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a16z 2025加密貨幣產業報告:邁向主流化的一年
Azuma
Odaily资深作者
@azuma_eth
2025-10-23 08:37
本文約7839字,閱讀全文需要約12分鐘
歷經十七年,加密貨幣產業正告別青澀少年期,邁入成熟發展階段。

本文出自:a16z crypto

編譯|Odaily 星球日報( @OdailyChina );譯者|Azuma( @azuma_eth

世界上鍊的一年

當我們在2022 年發布第一份《 加密貨幣產業現況(State of Crypto) 》報告時,這個產業仍處於青少年階段。那時加密市場的總價值還不到如今的一半。區塊鏈的速度更慢、成本更高、可靠性也更差。

在過去三年中,加密貨幣產業的建構者們經歷了嚴重的市場回檔與政治不確定性,但他們仍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推動技術進步。正是這些努力,把我們帶到了今天—— 一個加密貨幣產業逐漸成為現代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時刻。

2025 年的加密故事,是個產業成熟的故事。

簡而言之,加密貨幣已經「長大」了:

  • 傳統金融巨頭如 Visa、BlackRock、Fidelity、JPMorgan Chase,以及科技原生的挑戰者PayPal、Stripe、Robinhood,都在提供或推出加密貨幣產品。
  • 區塊鏈如今的處理速度超過 每秒3,400 筆交易(較五年前成長超過100 倍)。
  • 穩定幣每年支撐著 46 兆美元(調整後9 兆美元) 的交易量,規模可與Visa 和PayPal 相媲美。
  • 比特幣與以太坊的ETF 產品 總資產已超過1,750 億美元。

在我們最新的《加密產業現狀》報告中,我們深入探討了這項產業轉型:從機構採用到穩定幣崛起,再到加密貨幣與人工智慧的整合。而且,今年我們首次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數據探索方式—— 加密貨幣產業現狀儀表板(State of Crypto Dashboard),讓讀者可以用關鍵指標即時追蹤產業演變。

以下是我們的主要發現。

核心要點

  • 龐大、全球化的市場,且仍在持續成長中;
  • 金融機構全面擁抱加密貨幣;
  • 穩定幣走向主流;
  • 加密貨幣在美國的影響力空前增強;
  • 世界正在邁入鏈上;
  • 區塊鏈基礎設施(幾乎)已為黃金時段做好準備;
  • 加密貨幣與人工智慧正在融合。

龐大、全球化的市場,且仍在持續成長

2025 年,加密市場總市值首次突破 4 兆美元,這是產業整體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行動端錢包的用戶數量也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增加 20%。

從曾經的嚴苛監管環境,轉向如今更具支持性的政策氛圍;再加上穩定幣、傳統金融資產的代幣化及其他新興應用的加速普及—— 這些都將成為下一個週期的核心驅動力。

根據我們基於此方法論更新後的分析估算,目前約有4,000 萬至7,000 萬活躍的加密貨幣用戶,較去年增加了約1,000 萬人。這僅佔預計持有加密貨幣的7.16 億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後者人數較去年增長了16 %;這也僅佔鏈上約1.81 億月活躍地址的一小部分,該數字較去年下降了18%。

這一差距表明—— 「持幣但不活躍」人群(擁有加密資產但不進行鏈上互動)與「活躍鏈上用戶」(經常在鏈上進行交易)之間存在巨大潛力空間。這意味著,加密建設者有機會觸及更多已經持幣、但尚未深入參與鏈上經濟的潛在用戶。

那麼,這些加密貨幣用戶在哪裡?他們又在做什麼呢?

