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Yanz,深潮TechFlow
2024 年底至2025 年初,Cosmos 生態的表現格外引人關注,但並不是因為好消息。
截至2025 年8 月5 日,Cosmos 核心代幣ATOM 已縮水至4.2 美元,較最高點跌幅高達90 %。同時,與2024 年底相比,主要項目Osmosis(OSMO)下跌79%,JUNO 價格縮水82%幾乎歸零,就連相對強勢的Injective(INJ)也從34 美元回落至12 美元附近,更不必說Kava、Evmos、Cronos、Fetch.AI 普遍下跌......
曾經在2022 年逆勢成長,TVL 名列第二的Cosmos,如今卻面臨集體性的價值毀滅。當年被視為區塊鏈互聯網核心的Cosmos 生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從2021 年DeFi 熱潮中的明星項目,到如今的市場表現低迷,這種轉變背後有著怎樣的原因?
當我們仔細分析其近期的表現時,會發現這次大跌背後有著更深層的背景──不只是市場波動那麼簡單。
空投狂歡,死亡循環
2024 年初,當Celestia(TIA)空投消息傳遍加密社群時,沒有人能預料到這場免費財富盛宴會成為整個Cosmos 生態噩夢的開端。
Celestia 作為基於Cosmos SDK 構建的模組化資料可用性網絡,透過IBC(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協定與Cosmos 生態深度整合。
一年前的春天,TIA 價格一路狂飆至20.17 美元的峰值,社群媒體上到處充斥著一夜致富的傳說。然而,這場狂歡僅持續了兩個月,拋售潮便洶湧而至,TIA 價格如自由落體般暴跌91.9 %,目前徘徊在1.6 美元附近。
無獨有偶,崩盤發生在整個Cosmos 生態。
Celestia 空投事件完美展現了Cosmos 生態中「炒作-拋售」惡性循環的整個過程。當空投消息釋出時,大量投機資金蜂擁而入,推動價格快速上漲,營造出繁榮假象。
然而,這種基於預期而非實際價值的成長注定不可持續。當早期持有者開始拋售鎖定利潤時,價格開始下跌,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引發更大規模的拋售,最終導致價格崩盤。
Osmosis 在2022 年流動性挖礦熱潮中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價格也從峰值11 美元跌至目前的0.17 美元。
每一次這樣的循環都會消耗生態的信任度和資金基礎,這種短期投機行為驅逐了真正的長期建設者,讓整個生態陷入了浮躁的氛圍。
傀儡皇帝與分裂王國
生態項目邁不出死亡循環,作為Cosmos 生態核心資產的ATOM 幣價表現也遇到了卡脖子問題。
在多鏈平行架構下,ATOM 作為網路燃料的定位並未形成有效閉環,眾多子鏈擁有獨立的原生代幣,不直接依賴ATOM,導致生態流量和價值難以回流。
無總量上限的高通膨模型雖然激勵了質押和治理參與,但也形成了長期的幣價稀釋壓力。更關鍵的是,Cosmos 的自由建鏈理念雖鼓勵創新與競爭,卻導致流量分散,項目各自為政,與以太坊將大部分價值鎖定在ETH 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ATOM 成了Cosmos 的傀儡皇帝,治理難題進一步擴散,聯邦也沒得到好處。
JUNO 計畫是最典型的案例:2022 年4 月,JUNO 社群發現一個鯨魚用戶透過多個錢包規避了空投限制,獲得了價值約3500 萬美元的JUNO 代幣。
經過激烈的社區辯論,JUNO DAO 在2022 年4 月29 日正式投票通過了第20 號提案,決定沒收這些代幣,該決定於5 月4 日生效。
這項爭議性決定嚴重分裂了社區,並導致投資者對JUNO 專案治理機制的信心大幅下降。治理機制的失靈不僅無法解決專案面臨的技術和市場挑戰,反而加速了其衰落,JUNO 價格從43 美元一路跌至0.09 美元,跌幅高達99%。
然而這些並不是Cosmos 面臨的唯一問題,甚至不是Cosmos 獨有的危機。
多鏈生態的“中年危機”
當我們談論Cosmos 的困境時,實際上是在剖析整個多鏈生態面臨的集體焦慮——技術創新與市場採用之間的深刻脫節。
2025 年4 月,Cosmos 開發事件位居區塊鏈專案第一。看似領先,卻掩蓋不了加密活躍開發者逐漸減少的疲態。
