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空殼+川普=300億美金,WLFI教科書級的運營
区块律动BlockBeats
特邀专栏作者
3小時前
本文約10417字,閱讀全文需要約15分鐘
WLFI上線首日,還有什麼我們不了解的故事。

9 月1 日,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代幣正式上線的消息,把整個加密市場的目光再度拉向川普家族。短短半年時間,這個原本被認為只是「Aave 分叉」的項目,已經從一場邊緣嘗試,演變成川普家族加密戰略的核心拼圖。

故事的戲劇性在於它的背景。就在一年前,市場對川普涉足加密的印象還停留在「川普幣」這樣的玩笑層面。但當川普再次入主白宮,他的家族沒有停留在投機的NFT 或Meme 幣,而是選擇了穩定幣、借貸、國債類資產這些金融基礎設施。 WLFI 的定位,也因此從單一的借貸協議,躍升為一個試圖整合穩定幣、資產庫(Treasury)、交易與支付的「DeFi 超級應用」。

這種轉變不僅關乎一個協議的上線,更是一個政治與資本聯手的標誌性事件。川普的兒子親赴香港參會,成為亞洲Web 3 舞台的明星;阿布達比主權基金用WLFI 穩定幣USD 1 完成對Binance 20 億美元的投資;孫宇晨、DWF Labs、Ryan Fang 等加密OG 紛紛站台。政治資源與加密資源的高度綁定,讓WLFI 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一個普通DeFi 計畫的範疇。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WLFI?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全新的命題:當美國總統的家族親自下場,穩定幣是否會被重新定義?當資本、政策與敘事捆綁在一起,加密產業的秩序是否會因此而改寫?

近日,BlockBeats 與《Web 3 101》聯合出品新一期播客節目,與主理人劉峰、dForce 創始人民道深入探討WLFI 崛起背後更複雜的脈絡,它的現實邏輯、敘事手法以及潛在風險。以下觀點皆來自播客內容整理(收聽播客:《 E 60|再聊川普與WLFI :總統親友團來摘DeFi 革命果實了? 》)

川普家族的全景式佈局

川普家族進軍加密世界的動作並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有一套清晰的戰略邏輯。早在2024 年10 月,也就是川普還沒再當選總統之前,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就已經對外發布。那時市場的熱度並不算高,ICO 也是花了一段時間才賣完,但項目的定位已經初見端倪:特朗普家族將旗下成員幾乎全部列為所謂的“聯合創始人(Co-Founder)”,展現了他們對項目的高度綁定與野心。

從整體佈局來看,WLFI 延續了川普家族在加密世界的「一貫思路」——幾乎所有大的賽道都要插上一腳:從最初的Trump Meme 幣,到DeFi 協議,再到穩定幣、比特幣挖礦,甚至Treasury 財庫公司,基本上覆蓋了加密世界的全景。而WLFI 就是最能體現其野心的項目,它從最早一個Aave 的簡單分叉,逐漸升級成一個「全矩陣」的DeFi Super App,野心遠遠超出了最初的想像。

如今,它不僅準備推出穩定幣,還與DAT 的財庫模式掛鉤,儼然成為家族在加密佈局中最具落地性的旗艦產品。至於代幣分配,目前沒有披露家族具體持有多少,但業內普遍認為,WLFI 與特朗普幣類似——除了投資人和ICO 公募部分,其餘大多數份額仍牢牢掌握在川普家族手中。換句話說,儘管有一些共同創辦人和外部投資人參與,但真正的主導權依然集中在川普家族和他們最親近的盟友手中。

WLFI 究竟跟川普及其家族到底是什麼關係?

儘管川普總統本人被列為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的「聯合創始人(Co-Founder)」,但他並未直接參與專案的日常運作。從團隊揭露的資訊來看,核心陣容由川普家族與擁有四十多年紐約地產背景的Witkoff 家族共同主導,再加上Dolomite 等幾位親密盟友,以及部分在加密產業摸爬滾打的老朋友。換句話說,這個計畫的骨架並不是臨時拼湊,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家族關係與長期商業紐帶之上。

隨著團隊逐漸擴張,WLFI 的朋友圈也快速延伸到了加密世界的原生勢力,尤其是華人圈。 Ankr 創辦人Ryan Fang、Paxos 共同創辦人Rich Teo 以及Scroll 的創辦人Sandy Peng,都在早期便站到了陣營的一側。甚至有傳言稱,專案最初曾計劃依托華人團隊開發的Layer 2 鏈Scroll 上線,不過後續便淡出人們的視野。更廣為人知的還有孫宇晨以及備受爭議的做市商DWF Labs,他們與WLFI 的關係同樣緊密。 DWF 不僅獲得了專案的代幣投資,還在自家平台Falcon Finance 上第一時間上線了WLFI 的穩定幣USD 1。

