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結抽象技術簡介
Web3 和Web2 應用程式的一大區別在於程式使用的簡易性。大多數用戶不了解Web2 應用程式背後複雜的運作機制。例如,用戶發郵件時,只要簡單輸入內容後點選發送即可。系統會隨即處理伺服器間的通訊、資料加密以及垃圾郵件等運作,使用者全程無參與。同樣,使用UberEats 叫外送時,背後也涉及餐廳食譜梳理、支付通道以及配送追蹤等十分流暢卻複雜的流程。支付系統、訊息收發服務和其他等應用程式均如此。所有這些背後的複雜技術都被抽象化處理,使用者無法感知。
不僅如此,應用程式還在此基礎之上增加了自動化的流程。奈飛(Netflix)不只把底層的技術抽象化處理,還可以自動播放劇集下一集,觀眾連按鈕都不用點了。這些功能都是為了盡可能延長使用者的使用時間,介面如果拖後腿,相當於把使用者拱手於人。
Web2 應用程式已經籠絡了數十億規模的用戶。 Web3 的應用程式想要發展得好,必須比前者更容易使用。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Web3 好像只有像王昱珩(網友戲稱水哥)這樣高智商的人才能用一樣。對於一般的使用者來說,選擇Web3 應用程式十分困難,使用步驟更加複雜。用戶面前擺放著數不清地區塊鏈、跨鏈橋以及其他連接各個鏈的基礎設施。各種錢包、保護助記詞等管理起來更是複雜至極。想要打造出搭載下一代消費者應用程式的平台,就要改變以上提到的種種現狀。
鏈結抽象技術
帳戶抽象技術受到關注有很多原因。它為簡化Web3 使用者體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像是通行金鑰(Passkey)、帳戶恢復以及Gas 費抽象化這些功能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改進對象。但相較於整體的使用者體驗來說,這些改進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最困難的挑戰在於使用者不僅要面對帳戶問題,還要在琳瑯滿目的Rollup、L1、跨鏈橋和dApp 中做出選擇,才能執行操作。碎片化的現況讓使用者使用應用的環境過於複雜且混亂。區塊鏈抽象技術解決了這些問題,用戶體驗在最大範圍內得到解決。目的在於設想出一個理想的互動狀態,讓使用者使用Web3 的體驗就像Web2 一樣,不需要理解背後的區塊鏈或跨鏈橋的技術。
在理想環境裡,Web3 應用程式的使用體驗就應該像發一封郵件、點一個外帶那麼簡單。用戶不需要知道處理交易的區塊鏈具體是哪一個,也不用自己去選擇正確的跨鏈橋,更不需要管理多個錢包,並記下各種助記詞。上述這些流程都應該放在後台,確保使用的順暢即可。如此一來,使用者就不用受到底層技術細節的困擾,可以專注於想做的活動。
為此,各大專案方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法。 CAKE 框架、Near 協定、Particle 網路把這個問題分成了多個Layer,每個Layer 上只能解決一個問題。幾乎沒有任何項目能打穿全部Layer,只能專注在一個Layer 上。問題總結起來包括帳戶統籌問題、路由問題、求解器問題以及橋接器的選擇等。
Frontier 團隊開發了CAKE 框架——這是一個三層架構,系統性地解決了上述各類問題。

權限層:此層負責管理帳戶和權限。包括智慧合約錢包和代理服務,其目的是抽象化用戶的交互,在使用便利性和用戶控制之間保持平衡。
求解層:這一層主要著重於求解器市場以及競爭。根據使用者有關速度、成本和效率的偏好,找出最優解決方案,從而解決路由問題。求解器市場在競爭中不斷優化,努力找出最佳的交易旅程。這些技術把整個決策過程自動化處理,減少了使用者做決定時的認知負擔,提升了整體的使用者體驗。
結算層:最後一層主要解決結算交互作用。此層利用跨鏈橋、預言機以及其他跨鏈解決方案,保證準確、有效地完成各種交易。這一層抽象化的物件是跨鏈互動的複雜度。
我們會在下述內容裡具體比較不同的解決方案。 ZetaChain 解決了不只一個問題。
從宏觀角度來看,ZetaChain 是基於Cosmos SDK 的第一層區塊鏈(L1),使用 CometBFT 作為共識機制。 ZetaChain 上可以部署全鏈智慧合約,讓應用程式實現統一的使用體驗。這是其核心價值主張。開發者只要部署單一合約,ZetaChain 就會安排好跨鏈的互動。在接下來的幾個章節裡,我們將介紹ZetaChain 的運作原理,進一步理解其機制。隨後,我們將介紹2.0 版本的改進,重點介紹新的功能和最佳化內容。
ZetaChain 架構

ZetaChain 的組成部分及功能:
通用EVM:改良版以太坊虛擬機器(EVM)可用於建置全鏈應用程式。
通訊機制:
全鏈:一種互通性層,開發者可以建立全鏈App,可從所連接的鏈中呼叫。
連接器API:點對點跨鏈訊息傳輸,支援任意資料和價值的轉移。
ZRC-20 :全鏈同質化代幣的標準。可以將原生Gas 和所支援的ERC-20 代幣從所連接的各個鏈中發送到全鏈應用上,作為ZRC-20 代幣使用。 ZRC-20 代幣可以提回到所連接的鏈上。
