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偉達到Binance,賣鏟才是最強商業模式
原文作者:Liam,深潮TechFlow
1849 年,加州淘金熱,無數懷著暴富夢的人湧向美國西部。
德國移民李維·史特勞斯原本也想加入淘金大軍,但他敏銳地發現了另一個商機:礦工們的褲子經常破損,急需更耐用的工作服。
於是,他用帆布製作了一批牛仔褲,專門賣給淘金工人,從此誕生了一個名為「李維斯」的服裝帝國,而當年那些真正參與淘金的人,絕大多數卻血本無歸。
2025 年11 月20 日,英偉達英偉達又交出「逆天」的財報。
Q3 營收創紀錄達570 億美元,年增62%;淨利319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暴漲65%。最新一代GPU 依舊是「有錢未必買得到」的稀缺品,整個AI 產業都在為它工作。
同時,在賽博彼岸的加密貨幣世界,這個劇本也同樣上演。
從2017 年比特幣ETF 與Meme 浪潮,每一輪敘事、每一波暴富故事裡,散戶、專案方、VC 不斷輪換,但只有像Binance 這樣的交易平台始終站在食物鏈頂端。
歷史總是押韻。
從1849 年的加州淘金熱,到加密貨幣狂熱和AI 浪潮,最大的贏家往往不是直接參與競爭的“淘金者”,而是為他們提供“鏟子”的人, “賣鏟”才是穿越週期、收割不確定性的最強商業模式。
AI 淘金熱,富了英偉達
在大眾認知裡,這輪AI 浪潮的主角無疑是ChatGPT 為代表的大模型,是會寫文案、會畫畫、會寫程式的智能體。
但從商業與利潤的角度來看,這輪AI 浪潮的本質並不是「應用大爆發」,而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算力革命。
如同19 世紀的加州淘金熱,Meta、Google、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都是淘金者,開展了一場AI 淘金大戰,
Meta 最近宣布今年在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方面投入高達720 億美元,並表示明年的支出還會更高,執行長馬克祖克柏表示,他寧願冒著「錯失幾千億美元」的風險,也不願在超級智慧的研發方面落後。
亞馬遜、Google、微軟以及OpenAI 等公司都在AI 領域投入了創紀錄的資本支出。
科技巨頭殺瘋了,黃仁勳笑得合不攏嘴,他是AI 時代的李維‧史特勞斯。
每一家想做大模型的公司,都要大規模購買GPU、租用GPU 雲端服務,每一次模型迭代,都要消耗大量的訓練與推理資源。
模型捲不過對手,應用找不到清晰商業化路徑,可以推倒重來,但買過的GPU、簽過的算力合約早就真金白銀付掉了。
也就是說,在「AI 能不能改變世界」、「AI 應用能不能長期獲利」這道命題上,大家都還在摸索,但只要你想參與這場遊戲,就必須先向算力提供者繳「入場稅」。

英偉達恰好站在這條算力食物鏈的最頂端。
它幾乎壟斷了高性能訓練晶片市場,H100、H200、B100 成為AI 公司們爭搶的「黃金鏟子」,它從GPU 向下打通軟體生態(CUDA)、開發工具、框架支持,進一步形成技術和生態的雙重護城河。
它並不需要押注哪家大模型會贏,只需要整個產業都持續「賭」:賭AI 能創造某種未來、能支撐更高的估值與預算。
在傳統網路裡,亞馬遜的AWS 曾經扮演過類似角色,新創公司活不活得下來是一回事,但對不起,你先把雲端資源的付費了。
當然,英偉達也並不是孤立存在,它背後是一整條「賣鏟供應鏈」,他們也是AI 浪潮下偷笑的大贏家。
GPU 需要高速互聯與光模組,A 股的新易盛、中際旭創、天孚通訊成為了「鏟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股價上漲數倍。
資料中心改造需要大量機櫃、電力系統、散熱方案,從液冷、配電到機房基建,新的產業機會不斷湧現;儲存、PCB、連接器、封裝測試,所有和「AI 伺服器」掛鉤的零件廠商,都在這輪浪潮中輪番收割估值與利潤。
這就是賣鏟模式的可怕之處:
淘金者可能虧錢,挖金行為可能失敗,但只要人們還在挖,賣鏟的人就永遠不會虧。
大模型還在掙扎「怎麼賺錢」,算力與硬體鏈條已經在穩定的數錢。
幣圈賣鏟人
如果說AI 的賣鏟者是英偉達,那麼Crypto 的賣鏟者是誰?
