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Shinya Mori
原文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當今世界存在著一種現象,環境、公共衛生和人權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只能透過全球合作來解決。數字公共產品也屬於這一類。由於數字公共產品供全世界人民使用,因此在提供和管理數字公共產品時需要全世界參與合作,所做的選擇不僅要有利於特定個人,而且要有利於全世界人民。事實上,政治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因其對公地管理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她的研究表明資源可以由用戶所在的社區(即公地)進行自治,而不是由政府管理。雖然人們普遍認為社區對資源的管理會導致公地悲劇,但她澄清說,通過特定原則進行適當的治理而不引起公地悲劇是可能的。
然而,奧斯特羅姆研究的公地是當地社區,例如漁村。而我提到的數字公共產品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因此,對於一個有彈性的或可持續的可再生世界來說,在全球範圍內與人們進行協調是必要的,但它不能是榨取性的。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面臨共同問題,協調的結果應該是基於合作的正和博弈,而不是傳統的基於競爭的零和博弈。

正和博弈與正外部性
正和博弈vs 零和博弈
正和博弈到底指的是什麼?要理解正和賽局的概念,還需要熟悉其對應的概念零和賽局。零和博弈與正和博弈等術語最初經常在經濟學中使用。零和博弈是指一方的收益恰好等於另一方的損失的情況。換句話說,這是一個玩家之間的總得失加起來為零的遊戲。零和遊戲的一個例子是撲克。在撲克遊戲中,一個玩家贏的錢等於其他玩家輸的錢,整體利潤不會增加或減少,所以稱為零和遊戲。而正和博弈是指所有參與者都可以透過合作增加整體收益的賽局。在這個遊戲中,總收益大於零。正和博弈的一個例子是知識共享。當一個人分享知識或資訊時,接收者可以用它來完成某件事。由於原始提供者的知識並沒有減少,雙方都受益。然而,一般博弈論中的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是,即使雙方合作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但通過做出對各自最優的選擇,雙方最終都會得到不利的結果:囚徒困境。換句話說,為了實現正和博弈,需要某種協調。

正外部性導致正和博弈
實現正總收益的協調機制之一是「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種經濟活動為不直接參與該活動的第三方所提供的利益。由於這些正外部性,收益可以延伸到特定目標之外,從而實現正和博弈。
大眾正外部性: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以創造正外部性而聞名。公共產品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資產,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公共產品的例子包括空氣和公園,每個人都可以免費受益。因此,公共產品會產生正外部性。例如,公園可以作為兒童的遊樂場和社區互動的場所,它也可以提高附近居民的文化和環境標準,並作為遊客的旅遊景點。
似乎公共產品越多,產生的正外部性就越多,導致正和狀態。然而,由於搭便車問題,公共產品供給困難,通常透過政府稅收和補貼來維持。
不受歡迎的正外部性:反競爭商品
在通常所說的公共產品中,有些資產被認為具有反競爭性。反競爭是指某種商品的消費越多,為第三方帶來的利益就越大。具有反競爭性和排他性的商品稱為網絡商品,具有反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稱為符號商品,我們將它們統稱為反競爭商品。反競爭商品被定義為“使用越多價值越多或共享越多價值越多的商品”,例子包括想法和知識。當一個人分享一種想法或知識時,許多其他人可以使用該想法或知識來創造新的想法、知識、產品或服務。可以說,思想和知識被利用得越多,就越有價值。另一個例子是語言;使用某種特定語言的人越多,它就越有用。有人認為,涉及具有這些屬性的商品的交易本質上不會引起搭便車問題。反競爭產品可能會歡迎搭便車者,因為它們與他人分享得越多,它們就變得越有價值。然而,在市場經濟中,知識和想法可能被貨幣化並具有排他性,造成供需雙方的不對稱,從而建立商業模式。無論如何,反競爭性的商品無疑會產生更多的正外部性,並實現正和博弈。