TSS 簽署者:擔有更多職責的驗證者,包括簽署和監控出鏈交易。
TSS 地址:用於存入代幣和發起跨鏈互動的特定地址。
ZetaChain 和Near 協定、Lit 一樣使用門限簽章。門限簽章機制(TSS)是一種密碼學手段,多名參與者共同產生一個簽章。參與者數量達到最小門限(例如, 5 人中有3 人)時才能產生一個有效簽名,每個參與者持有部分私鑰。把私鑰分散給多個參與者,能夠增強安全性,防止單點故障的同時保障容錯性。
觀察者-簽署者驗證者在ZetaChain 上運行兩款軟體:
ZetaChain 節點:區塊鏈節點,處理跨鏈交易、管理ZRC-20 的鑄造和全鏈App 的呼叫等。
ZetaChain 用戶端:觀察者-簽署者所執行的鏈下程序,用於監控所連接的區塊鏈上的交易,代表ZetaChain 簽署並廣播連接鏈上的各個交易。
這些TSS 簽署者持續監控所有所支援的各個鏈上的存幣地址,保證交易成功時能夠將訊息傳遞出去,出發ZetaChain 上的活動。他們還負責對出鏈交易進行簽名,將其發送到其它鏈上處理。
這樣一來,部署在通用EVM 上的合約能夠向ZetaChain 外部發展。這些合約也能從所連接的鏈中呼叫。
入鏈通信:
使用者可以在任何一個外部鏈上與建立在ZetaChain 上的 dApp 互動。 TSS 觀察者監控原生Gas 代幣的特殊存款地址,以及一個用於ERC-20 資產的ERC-20 託管合約。在該存幣地址或ERC-20 託管合約發出的交易中嵌入了函數呼叫資訊。 TSS 觀察者驗證這些資訊並將其傳送到系統合約,後者會呼叫對應合約中的OnCrossChainCall 函數來執行它。
出鏈通信:
ZetaChain 上的合約可以使用連接器API 向連接的鏈發起呼叫。合約呼叫連接器合約時,提供鏈ID、合約位址和訊息等資訊。 ZetaChain 隨即進行處理,並將這些詳細的資訊傳送到目標鏈。目標鏈上的接收合約的「onZetaMessage」函數被呼叫。
這些機制確保了 ZetaChain 上的合約能夠有效地向其它鏈發起和回應請求,dApp 的開發者和使用者操作大幅簡化。
使用者僅在前端觸發ZetaChain 和其它鏈之間的出入鏈通訊。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前端交互,無需了解底層機制。
以上是ZetaChain 的基礎架構。以下來介紹一下最新版本ZetaChain 2.0 及其擴充功能。
ZetaChain 2.0
ZetaChain 2.0 是新版本,包含了許多新功能,完善了先前的使用者體驗。它支援更多的相容比特幣地址,替換了連接器API,全鏈能力得到了加強,還給用戶提供了全鏈帳戶,用戶體驗得到了簡化。
通用應用程式能直接呼叫連接鏈上的合約,全鏈應用成為可能。 App 如今可以處理涉及多種資產和多個跨鏈的複雜交易,用戶只需一步操作。例如,比特幣用戶可以觸發ZetaChain 合約,後者可以十分流暢地執行以太坊、BNB 和其他鏈上的合約。 」

通用應用程式
ZetaChain 2.0 最大的新增功能之一是通用應用程式。 ZetaChain 1.0 提供兩個獨立的功能:跨鏈訊息傳輸和全鏈應用程式。使用連接器API 在鏈間傳輸訊息時,使用者可以把ZetaChain 當作中繼器,在連接的鏈之間發送任意訊息。通用應用程式可以透過全鏈功能接受來自連接鏈的調用,從而管理連接鏈上的同質化代幣。
ZetaChain 2.0 將連接器API取代成了升級版全鏈功能,允許通用應用程式呼叫連接鏈上的合約。例如,使用者可以質押BTC,把LST 轉到BNB 上,交換LST,然後在Polygon 上借貸,整個流程只需要一次互動即可。應用程式突破全鏈,成為通用應用程序,能夠進行多步驟流程。
機制方面,網關(Gateway)將通訊模式轉變為中心—輻射模型,減少了成本和執行步驟。早期的連接器API 方法更多的是點對點的通信,步驟更多、成本也更高。網關作為使用者的入口,簡化了互動過程。
以下是更詳細的解釋:
擴充全鏈功能:通用程式可以透過ZetaChain 2.0 提取ZRC-20 代幣的同時,透過withdrawAndCall 函數呼叫連接鏈上的合約。也可以在不提取代幣的情況下調用連接鏈上的合約。
停用連接器API:舊版取消了為實現全鍊和跨鏈傳輸訊息的獨立API,新版本提供一套統一連貫的API,方便開發者建立通用應用程式。
網關合約:新版本引入網關合約,起到連接鏈上單一入口的作用,開發者可以由此與通用應用程式互動。在過去,開發者需要把原生Gas 資產轉到TSS 位址,再將ERC-20 資產轉移到託管合約上。在新的版本中,開發者只需和網關合約互動即可。
合約直接質押ZETA 代幣功能:智能合約可以直接在鏈上質押ZETA 代幣。通用應用程式的建置將更為簡便,實現去中心化的ZETA 代幣質押,無需依賴鏈下程序。
模組化程式碼結構:早期的版本把狀態的轉換和訊息的傳送邏輯捆綁在了一起,程式碼十分複雜。新版本將其分開開來,簡化了程式碼庫,易於開發者管理和維護。
全鏈帳戶
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管理跨鏈資產。新版本引入了withdrawAndCall 函數,用戶提取資產、調用合約時,只需要跨鏈進行一次交易即可。函數首先鎖定Gas 費,然後銷毀用戶帳戶中的指定代幣,隨即在目標鏈上執行後續操作。