來源:developer report
其他多鏈生態同樣低迷:以太坊開發者數量下降2.54%,BNB Chain 開發指標跌9.45%,Polygon、Arbitrum、Optimism 和Avalanche 分別下降10.35%、7.62%、6.82% 和12.08%。
Polkadot 以3.4 K 開發者活動量位列第十,貢獻者減少0.91%至325,面對JAM 升級和市場競爭中的緩慢反應,社區甚至發出了"React or die"(要么反應,要么死亡)的緊急呼聲。
多鏈生態系統都面臨相似的結構性挑戰:
- 網路效應缺失:與以太坊相比,缺乏足夠的使用者基數和應用場景來形成自我強化的生態循環
- 開發者激勵機制不足:雖然技術先進,但缺乏足夠的經濟誘因來吸引和留住優秀的開發人才
- 市場定位模糊:在與以太坊的競爭中,這些項目往往陷入技術優越但應用匱乏的困境
而這種內在困境,在當下特殊的市場環境變化下進一步放大。
2025 年第二季度,加密市場總市值突破3.5 兆美元,但這輪成長的主導者是機構資金,而機構有著截然不同的投資邏輯:風險可控、流動性充足、監管合規。
對於那些追求穩健回報的機構投資者來說,比特幣和以太坊顯然比技術創新的多鏈項目更具吸引力。這種資金流向的改變,直接導致了多鏈專案在融資和流動性方面的進一步邊緣化。
更要命的是,機構化過程也帶來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基礎建設的「馬太效應」正在加速形成。
穩定幣正在成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核心基礎設施。但這種基礎建設主要圍繞著成熟網路展開,當穩定幣成為新金融體系的水力發電煤時,多鏈生態系統卻發現自己站在了邊緣。
這種困境迫使這些生態系統重新檢視自身的價值主張,從單純的技術競爭轉向更重視使用者體驗和實際應用情境的務實路線。
這種轉變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可能成為下一輪創新週期的起點。
十字路口:重生還是沉淪
站在2025 年的時間節點,Cosmos 生態正處於一個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
從2019 年主網啟動時區塊鏈互聯網的宏大願景,到2021 年ATOM 觸及44.70 美元歷史高點時市場對互通性的狂熱追捧,再到2022-2024 年熊市中價格跌至3.5 美元附近的深度反思,Cosmos 走過了一條典型而又獨特的區塊鏈成長軌跡。
在這個至暗時刻,雖然數據頹靡,但Cosmos 也確實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
不同機構對Cosmos(ATOM)生態和價格走勢的預測顯示出多樣化的預期,短期預測分歧較大,CCN 和Changelly 偏悲觀,強調技術指標(如RSI、均線)顯示的熊市壓力,而CoinLore 和CryptoNewsZ 等更樂觀,預期牛市推動價格突破$20–$40。
對於Cosmos 不確定的未來,生態擴展、技術升級、市場情緒、監管環境和競爭壓力都是頻繁被提及的考量。
不能否認的是,技術升級和治理改革的實際效果需要時間驗證。
來自Layer-2 和其他互通性方案的競爭壓力持續存在,而聯準會政策和地緣政治風險對整個加密市場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更重要的是,這種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的轉變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在技術創新與市場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偉大的科技和生態往往誕生於最黑暗的時刻。 Cosmos 也需要時間來驗證,等來的是未來,還是更深的黑夜。
- 核心观点:Cosmos生态陷入价值毁灭与信任危机。
- 关键要素:
- ATOM较峰值跌90%,OSMO等代币普遍缩水80%+。
- 空投投机引发“炒作-抛售”恶性循环,消耗生态资金。
- 多链架构致价值分流,高通胀模型稀释币价。
- 市场影响:多链生态面临机构资金边缘化风险。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