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理想的裂痕:當以太坊的靈魂開發者離開時
叮当
Odaily资深作者
@XiaMiPP
2025-10-23 06:27
本文約3688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我在以太坊頭六年的全部收入加起來是62.5萬美元」......理想主義者成了打工者,掌權者卻成了分蛋糕的人。

原文| Odaily星球日報( @OdailyChina

作者| 叮噹( @XiaMiPP

「我在以太坊頭六年(那段時間ETH 從0 美元漲到市值4500 億美元)的全部收入加起來,總共是62.5 萬美元(稅前,沒有任何激勵)」。

——以太坊核心開發者、Geth 用戶端主要維護者@peter_szilagyi

這句話出自一年半前的一封信。那封信寫給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EF)領導層,如今讀來,卻像一枚延時引爆的炸彈,揭開了以太坊內部一個被長期掩蓋的裂縫。

他在這封信中公開批評以太坊基金會(EF)的內部薪資體系與治理結構,直言自己是「一個在失衡體制中的有用的傻瓜」。他指控以太坊基金會(EF)被金錢收買、壓榨開發者、形成封閉的精英圈層——理想主義者成了打工者,掌權者卻成了分蛋糕的人。

他提到,自己曾拒絕過一筆高達500 萬美元的收購要約,對方希望“黑人化Geth 團隊”,並將控制權據為己有;而與此同時,EF 卻暗中資助新團隊、邊緣化舊成員。

甚至Sonic 共同創辦人、DeFi 之父Andre Cronje(AC)與Polygon 創辦人兼執行長Sandeep Nailwal 都對以太坊基金會表達了質疑。 AC直言:「我實在不明白。以太坊基金會(EF)到底在資助/支持誰?我在以太坊上開發時,光是部署和基礎設施就燒掉了超過700 枚ETH。我曾嘗試聯繫EF,卻從未得到回复,沒有商務對接,沒有資助,零支持,甚至連轉發都沒有。支持者(如Sandeep 和Polygon),那這些資源到底流向了哪裡?

而每當市場週期至高點,人們總能看到EF 的賣幣操作——官方報告稱這是一種“財務管理手段”,但每次賣出都伴隨著市場的劇烈回調。這也是加密社群對以太坊基金會的「詬病」之一。在以太坊基金會的2024 年報告中,2023 年L1 研發支出約3,210 萬美元,佔全年支出的三成,看起來合情合理。但如果仔細追問,這些錢真正流向了哪些團隊?哪些項目?又有多少留給了建構底層的開發者?沒人能回答。真正支撐以太坊安全與性能的核心團隊,卻在透支理想與耐心。

在以太坊誕生的第十個年頭,一個接一個,曾經定義以太坊技術方向的「功臣」們,卻正在離開。接下來,我們將盤點這些「被低估的功臣」如何悄悄離場,以及他們帶走的,究竟是個人前途,還是以太坊未來的技術護城河。

Dankrad Feist:以太坊擴容教父

10 月17 日,以太坊基金會核心研究員Dankrad Feist 宣布離開EF,加入由Stripe 與Paradigm 共同孵化的區塊鏈專案Tempo。但Feist 強調這不是完全的"告別",他將繼續擔任以太坊基金會的研究顧問,專注於L1 擴容、blobs 和用戶體驗改進等領域。但這次“半離場”,本身已象徵了另一種技術流動:以太坊不再是唯一的“理想國”。

2018 年,Feist 開始以兼職身分為以太坊基金會工作。到2019 年,他正式成為全職核心研究員。在以太坊基金會,Feist 專注於擴容以太坊,特別關注應用密碼學、安全多方運算(MPC)和零知識證明。

Feist 最著名的貢獻無疑是"Danksharding"——直接以他名字命名的分片設計方案。這個設計旨在透過MPC 友善的custody 證明協議和新的分片構造來改善以太坊的資料可用性。

相關閱讀《以太坊"擴容教父"跳槽了!回顧Dankrad Feist傳奇之路

而在加入Tempo之前,Dankrad Feist 實際上在2024年5月就曾與另一核心研究員Justin Drake一起宣布以顧問的身份加入EigenLayer,以個人身份入職,不代表以太坊基金會。

Justin Drake曾經揭露過,顧問服務會提供大量EIGEN 代幣激勵,其價值可能會超過他所有其他資產(主要是ETH)的總價值。 Feist也稱,自己確實從EigenLayer 收到大量代幣。所以,薪酬結構與激勵機制,或許是促使他離開的重要原因之一。