ZetaChain 的withdrawAndCall 函數把多個步驟合併為一個,簡化了交易流程。首先,函數計算兩個鏈(ZetaChain 和交易鏈)所需的Gas 費,並轉移。然後安全地銷毀用戶帳戶中指定數量的代幣。 WithdrawalAndCall 事件被觸發,它會記錄擷取操作,並提供目標鏈上呼叫智能合約時所需的資料。最後,目標鏈上的後續具體操作會被執行。
整個流程步驟減少,無需來回切換網絡,跨鏈操作變得簡單輕鬆。下面舉個例子。某用戶在ZetaChain 上使用收益聚合器。他在取出代幣後,轉到了另一個鏈上,利用該鏈的智能合約執行了投資。亮點在於,從使用者角度來看,整個過程只會發生一次交易。
完整的BTC 體驗
ZetaChain 1.0 僅支援使用特定位址類型的交易,極為限制互動範圍。新版本拓展了相容性,囊括了更多類型的比特幣地址——P2P KH、P 2 SH、P 2 WSH 和P 2 TR。各種交易類型都變得更容易操作,更為使用者友善。此外,新版本引入Taproot(P 2 TR)並繼續支援基於SegWit 的地址(P 2 WPKH 和P 2 WSH)後,用戶的隱私會得到更好的保護,交易費更加低廉,交易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比特幣的交易類型

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更新:
地址處理
更強大的解碼功能:新版本的解碼能力更為強大,可以針對不同格式的比特幣位址(如P2P KH、P 2 SH、P 2 WSH 和P 2 TR)進行解碼。這些解碼功能十分重要,因為它需要識別每種位址類型、提取公鑰雜湊或腳本雜湊等關鍵元件,並進行全面驗證以確保準確性和安全性。
支援Taproot(P 2 TR):團隊還在處理JSON RPC 等相關問題。和ZetaChain 最開始支援的功能不同的是,這些位址類型具有像Schnorr 簽章和進階腳本等功能。為了支援Taproot,ZetaChain 創建新的地址類型,稱為 Address Taproot。這種地址遵循相同的結構和標準,能與先有的基礎架構融合,能確保和當前系統相容。
建立交易
ZetaChain 2.0 版本現在為每個比特幣地址類型設定了特定的腳本,保證交易符合P2P KH、P 2 SH、P 2 WSH 以及P 2 TR 等地址的特殊要求。這些腳本對於定義交易處理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像P 2 WSH 和P 2 TR 這樣的SegWit 位址,它們都有見證資料這樣的特殊要求。
交易解析
解析邏輯得到了改進,可以統一處理P2P KH、P 2 SH、P 2 WSH 和 P 2 TR 位址類型的特殊特徵。系統能正確辨識、提取和驗證每種位址類型所需的組件。
鏈相關的新增支援功能
ZetaChain 在通過了謹慎的治理流程,更新了軟體後,增加了多個新鏈,拓展了整體網路。每一條新鏈的整合過程都十分順利。目前,ZetaChain 團隊正在考慮增加Polygon、Base、Solana 以及IBC 等鏈。
每個鏈都有自己的簽名機制,新增這些鏈時的難度也不同。像以太坊這類EVM 鏈更容易增加,因為它們的簽章機制支援比較廣泛。其他的鏈會有些難度。像比較新的鏈,如Solana、NEAR 和TON 通常使用EdDSA(Ed 25519 曲線),不用ECDSA(scep 256 k 1 曲線)。這對TSS 模組來說是個難題,因為在GG 18 和G G20 中,ECDSA TSS 技術較為成熟,且經過了實際的檢驗。 EdDSA TSS 還不夠成熟。幸運的是,這些新鏈通常都有智慧合約功能,能高效支援 scep 256 k 1 操作。 ZetaChain 就可以使用相對較成熟的 ECDSA TSS 技術來連接這些鏈。
此外,ZetaChain 網路中的觀察者驗證者需要為所有所支援的鏈運行節點。這樣就可以驗證不同鏈傷的交易。
ZetaChain 目前使用跨鏈訊息協定(Cross-Chain Messaging Protocol)與ZetaClient TSS 和其他區塊鏈通訊。目前有提議引入IBC 模組來增強這些通信,拓展全鏈合約的覆蓋面,囊括Cosmos 生態圈裡的應用鏈。
其他動態
RPC:Zetachain 目前正在對Ethermint 模組進行分叉,從而拓展其功能並解決這些問題。 Ethermint 已更新到最新版本,支援最新的功能以及安全性。團隊還在處理JSON RPC 等相關問題。 Ethermint EVM 模組的客製化和RPC 相容性的增強能更有效地處理跨鏈交易和zEVM 合約互動。
限流機制:為了避免網路遭受不必要或惡意活動的影響,ZetaChain 採用了一個可以調節的限流機制。此機制能夠根據目前網路狀況和預設的規則動態調整交易速率。它管理交易流量,增強了網路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防範像垃圾交易或閃電貸攻擊等潛在威脅。這項新增功能不僅能避免網路的濫用,還能為使用者維持穩定性和安全性。
ZetaChain 上的一般應用
