 強勁的營收回購+ 健康的成交量/OI 比值

Hyperliquid 的永續合約單日成交量長期維持在80–100 億美元之間,未平倉合約(OI)總量超過150 億美元,幾乎是市場上第二大PerpDEX 的15 倍

成交量/OI 比值常被用來辨識刷量行為。 Hyperliquid 的比值大約在0.55,這屬於極為健康的水平,顯示交易活動具有較強的有機性。

得益於強勁的成交量與OI,協議收入同樣非常可觀。但Hyperliquid 並沒有將這些費用據為己有,而是將99% 的掛單/吃單手續費收入全部用於HYPE 回購。此外,平台不收取清算費用。

平均每天,Hyperliquid 會根據交易量回購200–300 萬美元的HYPE。迄今為止,協議累計回購規模約18 億美元,其中6.3 億美元已實際花在回購上,淨利約11.7 億美元。

這種與基本面高度綁定的大規模回購,很快就成為Hyperliquid 構築護城河的核心手段。

3.3. 超過180 個交易對+ (盤前)Pre-Market 上市

過去三個月,Hyperliquid 新增了11 個交易對,平台總量已超過180+。相較之下,Binance 同期(含Alpha 上市)僅新增約60 個。

很明顯,盤前交易已成為爭奪早期交易量的關鍵戰場,而Hyperliquid 在這一點上投入頗深。近期如XPL、Pump、WLFI 等盤前市場上線,就分別為平台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成交量、OI 與資金費率收入。

當然,盤前也伴隨風險。若有人在鏈上或Hyperliquid 上買斷所有可用流動性,再透過放大槓桿來觸發清算,就可能導致低成本、高影響的操縱。因此,對流動性較差交易對的風險管理尤其重要。

3.4. 成長引擎:HyperEVM、Buildercode、USDH 與HIP-3

除了Hypercore,Hyperliquid 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其不斷擴張的生態系統

HyperEVM :相當於HYPE 的槓桿。生態內所有dApp 都在不同程度上與HYPE 掛鉤,提升其效用。目前HyperEVM 的TVL 已達26 億美元,生態中已有近100 個計畫。

Buildercode:開發者可以透過在Hyperliquid 上建立應用分享手續費。目前已有@phantom@BasedOneX@pvp_dot_trade等接入,至今累積創造超過2,300 萬美元收入。此機制有效激勵了開發者,進一步放大了Hyperliquid 的流動性與網路效應。

USDH:即將由原生市場推出,成為HYPE 的另一個收入來源。

HIP-3:最大潛在催化劑。它允許任何人透過質押100 萬美元可被削減的HYPE 來競標市場並部署新資產。

這將進一步擴展Hyperliquid 的資產覆蓋率,推動更多成交量與回購,形成買壓-成交量-收入的飛輪效應,從而放大HYPE 的效用。

Hyperliquid 的亮點總結

  • 先發優勢
  • DeFi 史上最大規模的空投之一(31% 分配給持有人)
  • HYPE 交易最核心的場所
  • 對1500 萬美元以上BTC 交易最深的流動性支持
  • PerpDEX 中最多交易對、最快速的盤前上市機制
  • 不斷擴張的HyperEVM + Buildercode 生態
  • HIP-3 成為市場拓展與營收成長的重要催化劑
  • 99% 的收入用於回購

4. Lighter

4.1. 強力資本支持

Lighter 在2023 年獲得了a 16 z、Lightspeed、Coatue 等機構的早期投資。專案最初定位為現貨DEX,後來轉型為永續合約DEX。團隊由前Citadel 高頻交易員@vnovakovski領導。

4.2. 零手續費策略

為了從Hyperliquid 手中搶佔市場份額,Lighter 推出了掛單/吃單全免手續費的模式。

這成為其最具殺傷力的功能之一:吸引了大量交易者和做市商遷移,從而推高了平台成交量。理論上,對交易者和做市商雙方都有利(但對平臺本身未必如此)。

在常規交易下,平台表現尚可,但在大額交易的流動性深度上,仍略遜於Hyperliquid。

不過,圍繞著這一模式也有一些爭議:

  • 由於完全零手續費,成交量/OI 比值高達~3.5 ,約為Hyperliquid 的7 倍,這可能意味著存在較高比例的刷量行為。
  •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Lighter 引入了自成交防護機制,希望能抑製女巫攻擊。

4.3. 自訂ZK 電路與“退出保障”

作為一個基於zk-rollup 的協議,Lighter 自然繼承了以太坊的安全性。

在此基礎上,團隊也建構了一套自研的零知識電路(ZK circuits),並引進了一種名為訂單簿樹(order book tree)的資料結構。這項設計能夠在不犧牲執行速度的前提下,有效率地驗證撮合與清算的完整性。

為了降低交易延遲,Lighter 採取了「預先承諾+ 批次證明」的模式:Sequencer 會先對交易進行簽名,並將結果發佈到公共資料來源,讓使用者快速獲得「準最終性」。隨後,系統再以批次的方式產生零知識證明(zk proofs)。這樣一來,交易執行不會因為等待證明而被拖慢,因為執行依賴的是Sequencer 的預簽名(pre-commitments)。

此外,Lighter 還設計了一個獨立的安全電路:當用戶能夠證明某個證明與先前的預承諾不一致時,就可以觸發“退出”,將資金安全地取回到L 1。這套退出保障(exit guarantee)機制,為用戶提供了額外的資金安全兜底。

