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Odaily專訪|U卡已死? PayFi專案方如何求生?
Wenser
Odaily资深作者
@wenser2010
2025-10-22 02:00
本文約4552字,閱讀全文需要約7分鐘
PayFi 生死三重門:短期拼B 端,中期拼生態,長期拼C 端。

原創|Odaily 星球日報( @OdailyChina

作者|Wenser( @wenser 2010

2025 年,穩定幣已成為加密產業中備受矚目的現金流來源,與之緊密關聯的PayFi 賽道也吸引了多方力量的積極參與:無論是加密原生項目、支付行業巨頭、穩定幣發行方、加密貨幣交易所,還是穩定幣公鏈,均以各自的方式積極佈局,力爭在PayFi 賽道的發展中搶先佔機。

在此背景下,Odaily星球日報於10 月初新加坡Token2049 活動期間,訪問了多位身處PayFi 產業一線的從業人員。透過交流我們發現,PayFi 的未來發展依然充滿諸多可能。以下內容依訪談整理而成,為適應行文邏輯與篇幅,部分資訊有所調整。

PayFi 產業悖論:U 卡是大規模採用的必經之路嗎?

談到PayFi,或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仍然是U 卡。先前Infini 曾因U卡業務「叫好不叫座」而無奈停運相關業務,一度引發市場熱烈討論(推薦閱讀 《專訪Infini聯創郡主:我們為什麼關掉U卡業務?》 )。

在此次的Token2049 現場,當被問及是否看好U卡業務發展模式時,多位從業人員給了不同的答案。

來自DeCard 的市場人員Roger 向Odaily星球日報表示,基於新加坡當地的支付牌照,Decard 的發卡量、用戶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長期業務累積下來的合規優勢也讓Decard 能夠無需從0 開始搭建自己的應用管道和用戶網絡,能夠結合Visa 、Mastercard 等傳統支付巨頭以及傳統銀行業的用戶網絡體系積累對應的支付網絡。言詞之間,仍將U卡視為旗下業務的重要板塊之一。

但也有人給了相反的答案。

BenPay 的Pearce Chen 告訴Odaily星球日報:「除了依賴Visa/Mastercard 等支付機構的傳統U卡業務,我們更前瞻性地採用了'二維碼+POS機或APP掃碼'的方案解決支付需求。這樣可以直接使用穩定幣支付,劃扣到當地清算網絡,這相當於把法幣。這就相當於把法幣。這就相當於把法幣。這些上游發卡機構踢出局,轉而搭建屬於自己的支付應用渠道和用戶網絡。

從這方面來看,BenPay 的思路更為Crypto Native (加密原生)一些。因為區別於Decard 的“嫁接思路”,BenPay選擇了更具挑戰性的“從零開始的PayFi 網路”這條發展路線。此外,根據Pearce Chen 介紹,BenPay的另一個業務重點是針對DeFi 協議工具的開發,結合旗下Benfen 支付公鍊和自託管錢包,將紛雜複雜的DeFi 協議簡化,方便傳統用戶「傻瓜式」地享受DeFi 收益。

無獨有偶,Ellipay 的一大業務重點同樣是透過POS 機硬體切入支付入口。 Ellipay 產品總監LX 介紹稱,Ellipay 目前的POS 機已經支持用戶進行線下生活場景消費;只需輕輕一刷,僅需幾秒時間就能夠完成USDT/USDC 等穩定幣轉帳支付。

Ellipay POS支付示範現場

在傳統發卡機構設置的層層壁壘面前,加密貨幣產業的PayFi 計畫選擇透過硬體入口層面的改變來繞過限制,實現PayFi 應用在生活場景、消費場景等方面的緩慢滲透。尤其是在習慣刷卡消費的海外市場,POS 機器消費仍是許多人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之一。

畢竟,海外市場並沒有如同國內微信支付、支付寶這樣借助二維碼就可以實現收付款操作的一站式支付APP。

此外,Ellipay 產品總監LX 也提到:「 PayFi無疑是個值錢的業務,同時也是個能賺錢的業務。賽道,支付的價值分配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應用層的價值不再局限於支付的管道費,而是源於其為高自由度用戶所創造的附加服務(如集成DeFi收益、社交金融功能、可編程貨幣應用等),這些服務將構成未來下游利潤的核心增長極。

不得不說,就當下有限的專案發展模式來看,PayFi 的商業模式仍然擁有極強的擴展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PayFi 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監管套利、用戶教育、底層基建

除去現有業務,Odaily星球日報也就PayFi 產業現存最大的挑戰與從業人員進行了交流。

BenPay 商務VP Pearce Chen 有系統地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目前PayFi 產業主要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最大的挑戰是監理合規問題。雖然不同PayFi 專案可以在支付交易層面設定KYC/KYB門檻,但在理財層面,各國法律均未對用戶穩定幣資產生息做出明確的規定和管理要求。本質而言,PayFi 計畫藉此生息屬於監管套利,而不同地區的法案和國家法律對資金理財的監管要求各有不同;

其次,則是C端用戶普及率低。目前只有加密人群和部分跨境商貿業務中會採用穩定幣進行交易;95% 的國人甚至不知道穩定幣,就連比特幣都停留在聽說過的層面。從這方面來看,用戶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是PayFi 行業普及的主要障礙之一,這往往需要對應的產品足夠接地氣,有一定的人群穿透性。甚至也需要一些類似微信紅包的普及契機。

