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小加看香港的區塊鏈“棋局”

香港作為曾經亞洲的金融中心,為人津津樂道的全球化典範,隨著近年全球經濟發展趨緩,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和影響。區塊鏈作為金融科技關鍵技術之一,對於以金融為核心,正尋找科技突圍的香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日(2 月28 日)港交所公佈了《戰略規劃2019-2021》。在這份三年規劃中,勾畫出港交所未來三年的發展藍圖。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解讀港交所《戰略規劃2019-2021》時指出,未來港交所將在保障市場平穩運作的前提下,加快革新核心系統的步伐,提升市場運營效率。在使用新科技方面,港交所將以試點方式循序漸進地探索包括區塊鏈、雲計算等在內的新科技應用,例如港交所將在“滬深港通” 的交易後分配中應用區塊鏈技術。
當前,區塊鏈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猛,擁抱區塊鏈大有當年擁抱互聯網的態勢。 2 月28 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3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8 年6 月,美國、中國、英國區塊鏈企業數量分列前三位。我國共有298 家公司活躍在區塊鏈產業生態中,區塊鏈企業數量排名前五的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其中北京以175 家區塊鏈企業數量排名第一。杭州政府在2017 年已計劃要打造“區塊鏈之城”,這一舉措是看到了廣州黃浦區、開發區出台“區塊鏈10 條” 政策包之後,2018 年4 月還成立了“中國杭州區塊鏈產業園”,有意識地佔領主動地位,積極引導產業發展,搶佔制高點。
國內主流一線城市紛紛入局區塊鏈,國外,2014 年,美國已經開始思考加密貨幣監管之策,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多次與加密貨幣世界進行對話,近年來SEC 審批通過STO 項目,紐約金融局批准穩定幣發行,都與多年來的研究密切相關。新加坡,2016 年推出的區塊鏈“沙盒(Sandbox)” 機制發揮了作用,200 多家中國公司落地新加坡。
香港在內外夾擊的壓力之下能否率先搶佔高地成為區塊鏈之城實現再次飛躍,成為各方目光匯聚的焦點。
事實上,對於加密貨幣、交易所這些帶有金融屬性的業態,香港此前保持了謹慎的態度。甚至不斷有言論指出,在其他城市不斷佈局的情況下,香港對於區塊鏈的關注與其金融地位並不匹配。
直至2018 年11 月1 日,香港證監會發布了針對虛擬資產的新規——《有關針對虛擬資產投資組合的管理公司、基金分銷商及交易平台營運者的監管框架聲明》,正式對數字資產市場發聲。開啟監管發展之路,也正式打響了新一輪飛躍的號角。
有聲音指出,這看似監管政策,實際則是香港接受了加密貨幣及其交易所。甚至有評論認為,香港從此成為“數字貨幣港”,可以再次與倫敦、紐約平起平坐。
其實2018 年11 月2 日,李小加已經透露港交所正在創建一個區塊鏈系統,將整合到“滬深港通” 中。今天李小加在《戰略規劃2019-2021》中又再一次強調了這一點,可見香港有望藉“滬深港通” 搶佔“區塊鏈之城” 趨勢。
李小加還稱,港交所將與內地合作,在滬港通的北向交易,或引入區塊鏈清算系統。此外,據香港經濟日報消息,港交所明年啟動新3 年戰略計劃,李小加出席論壇時表示,港交所很希望創新,未來會著手投資和全面改革,不單在監管規則,也會在交易所業務創新,包括考慮研究將程序自動化、試驗區塊鏈技術,也首次提出考慮成立世界首見的數據交易所。
正文
正文
參考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