在更高層的資源動員上,WLFI 更連結了阿布達比主權基金MGX。 2025 年3 月,這家基金向Binance 投資20 億美元,而這筆資金的結算方式,正是透過川普家族的穩定幣USD 1。這項操作讓USD 1 的市值在極短時間內從1 億美元飆升至20 億美元,其中超過90% 的儲備直接託管在Binance 帳上。此後,Binance 在BNB Chain 上大量為USD 1 提供應用場景,從Meme 幣流動性調節到打新服務,應有盡有。火幣(HTX)等交易所也緊追在後,第一時間上線了USD 1。 Falcon Finance 更是將其納入抵押品體系,使用者可以直接用USD 1 進行借貸。

這種打法的效果立竿見影。依靠川普家族的政治與商業影響力,加上Binance、DWF、孫宇晨等加密OG 的資源傾斜,USD 1 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打通了整個加密市場的流通網絡。無論是第一線的頭部交易所,還是二、三線平台,都在快速接入這一新興穩定幣。可以說,WLFI 透過這種「家族背書+ 全球資源整合」的模式,把原本複雜而艱難的穩定幣推廣,變成了一場資源玩家聯手推動的「快車道」。這也是為什麼WLFI 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走紅的關鍵原因之一。

半年即成氣候,WLFI 如何快速開啟生態局面?

在過去半年裡,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交出了一份令整個DeFi 產業都艷羨慕的成績單。對於大多數DeFi 產品來說,獲得用戶採用和形成有效的生態支持,往往需要漫長的積累:既要有交易所願意支持,又要有其他協議願意接入,尤其是對穩定幣這種「硬仗賽道」,要打開局面幾乎是一場持久戰。但WLFI 卻在短短半年內就全面鋪開了市場,這在競爭激烈的加密世界中堪稱罕見。

那麼,WLFI 到底是什麼呢?它的產品邏輯和發展路徑如何?如果從頭梳理,WLFI 最早只是一個Aave 的簡單分叉。 Aave 是加密世界最經典的借貸協議之一,允許用戶抵押比特幣、以太幣等資產來借出穩定幣。而WLFI 的起點幾乎就是複製Aave 的模式,定位為一個標準的DeFi 借貸專案。但隨著專案推進,它逐漸擴展出了更雄心勃勃的方向,尤其是穩定幣的發行。 WLFI 的穩定幣USD 1,某種程度上試圖與USDT、USDC 等主流穩定幣競爭,成為它的重要策略支點。

同時,WLFI 也跨界進入了傳統金融市場,成立了一家在美股上市的幣股公司Alt 5 Sigma Corporation,並計劃把WLFI 代幣作為儲備資產,走出類似「微策略(MicroStrategy)式飛輪」的路徑。團隊甚至宣布要涉足加密支付,幾乎把所有能蹭著的熱點都納入藍圖。可以說,WLFI 從一個簡單的借貸協議,逐漸演變成一個「邊發幣、邊改白皮書」的狀態。隨著版本的更新,它的願景也越來越宏大,正在朝著「全矩陣化DeFi Super App」邁進:有了穩定幣,就能延伸出生息類產品、國債類產品、借貸、套利,甚至可能擴展到交易、衍生品等領域,構建一個覆蓋DeFi 所有賽道的「超級應用」。

從產業的連結來看,川普家族的其他業務也在與WLFI 產生互動。例如,Trump 旗下市值數十億美元的媒體科技公司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 Corp(DJT)也開始嘗試整合加密支付,未來家族旗下的幣股公司很可能與WLFI 的穩定幣和借貸產品打通,形成家族產業與DeFi 協議的閉環。這種「產業鏈互補」不僅為WLFI 提供了落地場景,也強化了它的金融生態野心。

在對外敘事上,WLFI 團隊始終強調,他們的使命是「Bank the Unbanked」——讓那些無法接觸傳統金融體系的人,透過DeFi 和Web 3 的方式獲得金融服務。這個口號並不新鮮,幾乎是加密產業的老生常談。但如果仔細觀察WLFI 的實際進展,會發現其執行過程遠比口號複雜。

