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定地認為,這一輪的加密週期,是美國政府用政策來推動的。
就在上週,川普簽署了一項關於401(k)退休金投資的行政令,允許把部分退休金資金投入私募股權、房地產、甚至是數位資產。而我們把時間線往前拉:前幾週,GENIUS 法案正式通過,穩定幣監管路線打通;這個月SEC 也轉變態度,高調喊出要做「Crypto Everything」。從穩定幣到DeFi,從鏈上身分到tokenized 資產,幾乎每一塊都在重新納入美國監管體系。
這並不是小修小補,而是資本結構的重新定向。美國在做一件事:把Crypto 納入美元體系,作為下一個階段的金融成長引擎。
我們今天就先展開聊聊美國政府要做什麼?以及我們crypto 的愛好者應該更關注哪些賽道以及如何從中得到利益最大化。
美國政府到底在佈置什麼?
這輪政策的指向,既不是“放開交易”,也不是“允許投機”,而是一次製度級的重構:用美國主導的監管與金融框架,系統性地讓加密資產融入美國主導的金融結構裡。這聽起來抽象,但從最近幾個關鍵動作上,脈絡已經非常清楚。
比較關鍵的一步,是GENIUS 法案的通過,既美國史上第一次為「支付型穩定幣」立聯邦法。美國政府親手定義了「合規美元穩定幣」的模型,並為它打開了金融體系的大門。這意味著穩定幣不再是鏈上的灰色補丁,而是可以被納入貨幣政策框架的金融工具。穩定幣背後有國債,用戶用它做跨國支付,銀行拿它做流動性調配,甚至企業可以用它記帳。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的製度授權。
同時, SEC 也悄悄完成了態度轉向。他們啟動了“Project Crypto”,目標不是清除行業,而是用現有法律框架去“納管”它。他們現在願意承認:不是所有token 都是證券,並準備出台統一標準。他們還在推進一件大事:把鏈上的交易平台、穩定幣、DeFi、RWA 發行,全部拉入註冊框架。這場Crypto Everything 計劃,核心是三件事:1.統一監管口徑,2.接住合規資金,3.給鏈上世界一個「可控的角色」。也意味著未來你可能會看到:可以合法持牌的DeFi 協議、可以公開募資的RWA 發行平台、可以對接TradFi 的交易所錢包組合。
所以美國政府真正想要的,不是幣價飛,而是讓這套鏈上系統成為它所能駕馭的生產力工具。讓美元能在鏈上流轉,讓證券能在鏈上發行,讓美式金融能重建新一輪的全球秩序。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說:這一輪週期的主線,不是Crypto 自我進化,而是美國聯邦政府親自設計的「數位資產吸收計畫」。
政策落地,市場迅速回應
從GENIUS 法案通過,到今天401(k) 行政令簽署,這幾周里BTC 一度衝上12.3 萬美元,ETH 整月漲幅高達54%,高點逼近4000 美元。
我們再來看宏觀層面。 7 月份,美國的加密現貨ETF 總共吸進了128 億美元,直接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比特幣相關產品吃掉了將近一半,約60 億美元;ETH 的ETF 產品也很猛,單月流入了54 億美元資金。而BlackRock 的比特幣信託IBIT 一路漲到860 億美元的管理規模,甚至超過了部分標普500 成分ETF。
傳統金融機構這邊,也在瘋狂「鏈上接盤」。貝萊德發的鏈上國債基金BUIDL,不僅管理規模漲到至29 億美元,Crypto.com 和Deribit 這種主流交易所也開始接受它作為抵押物,說明它已經可以跑進加密金融系統裡當流動性了。摩根大通也把自己的支付鏈Onyx 升級成了一個全新的鏈上結算系統Kinexys,找來清算巨頭Marex 一起做了第一次「7×24 實時鏈上清算」。說人話就是,把傳統金融系統裡原本幾天到賬、週末不能動的東西,徹底打通進了鏈上。
機構不是在“探索”,他們是真的把鏈上當成正事兒在乾。你可以繼續看KOL 發言,也可以看看錢已經到哪裡了。這輪行情,不是靠敘事拉動,而是政策定調之後,資金主動找到了流動方向。資本已經開始下注,標的就是「接得住政策」的。
哪些賽道最先接住政策紅利?
