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Ton生態潛力強勁,但大體量VC或難覓食入場契機
链捕手
特邀专栏作者
2024-07-12 03:30
本文約4295字,閱讀全文需要約7分鐘
整體來看,Ton foundation的執行力非常好,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初具雛形。

原文作者: Zixi.eth (X: @Zixi41620514

Ton ecosystem 還是比較早期。 Ton 很有機會,但是 Ton ecosystem 的專案對體量大的基金來說可能沒機會。

1.在去年下半年 Ton 開始做生態後,我們在今年就看到了 ton ecosystem 的第一波爆發。整體來看,Ton foundation 的執行力非常好,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初具雛形。

2.Ton foundation 很清楚哪些應該去中心化來做,哪些應該中心化來做。例如錢包和支付來中心化做,這是微信當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Ton 也很清楚。只有解決了資金託管安全問題(大家都會相信TG 的技術,錢包不會丟),資金簡單支付(不需要再用繁瑣的銀行卡支付,全部鏈上走Ton/U),以及簡單好用後(不需要向metamask 或是okx wallet,或是早年淘寶買東西跳轉78 次),才能真正的做到web3版本的微信支付。其他的生態採取 crypto native 的思路,全部外包出去,激勵社區來做。

3.生態項目獲利模式不再需要像單純的web2/3 項目,獲利模式開始多元化。 Web2的模式可以web2收廣告費,可以賣用戶給交易所,可以在遊戲中賣增值服務,可以收取訂閱費,可以不發幣。 Web3的模式可以收取 defi 等金融協議費用,可以賣 NFT,可以發幣。

4.TG 的特點是有基礎流量,解決了支付的問題,這些用戶有一定的 crypto 知識,但是用戶分散在低價值地區,大多數用戶的單位價值不高。這是否意味著 Ton 上不應該做web3金融類的工具,而是更應該偏web2的流量打法?

5.Ton ecosystem 本身就是一個 HTML 5 的web2公司,只不過在支付/結算層面加了區塊鏈。同樣,為什麼這些項目一定要加 Ton 呢?理論來說,完全可以利用 tg 的流量,然後再用 polygon,或是 solana,或是其他L2。回歸本質,TG 有的是流量,Ton 提供的是結算。其他的生態項目不一定要重零開始,直接加上 Ton 即可(正如 travala 訂機票酒店,Oobit crypto 支付,Ton 都是一個很好的點綴,而不是核心)

6.鏈上 TVL 成長較快,但是受限於 Ton 的市值還不大,因此天花板也會相對較小。搞 DeFi 還是應該在 BTC 以及以太坊上做。但是 Ton 不同於 BTC 和以太坊,Ton 的籌碼相對集中,Ton 的核心利益 holder 們是否有財務需求?我個人對非 BTC 和以太坊的資產端創新保守,這已經不是 defi 和金融的年代了。

7.TG 上是一個完全沒有監管的環境。這意味著做流量和賭場生意的,完全可以不受法律的監管。

8.目前看下來,專案在上面做生意可能比投資更 make sense。已經有大批專案跑下來有相當規模的收入,例如 catizen 收入超過 1000 萬美金,hamster 日入百萬美金。但以投資人來下場投資,損益比不高。

9.這裡做專案的生命週期可能更短。例如 Catizen,Hamster 的用戶多是擼毛黨,token 一發,擼毛黨一砸盤,計畫基本上就結束了 50% 。是否會可能演變成極致的 ROI 回本生意?

10.眾包類的項目,可能天生適合在 TG 上紮根。也正是因為 TG 聚集了大量非高價值人群(用戶畫像可能和 YGG 有點像),有正向現金流的眾包項目,是否適合在 TG 上做?例如數據標註,自動駕駛的數據採集,外帶配送。

1/n TG 是目前第五大社群平台,於 2013 年由 Durov 兩兄弟創立。 Ton 於 2017 年立項, 21 年下半年上網主網, 23 年才開始發力正式做推廣與營運。 Ton 的可比較對像是 Solana 和 Base,這是因為 solana 和 base 均為高性能公鏈,且2C屬性很明顯。 Solana 之前背靠 FTX,Base 背靠 Coinbase,Ton 背靠 TG,都有一定的流量載體。從目前的 Weekly active wallet 看來,Ton 的成長超越了 Base,目前接近 solana 的一半。目前 Ton 的打法全面照抄微信小程序,開始自己獨特的web3之路。 (圖片來源:folius ventures)

2/n 13 年Durov 兩兄弟創建了TG;18 年Pavel Durov 啟動了TON,並ICO 了17 億美金;20 年在SEC 的糾纏下,TG 放棄了Ton 的主導開發;同時,TON 社區成立了Ton Foundation 來繼續主導Ton 開發;21 年9 月上網主網並發幣;21 年-22 年初這段時間Ton foundation 和礦工積蓄了80% +Ton 籌碼;23 年9 月TG 宣布獨家和Ton 合作,生態打法全面複製貼上微信小程式;24 年2 月,Pantera 重倉$ 300 m 於Ton;24 年4 月Tether 開始在Ton 上部署USDT,用戶能夠透過TG 開始轉帳;24 年6 月,Notcoin/Hamster/Catizen等開始在TG 爆火。