最初,WLFI 不過是藉貸協議的複製品,很快卻進入了穩定幣賽道。它的USD 1 穩定幣採用了與USDT、USDC 類似的中心化發行模式:用戶把美元交給團隊,團隊在鏈上發行等額的USD 1。這種模式並不新穎,但憑藉強大的資源和資本整合能力,USD 1 的規模在幾天內就從1 億美元飆升到20 億美元,刷新了市場對「速度」的認知。

然而,如果你今天打開WLFI 的官網,會發現大部分產品依舊停留在「Coming Soon」的狀態:不論是藉貸,還是交易所,都還在「馬上上線」的階段。換句話說,WLFI 的產品矩陣大多尚未真正落地。但同時,它的影響力和敘事早已滲透進整個行業:穩定幣已經上線,代幣也已完成多輪銷售,已經為項目帶來了大量的收入,並在9 月1 日登陸全球一線交易所。

這就是WLFI 的現實畫像——一個故事極大、願景極廣,但產品仍在醞釀的DeFi 專案。它的模式更像是「先畫餅,再造勢」,再用政治資源與資本聯盟將餅迅速兌現為現實影響力。雖然目前具體的應用還有限,但它已憑藉USD 1 的爆發和家族資源的綁定,成為市場熱議的超級話題。換句話說,WLFI 或許還在「造城的藍圖階段」,但這座城池的影子,已經足夠引人注目。

從DeFi 協議到穩定幣,「Bank the Unbanked」概念只是個口號嗎?

很多人以為川普家族涉足DeFi,只是一次迎合熱點的投機行為。但從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的發展路徑來看,這個判斷並不準確。川普過去確實玩過NFT、Meme 幣,這些更像是追逐市場情緒的短期操作;而WLFI 的定位,卻明顯不同。它是家族在加密版圖裡最具戰略意味的一環,不僅規模宏大,更承載著一種現實的痛感和長遠的考量。

原因要追溯到「被去銀行化」的切膚之痛。川普第一任下台後,家族在美國的數百個銀行帳戶被一夜關閉,地產公司也在JP Morgan、美國銀行等傳統金融巨頭那裡失去了基本的帳戶服務。川普的兒子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起這一幕時,眼中滿是憤怒。無論是出於政治報復或監管理由,這場「DeBank」事件讓川普家族切身體會到,傳統金融體系對他們而言並不可靠。若川普卸任、民主黨在2028 年重新執政,類似的封鎖極有可能再度發生。地產、媒體這些傳統產業在那種情況下幾乎沒有防禦力,但如果家族的核心資產已經轉向加密世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此,他們所從事的這個業務和過去的切膚之痛的一個經歷是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站在川普家族的角度建設WLFI 是一個非常符合邏輯的決定。

加密貨幣的成長史,本身就是一部「反傳統銀行化」的抗爭史。從中國到美國,從監管打壓到政策封鎖,Crypto 在被驅逐和抗拒中崛起,最終孕育出如今4 兆美元的市場和完整的DeFi 基礎設施。川普家族深知這一點,於是開始把商業重心遷移到加密軌道上。這不僅是防禦性的選擇,更是一次進攻性的佈局:趁著執政期推動立法,把加密金融嵌入美國法律體系,確保即便政權更替,家族的加密帝國也能獲得制度保障。

從這個角度來看,WLFI 不是一時興起的投機,而是「既現實又策略」的決策。它不僅讓家族的財富體系脫離對銀行的依賴,也為未來的不確定性留下一道防火牆。更重要的是,比起單純投資Aave 這樣的既有協議,WLFI 是真正的創業。專案的價值不僅在代幣本身,更在於透過穩定幣、借貸、衍生性商品等業務,把川普的政治影響力與全球加密資源綁定在一起,上限比簡單的投資高得多。

川普如何將美國總統影響力「變現」的?