答案大家都能想到:交易平台。
產業一直在變,不變的只有交易平台一直在印鈔。
2017 年是加密史上第一輪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多頭市場。
專案發幣門檻極低,白皮書加幾張PPT 就能上線融資,投資人瘋狂追逐「十倍百倍幣」,無數代幣上線又歸零,大部分專案在1–2 年內被凍結、退市,連創始團隊都消失在時間線裡。
但項目上幣要交費,用戶交易要繳手續費,期貨合約要按倉位收費用。
幣價可以腰斬再腰斬,交易平台卻只要看成交量吃飯;成交越頻繁,波動越劇烈,它賺得越多。
2020 年,DeFi 盛夏,Uniswap 用AMM 模型挑戰傳統訂單簿,各類挖礦、借貸、流動性池讓人感覺「好像不再需要中心化交易平台了」。
但現實非常微妙,大量資金從CEX 提到鏈上挖礦,又在高峰期、暴跌時回到CEX 做風控、套現、對沖。
在敘事上,DeFi 是未來,但CEX 仍然是入金、出金、對沖、永續合約交易的首選入口。
到2024–2025 年,比特幣ETF、Solana 生態、Meme 2.0 再一次把加密推向高潮。
在這一輪週期裡,無論敘事變成「機構入場」、還是「鏈上樂園」,有一個事實沒變:仍然有大量想加槓桿的資金湧向中心化交易平台;槓桿、期貨、期權、永續合約、各種結構化產品,構成了交易平台的「利潤護城河」。
此外,CEX 也在產品層面與DEX 進行融合,在CEX 中交易鏈上資產成為常態。
幣價可以漲跌、專案可以輪換、監管可以收緊、板塊可以輪動,但只要大家還在交易,只要波動仍在,交易平台就是這個遊戲裡最穩定的「賣鏟者」。
除了交易平台,加密世界的「賣鏟人」還有很多:
例如,比特大陸等礦機公司透過賣礦機而非挖礦獲利,可以在多輪牛熊中保持獲利。
Infura、Alchemy 等提供API 服務,隨著區塊鏈應用成長而受益;
Tether、Circle 等穩定幣發行方靠利差與資產配置賺取「數位美元的鑄幣稅」;
Pump.Fun 等資產發行平台靠批量發行Meme 資產不斷抽稅
……
在這些位置上,他們不需要每次都賭對哪條鏈會勝出、哪一個Meme 能爆,但只要投機和流動性還在,他們就穩定印鈔。
為什麼「賣鏟」是最牛商業模式?
真實的商業世界遠比大家想像中殘酷,創新往往是九死一生的,想要成功不僅需要個人努力,也需要依賴歷史的進程。
對於任何週期性行業,結果往往是這樣的:
做上層應用也就是挖金子,追求的是Alpha(超額收益),你需要賭對方向、賭對時機、打敗對手,勝率極低,賠率極高,稍有判斷錯誤就可能血本無歸;
做底層基礎設施也就是上游賣鏟人,賺取的是Beta,只要整個產業還在成長,只要玩家數量持續增加,就能吃到規模與網路效應的紅利,賣鏟人做的是機率的生意,而非運氣的生意。
英偉達不需要選哪一台AI 大模型能夠「跑出來」,Binance 也不需要判斷哪一輪敘事能持續最久。
它們只需要一個條件: 「大家都繼續玩這個遊戲」。
而且,一旦你習慣了英偉達的CUDA 生態,遷移成本高到無法想像,一旦你的資產都在某大型交易平台,且習慣了它的深度和流動性,你很難再去適應一個小交易平台。
賣鏟子生意的終局,往往是壟斷。而在壟斷形成後,定價權就完全掌握在賣鏟人手中,看看英偉達高達73% 的毛利率就知道了。
用一個非常粗暴的視角來歸納:
賣鏟的公司,賺的是「行業存在稅」,淘金的公司,賺的是「時間窗口紅利」,一定要在某個短暫的窗口期內搶佔用戶心智,否則就被拋棄;做內容或敘事的人,賺的是“注意力波動的錢」,一旦風口轉移,流量立刻蒸發。

說得更直白一點:
賣鏟,是在賭「這個時代會往這條路上走」;
做應用,是在賭「所有人只選我這家」。
前者是宏觀命題,後者是殘酷淘汰賽。所以,從機率論上講,賣鏟的勝率,要高出一個數量級。
對我等散戶或創業家而言,這也是一個深刻的啟示: 如果你看不清誰是最後的贏家,或者不知道哪個資產持續上漲數倍,那麼,去投資那個給所有礦工送水、賣鏟子、甚至只是賣牛仔褲的人。
最後再分享一個數據:攜程Q3 淨利199.19 億,超越了茅台(192 億)和小米(113 億)。
別只盯著誰在故事裡最閃耀,
想想誰在所有故事裡都能持續收費。
在狂熱的時代,服務於狂熱,但保持冷靜,才是商業的最高智慧。
- 核心观点:卖铲模式是穿越周期的最佳商业模式。
- 关键要素:
- 英伟达垄断AI算力,毛利率高达73%。
- 币安等交易平台在牛熊中持续盈利。
- 矿机、API服务商稳定赚取行业红利。
- 市场影响:基础设施投资比应用层更具确定性。
- 时效性标注: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