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加密資產併購的第一槍:從BTC.b交易看比特幣DeFi的權力重組
0xResearcher
特邀专栏作者
2025-10-31 02:57
本文約4292字,閱讀全文需要約7分鐘
這筆交易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但它確實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加密行業正在發生的變化:從無序生長到戰略整合,從代碼崇拜到用戶為王,從單鏈競爭到多鏈協同。


加密產業首次資產併購

10月30日,一筆資產收購在加密社區激起了漣漪。 Lombard從Ava Labs手中接過了BTC.b——一個流通量約5.5億美元的比特幣包裝資產。表面上這只是又一次商業合作,但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可能是加密行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資產收購",而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代碼分叉、團隊合併或品牌聯盟。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於:BTC.b不是一個概念,不是一份白皮書,也不是還在測試網的實驗品。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產品,有12000個真實用戶,集成在Aave、BENQI、GMX這些主流協議裡,每天都有真金白銀在流動。

Ava Labs把這個東西整個打包賣了出去,包括用戶、整合關係、技術架構,全套。這在加密世界裡幾乎是前所未見的。更值得玩味的是時機。比特幣剛創下歷史新高,機構資金正在大規模湧入加密市場,而監管機構開始對中心化的包裝資產皺起眉頭。 WBTC被質疑託管風險,cbBTC被詬病KYC門檻,市場正需要一個新故事。 Lombard選在這個節點出手,不是巧合。但我們需要冷靜地問:這真的是行業進化的信號,還是又一次精心包裝的營銷敘事?這筆交易背後的邏輯能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比特幣DeFi生態正在發生什麼樣的結構性變化?

交易背後:加密產業終於開始"買公司"了?

在傳統金融世界,資產收購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但在加密領域,過去十幾年的主旋律一直是"複製貼上":看到一個好項目?分叉它。想要競爭?發個新幣。需要擴張?再建一條鏈。真正花錢去買一個營運中的資產?幾乎沒人這麼幹。為什麼?因為加密世界的底層邏輯一直是"代碼即法律"和"開源至上"。既然所有東西都是開源的,為什麼要花錢買?直接fork一個,起個新名字,換個logo,再找幾個KOL喊單,不就完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無數"XX swap"、"YY finance",它們本質上都是Uniswap或Compound的變體。

但這次不一樣。 Lombard沒有去複製一個包裝比特幣協議,而是直接把現成的買了下來。這背後反映的是產業認知的轉變:使用者關係、協定整合、品牌信任,這些東西開始有價了。你可以複製代碼,但你複製不了Aave願意接入你的抵押品,複製不了12000個用戶每天的使用習慣,複製不了兩年多積累下來的安全記錄。從這個角度看,Ava Labs的選擇也很有意思。作為Avalanche生態的核心團隊,他們完全可以繼續運營BTC.b,靠手續費和生態增長慢慢賺錢。但他們選擇了剝離。這說明什麼?要嘛是他們判斷BTC.b的成長潛力有限,套現離場更划算;要嘛是他們想集中資源做更核心的事情,把包裝資產這種"髒活累活"外包出去。

無論哪種,都反映出一個現實:即便是頭部項目,也開始承認術業有專攻,不是什麼都要自己做。這筆交易如果成功,可能會打開一個新市場:加密資產的M&A市場。那些有用戶、有整合、但團隊資源有限的項目,可能會成為被收購的標的。那些有資金、有野心的大平台,可能會透過收購來快速擴張。這聽起來很像網路時代的故事——Google買YouTube,Facebook買Instagram——只不過現在換成了代幣和智能合約。但這裡有個巨大的不確定性:社群會買單嗎?加密世界的用戶信仰去中心化,討厭大公司式的併購操作。如果Lombard接手後把BTC.b搞砸了,或者用戶覺得這是一種"背叛",整個敘事可能立刻崩塌。