如果真正理解川普家族的考量,就會發現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並不是一場簡單的加密投機,而是一盤極大的戰略棋局。在當下,他們藉助川普身為美國總統的影響力,把這種政治和社會資本轉化為一種新的資源變現方式。這裡的「變現」要打上引號,因為家族未必認同這種說法,但對外界而言,這的確是一種借勢將影響力資本化的路徑。

這種路徑的妙處在於,它不僅能為家族帶來關注度,還能吸引加密世界中最有力量的參與者站隊支持。藉由總統任期內的光環,他們先在Crypto 裡累積影響力,再透過區塊鏈抗審查、抗政府乾預的特性,為未來的商業利益築起防火牆。這樣,即便在川普卸任後,家族依然能保持延續性的護城河。

更聰明的是,川普家族把影響力放在全球市場消化。房地產和媒體生意高度依賴在地化與銀行體系,而Crypto 的特性是去中心化和全球化,它可以讓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最有效的資本化。例如,川普的私人晚宴上有三到四成的與會者是華人面孔,而WLFI 的支持者也高度集中在亞洲市場——尤其是大中華區的離岸交易所。加密貨幣帶來全球化的觸角,遠比傳統地產項目更有效率得多。

在這背後,Binance CZ、孫宇晨等華人OG 陣營扮演了關鍵角色。如今,WLFI 穩定幣USD 1 的主要使用場景,首先是在Binance 和火幣(HDX)上落地。 BNB 鏈上的質押協議ListaDAO、香港正在積極佈局RWA 的Plume Network,以及StakeStone 等項目,都與Binance 強關聯;具有華人背景的DWF Labs 投資的Falcon Finance、Ankr 創始人Ryan Fang、Paxos 創始人Rich Teo 等重量級玩家也深度參與WLFI 的項目。換句話說,WLFI 的全球影響力,正在透過亞洲加密社群的網路加速釋放。

更有趣的是,上週CFTC 公佈了非美國本土交易所回歸美國市場的生命,這些原本離岸的巨型交易所,可能藉助這一合規窗口重新回到美國市場。無論是Binance 還是OKX,如果能透過這種管道與川普家族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不僅能在立法與進入門檻上獲得便利,還可能在美國市場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因此,WLFI 不只是川普家族「變現影響力」的工具,更是他們建構全球盟友網絡的一枚戰略棋子。它既服務於當前的政治資本,也為卸任後的生意版圖留出安全空間。

交易平台少賺錢也要接受USD 1,有什麼好處嗎?

為什麼那麼多加密OG 會支援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我們可以從坊間傳聞得到一些線索。例如CZ,就有人猜測他對川普的支持,部分原因是希望在未來換取潛在的「特赦」;而孫宇晨在接受採訪時也被問過類似問題:這種支持是不是某種「政治現金」?不論真假,對頂尖的離岸交易所而言,這確實是一筆划算的交易——透過資本投入來換取政治資源,往往比單純的商業投資更有回報。

另一方面,川普本身就像馬斯克一樣,擁有超強的注意力引力場(attention gravity),幾乎是一個「流量黑洞」。無論是他發的幣、NFT,還是各種公開表態,都能瞬間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對交易所來說,選擇支持這樣一個專案風險並不大:畢竟有川普家族的背景,幾乎不必擔心專案會rug pull 或被駭掉。以穩定幣USD 1 為例,這筆和中東資本捆綁的deal,對Binance 而言就是一筆聰明的生意。因為金主既然要投錢,用哪個穩定幣其實無所謂,而用川普家族的穩定幣不僅沒有額外成本,還能贏得川普方面的好感。

更現實的考量是,美國市場的潛力。未來三年,像Binance、OKX 這樣的巨型交易所重返美國市場的可能性,遠大於重返中國。與川普家族走近,意味著在美國市場的合規與立法層面可能獲得更多便利。 Coinbase 雖然更謹慎,但也在特朗普幣上線時第一時間表態支持。每個交易所會掂量支持川普家族的利弊,但是無論從政治考量講,或是從經濟考量講,都是挺划算的一個生意。

至於Binance 接受近20 億美元的USD 1 穩定幣,外界常問:這是一筆好生意嗎?從表面看,Binance 放棄了可觀的收益。因為如果這筆資金是以美元或USDC 存入,光是利息收入就可能高達每年8,000 萬到1 億美元;而USDC 還會給分銷夥伴補貼。但接受新生的USD 1,意味著這些收益被放棄。不過,Binance 得到的好處可能更多:

首先,這是合規發行的穩定幣,完全符合美國監管下的穩定幣框架,有可能和USDC、USDT 一樣被納入主流。坊間猜測,Binance 與川普家族或中東基金之間可能有「back to back」的協議,例如利息收益分成,或流動性支持補貼,這使得Binance 並未真正失去那麼多收益。其次,這筆錢本身是由中東基金主導,可能不是Binance 說了算。 Steven Witkoff 身為中東的大使與WLFI 的聯創,完全有可能指定用USD 1 作為投資工具,Binance 自然要順勢接受。這裡的邏輯很清楚:這是政治與資本綁定的結果,而非單純的商業選擇。第三,對Binance 來說,USD 1 本身就是一個策略性選項。自從BUSD 被監管「扼殺」後,Binance 一直缺少一款與自己關係足夠緊密、又能在合規層面落地的穩定幣。 FDUSD 雖然存在,但前景不明。相比之下,USD 1 擁有川普家族的背書與美國的合規身份,未來甚至可能成為Binance 的「預設穩定幣」。一旦成功,雙方之間將形成更緊密的戰略結盟。

