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的下一個階段,從資產到服務
在數位資產與區塊鏈金融快速演進的當下,穩定幣已從"只是交易媒介"逐步演化為DeFi與Web3生態的"基礎貨幣",大量項目和用戶在去中心化交易、借貸、鏈上支付、跨鏈橋接中都離不開這種穩定價值單位的存在。然而傳統穩定幣多依賴法幣儲備、銀行體系、中心化託管,這帶來了地理局限、監管瓶頸和中心化風險,於是"穩定幣即服務"這一新模式應運而生——通過開放平台、協議或生態提供穩定幣的發行、管理、合成、組合使用等服務,賦能開發者或項目方快速接入穩定價值資產。
這背後的宏觀驅動因素清晰可見:全球數位化金融需求不斷擴大,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鏈上資產運用、"非銀行化"用戶群體的創造成為趨勢,一個區塊鏈原生、無需銀行帳戶、能在多鏈多協議中自由流通的穩定資產正變得至關重要;傳統穩定幣模式的瓶頸日益顯現,法幣法典合規、銀行對接都成為阻礙,特別是在某些司法轄區銀行可能根本不願支持穩定幣運營;而DeFi生態對可組合、可擴展資產的渴望也在推動變革,穩定幣不再只是"1:1兌美元"那麼簡單,還要能在藉貸、交易、衍生品、聚合中發揮作用,這讓發行自治服務變得高效、協議變得清晰化、協議變得清晰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能夠提供"穩定幣發行+管理+生態接入"的服務平台,正成為區塊鏈金融領域的重大機會。
穩定幣服務化面臨的三大挑戰
首先是"信任-託管-合規"三角的博弈。傳統穩定幣大多依賴法幣儲備、銀行帳戶、中心化託管機構,服務化模式若要突破這些依賴,就必須挑戰現有的信任鏈,重新建構合規模型。但現實是,銀行往往不願支持非傳統發行機構,監理框架如MiCAR等也不斷演化。這讓服務化穩定幣陷入兩難:要麼與受監管金融機構合作,要麼建構完全自治、可信任度極高的鏈上機制,前者意味著妥協,後者則面臨技術和信任的雙重挑戰。
其次是"資本效率-穩定-去中心化"三難困境。穩定幣雖然追求1:1錨定美元價值,但在資本投入、抵押率、槓桿、收益機制與風險對沖之間存在根本張力。過度抵押會降低資本效率,抵押不足可能導致脫錨風險,而依賴中心化資產或機構會削弱去中心化特質。你很難同時做到高度去中心化、高資本效率和強穩定性,這三者往往只能取其二。
最後是"生態組合+收益模型"缺乏成熟範例。服務化意味著穩定幣不能只是被動發行,還要在藉貸、交易、收益、合成資產、跨鏈運用等場景中被廣泛使用。這要求發行協議具備充足流動性、廣泛接觸能力、持續收益且機制穩健。但DeFi歷史上,諸多"演算法穩定幣"因設計缺陷或極端行情崩盤而信任受損,UST的失敗便是典型。市場對穩定幣服務化仍持謹慎觀望態度,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踩雷者。
穩定幣服務化的實踐樣本
在穩定幣服務化的探索中,USDe的發行商正在給出一個值得關注的答案。它的白標穩定幣服務(Stablecoin-as-a-Service)模式,本質上是將穩定幣的發行、管理、收益分配等能力模組化、協議化,讓任何鏈、應用或錢包都能快速部署自己的穩定幣。

這套模式的核心邏輯並不複雜:合作方透過Ethena的基礎設施鑄造自己品牌的穩定幣,獲得底層抵押品產生的大部分收益,而它只收取少量協議費用。整個過程中,儲備管理、審計合約、鏈上管道、託管與流動性基礎設施、合規框架都由Ethena提供,合作方只需選擇backing mix(USDtb或USDe的組合比例),就能實現從0到1的發行。以Jupiter的jupUSD為例,它最初100%由USDtb(國債支持)backing,後續可依需求調整為USDe(delta-neutral機制)以提升APY。 MegaETH的USDm用USDtb儲備來維持sequencer費用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Sui Network則推出suiUSDe和USDi,驅動$SUI回購和非EVM生態的DeFi成長。

回到前文提到的三大困境,USDe的發行商設計思維提供了一些解法方向。在"信任-託管-合規"方面,它透過與Securitize、BlackRock BUIDL基金等受監管機構合作,將USDtb這一法幣支持的穩定幣納入體系,提供合規的儲備backing選項,同時透過Copper等機構級託管服務商管理鏈上資產,確保透明度和安全性。這種"部分合規化+鏈上透明"的混合路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對接難題和監管壓力。在"資本效率-穩定性-去中心化"三難上,Ethena採取了靈活策略:USDtb走傳統法幣儲備路線,穩定性強但資本效率較低;USDe則通過delta-neutral對沖機制(現貨加空頭期貨)實現合成美元,在保持錨定的同時釋放資金效率並產生鏈上收益。合作方可以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動態調整兩者比例,在三難之間找到平衡點而非極端選擇。在"生態組合+收益模型"方面,Ethena的策略是建構一個共享流動性網絡。每個新的白標穩定幣都不是孤島,而是接入同一套基礎設施和流動性池。 USDe已被Binance、Bybit、Gate等中心化交易所接入,也在Ethereal等永續合約DEX、Pendle等收益協議、Euler和Morpho等借貸平台中廣泛使用。這種"網路效應"讓每個新夥伴的加入都為整個生態增加流動性、用戶和應用場景,從而降低單個穩定幣的冷啟動成本。
穩定幣正在成為可程式化的金融層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穩定幣服務化代表著一種基礎設施思維的轉變。傳統穩定幣是"產品",你要么用USDC,要么用USDT。而服務化穩定幣是"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套標準化接口和模組化能力,讓任何人都能在此之上構建自己的穩定價值單元。這和雲端運算的演進路徑有些相似-早期企業要麼自建伺服器,要麼租用特定廠商的機器,但AWS、Azure的出現讓"計算"本身成為一種可調用的服務,任何人都能按需使用。穩定幣服務化也在做類似的事,它把"穩定價值發行"變成一種可調用、可組合、可定制的基礎設施能力。 Ethena透過Copper等機構級託管方的接取,也在打通鏈上與鏈下的橋樑。 USDtb連接BlackRock的BUIDL基金,USDe透過delta-neutral機制接入衍生性商品市場,這讓穩定幣不再局限於某一個生態孤島,而是成為連接CeFi、DeFi、RWA的中間層。
如果說過去十年是穩定幣的"錨定時代",那麼未來十年將是它們的"服務化時代"。從jupUSD到suiUSDe,從MegaETH到UR Global,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種新穩定幣的誕生,而是一整套穩定幣基礎設施的成型。每個生態都能擁有自己的原生美元,每個應用都能自訂自己的收益策略,每個用戶都能在透明、可審計的框架下獲得穩定價值和鏈上收益。正如USDe所展示的那樣,穩定不意味著靜止,而是一種可持續的平衡藝術。而服務化,則讓這種平衡藝術變得可複製、可擴展、可共享。穩定幣將不再只是價值的容器,而是成為金融創新的引擎-這可能才是穩定幣真正的未來:不是某一個幣種的勝利,而是一種新金融基礎設施範式的確立。
- 核心观点:稳定币正从资产向服务化转型。
- 关键要素:- 传统稳定币存在中心化风险与监管瓶颈。
- 服务化模式提供发行、管理和生态接入能力。
- Ethena等平台通过混合策略平衡三难困境。
 
- 市场影响:推动DeFi可组合性与金融创新。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