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市場的演進中,穩定幣一直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從最早的USDT 到如今的USDC、DAI,再到新興的USDe,穩定幣已成為交易量和流動性的核心承載。但一個正在加速顯現的趨勢是:穩定幣發行商不再滿足於只做“代幣”,而是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公鏈。直至今日,穩定幣三巨頭,USDT 的發行商Tether 在2024 年底開始扶持一條聚焦於穩定幣場景相關的比特幣側鏈Plasma,同時今年6 月初又官宣了由Bitfinex 和USDT 統一流動性協議USDT 0 支持的一條新L 1 鏈Stable。才在美股進行IPD 的Circle 也宣布了自主研發了專為穩定幣金融和可程式貨幣打造的Arc。新進的穩定幣巨頭USDe 的發行商Ethena 所支援的Converge 也將在今年秋季開啟測試網。
穩定幣市值分佈圖(Source: DefiLlama)
穩定幣為何要做公鏈?
過去,穩定幣多依附於以太坊、Solana 以及其他主流公鏈運行。這種模式看似能夠利用開放生態的流動性,但同時也意味著對底層技術規則和交易費用捕獲的高度依賴。隨著加密市場的體積不斷擴張,穩定幣發行商開始重新審視這個格局:是否需要擁有一條可以完全掌控的底層基礎設施,以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
從產業發展的整體視野來看,這趨勢背後有三層核心邏輯:
穩定幣已成為生態入口:在加密世界裡,穩定幣扮演著"數位美元"的角色,幾乎所有鏈上活動都離不開它。買比特幣需要USDT 或USDC,參與DeFi 挖礦的資金池也以穩定幣計價,很多人甚至把穩定幣當作日常數位錢包。穩定幣日交易量常是比特幣的好幾倍,已成為整個加密生態的流動性基石。如果穩定幣發行商還擁有自己的公鏈,就等於同時掌握了"貨幣發行權"和"金融基礎設施",這種雙重控制力會讓他們的地位更加不可撼動。
結算層的戰略價值:公鍊本質上是巨大的"收費站",每筆交易都要繳過路費。目前USDT 在以太幣轉帳要付幾美元甚至幾十美元手續費,這些錢全都被以太幣賺走了。 USDT 每天交易量動輒幾百億美元,產生的手續費收入是天文數字。波場(TRX)能成為頂級公鏈,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提供幾乎免費的USDT 轉賬,吸引大量用戶從以太坊遷移。如果Tether 當初自己做公鏈,這些用戶和收益本來都是自己的。擁有自主公鏈後,穩定幣發行商不僅能收取手續費,還能提供更便宜的轉帳服務,更關鍵的是掌控定價權-不再"寄人籬下",能根據業務需求優化網路效能。
生態黏性與議價權:在加密世界裡,開發者去哪裡,使用者就跟到哪裡。 Solana 因為交易費用便宜、速度快,大量專案選擇在上面開發,用戶也跟著湧入。如果穩定幣發行商有自己的公鏈,就能主動吸引開發者建立生態,例如提供專門開發工具、給新專案代幣獎勵或承諾永久低手續費。一旦形成規模會產生滾雪球效應,穩定幣發行商就不再只是"印鈔廠",而是平台級企業。更重要的是話語權提升——現在Circle 或Tether 和傳統銀行合作基本是"求人辦事",但如果擁有繁榮的公鏈生態,有數百萬用戶和數千應用,在談判桌上的地位就完全不同,甚至可能讓傳統金融機構主動尋求合作。
穩定幣三巨頭公鏈的方向與與差異化
Plasma:利用比特幣保證安全
穩定幣支付的專用公鏈。 Plasma 是一條專門為穩定幣支付而生的區塊鏈,可以理解為"穩定幣版的支付寶"。它最大的特色是與比特幣深度綁定——用戶可以直接用真正的比特幣參與智慧合約,而不需要透過複雜的包裝代幣。更貼心的是,在Plasma 上轉帳時,你可以直接用USDT 或比特幣來支付手續費,不用像其他公鏈那樣必須先買原生代幣。這條鏈的設計理念很明確:讓穩定幣支付變得像微信轉帳一樣簡單。對於想要開發支付應用程式的團隊來說,他們可以直接呼叫Plasma 的基礎設施,而不用從零開始建立複雜的底層系統。簡單來說,Plasma 想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穩定幣支付變得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同時降低普通用戶和開發者的使用門檻,推動穩定幣在日常支付場景中的普及。
Converge:巧妙融合傳統金融與DeFi 應用
Converge 是一條很有趣的區塊鏈,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雙重性"——既可以是完全開放的DeFi 樂園,也可以是嚴格合規的金融平台,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模式。想像一下,同一條公鏈上,散戶可以自由地參與各種DeFi 挖礦和交易,而銀行和基金等機構則可以在合規層面進行受監管的數位資產業務,兩者互不干擾但又能互相受益。在費用方面,Converge 支援用USDe 和USDtb 這些穩定幣直接支付手續費,成本完全可控。這種設計特別適合那些想要同時服務散戶和機構客戶的專案——散戶用戶可以享受DeFi 的高收益和創新玩法,機構用戶則可以在滿足合規要求的前提下參與數位資產投資。簡單來說,Converge 想要打破傳統金融和DeFi 之間的壁壘,讓兩個世界能夠和諧共存並相互促進。
