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Celer:用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跨鏈橋
多鏈、多層的格局正在形成。
在過去的一年間,我們已經見證了BSC、Polygon 等新生代公鏈、側鏈的崛起,而隨著Arbitrum、Optimism 主網開放的日漸臨近,Layer 2 的生態建設也加快了速度。這些新興生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以太坊性能低下、費用昂貴的問題,讓更多的開發者及用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部署或體驗鏈上應用。
然而,生態的分據也意味著流動性的割裂,新興生態的發展越是繁榮,資產跨生態流轉的需求就越是旺盛,作為不同生態之間資金流轉的橋樑,跨鏈橋的價值也開始逐漸顯現。
加密貨幣世界裡有許多對價值嗅覺靈敏的角色,這其中既有立於陽面、光芒萬丈的明星資本,也有匿於暗處、伺機而動的黑客。七月,Chainswap、Anyswap 等兩大跨鏈橋先後因黑客攻擊而遭受了資金損失,尤其是Chainswap,事件影響波及了逾二十家項目。接連發生的安全事件既為項目方及用戶敲響了警鐘,也讓更多的人開始系統地審視這一新興賽道的發展狀況。
7 月23 日,Celer Network 正式發布其跨鏈橋產品cBridge 的v1.0 版本,上線一周以來,已有600 多位用戶通過cBridge 執行了上千次跨鏈交易,總交易量超過200 萬美元,相較於原生橋已節省了逾8 萬美元的手續費用。
二級標題二級標題
“想要破解安全難題,就需要跳出現有邏輯”
對話首先從最受關注的安全問題開始。跨鏈橋的服務內容注定了這是一項資金密集型業務,因此與其他一些鏈上應用相比,該項業務對安全性的要求往往會更為嚴格,一個小小的失誤往往也有可能釀成大禍。
在談及cBridge 是保證系統安全,規避Chainswap、Anyswap 此前遭遇的事故時,董沫表示:“我們的辦法是將問題盡量簡單化,把合約層做得更薄。”
當前,主流的跨鏈橋產品大多采用了「流動性互換(Liquidity Swap)」的模式——跨鏈交易的發起者需要在起始鏈的跨鏈合約中鎖定一定的流動性,目標鏈上的跨鏈合約在得到了預言機的通知後,會在目標鏈上釋放相應的流動性(一般是鑄造並發放可1 : 1 贖回原鏈資產的衍生代幣)。
Celer Network 的做法則是跳出了流動性互換的邏輯,在抽取了狀態通道中最核心的條件支付功能後,優化、瘦身做成了cBridge。在執行跨鏈操作時,用戶並不需要向合約內發送任何資金,取而代之是需要通過合約向節點(下文會解釋)地址發送一筆帶有哈希鎖的轉賬,而在目標鏈上向用戶指定地址釋放流動性的主體也不會再是合約本身,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向用戶發送帶有相同哈希鎖的節點地址。
乍一聽可能有些複雜,用更簡單的話來解釋下,cBridge 的做法其實就是在給合約層減負,在這一模式下,跨鏈合約本身將不再需要承載起始鏈上的任何資金,也無需再處理目標鏈上的流動性釋放工作,這樣就有效降低了合約遭受攻擊的資金損失風險。
不過,合約層任務的減少也會帶來一些全新的問題,在當前主流跨鏈橋方案下,跨鏈合約本身可直接在目標鏈上釋放流動性,這一步驟幾乎不需要等待時間,整體執行效率較高;而在cBridge 的方案下,合約不再有釋放流動性的權限,這就要求一個全新的角色能夠在目標上墊付流動性,以及時響應用戶的跨鏈需求。
這一新角色就是前文提到的“節點”。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此處)。
“理想的跨鏈橋需要具備三大要素”
隨著新興生態的相繼崛起,當前市面上的跨鏈橋項目已不在少數,這些項目具體的業務流程各有差異,已集成的生態、幣種也各不相同,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如何選擇最合適的跨鏈橋已成為了一道難題。
在董沫看來,理想的跨鏈橋需要具備三大要素——安全、易用、便宜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cBridge 跨鏈流程
“易用”的另一大要求是,跨鏈橋需要能夠盡量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要能夠支持更多的生態、更多的幣種,跨鏈時長也不能太久。