加密貨幣是全球性的,但不同地區的使用方式各不相同。手機錢包使用量(鏈上活動的指標)在阿根廷、哥倫比亞、印度和奈及利亞等新興市場成長最快。特別是在不斷加劇的貨幣危機中,阿根廷的加密貨幣手機錢包使用量在過去三年中增加了16 倍。

同時,對「代幣」相關內容的興趣更集中於已開發國家。我們對代幣相關網頁流量來源的地理分析顯示,與發展中國家的用戶行為相比,這些國家(尤其是澳洲和韓國)的活動可能更專注於交易和投機。

比特幣仍佔據加密貨幣總市值的一半以上,其作為價值儲存手段受到投資者青睞,價格創下超過12.6 萬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時,以太幣和Solana 也收復了2022 年後的大部分跌幅。

隨著區塊鏈持續擴展、費用市場成熟以及新應用的出現,某些指標正變得愈發重要—— 其中之一是「真實經濟價值」 —— 衡量人們實際支付多少費用來使用區塊鏈的指標。目前,Hyperliquid 和Solana 佔據了產生收入的經濟活動的53%,這與前幾年比特幣和以太坊的主導地位形成了顯著差異。

在建設者層面,加密產業依舊保持多鏈格局。比特幣、以太幣(及其L2)、Solana 是目前最吸引開發者的生態。 2025 年,以太坊及其二層網路是新開發者的首選目的地。同時,Solana 是成長最快的生態之一—— 過去兩年開發者興趣增加了78%。

金融機構全面擁抱加密貨幣

2025 年是機構採用(Institutional Adoption)的元年。就在去年的《加密產業現狀》報告發布後僅僅五天,當時我們剛指出“穩定幣已找到產品市場契合點(product-market fit)”,Stripe 隨即宣布計劃收購穩定幣基礎設施平台Bridge。由此,競賽正式展開—— 傳統金融機構也準備公開進軍穩定幣領域。

幾個月後,Circle 的數十億美元IPO 標誌著穩定幣發行方正式進入主流金融機構行列。而在七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跨黨派法案《GENIUS》,為建設者與機構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架構與監管清晰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SEC 文件中對穩定幣的提及成長了64%,各大金融機構的相關公告也接踵而至。

機構採用的速度正在迅速提升。傳統金融巨頭 —— 包括Citigroup(花旗銀行)、Fidelity(富達)、JPMorgan(摩根大通)、Mastercard(萬事達)、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 與Visa —— 如今都已開始(或計劃)直接向消費者提供加密產品,允許用戶能夠像傳統股票、ETF 或其他金融產品一樣,持有同一數位平台。同時,PayPal 與Shopify 等平台也正在加倍投資支付領域,建構用於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日常加密交易的基礎設施。

除了直接提供加密產品外,主要的金融科技公司—— 如 Circle、Robinhood、Stripe —— 也正在積極開發或已宣布計劃開發新的區塊鏈網絡,重點關注支付、現實世界資產(RWA)及穩定幣等方向。這些措施將推動更多支付流量上鍊,鼓勵企業級採用,最終形成一個更龐大、更快速、更全球化的金融體系。

這些公司的最大優勢在於分送能力。如果這些開發持續推進,加密貨幣將會深度融入我們每天使用的金融服務體系之中。

交易所交易產品(ETP) 是機構投資的另一大推動力。截至目前,鏈上加密資產持有量已超過1,750 億美元,較一年前的650 億美元成長了169%。

BlackRock(貝萊德) 的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 成為了史上交易量最高的ETP;隨後推出的以太坊ETP 在過去數月也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儘管這些產品通常被稱為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但實際上它們在SEC 註冊時屬於ETP(交易所交易產品),即使用Form S-1 申報,表明其底層投資組合並非由證券組成。

這些產品大大降低了機構進入加密領域的門檻,釋放了大量先前長期處於觀望狀態的機構資本。

公開上市的 「數位資產國庫」(Digital Asset Treasury, DAT) 公司—— 即那些像傳統企業持有現金一樣在資產負債表中持有加密資產的公司——如今合計持有約 4% 的流通中比特幣與以太坊總量。將這些DAT 與交易所交易產品合併計算,它們如今合計持有約10% 的比特幣與以太坊代幣供應量。