正外部性與規模之間的關係
人們認為,正外部性的影響範圍會隨著商品本身的規模而改變。這裡的「規模」是指被更多人使用或消費的商品。參考前面的例子,對於公園這樣的公共產品來說,如果一兩個人在使用它,它是舒適的,即使第三個人使用這個公園,它仍然是舒適的。然而,如果成百上千人同時使用公園,它可能不再舒適,反而會出現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對於知識和思想等反競爭商品,如果規模擴大,外部性就會發揮作用,從而增加知識或思想的價值。由此可見,正外部性與商品規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商品的提供會導致搭便車問題,導致商品供應不足。因此,人們認為正外部性效應的擴大將會停止。
那麼,網路世界中正外部性和規模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它被認為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正外部性與規模關係
(i) 隨著規模擴大,正外部性單調增加,但超過某一規模後,正外部性的作用開始減弱。
Web 2.0 服務就是這種類型。 Web 2.0 服務透過網路外部性為更多人帶來了好處,但其中許多服務都是按照市場原則運作的,市場原則是基於競爭的,總是有贏家和輸家。他們的目標是根據市場原則贏得比賽,產生更多的收入和回報,正外部性是次要的。 Meta(以前的Facebook)就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例子。 Meta 透過Facebook 和Instagram 等社群網路被許多用戶使用而展現了價值,但另一方面,它透過收購競爭項目或開發類似服務,在社群網路產業確立了統治性地位。在這裡,雖然他們在網絡外部性的作用下發揮作用,但他們的基本遊戲是市場上的零和遊戲。因此,可以說其他服務之間的協調是困難的。此外,Web 2.0 具有集中保存使用者資料的特點,這往往會引發使用者隱私保護的問題。就Web 2.0 服務而言,擴充功能會增加使用者數量,從而暴露出因持有這些使用者的資料而導致的隱私保護問題。雖然有些Web 2.0 服務是免費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可以被認為是公共產品,但Web 2.0 往往是中心化的,潛在地包括排他性的可能性,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公共產品。事實上,曾有X(前身為Twitter)暫停前總統川普帳號的案例引發爭議,顯示Web 2.0 平台潛在包含排他性。它不存在可信的中立性。
中心化系統中的正外部性和尺度的關係
(ii) 隨著規模的擴大,正外部性單調增加,但正外部性的效應隨著規模的擴大而收斂到一個恆定值。
OSS 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 OSS 是具有公開原始碼的軟件,允許任何人使用、修改和分發它,並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它,價值也會增加。因此,OSS 最初可能因其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而被視為公共產品,但將其視為反競爭物品更為合適。以開源操作系統Linux 為例,我們可以看到Linux 由於其開源特性而應用於各種服務。事實上,AWS、Google雲端和微軟Azure 等雲端服務都採用了Linux,這擴大了其作為主流雲端基礎架構的用途。此外,Linux Standard Base(LSB)等標準化工作增強了不同Linux 發行版之間的相容性。因此,Linux 本身的價值隨著它的使用更加廣泛以及許多補充功能的發展而增加。但普遍認為OSS 的供應面臨搭便車問題,導致供應不足,難以持續供應。這似乎與這裡假設的OSS 的反競爭特性相矛盾,但作為一般規則,我們承認搭便車問題的存在。如此,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正外部性最終會收斂到某一水準。

OSS 的正外部性與規模之間的關係
(iii) 隨著規模擴大,正外部性持續單調增加。
這種情況是本文的主題,我們將這種設計稱為正和設計。人們認為正和設計可以透過加密協議來實現。讓我們考慮一下為什麼加密貨幣可以實現正和設計。