WBTC的麻煩,去中心化包裝資產的機會

要理解這筆交易的意義,就必須先理解比特幣在DeFi世界的尷尬處境。比特幣是加密世界的圖騰,市值超過1.3萬億美元,但它在DeFi裡的存在感卻極低。原因很簡單:比特幣不是智慧合約平台,你沒法直接在以太幣或Solana上用原生BTC做DeFi。所以才有了"包裝比特幣"這個生意——把真實的BTC鎖在某個地方,然後在其他鏈上發行等量的代幣來代表它。過去幾年,這個市場基本上被WBTC壟斷。 80多億美元的流通量,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但WBTC有個致命問題:它太中心化了。所有的比特幣都託管在BitGo手裡,你得相信BitGo不會跑路,不會被黑,不會被監管機構凍結。

對於一個號稱去中心化的產業來說,這種信任模式是個巨大的諷刺。今年的情況讓這個問題更加突出。監管機構開始盯上穩定幣和包裝資產,要求透明度、合規性、KYC。 WBTC被迫做出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又引發了社區的不滿。同時,Coinbase推出了cbBTC,試圖用自己的品牌和合規優勢來切蛋糕。但cbBTC有個問題:它需要KYC,這和加密精神背道而馳。很多用戶和協定並不想被綁定在一個中心化交易所的生態裡。市場需要第三種選擇:既去中心化,又合規友好;既有安全保障,又沒有單點故障。這就是包裝比特幣賽道正在發生的典範轉移。

BTC.b之前的問題在於,它只是Avalanche生態的一個產品,缺乏跨鏈擴張的資源和動力。 Ava Labs的核心業務是做公鏈,包裝資產只是順帶的。現在Lombard接手,情況就不一樣了。 Lombard的整個商業模式就是圍繞比特幣DeFi打造的,它有動力去推廣BTC.b,有資源去做多鏈部署,有團隊去對接更多協議。但這裡有個關鍵問題:Lombard憑什麼能挑戰WBTC?流動性網路效應是極為強大的。使用者用WBTC,是因為所有協定都支援WBTC;協定支援WBTC,是因為所有使用者都用WBTC。這是個死循環,新來者很難打破。 Lombard的策略是打差異化。它不僅提供非生息的BTC.b,還有生息的LBTC,給了用戶更多選擇空間。

問題是,這個邏輯在市場上能否驗證?用戶真的在乎去中心化和產品多樣性嗎,還是他們只在乎哪個代幣的流動性最好、手續費最低?接下來的6-12個月會給出答案。如果Lombard能在這段時間裡顯著增加BTC.b的流通量和協議集成數量,那麼這個策略就是有效的。但如果資料停滯不前,甚至出現用戶流失,那所有的理論優勢都只是紙上談兵。更關鍵的是,Lombard需要證明15家機構組成的驗證網路確實比單一託管更安全、更透明。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任何技術事故或信任危機,整個敘事會瞬間崩塌。

比特幣DeFi的1%難題

有個數字一直被重複引用:比特幣1.3萬億美元的市值,只有不到1%在DeFi里活躍。這聽起來像個巨大的機會——如果能把這個比例提升到5%,那就是650億美元的市場;10%的話就是1300億美元。所有做比特幣DeFi的專案都在講這個故事,Lombard也不例外。但我們需要問:這個1%是暫時的現象,還是結構性的現實?為什麼比特幣持有者不願意把幣放進DeFi?第一個原因是安全性。比特幣是"數位黃金",持有者的心態是長期儲藏,而不是短期交易。把比特幣橋接到其他鏈,本身就增加了風險——智能合約漏洞、跨鏈橋攻擊、包裝協議暴雷,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