ZetaChain 2.0 允許外部鏈調用合約,也可以從外部鏈上調用合約。利用其開發的應用程序,從底層也具有類似的通用功能。應用程式開發的第一部分是創建一個包含函數呼叫細節的交易,發送到全鏈合約。 dApp 的前端負責這項操作。 TSS 觀察者發送該筆交易,並轉發到ZetaChain 上相應的合約。隨後,這些資訊被傳送到有把關功能的systemContract 上。該合約能夠保證只有已經獲得了授權的函數(如,OnCrossChainCall)才能出發下一步,進一步增強了安全性。目標合約裡的OnCrossChainCall 函數處理傳入的訊息,辨識、執行所需功能。
成功執行這一步驟之後,結果會被處理,隨後發至目標鏈上。用戶會直接在目標鏈上的錢包上收到最終結果。從使用者角度來說,這樣的互動過程只涉及在來源鏈上發起交易的行為,然後在目標鏈上接受結果而已。 ZetaChain 在幕後處理了所有複雜細節,包括創建交易、驗證、執行,整個跨鏈互動流程表面看起來十分簡易。使用者體驗到的是流暢、直接的流程,只需看到他們簽署確認的交易和最終結果,而ZetaChain 的基礎設施則有效率地管理了所有的中間步驟。
具體應用
原生Swap

開發者可以將應用程式的功能整合到ZetaChain 的通用合約中,從而開發出跨鏈Swap 應用。用戶先把原生Gas 或支援的ERC-20 資產轉到連接鏈上的網關合約,附帶通用合約的地址和訊息(包括目標代幣和收款方)。觀察—簽名—驗證者會監控並處理該比交易。同質化代幣模組會鑄造ZRC-20 代幣,映射用戶存入網關合約的代幣,然後系統合約調用通用合約的onCrossChainCall 函數。此函數接受ZRC-20 代幣、呼叫資訊(包含連接鏈的ID 和呼叫者地址)以及訊息。隨後,通用合約使一個可用的流動性池(預設Uniswap v2 池或任何其他去中心化交易所合約)把收到的ZRC-20 代幣轉換為目標代幣的ZRC-20 版本和目標鏈上的Gas 代幣的ZRC-20 版本。最後,合約調用ZRC-20 提現方法,銷毀ZRC-20 Gas 代幣(以支付目標鏈上的Gas 費用),並將目標代幣的ZRC-20 版本提現到目標鏈上,轉化為原生資產。
質押
智能合約可以質押ZETA 代幣,這簡化了ZetaChain 上開發流動性質押和在質押應用的流程。
在過去,質押類的應用需要鏈下的程序來監控用戶將ZETA 代幣存入智能合約,為用戶執行ZETA 的質押。這種鏈下方式埋下了中心化的種子,也使得開發者很難構建既具有靈活性又去中心化的質押協議。
加上了ZETA 代幣質押功能後,智能合約本身就可以接受用戶和其他合約的ZETA 代幣,使用鏈上的原生質押機制(如Cosmos SDK 的質押模組)來質押,還可以查看質押狀態、領取獎勵。
通用應用程式可以利用此功能接受來自連接鏈的代幣,提供ZETA 代幣並代表用戶質押,在連結鏈上透過質押轉移的代幣來獲得收益。
NFT 應用程式
ZetaChain 支援通用應用程式直接呼叫連接鏈上的智慧合約。開發者可以利用該功能開發更創新的NFT 應用。這種應用可以接收來自連結鏈的代幣和訊息、鑄造NFT,用戶也能在ZetaChain 和連接鏈之間來回轉移NFT。
ZetaChain 開啟的全新應用程式新篇章
DeFi 應用可以透過ZetaChain 的全鏈基礎設施在多條鏈上運營,突破了單一鏈的限制。 Web3 的一個關鍵優勢就在於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智能合約可以互動且建構在彼此之上。目前,合約的互動局限在單一鏈上。 ZetaChain 將這種可組合性拓展到了所有的鏈上,甚至包括沒有原生智能合約的鏈(例如比特幣和狗狗幣)。受益於全鏈抽象化,開發者會得到更多的應用場景, dApp 的創新有了堅固的基石。
全鏈財務管理
在多個區塊鏈上管理財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一個組織的資產分佈在不同的鏈上,在每個鏈上又有單獨的帳號時,管理會十分困難,處理不當還可能損失掉資產。財產得不到統一管理,財務負責人就必須處理多個帳戶,協調各個鏈上的利害關係人來簽名,人工追蹤各個網路上的資產。這種碎片化的管理方式加深了營運風險,財務人員無法有效率地管理、部署資產,能力受到限制。
組織可以利用ZetaChain 的基礎設施集中管理財務,同時保持區塊鏈資產去中心化的本質。最關鍵的創新點在於可編程的TSS 以及智能合約。
財務負責人只需要在ZetaChain 上部署單一智慧合約,自行編輯管理的邏輯即可。這個合約將用來做多個鏈上的所有財務操作的集中管理樞紐。初始設定時,利害關係人只需在ZetaChain 上提供一次金鑰,這大大簡化了審批流程。
設定完成後,ZetaChain 的智慧合約可以編排不同區塊鏈上的複雜的財務工作。資產只需要經過一次審批流程,就可以在ZetaChain 上轉移、分配或使用,完全不需要反覆地讓每個原生鏈的利害關係人來簽署。
這種方法不僅限於資產的傳輸。智能合約上還可以直接編程財務規則、支出限額和審批門檻等,這就保證了應用在所有的鏈上都是一致的。不僅如此,這種方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像是跨鏈資產再調整、優化收益等更複雜的財務管理策略也能實現了。由於需要分別管理多個鏈上的帳號,過去的技術無法無法實現上述功能。
全鏈投資組合管理