正和設計中正外部性與尺度的關係
正和設計
這篇文章的主張是「為了延續正和博弈,需要一種隨著規模的擴大而不斷產生正外部性的設計」。事實上,有些人提倡正和狀態的重要性。它討論了這種正和設計可以通過加密貨幣來實現。
正外部性與規模關係簡述
減少負面影響
當Web 2.0 服務規模擴大時,經常會出現隱私權保護問題,歐洲GDPR 可以被視為解決隱私權保護問題的運動之一。然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顯著改變了這種狀況。區塊鏈允許跨多個節點而不是單一中央服務器儲存和管理數據,這可以增強數據透明度、安全性和容錯能力。擁有私鑰使用戶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資料、資產和身份,從而實現自主管理。這可以被視為區塊鏈技術對Web 2.0 服務擴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補充。它提供了架構層面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像GDPR 那樣透過法律法規,嚴重依賴協議本身的設計。
就開源軟件而言,由於搭便車問題,可能會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從而導致可持續供應普遍困難。通常,政府會透過稅收和補貼幹預來解決搭便車問題,但加密協議可以透過協議收入或發行原生代幣來維持自己的金庫。正如稍後將提到的,透過協議收入向OSS 提供資金有可能解決搭便車問題。
正和設計的一些例子
如上一節所提到的,區塊鍊和智慧合約可以解決傳統的協調問題,其顯著特點是能夠創建可編程和調整激勵。特別是,透過可程式設計創建自己的經濟系統的能力可以持續產生正外部性。基於區塊鏈的協議往往具有這些屬性。在這裡,我們將列出持續產生正外部性以維持正和賽局的設計。
與其他項目互動:任務和競賽
這種類型更多的是一種持續產生正外部性的工具。通過直接與其他協定交互,它可以直接創造正外部性。這些服務並非終止於協議本身,而是引導使用者存取其他服務。例如,在任務協議RabbitHole 中,針對不同的協議發布了各種任務,透過完成這些任務,用戶可以獲得獎勵。這種機制允許用戶在經濟誘因和遊戲化元素的驅動下,透過RabbitHole 以類似遊戲的方式參與其他協議。這種機制促進了其他協議的有益行動,從而產生正外部性。 Code 4 rena,也稱為AuditDAO,是一個允許社群審計協議代碼的協定。使用Code 4 rena 時,使用者會審核其他協議的代碼,這會鼓勵對其他協議的有益行動。參加黑客馬拉松和競賽還可以引導用戶使用某種協議開發產品或找到協議中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為各種協議創造有價值的行動。具體項目包括RabbitHole、Layer 3、buidlbox、Code 4 rena、Jokerace、Phi 等。
易於分叉:SDK
這是OSS 最顯著的特性之一。在OSS 中,原始碼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下載、自訂和使用它。這是OSS 的優勢,事實上,透過分叉程式碼,已經創建了各種新協定。例如,有一個名為Moloch DAO 的協議,它是一個為以太坊基礎設施提供資金作為重要數字公共產品並由股東管理的DAO。對Moloch 代碼進行分叉導致了基於Moloch 的協議的創建,例如MetaCartel。 OSS 中的分叉本質上是分叉代碼庫,但開發套件和無代碼工具的創建是為了使分叉更容易。 DAOhaus 就是一種用於分叉Moloch 的工具。使用DAOhaus,我們可以輕鬆建立一個具有類似於Moloch 功能的協定。其他範例包括Cosmos SDK,它允許創建具有Tendermint 共識的Layer 1 區塊鏈,以及OP Stack,它允許創建Optimistic Rollups(與Optimism 相同類型)。這些開發套件可以更輕鬆地利用OSS 的優勢,並促進創造積極的外部性。具體項目包括DAOhaus、Nouns Builder、Cosmos SDK、OP Stack、Conduit、Gitcoin Grants Stack、Zora 等。
可組合性
可組合性可能是加密領域中一個熟悉的術語,特別是在DeFi 領域,它已經變得司空見慣,因此有了「金錢樂高」這個術語。許多協議都是由現有智慧合約組合而成,這一點在DeFi 中尤其明顯。在治理方面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例如, Compound 推出的鏈上治理合約之一Governor Alpha Bravo ,甚至在DeFi 之外,都使用Compound 的治理合約。此外,Governor Alpha 和Governor Bravo 合約的缺點是,具有不同需求的項目必須分叉代碼來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定制,這可能會帶來引入安全問題的高風險,因此OpenZeppelin 將「Governor」合約構建為模組化OpenZeppelin 合約系統。像Zodiac 這樣的模組化治理工具也可以被視為這個想法的延伸。
這是可能的,因為重點是創建相對較小的模塊化組件。如果這些組件是開源的並且輕量化,那麼其他協議就更容易採用,就像磚塊比它們建造的宏偉城堡更通用一樣。事實上,在以太坊上,ERC 20 代幣標準比以太坊虛擬機器(EVM)更容易存取。通過在模塊化組件中建立協議,它們變得更具可組合性,使它們對其他協議更加友好,並創造正和環境。
順便說一句,以太坊平台上的以太坊改進提案(EIP)採用CC0(知識共享零)授權。 CC0 是知識共享許可證,它放棄對作品的所有權利,允許第三方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免費重新混合和建構該作品,包括用於商業目的。以太坊上的提案者完全放棄其版權,使其他人能夠在不同的區塊鏈上提出相同的想法,或在無需許可的情況下基於它們提出新的提案。 CC0 的採用促進了更無縫的協作,更容易產生網絡外部性並有助於正和博弈。
公共產品資助
這可能是加密貨幣最獨特的方面。雖然傳統的OSS 項目發現創建自己的經濟生態系統具有挑戰性,但加密貨幣可以實現經濟學的可編程和建立自有金庫。
以太坊自早期以來就一直在考慮為公共產品提供資金的問題,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了各種實驗。以太坊基金會、Gitcoin 都有資助計劃,Gitcoin 正在運行由Glen Weyl、Vitalik Buterin 和Zoe Hitzig 提供的二次方資助,像Moloch DAO 這樣的DAO 為以太坊生態系統做出了貢獻,以及各種基於Moloch協議的資助DAO-提供補助計劃和追溯公共產品資金,主要由Optimism 作為第三輪進行和試驗。這些舉措不僅涉及將資金用於自己的協議,還涉及投資支持其協議的周邊工具。這種做法是解決搭便車問題造成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一種嘗試。然而,有些人似乎更願意擴大自己的產品,而不是資助公共產品。事實上,即使旨在擴大產品生態系統的資金也可以繼續產生正外部性,但為了創造更多的正外部性,可能需要一種超越生態系統的方法。
結論
眾所周知,公共產品和反競爭物品會產生正外部性。通過規模化,不斷創造正外部性對於培育正和狀態是必要的,本文總結了接近正和狀態的方法。雖然加密貨幣可以解決傳統的協調問題,但重點不應該放在減少負面效應方面,而應該放在尋求更大的正面影響。對我們來說,設計能夠持續產生正外部性以維持正和遊戲的協議非常重要,而加密貨幣可以實現這一點。此外,我認為正和設計可能會帶來再生經濟、反脆弱協議和具有抵抗力的社會。
特別感謝Scott Moore、Toby Shorin 和Naoki Akazawa 的回饋、審查和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