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G Ventures:詳解多鏈生態現狀與未來格局
原文作者:Jiawei
原文來源:IOSG Ventures
原文來源:IOSG Ventures
圖片描述

原文作者:Jiawei
原文來源:IOSG Ventures
原文來源:IOSG Ventures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來源:https://medium.com/composable-finance/the-philosophy-of-the-cross-chain-ecosystem-a-continuum-of-interoperability-33ed81350190
Composable Finance 提出了跨鏈互操作性的五個發展階段:
0-20%:實現最基本的跨鏈通信和鏈間代幣移動;20-50%:用戶能夠在不同鏈上為資產提供流動性,藉此實現收益最大化;50-75%:類似Aave 這樣的項目,使得用戶能夠在一條鏈上存入抵押品,同時在另一條鏈上進行借貸。即實現不同鏈的應用間通信;
75%:單個應用將其不同部分部署在多條鏈上,使每個部分都在最高效的鏈上運行。這些不同鏈的後端包將相互通信,以確保用戶體驗的持續性;
100%:生態系統不可知論,提供廣泛的Web3 生態系統的接口。傳統開發者能夠任意在鏈上部署由Web3 工具支持的應用,而不需要復雜的區塊鏈編程—— 抽象掉其中的所有復雜性。
對這些階段的研判基本確定了我們應如何看待如今的多鍊格局。
2. 架構
圖片描述
2.1.Polkadot

圖片描述
https://polkadotters.medium.com/polkadot-architecture-6d150dd1253e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2.2.Cosmos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中繼鍊是Polkadot 的核心,平行鏈之間彼此獨立,但統一連接到中繼鏈,以共享其安全性。 Collators 逐一收集平行鏈上的交易、生成狀態轉換證明,提交給中繼鏈,由Validators 驗證這些證明,並執行共識,在中繼鏈上出塊。 Nominators 負責挑選Validators,並需要為他們質押DOT,以保護中繼鏈。
圖片描述
Cosmos 包含兩種類型的區塊鏈:Zones 和Hubs。 Zones 是常規的異構鏈,Hubs 則用於把這些Zones 連接起來。
圖片描述
3.1.Polkadot XCM / XCMP
Zone 和Hubs 之間的通信和消息傳遞依賴於IBC(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協議。當任意Zone 與一個Hub 建立IBC 連接時,它可以與連接到該Hub 的其他Zones 進行通信。
Cosmos Hub 是整個網絡中的第一個Hub,標誌著Cosmos 網絡的啟動。
圖片描述圖片描述

圖片來源:https://w3f.github.io/parachain-implementers-guide/messaging.html
Polkadot 採用UMP、DMP 在平行鍊和中繼鏈間進行上、下行的消息傳遞,並基於XCMP(Cross-Chain Message Passing)進行平行鏈間消息傳遞。 XCMP 仍在開發中,目前的實際使用的跨鏈方案是HRMP(Horizontal Relay-routed Message Passing)。
HRMP 提供與XCMP 相同的接口和功能,但需要將所有消息放置在中繼鏈的存儲(storage)。對中繼鏈而言,產生了額外的消息負載。而XCMP 僅僅將與消息關聯的元數據哈希存儲在中繼鏈。
圖片來源:根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x-ePhuQRg,IOSG Ventures
圖片描述