管理多鏈上的加密資產投資組合十分困難,用戶在不同的網路上調整資產、追蹤投資表現極為費力。 ZetaChain 打造的統一平台簡化了現狀,能實現全鏈投資組合管理。
一個全鏈智能合約可以起到中心控制塔的作用,服務所有類型的用戶加密資產。合約使用TSS 技術在不同的鏈上直接和帳戶互動。用戶可以在ZetaChain 智能合約上編程投資策略與規則。合約隨即使用TSS 在不同的區塊鏈上執行交易、移動財產和調整投資組合。
這樣的智能合約可以在多鏈上監測市場環境,自動調整投資組合,並且執行複雜的交易,無需人工幹預。 TSS 產生簽名,這可以在多鏈上安全地控制資產。
這種方式不僅實現了跨鏈操作的自動化,還能全景展現投資組合的表現。像跨鏈套利、多鏈挖礦這樣複雜的投資策略也成為可能,過去的技術是做不到的。
新的用戶很難完全掌握各個鏈的各種操作步驟。對收益有興趣的用戶會被這樣的功能吸引,越來越多的新用戶就會加入。 ZetaChain 對多鏈操作的複雜性進行了抽象化,讓更多普通的用戶能夠接觸到更高級的加密資產投資組合的管理。
原生資產交換
我們在前文中已經介紹了類似於ThorChain 這種資產交換的應用程序,用戶可以使用原生代幣來存入和接收資產。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這個過程好比在中心化交易所存取資金一樣簡單。存幣和提幣只是連接鏈上的簡單資產轉移,因此這種方式相比起基於訊息的這種昂貴的方式(需要調用合約,如驗證訊息等),成本要低得多。邏輯執行不再是跨鏈分段式的邏輯,而是全都集中在一個全鏈合約中。
跨鏈借貸
ZetaChain 2.0 可以增強跨鏈借貸功能,直接呼叫外部鏈上的函數。跨鏈借貸協議成為可能,它能夠接受來自任何鏈上的借出方的存入資金,無需用戶自己進行額外的操作。資金可以來自流動性池、流動性質押資產等等,所支持的鏈的範圍極廣。借入方則可以橫跨多個鏈來抵押資產,可選資產種類繁多,借貸生態十分靈活。 BTC 原生借貸市場十分限制。跨鏈借貸則為開發者帶來了新的機會、開闢了新的市場,能夠透過比特幣獲取收益,還可以用其他資產來借貸。 ZetaChain 比ThorChain 有更多的選擇,同種代幣的存取可以建立不同的應用程式架構。
跨鏈資產再質押
支持鏈上的資產可以給其他鏈再質押的安全性,有點類似Eigenlayer 的方式。使用者可以用各種資產(例如BTC、ETH 等)再質押,但在目標鏈或應用的某些特定條件下觸發罰沒機制。這種資金池式的安全模型讓不同的鍊和應用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再質押資產組合,提升了整體的安全性,整個生態圈也得到了更強的保護。

這種應用程式和Exocore 較為相似,ZetaChain 上的智慧合約編排各個關鍵的功能。這些合約充當各個模組,管理全面,例如AVS 註冊、質押委託追蹤、處理存提代幣,還能執行罰沒機制。
用戶在和系統互動時——無論是存入代幣質押還是將資產委託給他方——各類交易都會被相應的智能合約記錄。這保證了所有的使用者活動都能被記錄在ZetaChain 生態中,並且得到管理。
TSS 簽署者積極監控驗證者,保證其可靠性。如果驗證者有惡意行為,或用戶發起提幣行為,罰沒模組會在原生鏈上罰沒該筆質押款。
跨鏈清算
假設有個使用者想要在不同的鏈上用資產來借貸,他和現有的應用程式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難以有效地監控和管理資產的清算。只有持續不斷監控各個鏈上的資產、保證資產相關的執行足夠迅速,才能盡可能減少協議的損失。 ZetaChain 可以將資產鎖定在TSS 位址中,在來源鏈上利用自動做市商或去中心化交易所來清算資產。源鏈上的流動性通常比其他鏈上的包裝代幣更大。清算和跨鏈橋的時間會減少,而更大的原生流動性也帶來了更好的匯率。 TSS 觀察者會持續監控這些持倉,ZetaChain 上的通用應用程式則追蹤這些持倉的狀態。一旦資產價格達到清算價格,智慧合約就會觸發清算功能,由TSS 簽名人中繼交易,最後在原生鏈上清算。
比特幣賽道應用程式
ZetaChain 還可以實現像Ordinal 這樣的銘文市場、BRC 20 這類比特幣資產的交換和借貸等。這些應用不僅可以和ZetaChain 上的其他應用組合,還可以和支援鏈上的應用組合使用。 ZetaChain 支援的普通智能合約的應用,還配備了比特幣全鏈功能。
BTC 和ETH 資產之間的借貸可以使用TSS 位址。 ZetaChain 上的應用程式可以部署為擁有底層邏輯的通用程式。如果用戶像抵押BTC 來借入ETH,只需在原生鏈上存入BTC,再用錢包簽名即可。 BTC 會鎖定在TSS 位址中,等待後續操作(提取或清算)。 TSS 觀察者會記錄該交易,在ZetaChain 上鑄造ZRC-20 版本的ETH,隨後將代幣轉移到以太坊鏈並交換成ETH,最後直接轉入用戶帳戶。用戶只要用自己的錢包存入BTC,即可在ETH 錢包中收到ETH。完全可以當做中心化的交易所來用。其它像Ordinal 市場、交換App 的運作原理也如此簡單。
跨鏈編排
鏈抽象化技術解決了許多領域的問題,包括帳戶聚合、演算法解決、編排、結算以及清算等。以下我們來探討幾個解決編排問題的方法,並與ZetaChain 進行比較。