穩定幣走向主流

沒有什麼比穩定幣的崛起更能彰顯2025 年加密貨幣的成熟。過去幾年,穩定幣主要用於結算投機性的加密交易;而在最近幾年,它們已成為傳輸美元最快、最便宜且最全球化的方式—— 不到一秒鐘,費用低於一美分,幾乎可到達世界任何地方。

而今年,它們成為了鏈上經濟的支柱。

過去一年,穩定幣的總交易量達到46 兆美元,較前一年增長106%。儘管這並非完全對等的比較(因為該數字主要代表資金流,而卡網絡則側重於零售支付),但這幾乎是Visa 交易量的三倍,並且即將追平整個美國銀行系統核心清算網絡ACH 的規模。

以調整後的數據計算(這是一種更好的有機活動衡量標準,可過濾掉機器人和其他人為膨脹的活動),穩定幣在過去12 個月的交易量為9 兆美元,較一年前成長87 %。這相當於PayPal 處理總量的五倍以上,並達到Visa 的一半以上。

穩定幣的採用正在加速。 2025 年9 月,調整後的穩定幣月交易量達到1.25 兆美元,創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增長與更廣泛的加密貨幣交易量幾乎沒有相關性,這說明穩定幣的使用並非出於投機目的,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經實現了產品與市場的契合(product-market fit)。

穩定幣的總供應量也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目前超過3000 億美元,市場上最大的兩種穩定幣 USDT 與USDC 佔據了 87% 的總供應量。 2025 年9 月,光是以太坊與波場兩條鏈上,就結算了7,720 億美元的穩定幣交易量(調整後),佔全部交易量的64%。雖然這兩大發行方與公鏈仍主導穩定幣活動,但新興公鏈與新發行方的成長動能也迅速增強。

如今,穩定幣已成為一股全球宏觀經濟力量—— 全球超過 1% 的美元流通量已經以代幣化穩定幣形式存在於公共區塊鏈上。此外,穩定幣已成為美國國債的第17 大持有者,較去年上升三位(去年為第20 名)。整體來看,穩定幣目前持有超過1500 億美元的美國公債—— 這一規模超過了許多主權國家的國債儲備。

與此同時,美國的國債規模仍在飆升,而全球對該債務的需求卻在下降。三十年來首次,各國央行在其外匯存底中黃金持有量超過了美國公債持有量。

然而,穩定幣卻逆勢而上。目前,超過99% 的穩定幣以美元計價,預計到 2030 年,其總規模將成長10 倍以上,突破3 兆美元。

這意味著,在未來數年中,穩定幣可能成為美國債務需求的強勁且可持續來源。即便外國央行持續減持美債,穩定幣卻在強化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

加密貨幣在美國的影響力空前增強

美國已扭轉先前對加密貨幣的對立姿態,並重建了建造者的信心。

今年《GENIUS》法案的通過及眾議院對《CLARITY》法案的批准,標誌著美國兩黨形成了罕見的共識——加密產業不僅會長期存在,而且正在美國本土迎來繁榮發展。

這些法案共同建構了穩定幣監管、市場結構和數位資產監督的框架,在創新與投資者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同時,總統行政命令第14178 號(Executive Order 14178)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轉變—— 該命令撤銷了先前的反加密政策指令,並設立了一個跨機構數位資產工作小組,以推動聯邦層級的數位資產政策現代化。

如今,監管環境正在為建設者鋪平道路,使他們能夠真正釋放代幣作為一種新型數位原語的潛力——正如網站曾經之於上一代互聯網。隨著監管框架的明確,越來越多的網路代幣將能夠閉合其經濟循環,透過網路活動創造收入,並將收益回流至代幣持有者。這將催生一種自我驅動的新型網路經濟引擎,不僅更具永續性,也讓更多用戶能夠真正分享整個系統的經濟權益。

