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誤解了$JESSE,這是在為Base鏈創造收入
原文作者:Auditless Research
原文編譯:深潮TechFlow
內容代幣(Content Coins)或許是唯一能讓Rollup 對創作者興奮起來的方式。但請注意,莊家永遠是贏家。
Crypto Twitter 對$JESSE 的上線反應並不友善:

(上面這則推文其實算是我看到的更理性、更接地氣的批評之一。)
其他人指出了一些問題:
- 時機不佳:上線時間正好撞上了David Phelps 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抱怨Base 過於專注於創作者代幣;
- 抽取問題:有人認為$JESSE 從銷售中提取了大量交易費用;
- 搶購問題:由於$JESSE 使用了Zora x Doppler 的債券曲線拍賣機制,意外吸引了搶購者。
但我並不認同這些擔憂。
時機問題確實有點不幸,但我猜測Jesse 早已計劃好上線時間,並且選擇了自己的生日這一特殊節點。
抽取問題也站不住腳。在他的生日直播中,他能夠將費用重新投入到Base 上的其他創作者身上。他還聲稱自己並不打算出售這些代幣。

最終,Doppler 和11AM 針對搶購問題展開了相當不錯的討論:

我們將在下週的內容中更深入地探討不同拍賣機制的優缺點,但Austin 對拍賣機制的研究遠遠超出那些在X(原Twitter)上抱怨搶購的人。
如果不是出於惡意,那Jesse 為什麼會這麼做?
推動創作者代幣的真正原因
Rollup(匯總鏈)的大部分排序器收入來自交易費用。
截至目前,Base 從meme 代幣交易中獲得的收入超過了任何其他活動。 發行新代幣及隨之而來的投機交易量,是推動交易費用的重要因素。

來源: Allium
很可能,Base 在核心團隊、資助、活動、自有應用(如Base App)以及對創辦人的支持上花費比以往更多。但這些開支並沒有顯著提升Base 作為Rollup 對Coinbase 財務報表的貢獻。
創作者代幣和內容代幣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案:
- 它們的發行量甚至超過了meme 代幣(代幣發行是Rollup 的主要戰場);
- 它們能夠激發交易和投機活動;
- 它們透過將注意力轉化為鏈上費用而構建,任何能引發病毒式傳播的事物,幾乎都可以綁定一個內容代幣;
- 比起meme 代幣,它們甚至不需要任何底層經濟活動、社區支持或承諾。
儘管用戶將gas 費飆升視為負面,但從Rollup 的角度來看,製造對區塊空間的過度需求其實是成功的標誌。

沒有其他形式的創作者變現方式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 支付:任何形式的支付(例如捐贈)交易量都不足,尤其是支付給創作者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
- 獎勵:Base 確實利用獎勵機制來支持Base App 的生態,但這些獎勵對收入的影響微乎其微。
- 廣告:鏈上的廣告幾乎不存在,因此無法為排序器費用做出貢獻。
創作者代幣真的好嗎?
我們已經了解為什麼創作者代幣是Base 的重點領域,但它們真的是對使用者和創作者最好的機制嗎?

來源:Zora Docs
創作者代幣的飛輪效應邏輯很簡單:
- 如果你發佈內容,就會產生一個內容代幣(Content Coin),你將擁有其1% 的供應量。
- 每個內容代幣只能透過你的創作者代幣(Creator Coin)購買。如果你發行了創作者代幣,你將持有其50% 的供應量(逐步解鎖)。
- 對內容代幣的需求自然會帶動創作者代幣的需求。這種機制激勵你創作優質內容,同時透過持有創作者代幣和交易費用獲益。
在某種程度上,內容代幣的行為類似於Patreon 的會員訂閱。如果你花1000 美元購買了某個內容代幣,你的機會成本是將這1000 美元用於其他市場投資獲取收益。放棄的這部分收益其實就像是支付了一種創作者訂閱費用。作為回報,創作者可能會獎勵你持有這些代幣。這些獎勵可以像Patreon 一樣分層級,也可以是按比例分配或隨機(類似抽獎)。
然而,創作者並不能直接從中獲得訂閱費用,除非他們出售自己的創作者代幣。因此,即使你的成本是透過收益訂閱的形式支付的,但並非所有成本都會有效地轉移給你支持的創作者,除非他們「套現跑路」(即「rug」)。 Jesse 也指出了這個問題:

此外,內容代幣(Content Coins)還具有類似粉絲收藏品的屬性。隨著藝術家人氣的提升,他們能夠為「訂閱者」提供的獎勵也會變得更加有價值。因此,內容代幣帶有一定的投機成分。即使你並不關心支持藝術家或獲取獎勵,你也可能會購買內容代幣,只是為了投機其未來可能帶來的獎勵價值(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這類似於購買你喜歡的藝術家的首版CD,你可能在未來以更高的價格轉售它。
然而,創作者代幣的這一特性也帶來了顯著的缺點:它們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金融工具,而它的市場可能會吸引擁有比普通粉絲更高級工具的機構參與者。
就像真正的粉絲需要眼光、耐心和投入來識別、保存和投資經典CD 或週邊產品一樣,內容代幣的市場中也需要真正的粉絲來支持。但另一方面,一個聰明的交易員只要利用搶購或其他投機手段,就能從內容代幣中獲利。
在退出「會員資格」時,你需要透過出售代幣來實現,這會產生滑點(slippage)。諷刺的是,創作者代幣的流動性越低,或是你對創作者的貢獻越大,你所面臨的滑點就越高。內容代幣在某種程度上懲罰了那些最大方的贊助者。
莊家永遠是贏家
我對創作者代幣模式的核心問題在於,它試圖將贊助與策展結合起來,以最大化交易量,但卻可能帶來了兩者最糟糕的一面。
- 真正的贊助者必須面對價格波動、對抗性的市場參與者、交易稅等議題。
- 策展者則缺乏對未來獎勵的明確保障,因為創作者代幣並未明確綁定創作者的股權或其他價值流。策展者實際上是在對未來未知獎勵的潛在需求進行投機。
- 這種模式傾向於將創作者的收入前置,在初期價格發現階段可能會帶來大額交易費用,但長期交易量是否可持續卻是不確定的($JESSE 的表現將成為一個觀察點)。這種機制並未真正實現創作者與代幣持有者之間的激勵一致性。
最終結果是,底層區塊鏈和交易場所(在本例中是Uniswap)從中抽取的收益遠遠超過一個簡單會員模式下的支付解決方案。
你可以爭辯說,策展市場確實提供了額外的功能,但兩者(贊助與策展)無法被清晰地分開。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研究Craig Mod 的模式。他建立了自己的會員體系,專注於保持設定盡可能精簡,並且取得了成功。
他可以自豪地說,沒有人因為支持他而損失辛苦賺來的錢。
Craig 的模式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重點是創作本身(例如書籍),而不是內容或創作者個人。
我個人認為,以互動為核心的創作者經濟不如圍繞著真實價值交換的模式。內容應只是一個發現機制,以及公開創作的方式,而不是核心產品。某種程度上,可以提供一個免費的基礎層級供使用者體驗。
我也相信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毫無疑問Zora 和Base 團隊正在為此努力。
至少,創作者代幣代表了一種對創作者變現方式的全新嘗試。即使它最終未能成為最優解,它仍然值得一試。
- 核心观点:创作者代币是Rollup变现的创新方案。
- 关键要素:
- Base通过创作者代币增加交易费用。
- 代币机制激励创作并产生投机。
- 模式存在赞助与策展的冲突。
- 市场影响:可能推动Rollup收入但需优化机制。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