Agoric
Agoric是一個用 JavaScript 編寫的智慧合約平台,其開發使用了Cosmos SDK 工具包和Comet BFT 共識引擎,也使用了IBC 和Axelar 與其它Cosmos 鏈通訊。 Agoric 旨在吸引數百萬名JavaScript 開發者加入Web3 領域。 Agoric Orchestration API 抽象處理了跨鏈合約複雜的編排流程,簡化了開發流程。
Agoric 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功能是獨特的非同步模型(async/await model)。部署在Agoric 上的智慧合約可以使用該模型與其他鏈在多個模組上互動、等待回應或執行任務。 Agoric 發送到其它鏈上的消息包含諸如創建帳戶、函數呼叫等的指令以及所需的參數。目標鏈處理完這些指令,返回結果後,Agoric 智能合約會繼續執行其邏輯中規定的下一步操作。
Everclear(曾用名:Connext)
Everclear是一個跨鏈橋,前身為Connext ,能夠處理跨鏈工作流程和多個L2 的再質押。 Everclear 整合了Connext SDK,讓xApp 可以跨鏈發送被稱為xcall 的特殊訊息。源鍊和目標鏈上的Connext 合約以及一個適配器合約共同管理這些訊息,實現了跨鏈函數的呼叫。

xApp 利用Connext SDK 可以產生並傳送xcall 訊息,包含所有執行細節,如函數呼叫、資金、Gas 資訊和其他資料。這些訊息首先由來源鏈上的Connext 合約處理,然後轉發給目標鏈上對應的合約。適配器合約在目標鏈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收到這些訊息後會按需轉換資產,參照正確的參數執行指定的函數。 Connext 的系統支援巢狀的xCall,這種巢狀狀態類似鏈間的回調,主要作用是驗證狀態的變化,並執行非同步的後續操作。
Connext 因此就像跨鏈橋一樣有效,可以在多個鏈之間執行合約函數,支援複雜的跨鏈工作流程。這個工作原理和ZetaChain 相當有一些相似之處,函數的呼叫中繼到目標鏈後被執行。
xERC-20 和ZRC-20 代幣比較
ZetaChain 和Connext 各自開發了代幣標準,即ZRC-20 和xERC-20 ,來支援跨鏈應用程式。
ZRC-20 代幣是以太坊ERC-20 標準的擴展版本,專為ZetaChain 的跨鏈功能設計。 ZRC-20 代幣只有在對應的ERC-20 代幣存入ZetaChain 管理的TSS 地址後,才會在ZetaChain 上鑄造。每個鏈的ERC-20 代幣在ZetaChain 上的標記都是唯一的。舉例來說,來自以太坊的USDT 會顯示為來自以太坊鏈的ZRC-20 USDT,如果是來自幣安智能鏈,則會顯示成來自BSC 的ZRC-20 USDT。雖然這些代幣都是ERC-20 代幣,但ZetaChain 將它們定位為不同的資產,但仍然可以互換使用。
相反,xERC-20 代幣在不同的鏈上都維持其同質化的特徵。所有的xERC-20 USDT 代幣都被視為相同的代幣,不考慮其來源鍊是哪個。這有助於把流動性集中起來,避免了ZRC-20 代幣被稀釋的情況。同質化代幣的跨鏈管理更加高效,xERC-20 代幣可以由xcall 訊息發送,同時調用函數以並附帶其它交易的細節資訊。
Particle Network
Particle Network在專案初期的關注重點在錢包和帳戶抽象基礎設施上,當時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專案後來進一步拓展了技術棧,在Particle L1 上增加了鏈抽象的關鍵元件,如去中心化Bundler、Paymaster 和Keystore 等,來管理跨鏈帳戶。 Keystore 的想法源自於維塔利克·布特林(V 神)針對解決多鏈帳戶問題的概念。
Particle 的抽象技術堆疊包含三個面向:
通用帳戶:這些帳戶透過整合新的使用者操作結構、Keystore 和用於簽名驗證的梅克爾樹,升級了傳統的智慧合約帳戶。 Particle L1 的角色類似於智慧帳戶的中心化儲存庫,處理設定和金鑰相關數據,同時在梅克爾樹中儲存使用者私鑰的綁定資訊。用戶在發起交易時,透過梅克爾證明來驗證金鑰所有權。 Scroll、Keybase 和Stackr 也提出了類似的方法。我們將在統一帳戶管理部分詳細討論Keystore。
通用流動性: Bundler 節點網路執行使用者交易時所需的操作,例如代幣交換、與流動性提供者互動等。用戶可以跨鏈使用代幣,即使不持有這些鏈的代幣,也能輕鬆與新鏈互動。只需要一個簽名,用戶就能和多個區塊鏈互動。通用帳戶和Bundler 會管理交易、簽章和路由。

通用Gas 代幣:用戶發起交易時,操作介面會提示使用者選擇一個Gas 代幣。該代幣由Particle 的Paymaster 合約處理,支付給源鍊和目標鏈。其中一部分費用會轉換為Particle 的原生代幣$PARTI,存入Particle L1上。
這三種解決方案共同為開發者和使用者打造了十分強大的抽象體驗。用戶即使不用管理多個帳號或支付多比Gas 費用給目標鏈,也能夠進行跨鏈交易。以上方式都是為了讓使用者體驗更加流暢。