Danny Ryan:權益證明轉型關鍵人物

2024 年9 月13 日,Ryan 在GitHub 上發布長文,宣布「step away from the Ethereum ecosystem」後七年貢獻。 他描述EF 工作為“all-consuming experience”(全神貫注的經歷),雖是人生中最偉大的部分,但已準備“relinquish”(放手),為個人健康和生活騰出空間。

X 上有貼文呼籲「Danny Ryan 回歸領導EF」。 甚至出現非正式投票網站votedannyryan.com,97% 的335 名投票者(持有超51,198 ETH,價值1.64 億美元)支持他成為EF 新領導者。 Ryan 曾短暫考慮重返EF,但最終婉拒。 2025 年3 月初,Ryan 宣布加入RWA協議Etherealize 擔任共同創辦人兼總裁,與CEO Vivek Raman(前摩根士丹利債券交易員)合作。

Ryan 是以太坊權益證明(PoS)轉型的關鍵人物。 Beacon Chain 的啟動、The Merge 的完成——這些歷史性節點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 Beacon Chain 啟動(2021 年) :作為首席協調人,Ryan 監督了Beacon Chain 的上線,這是以太坊PoS 的第一步,引入了驗證者機制,取代了高能耗的挖礦。
  • The Merge 升級(2022 年9 月) :Ryan 是此升級的領導協調者,將主網與Beacon Chain 合併,實現PoS 共識切換。這不僅降低了以太坊的能源消耗99.95%,也為後續升級(如分片)鋪路。

Barnabé Monnot:EIP-1559關鍵推動者

2024 年12 月,Barnabé Monnot 正式離職以太坊基金會。離職後,Monnot 創立Defipunk Labs,聚焦DeFi 協議設計,獲Paradigm 部分資助。不過,他仍在支持以太坊基金會的項目,如Open Intents Framework(OIF)互操作激活,並在Edge City Patagonia 活動中招募建構者。

Monnot 是以太坊生態中專注於協議經濟學和機制設計的資深研究員。約2021 年初,作為遊戲理論和系統研究的博士候選人,Monnot 加入EF 的Robust Incentives Group(RIG)。 此前,他是hackingresear.ch 的創始人之一,並在EthCC、Devcon 等社區活動中活躍,推動開源研究,是EIP-1559 等升級的關鍵推動者。他的EIP-1559 貢獻直接優化了交易費機制,推動2025 年Ethereum 費用降低20%。

重構秩序:從理想裂痕到製度反思

以太坊基金會曾是整個生態的精神中樞。它代表著理想主義的延續,也曾是科技社群最信任的庇護所。然而過去幾年,EF 的形象逐漸變得模糊——它被批評過度沉迷於長遠研究,忽視現實需求;被指責中心化、封閉、決策不透明。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開始質疑,這個本應最去中心化的組織,是否已成為一種新的「中心」。

不過,在持續的輿論壓力與「腦流失「的雙重推動下,EF 似乎終於開始「求變」。 2025 年初,其內部治理與人事架構開始鬆脫。 3 月10 日,王肖薇(Hsiao-Wei Wang)正式加入以太坊基金會董事會。這位從核心研究員成長為亞太社區大使,再到聯合執行董事的女性技術領袖,與Nethermind 創始人Tomasz Stańczak 形成互補,象徵著EF 從“Vitalik 單極權威”向“技術+基建雙軌制”的治理轉型。王肖薇深耕分片擴容與亞太生態,Tomasz 則專注於客戶端開發與MEV 機制優化,這種「東方技術極客+西方基建建築師」的組合,被認為是EF 應對生態割裂的主動選擇。相關閱讀《誰來拯救「中年危機」的以太坊?王肖薇能幫上忙嗎?

6 月3 日,以太坊基金會宣布大刀闊斧重組研究與開發團隊,裁減部分員工,並將該部門更名為“Protocol”,以專注於協議設計的核心挑戰。此次調整旨在回應社區對基金會管理和策略方向的持續批評。

然而,這場改革究竟能否觸及根本問題,仍是未知。畢竟,EF 面臨的最大挑戰從來不是人事結構或預算配置,而是一個更深層的命題:當理想主義的系統被制度化之後,它該如何繼續自證「去中心化」?

當Feist、Ryan、Monnot 們相繼離開,他們不是背叛了理想,而是被理想的製度化版本所驅逐。

於是,這場離散本身,就成了對「理想國」最沉默、也最有力的抗議。

ETH
技術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以太坊基金会治理失衡致核心开发者流失。
  • 关键要素:
    1. 开发者披露六年仅收入62.5万美元。
    2. EF被指薪酬不公、资源分配不透明。
    3. 三位核心技术领袖近年相继离职。
  • 市场影响:动摇市场对以太坊技术延续性的信心。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