3/n 籌碼高度集中的風險需要考慮。 合約地址有兩種類型:Small Givers 和Large Givers。後者每次分發更多的代幣(每次分發10 萬枚,而不是100),但需要更多的計算能力。 Telegram 於2020 年7 月6 日啟動了代幣挖礦,透過系統地址向20 個合約轉移代幣,這些合約分發代幣。 挖礦從2020 年7 月6 日持續到2022 年6 月28 日,但幾乎所有的代幣發行都在前51 天分發完畢: 從2020 年7 月6 日到2020 年8 月26 日,Large Givers分發了48 億(96% )代幣,Small Givers 分發了990 萬代幣(0.2% ); 從2020 年8 月27 日到2022 年6 月28 日,Small Givers 分發了1.173 億代幣(2.35% ) 。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3278 個唯一地址參與了挖礦,但只有248 個地址參與了Large Givers 的分配。因此,我們知道96% 的TON 供應量分配給了248 個地址。此外,這248 個地址緊密關聯:我們發現許多礦工地址組彼此關聯,並具有相同的模式,如挖礦的開始和結束時間或挖出的代幣的操作。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散戶活動,但大部分的代幣供應是由一群相互關聯的巨鯨挖掘出來。 來源:Whiterabbit

4/n 從鏈本上的結構來看,在 2021 年看來是很好的技術路線。直接把鏈模組化了。 Ton 的開發語言不同於web2主流以及以太坊EVM 的solidity,Ton 自研了TVM(Ton virtual machine),採用Fift,FunC 和Tac 三種語言編程,這三種語言是Ton 上專門的開發語言,相對較新。整體的開發者生態相對早期,主要還是因為程式語言相對早期的原因。 FunC 是一種專為 TON 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程式設計而設計的高階語言。它是一種領域特定的、類別 C 語言的、靜態型別語言。 FunC 被用來編寫智慧合約,然後被編譯成 Fift 彙編程式碼,最終產生 TON 虛擬機器(TVM)的字節碼。 Fift 是一種低階組合語言,FunC 程式會被編譯成 Fift 彙編程式碼。 Fift 更接近底層,通常不會直接用於編寫智慧合約,而是作為 FunC 和 TVM 字節碼之間的中間表示。 Tac 是它旨在提供比 FunC 更高級的抽象,同時保持與 TON 虛擬機的兼容性FunC 是一種變種的 C 語言,和 C/C++會有點像。當初 Ton 選擇 FunC 這門語言也是因為 TG 是用 C 寫的,Ton 拋棄了 EVM solidity 的 crypto native 思路,將自己的功能定義為輔助 TG 做生態。這就注定了Ton 不是為Web3 Geek 設計的,更多的場景是落地在web2普通用戶,說白了就是為TG 的用戶做的一條區塊鏈,所以一些技術的影子,例如高並發,異步結構,就是參考了web2的架構。所以打法從開發者生態來看,非常web2+web3。這在後面的生態發展可見一斑。

5/n 為什麼現在 ton ecosystem 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真web2+web3。 TG dapp(小程式)有web2主營業務,crypto 只是一個value add,例如遊戲能夠透過廣告等web2盈利模式來創造大量收入,能夠避開原來花錢做營銷做數據+上所+割一波就跑的crypto 模式。此外,透過 crypto global payment,跨國電商/出海業務/機酒預定等能有新的支付拓展管道。 2.開發成本低。大多數小程式可以透過HTML 5 進行部署,而且TON 提供了一系列的技術開發文件和模板,使得開發者無需從頭開始編寫程式碼即可完成部署。根據回饋,具有Web2 背景的專案方在兩三天內即可完成一個小程式的部署工作。 3.對於Web3而言,Ton ecosystem 為專案方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不再執著於Infra/DeFi 等crypto native 賽道,支持開發者建立基於社交、遊戲、電商、跨境業務等多領域的產品,從而拓寬了專案方的選擇範圍。 最後,開發者在TON 生態系統中開發時,可以在Telegram 一個平台上完成多種產品的互動與整合。對於用戶而言,TON 生態系統的小程式應用程式在互動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用戶無需離開Telegram 平台,即可透過點擊錢包小程式完成一站式的互動操作,無需切換至如MetaMask 等外部錢包。此外,Telegram 上的錢包已經支援用戶用法幣 OTC 入金,即用戶可以直接使用信用卡購買加密資產,實現從資金注入到鏈上各種應用的無縫互動。

6/n 下面是 Ton ecosystem,目前發展比較火熱的是遊戲以及社交等。目前的遊戲生態多為 tapgame,即點點點,三消等土味小遊戲,多用 html 介面+crypto native economy+廣告費盈利,但是用戶極多,是目前的爆款。 Ton 生態上,遊戲依舊處於紅海競爭狀態,但是跨境電商,加密支付等偏web2場景相對藍海。