那麼這波政策紅利,會砸到哪些賽道頭上,我們來慢慢分析。
這波機會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會集中在少數幾個方向。先給一個我個人的判斷:穩定幣、鏈上金融基礎設施、以及合規驅動下的ZK 賽道會率先吃到紅利,其他板塊節奏各有不同。
這波政策紅利的直接得獎者:穩定幣
穩定幣是這波美國監管紅利裡,最直接的贏家。 GENIUS 法案等於是給美元穩定幣發了本護照:發行合法、身份正名,終於能名正言順地走進美國金融體系的主幹道。所以我們也看到,川普家族的兩個兒子在政策落地前就先行入場,透過WLFI 推出USD 1,在合規時代開啟時佔據先發位置。
在政策落實的當天,摩根大通就官宣在Coinbase 的Base 鏈試行發行JPMD 存款代幣(本質上就是部分準備金的銀行存款穩定幣)。 Coinbase 自家的穩定幣USDC 也在合規利好的帶動下快速增長,在最近一周新增了8 億美金的流通量,還趁熱推出了由美國運通背書的加密信用卡,聯合Shopify、Stripe 把USDC 支付直接送進電商收銀台。
規模的爆發只是開胃菜。真正的改變是:使用範圍的拓寬。
Visa、萬事達等結算網絡已經把穩定幣納入全球網絡,把它用到高頻支付上,繞過傳統卡片網絡那層又慢又貴的收費。跨國匯款、電商、遊戲內交易,合規穩定幣一旦進去,效率的提升是立竿見影的。同時「正規軍」的進場,也意味著門檻的陡升。法規規定發行人必須是受監管的金融機構子公司、持牌信託公司等,還要經過金融監理委員會的安全評估。
這幾乎直接把小型創新者擋在門外,穩定幣市場會更快走向寡頭化,Circle、Coinbase、傳統銀行系三大陣營的對抗局面會越來越明顯。再加上監管禁止給持幣者支付利息,穩定幣的定位會回歸到支付和價值儲存本身,不再有演算法幣那種年化超高的幻象。
那麼身為普通用戶要怎麼參與這波紅利?
其實也有路徑。例如多個合規平台已在USDC 上提供合理收益,路徑更安全、流動性強,也更適合穩健資金:Coinbase 提供約4.1% APY的USDC 持有獎勵。 Binance 最近也推出了USDC 彈性存款產品。在本期推廣中,每個帳戶可享100,000 USDC 最高12% 的APR,且資金隨存隨取。
用投資角度來說,這些收益也不算低了,而且具有穩健、安全與流動性,遠比放交易所裡也不上車更實在。特別作為跨國用戶,存穩定幣不僅賺得利率,還能規避匯率波動和傳統通路的繁瑣。
總結我的判斷:這輪政策是為穩健合規穩定幣掃清跑道。短期內,美元穩定幣及其支付應用將迎來資金入場;長期看,它們將成為鏈上金融的壓艙石,成為法幣數位化的核心橋樑。
穩定幣作為入口,鏈上基礎經濟設施加速發展
美國監管的明朗化,其實是為整個本土化的金融經濟鋪路。所謂“本土化”,根本是指,合規公鏈、協議會承載更多美國機構的業務,傳統金融也會更主動地融進這些鏈上底層,把它當作新的基礎設施來用,這也是第二個我看重的賽道。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Base ,依托Coinbase 的合規優勢和交易所無縫銜接,成功承載了越來越多美國機構與企業的上鍊業務,打通了支付、應用、資產流通等多條賽道。在這個趨勢下,我看好Base 系的生態延展力。除了自己推代幣化證券,它還用合作夥伴在往裡填應用,例如和Stripe 一起做鏈上穩定幣支付,讓Base 成為支付創新的中樞;它也為PayPal、摩根大通等提供底層結算設施。
未來,美國的支付公司、銀行、券商,比起去用一個海外匿名鏈,顯然會更願意選擇這種本土、可溝通、出問題能第一時間對接的網絡。本土化,其實就是一條合規護城河。
Base 本身不發幣,它的流量、價值與想像力,都在B 3 這條唯一的血脈通道上兌現。 B 3 建構在Base 之上,創始團隊皆來自Coinbase。 B 3 繼承了Base 的合規體系同頻與用戶經濟入口優勢,這也意味著無論是美元穩定幣支付、機構結算,還是進入北美市場的合規敘事, B 3 都擁有無可比擬的先發優勢。這一類鏈上金融的底層基礎設施,在打通場景化和個性化的閉環之後,會對想要上鍊以及想在鏈上長期高效運營的優質資產會有巨大的吸引力。當Base 迎來大規模應用程式爆發時,B 3 將成為這些應用直接落地與規模化營運的首選,真正的超級應用承接層與鏈上經濟入口。
另外,我對B 3 團隊算是比較了解的,做事很穩健,除了打磨產品,也在持續對外拓展,這裡我先賣一個關子。可以確定的是,在後面重量級的合作公佈後,B 3 在業界的位置會更明確。
往後看,我不覺得這只是個孤例。隨著法規不斷完善,會有更多傳統巨頭走上摩根大通和Coinbase 這條路,也許未來能夠看到許多大行去發行鏈上債券、保險公司用鏈上管理保單、科技巨頭髮企業穩定幣做內部結算……畢竟每一個大客戶,都是鏈上基礎設施的穩定現金流來源。