NEAR

NEAR 的目標是提供無跨鏈橋的跨鏈體驗,可謂獨樹一格。它的方式是引入鏈簽章、多鏈中繼器和多鏈Gas Station 以及去中心化的前端。
帳戶聚合能簡化使用者體驗,只需要使用一個帳號就可以在任何區塊鏈上簽署交易。 NEAR 開發了一種稱為「 Chain Signatures 」的多方計算(MPC) 協議,利用了該協議和Eigenlayer 的驗證者。協定可以再外部鏈上產生、管理帳戶,無需額外的金鑰或位址。這些地址來自現成的NEAR 帳戶。我們會在統一帳戶部分具體討論相關工作原理。
NEAR 和Particle Network 比較相似,其多鏈Gas Station 和中繼器能夠對外鏈的Gas 費用進行抽象處理,簡化使用者的體驗。使用者只需要在dApp 的前端交互,後台會處理包括編排、簽章、Gas 支付、中繼等一系列操作。
NEAR 最大的特點在於能夠跨鏈轉移資產的所有權,而不實際轉移資產。這個流程的第一步是使用MPC 網路在其他鏈上建立一個和使用者NEAR 帳戶關聯的帳戶。資產不會被打包或轉移。這些帳戶的所有權金鑰會轉換為NEAR 上的NFT。使用者可以在NEAR 上交易這些NFT,這就能夠在不轉移資產本身的前提下,轉移其所有權。
NEAR 的高吞吐量能力讓原生資產的交換不在話下,因為只有控制金鑰被交換,資產並未轉移。
Neutron
Neutron使用了CosmosSDK 搭建而成,重點解決跨鏈交易,透過關鍵組件實現無縫體驗。跨鏈帳戶(ICA)管理遠端Cosmos 鏈上的帳戶,使其能夠持有資產並執行交易。封包轉送中間件(PFM)在鏈之間轉送IBC 封包,簡化了跨鏈的通訊。 IBC Hook 允許智慧合約在接收到IBC 封包時執行自訂邏輯。
當使用者使用Neutron 進行跨鏈交易時,跨鏈交易(ICTX)模組起到中央協調者的作用。 Neutron 上的智慧合約向ICTX 模組發送請求,指定目標鏈、跨鏈帳戶和要執行的操作。然後,ICTX 會建立一個包含交易資訊的IBC 資料包,並透過中繼器將其傳送到目標鏈。遠端鏈處理交易,並發回確認訊息。利用跨鏈橋發送函數呼叫的方法與Connext 和ZetaChain 類似。
與ZetaChain 的比較

大部分的跨鏈編排方案都涉及跨鏈橋的使用,需要將資產連同對應的函數呼叫資訊以及參數一同轉移。這些資產和指示在目標鏈上展開,由合約執行。 ZetaChain 2.0 也使用這種方式,TSS 簽署者和觀察者中繼相關數據,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ZetaChain 允許dApp 的開發者創建智慧合約,利用TSS 在多個鏈上管理資產。 TSS 是可編程的,透過dApp 的邏輯來實現。開發者可以為跨鏈資產管理和跨鏈自動交易定義複雜的規則。這種方式為全新的應用程式和協定帶來了可能性。
ZetaChain 讓開發者在單一鏈上建立統一的狀態和邏輯,改善了跨鏈應用。這和傳統的跨鏈橋有本質上的不同,後者在多鏈上的操作是碎片化的。
應用程式可以利用ZetaChain 把狀態和邏輯維持在一個地方,實現同步且精細的執行。跨鏈橋點對點的通訊系統依賴各種碎片化狀態中的非同步、事件驅動的流程,ZetaChain 的解決方案大大改善了這樣的境況。
統一性能帶來極大的好處。它降低了跨鏈應用的複雜程度。舉例來說,像Curve 這種自動做市商的執行會變得更加簡單。開發者無需在多條鏈上操作,只需要編寫一個智能合約即可,所有的邏輯都集中了起來。另外一個核心優勢是可靠性。碎片化系統中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在跨鏈交易的過程中帶來潛在故障點。交易有可能中途終止,資金被凍結。 ZetaChain 消除了這些風險。交易只可能存在兩種情況,成功或失敗。交易失敗時,資金會回到原始狀態。
如果交易需要回滾,通常在主鏈上可以迅速、輕鬆地完成。這是因為大部分狀態和邏輯都集中在了一起。如果外部呼叫流程複雜,面臨失敗,應用程式可以採用非同步回滾的方式。這對某些特定環境下的操作至關重要,例如代幣交換中控制滑點的範圍。在ZetaChain 上,如果滑點超出允許範圍,並提供了回滾的回呼函數,則整個交易會回滾。這就保護了使用者免受執行過程中市場條件變化所帶來的意外損失。
統一帳戶管理
區塊空間在過去是稀缺資源,但現在由於替代方案L1、以太坊上的Rollup 以及應用鏈的出現,區塊空間變得足夠。應用程式現在分佈在各個層上,為用戶提供了許多選擇。有些帳戶管理解決方案,如Magicspend 和Keystore Rollup,直接解決了這些問題。想要深入探討這些內容,一篇報告的長度不足以說明一切。因此,我們將重點介紹Near、Particle 和ZetaChain 等統一解決方案以及它們的差異。
Particle Network
Particle Network 開發了 BTC Connect,讓比特幣用戶體驗帳戶抽象化的好處。雖然並沒有在比特幣區塊鏈L1 上直接實現帳戶抽象,但透過L2 實現。這些比特別L2 的解決方案使用了Particle 的帳戶抽象基礎設施的組建,例如Bundler 和Paymaster 等,用戶可以享受無Gas 費的交易,還能恢復帳號,使用Passkey 功能等。