7/n DeFi——TVL 上表現不出色,畢竟不是一個 crypto native 的公鏈Ton 的 DeFi 表現相對一般,整體 TVL 只有 6.8 億,甚至比不過 Linea,Blast 等中游L2,但是也 make sense。 Ton 從發展的第一天就不把自身標榜為 crypto native 的公鏈,因此 defi 不是其生態發展的重心。

8/n 穩定幣/支付/錢包-優先策略,web2體驗的支付生態自2017 年以來,Telegram 其實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商業模式,無論是支付服務、廣告,還是被美SEC 按下暫停鍵的ICO 融資等,但最終結果並不理想。去年 PavelDurov 透露,維持 Telegram 正常運作的每年成本約 6.3 億美元。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到 2021 年 4 月,Telegram 已累計欠下 7 億美元債務。因此,自 2021 年開始,Telegram 多次公開發行上億美元等級的超額債券,今年 3 月也透過銷售債券獲得了 3.3 億美元資金。 Telegram 常被視為Web3版的微信,從活躍用戶的角度來看,Telegram 和微信差別不大,微信約有12 億活躍用戶,Telegram 有9 億且還在增加,但在盈利方式上卻相差甚遠。支付是微信主要的商業化路徑,對照微信,Telegram 也會選擇付款。但由於 Telegram 不被監管,拿不到主流的金融監管牌照,它只有Web3支付這條路,而創始人 Pavel Durov 很早就進入了 Crypto 行業。自從今年年初,Ton 開始主打穩定幣策略,將USDT 引入到Ton 鏈上,並且給出補貼,經過KYC 後的用戶(包括大陸新加坡等)可以通過TG 的官方錢包Ton space 來staking USDT,Ton 官方給出了50% APY, 3000 U/兩個月上限的獎勵吸儲,利息以Ton 幣本位支付。經過兩個月發展,Ton USDT 發行量迅速從 1 億成長至 5 億。 Ton USDT 可以直接透過錢包轉帳給好友,就像微信轉帳給好友一樣,此外,這筆錢還能撤回,這和傳統的鏈上支付完全不一樣。

9/n 正常的非以太坊公鏈的 staking ratio 通常會達到 50% 以上,並且會有較高 APY 來吸引礦工。但是Ton 的staking ratio 和reward ratio 都相對較低,猜測是因為: 1.大部分籌碼還是在Ton foundation/早期礦工手中;2.市場上流通的籌碼很少,少的籌碼和質押的人數又要篩選一層;3.reward ratio=inflation+gas fee,Ton 的gas fee 較低(0.005* 7 = 0.035 U),這只能說明網路活躍度其實不如預期(這可能是因為目前大部分火的ton生態項目只有發幣預期,還沒完全上鍊),Ton 的inflation 只有0.3% -0.6% ,這意味著Ton staking 的絕大部分收益都來自Ton gas fee,這和Solana 等大公鏈採取了不同的措施。

10/n Catizen 是很早的一個web2遊戲團隊做的項目,之前 21 年做過一個項目叫 tap fantasy,在 facebook 上的一個掛機 H 5 小遊戲。 Catizen 是一款掛機合成養小貓的遊戲,兩隻低等級的小貓合成高等級的小貓,越高等級的貓產出越高。使用者可以用額外的 crypto token 或是 U 來買額外的功能,來加速小貓的產出。 Catizen 的遊戲內收入已超過 1000 萬美元,這一數據是在遊戲上線後約兩個月內達成的。在 6 月 catizen 總用戶數超過 2,000 萬,DAU 約 200 萬,鏈上用戶超過 70 萬,付費用戶約 50 萬。鏈上用戶轉換率維持在 10% 左右,超過 50% 的活躍用戶是付費用戶。 Catizen 未來將基於此,逐漸推出自己的小型遊戲平台,將自己打造成 telegram 4399/steam。

11/n Hamster Combat 是 TG 上最火的 tap game,玩家透過掛機/點擊螢幕/完成任務賺取金幣,消耗金幣以組建更好的團隊來獲得更多的金幣,整體偏掛機和養成。 Hamster 整體做的非常毒瘤-tap 一次賺一個幣,能量1000 ,需要點1000 次,需要等待自動回復後才能重新點,每天還有6 次瞬間回復能量的機會;裂變也做得很好;掛機的被動收入僅在退出遊戲的三小時內有效,超時後需要重新進入遊戲。 Hamster 在中東以及東南亞很火,這和當年打金 gamefi 的邏輯很像。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 Hamster 並沒有發行 token,這意味著用戶的只是獲得「積分」而不是真實的 token,他們更類似於擼毛黨。 Hamster 的收入來自廣告以及將新客戶導入交易所,據傳每日廣告收入有數百萬美元,而付費群體是交易所。

12/n 其他的生態都略小,不過多追溯,直接看圖。 官方親自下場的賽道,可能第三方都沒啥機會再做了。


GameFi
Base
Sol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