世界正在邁入鏈上

鏈上經濟—— 曾經只是早期採用者的小眾試驗場—— 如今已經演變成一個跨多個行業的龐大市場,每月有數千萬活躍參與者。如今,近五分之一的現貨交易量已經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上進行。

在過去一年中,永續合約的交易量成長近8 倍,成為加密貨幣投機者中最熱門的交易類別之一。

像 Hyperliquid 這樣的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所,在今年已經處理了數萬億美元級別的交易量,並實現了超過10 億美元的年化收入—— 這一規模足以與部分中心化交易所相媲美。

現實世界資產(RWA)——也就是那些被鏈上化的傳統金融資產,如美國國債、貨幣市場基金、私人信貸與房地產——正在連結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體系。目前,代幣化的現實世界資產市場規模已達300 億美元,在過去兩年中成長了近4 倍。

除了金融領域之外,2025 年區塊鏈最雄心勃勃的前沿方向之一是DePIN(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正如 DeFi 重新定義了金融,DePIN 正在重塑現實世界的基礎設施——涵蓋通訊網路、交通系統、能源電網等。這一領域的潛力巨大—— 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到 2028 年DePIN 賽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5 兆美元。

Helium 網路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案例。這個由用戶共同運作的去中心化無線網絡,如今透過超11 萬個用戶營運的熱點,每日為140 萬活躍用戶提供5G 蜂窩網路覆蓋範圍。

預測市場(Prediction Markets)在2024 年美國總統大選週期期間正式進入主流視野。最受歡迎的平台Polymarket 和Kalshi 的月度總交易量達到數十億美元。儘管外界質疑這些平台在非選舉年份是否能保持熱度,但自2025 年初以來,它們的交易量已成長近5 倍,接近歷史高點。

在監管缺乏明確性的時期,meme coin 迎來了爆發性成長。僅在過去一年內,新推出的meme coin 數量就超過了1300 萬種。不過,這一趨勢在最近幾個月開始明顯降溫 —— 2025 年9 月的發行數量較1 月減少了56%。隨著更健全的政策框架和兩黨立法共識逐步形成,加密貨幣產業正為更俱生產力的區塊鏈應用場景讓出發展空間。

NFT 市場的整體交易量雖然遠不及2022 年的高峰,但月活買家數量正在穩步上升。這些趨勢似乎預示著消費者行為正從投機轉向收藏,而Solana、Base 等鏈上更低廉的區塊空間為此提供了實現條件。

區塊鏈基礎設施已為黃金時段做好準備

如果沒有區塊鏈基礎設施的重大進步,以上一切發展都不可能實現。

短短五年間,主要區塊鏈網路的整體交易吞吐量(TPS)提升了超過100 倍。過去,每秒能處理的交易量不到25 筆;如今,區塊鏈每秒可處理 3400 筆交易,其性能已可媲美納斯達克的成交速度,甚至接近Stripe 在“黑色星期五”期間的全球支付吞吐量—— 而成本僅為過去的極小一部分。

在眾多區塊鏈生態系統中,Solana 已脫穎而出,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公鏈之一,其高效能、低費用的架構如今支撐著從DePIN 專案到NFT 市場的各類應用。光是過去一年,Solana 上的原生應用程式就已經創造了超過30 億美元的收入。按照計劃,Solana 即將推出的系統升級將在年底前將網路容量翻倍。

以太坊則持續推進其擴容路線圖。目前,以太坊的大部分經濟活動已遷移至L2,如Arbitrum、Base 與Optimism。這些L2 的平均交易費用已從 2021 年的約24 美元下降至如今的不到1 美分,這使得基於以太坊的區塊空間變得既廉價又充足。

跨鏈橋正讓不同區塊鏈之間實現互通性。例如,LayerZero 和Circle 的跨鏈轉帳協議(Cross-Chain Transfer Protocol),都允許用戶在多鏈系統中自由轉移資產。此外,Hyperliquid 的主橋今年的交易量已達 740 億美元。