換句話說,透過中東財團投資Binance,支持WLFI 和USD 1,從而獲得更多亞洲交易所的支持是WLFI 所做的非常正確的決定。它讓OG 們站在潛在的權力一邊,也為未來可能的美國市場重返埋下伏筆。在這一點上,WLFI 倒像是川普家族與加密OG 之間的雙向選擇:川普用影響力換取資本和支持,而交易所則用資本下注未來的政治保護與市場機會。

WLFI 和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的關係是什麼?他的代幣模式又如何?

WLFI 是World Liberty Financial 協議的治理代幣,但它的設計和一般治理代幣則不太一樣。首先,這個代幣沒有分紅功能,也不能映射到專案背後實體公司的股權,因此實質的決定權並不在代幣持有者手中。換句話說,WLFI 更像是一個「純治理代幣」,但它是否真正發揮治理作用仍值得懷疑,因為協議的關鍵決策依然由公司本身決定,而不是由鏈上的治理流程來推動。

在代幣分配方面,WLFI 顯得非常集中。川普本人據稱持有超過15% 的代幣,而孫宇晨因為此前的大額買入,佔據了大約3% 的流通量。此外,還有一批巨鯨透過場內外交易獲得了大量籌碼。整體來看,WLFI 在ICO 期間總共出售了約30% 的代幣,其餘70% 則掌握在專案方手中。至於這些內部份額如何分配、解鎖節奏如何、未來能否出售,目前市場完全沒有公開訊息,這也讓WLFI 的拋壓前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在發行設計上,WLFI 也延續了許多DeFi 專案的「典型操作」。例如在2024 年10 月白皮書發布、仍處於預售階段時,代幣被設定為不可轉讓(non-transferable),這在美國市場其實是規避監管的一種常見手段,類似做法也出現在EigenLayer 等項目中,鎖定期通常長達一年。如今WLFI 開始逐步具備轉讓與上線條件,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立法環境更加明朗;另一方面,SEC 主席更迭、監管態度轉向友好,也為代幣的流通和上市掃清了障礙。

從代幣經濟邏輯來看,WLFI 與許多DeFi 專案類似,具備治理功能,支援鏈上投票與分發機制,即使在不可轉讓期間,持有者也能參與治理投票。這種安排在美國本土計畫中很常見,被視為減輕監管壓力的一種保護性設計。但最終,WLFI 是否真的能發揮治理價值,抑或更多只是一種「帶有政治光環的籌碼」,仍然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WLFI 與Aave 代幣分配的風波是什麼情況?強資源無創新的產品總是市場的贏家嗎?

WLFI 在去年10 月曾以「將基於Aave v 3 搭建借貸協議」為敘事,在WLFI 自身與Aave 的治理論壇上提出配套提案:其一,WLFI 協議未來產生的費用收入中有20% 擬劃撥至Aave DAO 國庫;其二,WLFI 代幣總量的7%(當時將口徑化為導向)。

今年8 月23 日Aave 創始人曾對外確認「該提案有效」,但隨後WLFI 團隊成員公開否認「7% 配額」的真實性,國內媒體進一步向WLFI 團隊求證後亦得到「假新聞」的答复,Aave 創始人對此十分氣憤,社區輿論由此急轉直下。若以當時盤前估值粗略折算,7% 對應的價值已達「數十億美元」量級,這也是引發社區強烈情緒的直接誘因之一。

事實上當時的提案僅進行到「溫度檢查」(temperature check)與「具約束力」的治理有本質差異。前者多是文字性意圖表達,票決「通過」不等於具備「可執行代碼」的綁定效力。若缺少與提案綁定的合約邏輯,治理結果隨時可能被後續提案推翻。

換言之,若無可鏈上執行的條款,所謂“通過”更接近於無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MOU),在法律與協議實現層面均難以成立,且通常這種技術平台層面的項目合作(例如Spark 與Aave)不會將如此大比例的代幣“送”出去,因此當初昧提案的“慷慨程度”偏離行業的常識,其中一些未確定行業,在實質的貢獻前,承諾「固定比例」的總代幣配額與長期收入分成並不尋常。