FTX、Celsius、Terra-Luna的崩潰還歷歷在目,用戶對"把資產放在別的地方"這件事極其謹慎。第二個原因是收益不夠吸引人。在牛市裡,比特幣本身的漲幅就很可觀,為什麼還要冒險去賺那幾個點的DeFi收益?在熊市裡,保本才是第一要務,更不會去冒險。只有在一個特殊的窗口期——比特幣價格相對穩定,但市場情緒仍然樂觀——DeFi收益才會有吸引力。而這樣的窗口期並不常見。第三個原因是技術門檻。對普通用戶來說,理解"包裝比特幣"這個概念就已經很費勁了,更別提在不同鏈上操作、管理gas費、應對流動性風險。真正在DeFi裡活躍的,往往是那些懂技術、有經驗、風險承受能力強的玩家。

所以,1%這個數字可能不是bug,而是feature。它反映的不是"巨大的未開發市場",而是"大部分比特幣持有者本來就不適合DeFi"。如果是這樣,那所有以"釋放比特幣潛力"為賣點的項目,都可能在自欺欺人。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市場還沒找到正確的產品形態。也許未來會出現一種更簡單、更安全、更易用的方式,讓普通比特幣持有者也能享受DeFi的好處,而不需要承擔過多風險。如果那一天到來,1%確實可能變成10%或更多。問題是,誰能做出那個產品?這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創新,還需要用戶教育、監管配合、基礎設施成熟。 Lombard現在拿下BTC.b,相當於拿到了這個賽道的一張入場券.

Ava Labs的算盤:該留的留,該賣的賣

從Ava Labs 的角度來看,這筆交易頗為耐人尋味。 BTC.b 是Avalanche 生態中的重要資產,也是連結比特幣的重要橋樑。出售它乍看之下像是在削弱生態,但背後可能有更深層的邏輯。首先,託管資產管理繁瑣,需要維護儲備金、對接協議、處理用戶支援、通過審計,還要關注監管變化,對於專注基礎設施建設的團隊來說,投入資源性價比不高,不如交給專業機構;其次,BTC.b 的增長可能已接近瓶頸,儘管5.5 億美元擴展規模可觀,但與WBTC 相比,Avaard 相比仍微不足道,Avaard 的擴張。可能重新激發成長,因為其會在跨鏈擴展上投入大量資源;最後,這也是一次明智的風險轉移,託管資產面臨監管風險上升,如果未來政策收緊,受到衝擊的是Lombard,而非Ava Labs,反之若BTC.b 在Lombard 運營下成功,Avalanche 仍然受益,因為它依舊是生態的「核心樞紐」。

結語:一次實驗,一個訊號

這筆交易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但它確實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加密行業正在發生的變化:從無序生長到戰略整合,從代碼崇拜到用戶為王,從單鏈競爭到多鏈協同。 Lombard能否在WBTC和cbBTC的夾擊下殺出一條血路,取決於它的執行力、市場判斷和一點運氣。 BTC.b能否從一個區域性資產成長為全局性基礎設施,取決於它能否真正解決用戶痛點,而不只是提供一個理論上更好的方案。

更廣泛地說,這個案例會成為加密產業的一個樣本。如果成功,會有更多類似的資產收購出現,M&A市場逐漸成熟,產業向傳統商業靠攏。如果失敗,可能會強化"去中心化不需要公司化運作"的信仰,行業繼續保持混亂但充滿活力的狀態。無論如何,這都是一次值得關注的實驗。它涉及的不只是一個5.5億美元的資產轉移,而是關於加密產業未來形態的一次探索。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會看到市場給出答案。那些數字——流通量、活躍度、整合數量、市場份額——會比任何白皮書和路線圖都更誠實地反映現實。而作為觀察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關注,保持懷疑,等待驗證。

安全
BTC
智能合約
DeFi
分叉
跨鏈
Aave
Avalanche
技術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加密行业首次真正资产并购。
  • 关键要素:
    1. Lombard收购BTC.b,含用户与集成。
    2. BTC.b为成熟产品,非概念或分叉。
    3. 交易反映行业转向用户价值认知。
  • 市场影响:或开启加密资产并购市场。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