目前,用戶已可以使用cBridge 在以太坊、Arbitrum、BSC、Polygon 之間進行高速、低成本的跨鍊或跨層轉賬,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cBridge 還會繼續繼續擴充集成生態的數量,支持更多的公鍊或二層網絡。同時,由於cBridge 簡化了整體的跨鏈邏輯,技術複雜度較低,移植起來也更加容易,除了EVM 兼容鏈外,未來該方案還可以拓展至任何支持哈希鎖的公鏈。
至於幣種問題,cBridge 的方案有著極高的靈活性,支持哪些幣種完全由節點決定。如果某項資產存在較高的跨鏈需求,節點完全可以自行提供跨鏈通道,只需在潛在的目標鏈鎖定相應資產即可。
cBridge 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大幅縮短跨鏈交易的整體時長,官方給出的具體時長是5 - 10 分鐘,但董沫指出,5 - 10 分鐘其實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估算,這考慮到了許多用戶出於成本考慮在執行相關交易時一般不會選擇太高的gas 價格,起始鏈的交易確認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忽視掉交易確認所需的時間,cBridge 的整體跨鏈時間還可以進一步縮短。
與“易用”這一概念相比,“便宜”顯然更容易想像一些。所謂“便宜”,指的就是用戶在執行跨鏈交易時的整體費用更低,這裡的費用有兩大構成,一是交易確認所需的gas 費用,二是支付給跨鏈服務方的手續費用。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跨鏈橋是一筆相當賺的生意”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內,項目和代幣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項目團隊在擴充產品線之際會選擇針對新產品推出相應的新代幣,這麼做雖然便於圍繞新產品構建全新的共識,但往往也會稀釋“老代幣”的既有價值。出於這一顧慮,Odaily向董沫詢問了Celer Network 收否會針對cBridge 發行新幣,董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董沫指出,cBridge 仍將繼續沿用CELR,假設未來出現了對流動性的強烈需求,cBridge 不排除會為提供流動性的節點們啟動CELR 的流動性挖礦激勵。不過,就短期狀況來看,啟動激勵計劃的需求並不大,因為對於節點們來說,跨鏈橋本身就是一筆相當賺的生意,整個系統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隨著跨鏈需求的日漸增長,跨鏈橋的業務也日漸繁忙。對於需要跨鏈的用戶來說,尤其是小額交易用戶,cBridge 的方案相較於各大生態的官方橋要有明顯的價格優勢,隨著業務量的增長,即便是在低至0.05% 左右的手續費標準下,節點仍然可以保有相當高的收益率,這一收益甚至會高於當前DeFi 中的單幣挖礦收益。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資產跨鏈,只是開始”
長期以來,跨鏈一直都是區塊鏈世界的主線任務之一。經歷了漫長的討論、研究、開發階段,“跨鏈”這一命題逐漸被分為了兩個層級:一是較為基礎的資產跨鏈之外,二是難度更高、邏輯更為複雜的信息跨鏈。
隨著cBridge 以及其他跨鏈橋方案的相繼湧現,現階段資產跨鏈的構建思路已相對成熟,基本上也能夠滿足用戶當前的跨鏈應用需求,但隨著未來區塊鏈技術繼續發展,應用功能不斷升級,用戶的需求勢必會持續增長,逐漸觸及新的層級。
在對話的結尾,董沫告訴我們:“Celer Network 一直都在探索信息跨鏈解決方案,當前的資產橋接只是第一步,未來,cBridge 將朝著跨鏈、跨層異步函數調用的狀態橋接發展。”
作為業界的老牌開發團隊,Celer Network 過往已經用持續不斷的產品迭代證實了自己的開發能力及執行效率,cBridge 對於資產跨鏈邏輯的革新也再次證明了該團隊的創新實力。展望更久遠的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Celer Network 能夠在信息跨鏈命題上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