平行鏈間可以打開雙向通道,分別用於接收和發送消息。平行鏈A 和平行鏈B 之間進行XCMP 通信,首先需要各自鏈上的Collators 將消息、目的地和時間戳加入到自己的輸出隊列,而對方監測到消息後,將其加入到自己的輸入隊列,處理這條消息,並把區塊提交給Validators。 Validators 對消息進行驗證,隨後將該區塊包含在中繼鏈上。這樣視作完成一次跨鏈消息傳遞。
鏈與鏈之間、或是說不同的共識系統之間,消息格式缺乏兼容性,各有各的一套消息傳遞方式和標準。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需要注意XCM 與XCMP 的區別。圖片描述
XCM 是一種共識系統之間相互通信的「格式」,其效用在於表達接收消息者得到消息應該做什麼。而XCMP 是一種消息傳遞的「協議」。
本質上,XCM 的消息是運行在非圖靈完備虛擬機XCVM(Cross-Consensus Virtual Machine)上的單個或一系列指令,換句話說,XCVM 的指令集構成了XCM 消息的全部內容。
Polkadot 提出XCM 和XCMP,實際上是為平行鏈間通信提供了原生、通用性的支持,這樣平行鏈間能夠實現直接通信,而無需依賴專門的跨鏈橋,
圖片描述
3.2.Cosmos IBC
圖片描述
作為跨鏈通信協議的IBC 於去年3 月在Cosmos Stargate 升級時正式開始實施,其語義和設計原理由鏈間標準ICS(Inter-chain Standard)所製定。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來源:https://v1.cosmos.network/intro
IBC 採用「鎖定- 鑄造」的資產跨鏈模型。如上圖,Zone A 想要將資產跨鏈轉移到Zone B,需要鎖定代幣並將證明發送給Zone B,經驗證後,Zone B 在本身鏈上鑄造等量的代幣。該過程中資產並非產生了實際轉移,而是在Zone A 鎖定這筆資產,在Zone B 重新鑄造了等額的同一資產。
圖片描述
當前,Cosmos 生態中已經囊括39 條鏈、78 個驗證人,總質押資產價值超過31 億美金。一些潛在的空投機會成為了吸引用戶流入Cosmos 生態動力之一。但Terra 的香消玉殞顯然對Cosmos 生態造成了巨大破壞,使生態的總鎖倉量縮水嚴重。
圖片描述

我們從輕客戶端的角度來看XCMP 和IBC。
圖片來源:https://near.org/zh/bridge/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除此之外,NEAR 的RainbowBridge 也是典型的輕客戶端模型。輕客戶端作為智能合約,分別部署在以太坊(存儲NEAR 的區塊頭)和NEAR(存儲以太坊的區塊頭)上。這些區塊頭由Relayer 進行定期更新,更新頻率取決於經濟效率上的權衡—— 在以太坊上更新NEAR 的區塊頭設置為12 至16 小時。 Connector 則負責處理特定資產的跨鏈邏輯(如ERC-20 代幣或NFT)。RainbowBridge 的速度與開銷主要取決於以太坊。將資產從以太坊發送到NEAR 大約需要6 分鐘(20 個區塊)。將資產從NEAR 發送回以太坊目前最多需要16 個小時(由於以太坊最終性的時間花費)。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圖片描述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通過上述對XCM / XCMP、IBC 和RainbowBridge 的梳理,我們對輕客戶端模型有了基本的認知。輕客戶端的優勢在於安全性,通過對某些信息進行驗證,兩條鏈之間可以知悉對手鍊上發生了什麼,而無需依賴對外部驗證者的信任假設,故安全性基本等同與鏈本身。
特別地,XCMP 的安全性屬於Shared Security,依賴於中繼鏈提供的全局安全性,因為跨鏈消息的驗證是由Validators 完成的,隨後Validators 把包含該消息的區塊包含到中繼鏈上。
上表中Cosmos 的Interchain Security 是一種特殊的Shared Security,即多鏈共享同一驗證者集並進行出塊。由於一些小型鏈的驗證者較為薄弱,容易受到攻擊,因此Interchain Security 相當於幫助他們繼承成熟網絡的安全性。
採用Cosmos IBC 的通信需要兩條鏈之間彼此信任,而RainbowBridge 則要求NEAR 與以太坊之間彼此信任,這也是對區塊頭進行有效性驗證的基本前提。
而輕客戶端的缺點在於:對這些證明的驗證有著不菲的成本;此外還涉及到連接性的問題,需要為每兩條鏈之間的通信部署輕客戶端——
注:以上/ 下案例項目均為IOSG Portfolio,舉例僅供信息交流,不構成投資建議。個人投資決策請DYOR!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來源:https://docs.substrate.io/v3/getting-started/architecture/
Substrate 提供三種開發方式:Substrate Node 預先提供了節點配置,僅需額外配置一個JSON 文件即可一鍵搭鏈;Substrate FRAME 提供了一系列的模塊和組件(即上述提到的Pallet),開發者亦可編寫Pallet 並進行自由組合;Substrate Core 更加高維和抽象,開發者可以從頭設計運行時(注:運行時本質是狀態轉換函數,是Substrate 中的核心概念,代錶鍊的狀態存儲以及狀態將被如何更改)這三種方式的開發難度和技術靈活度都是遞增的。
圖片來源:https://v1.cosmos.network/intro
圖片描述