當然,這也會抬高要求:性能得頂住海量交易,隱私要保護企業數據,合規上更要把審計、風控內置到系統裡。簡單說,美國的這波政策,正在把鏈上基礎設施從過去的“國際化野蠻生長”,推向“本土化精細耕耘”。這輪升級,本土合規鍊和模組化創新網路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ZK :政策視野下的隱私新基建
哪些曾被宣布「死去」的賽道,也許會迎來自己的第二天?比如說ZK。
8 月13 日,OKB 的飆漲引爆了推特以及各類的社群。幣價從46 一度漲到了近120,幾乎近三倍。這波拉升不僅在於OKX 一次性銷毀6,525 萬枚歷史回購和預留OKB,把一些過去的潛在拋壓清零。而X Layer 升級也疊加了供需兩端的結構性變化, OKB 成為X Layer 的唯一Gas Token,錢包、交易所、支付場景全面導流。
供給收縮+ 需求集中,讓市場瞬間意識到OKB 的稀缺性和使用價值被同時放大,於是出現了資金搶跑、情緒共振的短期暴擊。另一個交易變數是合規預期。市場一直關注著「OKX 正準備赴美上市」的動態,因此對其打開美國市場抱持想像空間,當然能否落地還取決於美國的監管政策。
我對這個板塊的態度很明確:不Fomo,保持觀察。 ZK 很可能會在合規時代找到自己的復活機會,也可能只是短暫翻身。但無論如何,它的動向值得盯一盯。
美國最新的數位資產報告已經寫明,個人應該被允許在公共區塊鏈上進行私人交易,也鼓勵用自託管和隱私增強技術來減少鏈上資料外洩風險。白宮2025 年的數位資產政策報告也有提到ZK 是平衡隱私和合規的關鍵路徑。這個態度的轉變很有意思,以前,隱私幣、混幣器是監管眼中的“黑名單”,現在決策層反而承認:想要更多傳統資金上鍊,就必須補齊“鏈上隱私”這個短板,而ZK 是現成的解法。
在企業級應用端。 Google Wallet 已經上線了一個基於Succinct Labs 的ZK 年齡驗證:你可以證明自己年滿18 歲,但不需要暴露任何身分證細節。聽起來很Web 2,既KYC 合規,又保護隱私,但這次是跑在鏈上的。
背後的Succinct 也因此被推到了台前,代幣$PROVE 上線後表現同比近期其他項目還算不錯,最近的行情下跑贏了一眾山寨幣。這個案例說明了一件事:當頂尖科技公司和真實業務場景開始用ZK,市場的耐心也會因此回歸。
我理解ZK 的復興,不只是情緒反彈,更是合規時代的必然需求。資產和交易搬上鏈後,企業不可能接受所有商業細節被公開給競爭對手,個人也不願自己的財務軌跡變成透明流水。
而監管的要求又很明確。該審計的要能審,該追溯的要能查。這種看似矛盾的需求,恰好是ZK 的舞台: 「先證明合法,再隱藏細節」。例如銀行間的大額結算,可以用ZK 驗證交易符合反洗錢規範,但不公開客戶是誰。這種場景未來會越來越多:身分認證、信用評分…都有可能被ZK 重塑。很多優質的ZK 項目還沒發幣,但政策窗口可能會催促它們加快落地。
上個週期,ZK 頂級團隊融資不斷,但許多二級表現卻是“從天王到天亡”,把ZK 賽道熱度打到冰點。現在這一輪,是否有機會反轉這種「ZK 二級必亡」的印象?
我覺得可以關注兩類標的,一類是還沒發幣、技術儲備和落地能力都在線的團隊;另一類是已經發幣但籌碼結構健康、業務實打實推進的項目。對我來說,這個板塊短期值得觀察,儘管現在還沒到可以無腦重倉的程度,但不排除出現幾個順勢走出來的贏家。
政策定局,新格局啟航
身為一個長期看賽道的投資人,我很清楚:受監管的靴子一旦落地,市場的結構性機會就開始重排。美國這一輪政策的明晰,是實地改變資金的流向和產業的秩序。
短線上,合規利好帶來的資金流入和做多情緒已經讓一些板塊跑贏大盤,穩定幣發行方、市值代幣化,價格和交易量都給了市場很直觀的反饋。這只是資金的第一波試探。更重要的,是長線格局的重塑。當規則清晰、門檻明確之後,真正有價值的賽道才會沉澱下來。反過來,那些脫離實體需求、只靠投機博弈堆起來的偽概念,在強監管的環境下會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產業的資源會往更有意義的方向流。
我個人堅定的認為:真正的機會,是順應結構變化:短期看政策和資金流向,找到順勢的點切入;長期看哪些賽道能和未來的金融、科技發展同頻。我把這一輪看成是加密產業的「網路的第四階段時刻」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發過的web 3 產業發展之路的文章:當年網路有著規則確立、技術變革,短期有陣痛,但最後迎來的是更大、更健康的生態。
現在的加密產業,正在告別無聊的野蠻時代,走向有規可循的成熟期。誰能在這個窗口期抓住政策紅利去佈局,誰就更有機會在下一個階段的版圖中站穩位置。
新航道已經鋪開,順風而行的人,會更快抵達未來。
- 核心观点:美国政策推动加密资产融入美元体系。
- 关键要素:
- 401(k)允许投资数字资产。
- GENIUS法案规范稳定币。
- SEC启动“Crypto Everything”计划。
- 市场影响:加速传统资金入场,行业合规化。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