最後,過度依賴現有支付體系、底層基礎建設的不完全也是PayFi 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就現狀來看,PayFi 產品的運作仍高度依賴Swift 結算體系、傳統銀行體係以及美元資金部位;做任何產業層面的創新都需要對接各種VA帳戶、底層系統。除此之外,作為PayFi產業的命門掌控者的銀行堪稱掌握「生殺大權」──帳戶封禁一言而決,PayFi 專案方毫無反製手段。無數PayFi 計畫努力半天,做出各種“屎上雕花”的創新,本質上都是為了證明“我做的是生意,不是為了洗錢”,但仍然面臨著監管機構和銀行系統的結構性壓迫。

在提及「 PayFi 專案的商業模式」一事時,Pearce Chen 也強調, PayFi 產業真正的競爭壁壘往往來自於大型基礎設施和底層協議的完善——支付本身可能不賺錢,而專案方必須透過資產沉澱,打通理財的生態閉環才能賺錢。就像支付寶如果沒有餘額寶,同樣很難做起來;不能單方面接入很多銀行底層系統或者各大區塊鏈網絡就覺得萬事大吉了,那樣的業務會做的非常重。與之相比,BenPay 選擇另起爐灶,搭建自己的區塊鏈網絡,用戶充值各大區塊鏈網絡的穩定幣都可以自動映射到對應的智能合約,轉換為BUSD,且支持消費和理財。這大大簡化了使用者操作流程和使用門檻,對於後續的產品推廣、市場普及極為重要。

“支付賽道的最終邏輯是,誰能打造一條又便宜又高性能的公鏈,誰的用戶體驗更好,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目前來看,以太坊、Solana分別以其安全性、低成本性佔據一定的優先地位。但在不遠的未來,任何一條高效能公鏈都有推動PayFi 大規模普及的可能性——它甚至不一定高度去中心化,只需做到降本增效,滿足ToB 和ToC 的用戶需求即可。

以上觀點也得到了Ellipay 產品總監LX 的認可。針對「PayFi賽道的挑戰」這個問題,他表示:「與眾多加密賽道相似,PayFi的普及面臨三大核心挑戰:首先,資金安全是基石。用戶資產的安全性是所有商業模式的前提,這直接依賴於底層技術的迭代與產品設計的完善。其次,監管合規存在全球性結構性矛盾。 PayFi天生具備全球化屬性,但其統一服務的理想與當前監管格局存在天然衝突,破解之在於尋求全球層面的監管協作。

在資產安全、全球監管與使用者認知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橫亙在所有PayFi 專案與全球普及化之間的一大必須回答的重要命題。

PayFi 產業的短期長期戰爭:B端業務與C端業務的階段性取捨

此外,對於PayFi 產業的專案來說,業務重點也是難以迴避的取捨之選。

就目前的產業現況來看,儘管C 端用戶需求較為活躍,但受限於市場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B端業務仍屬於多數PayFi 專案的業務重點。畢竟,相較於交易量動輒數千萬乃至上億、十數億美元的機構客戶,C端用戶的需求更為細碎,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可以稱之為「吃力不討好」。

但就Odaily星球日報與多位從業者交流下來的資訊來看,儘管PayFi 業務早期被業內人士視為B端用戶更為重要的現金流業務,但從長遠來看,C端用戶需求仍然是市場主流和發展重心。一般而言,PayFi 計畫的發展歷程或許可以分為以下3個階段:

專案初期:以B端業務為主。這個階段,PayFi 專案需要確保業務能夠產生現金流,在市場競爭中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真正獲利的公司業務重點均在ToB 領域。如Solana 生態PayFi 頭部專案Huma Finance;C端業務則更偏向流量行銷和品牌建立。

專案中期:B端與C端並重。 PayFi 專案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確保能夠從「活下來」順利過渡到「活得比較好」的階段,這就需要專案方能夠實現「2條腿走路」-B端業務創造持續不斷的現金流,支撐業務運轉;C端業務則不斷拓展用戶市場,擴大用戶規模,確保未來發展。

專案後期:以C端業務為主。長期來看,所有的PayFi 專案長期目標仍然是類似微信、支付寶、PayPal 等行動支付巨頭一樣的獨角獸公司甚至壟斷性巨頭公司。而支援此目標的業務重點無疑有賴於規模龐大、交易支付需求更為高頻的C端市場。

從“活下去”,再到“活的比較好”,最後到“活到最後”,成為笑到最後的行業贏家,PayFi 項目任重而道遠,B 端機構市場與C 端散戶市場,二者缺一不可。

PayFi 的未來,在一次次的轉帳需求裡

文章的最後,筆者想聊兩句當下的產業困境。

一方面,加密貨幣市場上的穩定幣種類越來越多,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穩定幣轉帳、支付、交易的成本和場景並沒有得到較大改觀;另外一方面,世界上還有數十億的人口至今仍然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個銀行帳戶,或者面臨著當地法幣快速貶值、通貨膨脹的巨大生存壓力。

在我個人看來,PayFi 產業的未來不能僅僅停留在加密貨幣交易所裡波動、跳躍著的數字,更要走出加密貨幣市場,走向世界各地的千家萬戶,走向更多滲透在全球經濟體系的毛細血管中的各類衣食住行的細微生活場景當中。而在這次次的轉帳需求裡,PayFi 產業才能找到屬於自己最忠實的擁躉,讓高效便利的使用者體驗征服生活在地球上的數十億普羅大眾。

到那時,PayFi 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專案的夢想,而將是無數人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交易所
公鏈
區塊鏈
穩定幣
DeFi
Solana
Pay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