區別於智能合約,Cosmos SDK 提出了應用鏈(Application-specific Blockchains)的概念(也即為單個應用而定制的區塊鏈),並對底層的BFT 共識引擎Tendermint Core 和網絡層進行封裝,借助ABCI (Application Blockchain Interface)實現與應用層的連接。
除Cosmos SDK 之外還有一些擴展工具作為補充,例如基於JavaScript 的DeFi 組件Agoric、基於Wasm 的智能合約模塊CosmWasm 以及基於Cosmos SDK 的EVM 實現Ethermint。開發框架整體上提供的功能和工具大同小異,在細微處有不同的設計理念,在這裡暫不再詳細展開。
根據Electric Capital 的報告,自2017 年起,Web3 開發者數量開始實現大幅增長,截至2021 年底,有超過18,000 名開發者活躍在Web3 領域。然而,對比傳統開發者而言仍佔少數。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需要進一步降低鏈上應用開發的門檻,做好開發者服務。
繁榮的生態會吸引更多優質的開發者加入,畢竟Substrate 和Cosmos SDK 都強調了接入各自生態的便利性。事實上,選擇開發框架也與選擇其後的生態密不可分。
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圖片描述圖片來源:IOSG Ventures
同樣,我們對Substrate 和Cosmos SDK 進行了簡單的對比。5、思考與結語我部分同意「胖應用」的論據(同時協議也未必需要「瘦」)。
在工程上,不同鏈有不同鏈的權衡取捨,針對不同目標各自提出了獨出心裁的技術方案,但諸如此類基礎設施的終極目標是相對一致的—— 服務於應用。我們不是要造空中樓閣,拋開應用空談技術是書生意氣。回看18、19 年的敘事,動輒「以太坊殺手」、「百萬TPS」,用戶關心這些嗎?也許並不關心。所以應當有一些小而美的應用、用戶接受度高的應用,先在鏈上跑起來。 (我認為符合此描述的其中一個應用是NFT Marketplace 聚合器gem.xyz, 界面清爽、功能好用,對很多用戶來說這就足夠了。)
以太坊的設計使得建立在其上的應用和協議彼此受限、且不可避免地競爭底層資源。多鏈生態的起勢一定程度上分擔了以太坊的壓力,但實際上也在蠶食其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在熊市的視角下,以太坊回歸到相對合理的Gas 費用和交易速度也削弱了資金外流的動力。短期來看,各條鏈能否產生「賺錢效應」是吸引用戶流入的主要引力(例如DeFi Kingdoms 和STEPN)。中長期來看,用戶流向與各條鏈生態的整體質量密不可分。最終用戶會用其資金投票,使鏈間的競爭關係達到相對均衡。
可組合性、互操作性激發了新的敘事,但隱含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兩年前我們只在以太坊上搭樂高,3 月12 日的極端行情中,協議的層疊嵌套以及枯竭的流動性就引發了系統性風險。生態繁榮與否,不是單純看項目數的多少,而需要綜合評判用戶的活躍度和資金的持續性。圖片描述

此外,資產跨鏈仍然是當下跨鏈的主要用例。在未來我們可以期待或者預見一些其他應用場景。一些有趣的用例可能是:在做DID 時我們需要評估多鏈的活動軌跡;在做NFT 借貸時我們可以抵押多鏈的NFT 資產;甚至根據多鏈的資產活動變化以輔助套利決策;諸如此類。
跨鏈基礎設施已經箭在弦上,但真正點燃多鏈生態需要大規模的增量用戶,僅僅是瞄準存量用戶的博弈、
僅僅是資金在鏈間的輾轉騰挪,無法帶來指數級增長。圖片描述
合理猜測,下一個大周期的敘事是圍繞各個鏈上優質應用構建起來的多鏈生態。
原文鏈接
https://thenewstack.io/web3-developer-ecosystem/
https://www.parity.io/blog/what-is-a-light-client/
https://substrate.io/https://wiki.polkadot.network/docs/https://v1.cosmos.network/intro
https://github.com/paritytech/xcm-format
https://aurora.dev/blog/2021-how-the-rainbow-bridge-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