Stable:為機構創造的USDT L 1
Stable 是一條完全圍繞USDT 打造的區塊鏈,專門服務全球數億USDT 用戶的轉帳需求。它最大的創新是讓USDT 成為網路的"血液"——用戶轉帳時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續費,也不用提前準備其他代幣,直接用USDT 就能完成所有操作,就像使用銀行轉帳一樣簡單。對於注重隱私的用戶,Stable 還提供了加密轉帳功能,確保交易資訊不會外洩。更重要的是,它專門為企業和機構設計了完整的支付解決方案,包括批量轉帳、商家收款、金融卡整合等功能,讓企業可以像使用傳統銀行系統一樣使用USDT 進行日常經營。同時,Stable 與其他主流公鏈保持良好的兼容性,用戶可以輕鬆地在不同網路間轉移資產。簡單來說,Stable 就是想讓USDT 真正成為數位世界的美元,不僅是交易工具,更是完整的支付基礎設施。
Arc:專為機構金融打造
機構金融的合規橋樑。 Arc 是Circle 專為企業和金融機構量身定制的區塊鏈,可以看作是"華爾街版的穩定幣公鏈"。它最大的優勢是背靠Circle 在傳統金融領域的深厚根基,這讓Arc 天然具備了其他公鏈難以企及的合規優勢。對企業來說,在Arc 上開展業務就像在受監管的金融環境中操作,風險可控且符合法規要求。技術上,Arc 讓企業直接用USDC 支付所有費用,財務計算變得簡單透明,不用再為複雜的代幣換算頭痛。更重要的是,Arc 專門針對機構需求設計了各種金融工具,例如企業可以輕鬆地將房地產、股權等傳統資產代幣化,或建立自己的數位支付系統。對於那些想要擁抱區塊鏈但又擔心合規風險的傳統企業來說,Arc 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入場通道。
特點與技術參數對比
透過以上對各個穩定幣公鏈核心概念的介紹,可以明顯感受到Ethena 的Converge 與其他三者有顯著差異。從定位來看,Plasma、Stable 和Arc 都將自己定義為支付基礎設施,專注於讓穩定幣轉帳變得更簡單、更便宜,本質上是在用區塊鏈技術改造傳統支付體驗。而Converge 則明確將自己定位為DeFi 創新平台,這與Ethena 本身的基因相符。 USDe 與USDC、USDT 等由現金和國債支持的傳統穩定幣不同,它透過Delta 中性策略維持價格穩定,這種創新機制使得Converge 天然更適合那些深度參與DeFi 或對鏈上金融創新感興趣的用戶群體。
更重要的差異體現在成長策略和對"開放性"的理解。 Plasma 強調比特幣原生集成,Stable 追求零手續費體驗,Arc 依托Circle 的合規優勢,這些都是在現有框架內的優化改進。前三者主要透過降低使用門檻來吸引傳統用戶-免手續費、簡化操作、合規保障等,採用的是典型的"先做大用戶基數"策略。 Converge 則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徑:透過提供更高收益和更多創新機會來吸引crypto 原住民,然後再透過可選合規層向外擴圈,體現的是"先做深用戶價值"的成長哲學。 Converge 最具前瞻性的創新在於其"可選授權"模式。預設情況下,網路完全開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橋接資產、部署應用、參與DeFi 活動,充分保持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創新活力。但當涉及RWA 代幣化或需要滿足KYC/KYB 要求時,相關應用可以選擇性地啟用合規層。這種設計巧妙地平衡了DeFi 的開放精神和傳統金融的合規需求,既不會因為過度監管扼殺創新,也不會因為完全放任而讓機構望而卻步。簡單來說,其他三條鏈是在用新技術做傳統的事,而Converge 則是在為未來的金融生態建立基礎設施。
Converge 可選授權架構(Source: Converge)
挑戰與未來展望
穩定幣公鏈需承載大規模轉帳、清算與支付,對穩定性及安全性要求極高,一旦出現漏洞或中斷,將動搖穩定幣的信任根基。同時,生態冷啟動是另一個大挑戰,後進入者必須依賴差異化功能與激勵機制,才能對抗以太坊、Solana 等既有公鏈的網路效應。未來,穩定幣與公鏈的融合將模糊「貨幣」與「基礎設施」的邊界,使其從單一世代幣演化為生態作業系統。在合規與開放的平衡中勝出的項目,最有可能成為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的橋樑,並在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競爭中佔據關鍵地位。
- 核心观点:稳定币发行商正加速自建公链。
- 关键要素:
- Tether扶持Plasma侧链及Stable链。
- Circle推出专为稳定币的Arc链。
- Ethena支持Converge链秋季测试。
- 市场影响:增强发行商控制力,重塑行业格局。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