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數據不會說謊:為什麼Pendle才是DeFi的隱藏窪地?
叮当
Odaily资深作者
@XiaMiPP
3小時前
本文約2668字,閱讀全文需要約4分鐘
Pendle的價值偏差:收入對標Arbitrum,估值卻僅四分之一。

原文| @MeshClans

編譯| Odaily 星球日報( @OdailyChina

譯者| 叮噹( @XiaMiPP

在加密市場上,我們常常看到某些「新興」公鏈憑藉著微不足道的日收入引發輿論熱潮。

然而,當外界在為幾千美元的「成長」感到興奮時,Pendle 卻在悄無聲息間,以15.3 億美元的完全稀釋估值(FDV),創造出了4,368 萬美元的年收入。

更諷刺的是,那些估值比Pendle 高出三到五倍的公鏈,但真實業務量卻遠不及它。這種錯位,正是我們需要重新檢視Pendle 的原因。

瘋狂的數字落差

看看這些收入對比就能感受到市場的荒謬:

  • Story Protocol:16 美元/天
  • Metis:3152 美元/天
  • Blast:1,419 美元/天
  • Starknet:1837 美元/天
  • Pendle:65,740 美元/天

換句話說, Pendle 一天的收入,相當於Story Protocol 十一年的總和。

在一個說故事的項目與一個真正創造現金流的協議之間,差距就這樣直白地擺在眼前。

Pendle 的真實畫像

Pendle 並不是憑藉概念維持熱度,而是以數據證明了自身的內在價值:

  • 市值:8.83 億美元
  • FDV:15.3 億美元
  • TVL:94.4 億美元(年成長近20 倍)
  • 日收入:6.57 萬美元
  • 年收入:4,396 萬美元

這些數字背後,不是“紙面繁榮”,而是協議與用戶之間的真實價值交換。

市值比較:被忽視的巨大差距

如果將Pendle 與主流公鏈放在一起橫向對比,錯位感更為明顯:

  • Pendle FDV:15.3 億美元(年收入4,396 萬美元)
  • Arbitrum FDV:52 億美元
  • Optimism FDV:75 億美元
  • Avalanche FDV:170 億美元

Pendle 創造的收入幾乎與這些估值高出3~10 倍的協議相當。這種估值與基本面的錯位,放到傳統金融市場,幾乎不可想像。

Pendle 在做什麼?

Pendle 的本質,是一個圍繞收益代幣化的DeFi 協議,透過創新機制為用戶提供一種交易未來收益的工具。它透過將生息資產(如stETH、GLP)拆分為兩類代幣,建構了一個全新的收益交易市場:

  • 本金代幣(PT) :代表資產的本金部分;
  • 收益代幣(YT) :代表未來的收益流。

這種機制讓使用者能夠像交易衍生性商品一樣,買賣資產的收益權,而無需直接持有底層資產。

Pendle 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個機制上的創新,而是將這種創新轉化為可落地的收益場景。在Pendle 的市場中,用戶透過交易PT 和YT 實現收益的靈活配置——可以鎖定本金以規避風險,或投機收益代幣以追求高回報。

每筆交易,協議都會收取手續費,而這正是Pendle 收入的主要來源。與依賴補貼驅動的項目不同,Pendle 的收入是用戶真實需求的副產物,而非風投資金的堆砌。

目前部分產品收益範例:

  • Hype:年化19.2%
  • LiquidHype:14.99%
  • nHUSDT:14.56%
  • sUSDe:13.02%

這種模式,不僅為DeFi 填補了收益管理的空白,更讓收益這一要素被“金融化”,讓用戶能夠對其進行靈活配置與管理。

數據背後的採用故事

Pendle 的成長也反映在關鍵指標上:

  • TVL 短短數週從77 億美元漲至94.4 億美元;
  • DEX 日交易量高峰達3 億美元;
  • 代幣價格近期上漲45%,至5.60 美元。

這不僅是「成長」的數據,而是Pendle 在市場中獲得真實信任的過程。與之相比,許多依賴補貼驅動的協議,只能燒掉風投的錢堆砌「假活躍」。

對比其他DeFi 協議

將Pendle 放到更廣泛的DeFi 生態:

  • Lido:日收入30.6 萬美元
  • Aave:日收入48.2 萬美元
  • Eigenlayer:日收入2000 美元
  • Pendle:日收入6.57 萬美元(排名第七)

儘管Pendle 已躋身DeFi 收入前十,其估值遠低於同類頭部協議。這種不對稱反映了市場對其潛力的認知尚未成熟。

更關鍵的是,這一切仍處於非常早期。

在傳統金融領域,未來現金流的交易,如債券、衍生性商品和資產證券化,構成了一個規模達數十億美元的市場。然而,在DeFi 領域,這條賽道的滲透率極低,可能不足1%。 Pendle 作為這一領域的先行者,透過技術創新為收益交易提供了基礎設施,目前正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近期上線的新產品Boros ,更是將永續期貨的資金費率引入鏈上,使用戶能夠直接圍繞資金費率進行交易或對沖。它不僅推動了Pendle 的TVL 成長,也為DeFi 與TradFi 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相關閱讀:《一文教你如何活用Pendle 的新殺器Boros 》。

如果參考Uniswap 在早期交易量尚不足百萬美元時的成長軌跡,Pendle 當下的階段或許正對應著「價值尚未被完全定價」的窗口期。

熱門公鏈的虛火與Pendle 的實質

再看看當下的「熱門公鏈」:

  • 日收入5000~3 萬美元;
  • FDV 普遍高於Pendle;
  • 依賴路線圖與承諾維持敘事;
  • 每天燒掉數百萬美元做激勵。

Pendle 的對照:

  • 日收入6.5 萬美元;
  • FDV 15.3 億美元;
  • TVL 94.4 億美元並快速成長;
  • 以真實收益需求為支撐的可持續模式。

前者依賴故事維持火焰,後者則在冷靜的數據中展現堅實的價值。歸根究底,是市場的焦點偏離了價值的核心。

Pendle 以15.3 億美元的完全稀釋估值(FDV),實現超過4,300 萬美元的年收入,展現出紮實的業務根基。然而,那些日收入僅徘徊在1 萬美元左右的公鏈項目,卻因為會講故事、懂得行銷,輕鬆獲得與之相當、甚至更高的估值。這種估值與實際表現的脫節,折射出市場評估機制的偏差。 Pendle 的收益交易模式,依托用戶對真實收益的追逐,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而那些依賴空洞承諾的“幽靈公鏈”,卻在短暫的光環後難掩增長的疲態。

市場還沒有意識到:收益交易的潛力,遠超過那些徒有其錶的敘事驅動的幽靈公鏈。

結語

當市場還在為“新興”公鏈5000~3 萬美元的日收入而慶祝時,Pendle 已經悄然打造了一台年收入超過4300 萬美元的“收益機器”,並展現出真實的使用價值和TVL 爆發式的增長。

有時候,最好的機會就擺在眼前,只是被忽略了。

這不是投資建議,但數據不會說謊。

公鏈
金融
De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