隱私(Privacy)正在重新回到加密貨幣領域的焦點位置,並可能成為推動更廣泛採用的前提。若干跡象顯示公眾關注度正在上升—— 在 2025 年,與「加密隱私」相關的Google 搜尋量激增;Zcash 的隱私池供應量增長至近400 萬枚ZEC;而 Railgun 的月度交易流量也突破了2 億美元。

更多的正面訊號包括,以太坊基金會成立了新的隱私團隊;Paxos 與Aleo 合作推出合規的隱私穩定幣(USAD);美國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解除對去中心化隱私協議Tornado Cash 的製裁…我們預計,隨著加密貨幣技術不斷走向主流,這一趨勢將在未來幾年獲得更大動力。

同樣地,零知識證明(ZK)及簡潔證明系統,也正從過去數十年的學術研究快速演化為區塊鏈的關鍵基礎設施。如今,ZK 技術已廣泛整合進 Rollup 擴容方案、合規工具,甚至主流網路服務中——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 Google 推出的ZK 身分系統。

同時,區塊鏈正在加速推進抗量子化路線圖。目前,約有 7500 億美元的比特幣存放在未來可能遭受量子攻擊的地址中。美國政府計劃在 2035 年前將其聯邦系統全面遷移至後量子加密演算法。

加密貨幣與人工智慧正在融合

在許多技術進步之中,2022 年ChatGPT 的發布將人工智慧(AI)推向了公眾關注的焦點—— 而這也為加密產業帶來了顯著機會。從追蹤資料溯源與智慧財產權授權,到為智能體(agents)提供支付通道,加密技術或將成為解決人工智慧最緊迫問題的關鍵方案。

像World 這樣已驗證超過1700 萬用戶的去中心化身份系統,可以提供「人類身份證明」並幫助區分人類與機器人。

諸如 x402 之類的協議標準正在興起,它們被視為自主AI 智能體的潛在金融基礎設施,可幫助這些智能體執行微支付、訪問API 並完成無中介結算。根據 Gartner 預測,到2030 年,這個由AI 驅動的經濟體規模可能高達30 兆美元。

同時,AI 的算力層(compute layer)正日益被少數科技巨頭所壟斷,這引發了關於中心化與審查的擔憂。僅 OpenAI 與Anthropic 兩家公司便掌控了 88% 的「AI 原生」公司收入;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與Google(Google)控制著63% 的雲端基礎設施市場;而 NVIDIA(英偉達)則佔據了資料中心GPU 市場的94%。這種結構性失衡,促使所謂的 「七大巨頭(Magnificent 7)」 在過去幾年中實現了兩位數的季度淨利潤增長,而標普500 中其餘493 家企業的盈利增長總體上未能跑贏通脹。

區塊鏈技術為人工智慧系統的中心化趨勢提供了製衡作用。

在人工智慧熱潮中,部分建設者轉向了AI 領域。我們的分析顯示,自ChatGPT 發布以來約有1000 個職位從加密領域流向了AI,然而這一變化被來自傳統金融與科技行業的新入場者幾乎完全抵消,即有相當數量的建設者正在加入加密貨幣行業。

下一階段是什麼?

那麼,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在哪裡?

隨著監管環境日趨明朗,「代幣」正逐步迎來透過手續費創造真實收入的可行路徑。傳統金融與金融科技對加密的採納將持續加速;穩定幣將升級現有金融系統,並在全球範圍內普惠金融服務;而新一代消費級產品將帶來下一波上鍊用戶浪潮。

如今我們已經擁有了完善的基礎設施與分銷管道,並且預計在不久的將來獲得更清晰的監管框架,以推動這項技術走向主流化。現在正是升級全球金融體系、重塑支付網絡、建構世界真正應得的網路。

歷經十七年,加密貨幣產業正告別青澀少年期,邁入成熟發展階段。

開發者
區塊鏈
穩定幣
金融
政策
技術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