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椎體的底層三條邊分別是靜態收益、動態激勵和管道保障,頂點則是安全和長久。高度由底層三條邊決定,體積由頂點決定。
三椎體的底層三條邊分別是靜態收益、動態激勵和管道保障,頂點則是安全和長久。高度由底層三條邊決定,體積由頂點決定。
三椎體的底層三條邊分別是靜態收益、動態激勵和管道保障,頂點則是安全和長久。高度由底層三條邊決定,體積由頂點決定。
三椎體的底層三條邊分別是靜態收益、動態激勵和管道保障,頂點則是安全和長久。高度由底層三條邊決定,體積由頂點決定。
現在的問題是:通證經濟可以用這個模型來表示嗎?我認為是可以的。
我們可以用通證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構成三椎體的底層三條邊,分別是證、通、值。
證代表各種背書,通代表流通性,值代表共識價值,頂點則是風口和區塊鏈發展進度。
通證經濟的高度也由底層三條邊決定,體積同樣由頂點決定。
區塊鏈領域最重要的應用是什麼?我最早給出的答案是BTC,但現在看來,最重要的應用應該是通證經濟。
通證和區塊鏈並非一體,而是孿生兄弟,雙方的發展上限均依賴於另一方的發展速度。
今天我們不說區塊鏈,只說通證。在我看來,通證想要取得好的發展,就必須依賴區塊鍊為組織、企業和政府的賦能力度。
在市場數字化和網絡經濟升級的過程中,通證的主要作用是充當交易潤滑劑和催化劑,可以幫助開放式自協組織加快發展。
但在打造通證模型的時候,通常都會引發大量爭議,主因就在於並未註重通證最重要的三大要素。
在我的概念裡,數字貨幣最重要的並非其技術結構,而是其背後所代表的身份和價值。
百年家族的名譽值多少錢?戰場救主的榮耀值多少錢?榮辱與共的堅持值多少錢?
這種需要時間和經歷來沉澱的“隱性價值”,其實就是通證的雛形,通證的最大作用,其實就是作為“身份的象徵”而存在。
這也是通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證。
“證”的存在,其目的是轉化為“值”。
如果一個百年家族遇到了困難,需要一筆資金周轉,他們自然會想辦法將家族的百年榮譽轉化為可以渡過難關的資金。
等緩過神來之後,他們會立刻償還這筆欠款,用這種實際行動捍衛家族的百年英名。
但到了新時代,玩法就沒這麼簡單了。
當一個信譽良好的百年家族遇到困難時該怎麼辦?借貸嗎?這就落了下乘。上乘的玩法是:上市。
但等到了數字時代,這種傳統商業的邏輯也漸漸顯得有些落伍了。
數字時代以分佈式商業為主,其運作邏輯與傳統商業完全相反:先構建商業場景,並發行一種可在該場景中使用的通證,通過智能合約來約定通證獲取模式,然後根據通證獲取情況,計算出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和市場份額,然後再通過區塊鏈進行賦能。
百年家族的信譽值多少錢?這個問題不應該由該家族族長或成員來回答,而是應該由購買了該家族通證的人來回答。
在分佈式商業邏輯中,百年家族的未來發展道路,應該由眾多通證擁有者來決定,大家將該家族改變為一個全新的社區,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這種打破組織邊界、顛覆生產關係的玩法,可以從最大程度上為通證的“值”進行加分。
當“證”有了“值”,剩下的“通”會好解決得多。
在區塊鏈興起之前,我們聽說過國際航空公司的積分也聽說過騰訊公司的Q幣,這些其實都初步具備了通證的模型,但它們無法“通”。
或者說,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中,不允許它們“通”。
隨著BTC的誕生和ETH的發揚光大,通證如何“通”早已不是問題。
我更願意將2017年形容為“初開窗戶不適應強光所作出的不當舉動”,現在,我們顯然早已過了這個階段,可以用更成熟的方式來“通”。
之所以說通證經濟複雜,是因為三大要素結合在一起,需要考慮的突發情況實在太多;
之所以說通證經濟簡單,是因為只要能理解三大要素之間的關係,通證經濟就能很快在民眾間普及。
這是一個自稱體系的經濟生態系統,並依然處於初步探索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