回到當時的時間點,2024 年第四季WLFI 仍承受「可信度不足、估值偏高」的質疑,加之創世團隊先前專案有被駭客攻擊的「前科」,因此代幣的銷售並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借Aave 的品牌與安全信譽來「體面化」自身,是一種可理解的公關與市場策略「Fork + 分成/讓渡代幣」的組合,一方面緩解了「照抄」的道德拷問,另一方面也對沖了安全層面的不安。

但此後數月,WLFI 迅速升溫,並將戰略主軸轉向以USD 1 穩定幣為核心的DeFi 樞紐,原本「以藉貸協議為核心」的定位退居次要。敘事主軸遷移之後,早期「固定比例」的靜態承諾自然面臨重談:更可能演變為與實際使用與貢獻掛鉤的動態激勵,或將部分代幣專款化為Aave 相關市場的專項引流。

劉峰在此引用了Laura Shin 與Multicoin 的創辦人Kyle Samani 在18 年的訪談內容,當時Kyle 提出的一個觀點「在Crypto 世界,技術不重要,Go to Market 怎麼做市場、怎麼搞運作才是最重要的。」這個觀點在當時被許多人質疑,但到現在來看,這類事情越來越頻繁的營運才是最重要的。」這個觀點在當時被許多人質疑,但到現在來看,這類事情越來越頻繁的營運才是最頻繁的營運了。

USD 1 是否能從「交易所驅動的流動性」走向「用戶真實使用」?

首先,目前穩定幣的普遍圖景並不樂觀,從Cypto Native 的視角來看,除少數頭部外(USDC、USDT),缺乏收益堆疊時鮮有日常使用,USDE 即便有約20 億美元注入也難見自然留存,FDUSD 多用於交易所打新等戰略場景、平時幾乎無人用,說明“把規模用戶起來”並不等於“把規模用戶”。

在此參照系下,USD 1 面臨三重門檻:其一是政治與銀行通道的雙刃效應,政治光環有利於在離岸交易所迅速組織流動性,卻可能在本土金融體系形成阻力,美國大型銀行是否願意提供友好清結算與託管仍存不確定,部分司法轄區與機構甚至會因政治敏感而迴避同台(如香港相關人士(如訪相關人士)

其二是通路與分發的現實瓶頸,當前USD 1 撬動的主要是境外交易所資源,而邁向「用戶真實使用」需要打通銀行端、支付端、電商與社交/超級App 的嵌入式場景,這些都是重資質、重風控、重商務談判的慢變量,

其三是產品與激勵的自洽要求-加密原生用戶普遍反感「組局敘事」,更看重可驗證的可靠性與清晰用例,USD 1 若要突破USDT/USDC的強慣性,需要在儲備透明/審計披露節律、多鏈可用性與橋接體驗、錢包/託管原生集成、商戶費率與返利結構、合規地區便捷贖回等方面形成穩定預期,並把早期資源優勢轉化為與“實際使用”掛鉤的長期激勵,而不是一次性做市補貼。

但同時WLFI 的「資源盤」確實具備獨特外溢價值:透過讓川普家族形成切身利益與政策驅動力,有望為更廣泛的鏈上創新鋪路;USD 1 的第一步「鏈上流動性堆高」已顯現,但從「被動流動性」轉為「可藉使用」的第一步「鏈上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化」已顯現,但從「被動流動性」轉為「可藉使用」的關鍵能否使用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持續引入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吸引力,持續引入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吸引力,持續引入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吸引力,持續引入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吸引力,持續引入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吸引力,持續引入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吸引力,持續引入既有生態名單與跨領域吸引力,持續引入既有生態本

短期內很難撼動USDT/USDC 的地位,更現實的USD 1 現在確實在多所之間充當通用結算穩定幣,但USD 1 對於銀行出入口、支付/電商/薪資等試點進展、主流錢包與託管默認支持的資源渠道則較弱勢。加之美國本土政治環境的邊際變化,這是一把雙面刃並不一定是加分。

川普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特朗普家族借政治资源推动WLFI成为加密战略核心。
  • 关键要素:
    1. 阿布扎比基金用USD 1投资币安20亿美元。
    2. 代币高度集中,家族控制超70%份额。
    3. 产品未完全落地,但资源整合迅速。
  • 市场影响:可能重塑稳定币竞争格局与监管互动。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