4.4. 積分計畫與市場熱度

近期,圍繞Lighter 積分的討論在加密推特上持續升溫。

有截圖顯示,積分在OTC 市場的成交價約為33 美元/點,累計成交額已達36.3 萬美元。由於尚未揭露積分的總供應量,目前難以給出合理的代幣估值。但我們可以參考Hyperliquid 的路徑:彼時,Hyperliquid 向社群空投了30% 的代幣,上線時的估值約為30 億美元。如果Lighter 採取類似的分配策略,那麼其整體估值大機率也會在≥30 億美元這一檔次。

雖然空投的最終估值仍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積分的投機交易,已經成為推動Lighter 成交量和未平倉合約(OI)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Lighter 的亮點總結

  • 零手續費
  • 提供最高LLP 收益
  • 獲得a 16 z、Lightspeed 等機構背書
  • 自研ZK 電路,實現可驗證且快速的撮合交易
  • OTC 積分交易帶動市場熱度

5. EdgeX

5.1. 較小的價差與較適合一般交易者的深度

如果說Hyperliquid 是巨鯨的主場,那麼EdgeX 則在600 萬美元以下的交易規模(以BTC 為例)上展現出更優的深度——而這,恰恰覆蓋了絕大多數普通交易者的實際區間。

對散戶而言,這樣的流動性不僅意味著能夠在下單時獲得更好的價格,還能在EdgeX 上進一步參與挖礦或收益活動,兼顧交易體驗與額外回報。

5.2. 高營收+ 積分計畫(尚無原生代幣)

儘管EdgeX 尚未發行原生代幣,但它已成為Defillama 收錄的第二大營收PerpDEX ,過去30 天實現了約1800 萬– 2000 萬美元營收(大約是Hyperliquid 的5%)。

這些收入來自掛單費(0.015%)、吃單費(0.038%)以及清算費用,並且在過去三個月呈現穩定成長。

EdgeX 的積分計畫仍在進行中,其成交量/OI 比值約為2.3 ,顯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刷量,但並不嚴重。

5.3. 基於StarkEX 的永續合約與強制提款

EdgeX 使用StarkEX 永續合約,實現無信任結算和抗審查功能(如強制提款)。

由於其運作在二層,用戶的交易先在鏈下執行,然後提交至StarkEx 生成證明,最終在以太坊結算。這既保證了交易的完整性,也保證了可驗證性。

如果EdgeX 在寬限期內(通常為1–2 週)未能處理用戶的提款請求,用戶也可以發起強制提款。

首先,使用者可以將自己的Stark Key 註冊到某個L 1 位址,然後直接向以太坊提交提款請求。如果請求被忽視,用戶就可以透過Merkle 證明直接退出。

最後要強調的是,EdgeX從不託管用戶資金。資金始終保存在以太坊合約中,只有用戶自己的簽名才能移動它們。

5.4. 行動端優先體驗

在亞洲市場,行動端體驗是需求最高的功能之一。

目前大多數交易者透過OKX Wallet 或Phantom 存取Hyperliquid 或Lighter,而EdgeX 簡化了這個流程,推出了原生行動應用程式(已在App Store 上架),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便捷交易。

以下是應用程式介面:

5.5. Amber 支持的團隊

EdgeX 由Amber Group 孵化,後者是亞洲知名的做市商。其團隊成員包括來自高盛、Jump Trading 的前專業人士。

根據官網,核心貢獻者包括@EdgeX_KF 與@EdgeX_TraderX,同時@ZoomerOracle 也是其合作夥伴。

EdgeX 的亮點總結

  • 高營收
  • 在600 萬美元以下的交易中,擁有更緊的價差和更好的深度
  • 由Amber 孵化
  • 在亞洲市場有強大影響力
  • 基於StarkEx,支援強制提款
  • 原生行動端交易體驗
  • 正常的成交量/OI 比值(未被嚴重刷量)

結論

永續合約DEX 已經成為加密市場成長最快的賽道之一。

如同前文所提到的,Hyperliquid 憑藉先發優勢與持續創新,早已領先大多數新興對手兩個身位,並且仍在不斷拓展護城河。 HYPE 透過Buildercode、快速上新交易對、深厚的流動性、不斷擴張的生態,以及與金融科技的合作,逐步建立一個高度整合的系統,使用戶能夠在同一平台上完成幾乎所有操作。

對於新興的永續合約DEX 來說,要真正突圍,就必須讓產品對所有類型的交易者都具有足夠吸引力。這往往意味著,它們需要在Hyperliquid 的「軌道」之外尋找新的突破。

更緊的價差、零手續費、更順暢的行動端體驗、保證金的額外收益、更好的可訪問性,甚至是積分計劃等貨幣化激勵,都是吸引用戶加入並長期留下的潛在理由。

但與任何專案一樣,真正的考驗會在TGE 之後才開始。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從OI、交易量與協議收入的表現中,看到其黏性是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空投是一把雙刃劍:執行不佳可能會成為致命一擊,而一次成功的(往往是未被過度挖礦的)空投,則可能以閃電般的速度帶來真實的用戶牽引力,並啟動只有真正產品才能驅動的正循環。

市場永遠會留給「最強的第二名」一席之地。

而這一切,可能很快就會發生。

DEX
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