BTC Connect 已接入UniSat、OKX 和Bitget 等比特幣錢包提供商。當使用者和某個應用程式互動時,可以透過個人錢包連結BTC Connect。隨後,比特幣L2 上會自動產生一個智慧帳戶。用戶可以選擇在比特幣L1 上和dApp 交互,也可以把BTC 橋接到L2 上,使用AA 錢包。 BTC Connect 抽象化了整個流程,使用者體驗十分友善、流暢。
Near

NEAR 讓用戶只需一個帳戶即可在任何區塊鏈上交易簽名。 NEAR 的帳戶模式融合了帳戶抽象技術。帳戶的名稱十分易讀,並且給不同的應用程式配置了不同的密鑰,解鎖相應的特定存取權限。 NEAR 透過「鏈簽名」(Chain Signatures)技術擴展了這個模型,不僅支援多鏈交互,還能讓NEAR 帳戶在其他鏈上建立和管理遠端帳戶,用戶無需分別單獨管理這些帳戶。
該流程使用了NEAR 驗證者支援運行的TSS 協定。這是一個創新的協議,驗證者可以在不更改公鑰或密鑰份額的情況下加入或退出網絡,使得TSS 在簽名過程中保持穩定性和可靠性,無需頻繁的調整。
使用者可以在每個鏈上建立新帳戶,TSS 網路起到簽署者的作用,使用者不需要維護這些帳號的私鑰。 TSS 網路可以透過NearID 為同一個鏈派生多個帳戶,進一步加強安全性和易用性。使用者最終體驗到的流程十分簡-只要一個NEAR 帳號就能管理所有連結鏈,並利用TSS 來簽章。用戶享受了帳戶抽象技術的全部優勢。
NEAR 和ZetaChain 在帳戶管理上有一個關鍵差異。 NEAR 在互動過程中對自身網路的依賴性極高。使用者必須使用NEAR 帳戶作為所有互動的起點,才能在其他鏈上建立帳戶或簽署交易。其他鏈上的帳戶都來自Near 帳戶,由MPC 網路管理。相較之下,使用者在使用ZetaChain 時,可以保留在其他鏈上的已有帳戶,維持過去完整的控制權。使用者可以在任何來源鏈上發起交互,就算沒有ZetaChain 的帳戶,也能使用開發和部署在ZetaChain 上的通用應用程式。這樣一來,用戶就不需要建立多個帳戶,只要繼續使用其他鏈上原來的帳戶即可。還有一點十分重要,那就是用戶仍持有個人私鑰,因此保留了對帳戶的完全控制權。
兩個協議解決方案各有利弊。 NEAR 的方式是把用戶鎖定在一個帳戶中,讓該帳戶成為和所有其它鏈交互的入口,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帳戶管理。 ZetaChain 則讓使用者有更多的控制權,增強了管理帳戶的彈性,使用者可以在任何鏈上互動。至於哪個協議在未來會佔優勢,最終取決於用戶的個人偏好——NEAR 一體化的帳戶方案,還是ZetaChain 靈活的「個人自備」帳戶方案。
比特幣再質押
比特幣是規模最大且最安全的數位資產,這主要歸功於其PoW 機制。但受到可程式性的限制,比特幣只能用在基本的交易上,用例極受限制。我們在前面討論了ZetaChain 基礎設施是如何支援再質押和全鏈質押功能的,包括對比特幣的支援。 ZetaChain 也為比特幣資產提供其它的全鏈應用,如借貸、原生代幣交換以及Ordinal 市場。任何由智能合約驅動的應用程式都能透過ZetaChain 部署在比特幣生態圈中。
再質押應用為將比特幣的安全性擴展到其他應用和PoS 鏈提供了可能性。我們將在下一部分探討、比較一些其他將比特幣安全性擴展到各種應用的方案。我們也將比較ZetaChain 作為平台與比特幣L2 的差異。

Babylon Chain
Babylon 是一個使用了Cosmos 技術,特別是CometBFT 引擎開發的區塊鏈,透過質押比特幣增強POS 鏈的安全性。想要質押比特幣,就必須鎖定代幣,讓驗證者來管理。比特幣鏈不像以太幣可以直接質押代幣。一般來說,BTC 需要被鎖定在多重簽名或門限簽名(TSS) 帳戶中,才能質押。然而,Babylon 使用了一種無需信任的方法。它使用比特幣腳本將BTC 鎖定一段時間,在此期間,用戶可以解鎖和取消質押BTC。罰沒則是透過可提取的一次性簽章(Extractable One-Time Signatures,EOTS)來執行。
組件
可提取的一次性簽名(EOTS)
限制條款
時間戳
限制條款(Covenant)
限制條款把BTC 鎖在一個Vault 中,只有滿足了特定條件後才會被釋放。鎖幣使用的腳本操作碼(Scripting Op-Code)可以是OP_CHECKTEMPLATEVERIFY ( OP_CTV )。比特幣PoW 機制的安全性能保證達到這些條件之前BTC 一直是安全的。
EOTS:
驗證者使用EOTS 給PoS 鏈的區塊簽章。這些簽名是一次性的。如果一個驗證者在同一個高度簽了兩個區塊,出現衝突,EOTS 就會暴露該驗證者的私鑰,協議就可以削減其質押的BTC。這懲罰了不誠實的行為,也鼓勵了誠實的驗證行為。
時間戳:
時間戳記可以產生不可竄改的資料和交易記錄,預防對PoS 鏈的長程攻擊。它能同步比特幣和PoS 鏈,確保資料的完整性,並加快質押BTC 的解鎖。時間戳縮短了代幣鎖定的時間,用戶能夠快速提取資產,同時避免長程攻擊。
Babylon 使用這些組件,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無信任的再質押服務。
Stroom Network
用戶可以透過Stroom network質押比特幣,並取得原生BTC 收益,無需鎖定資金。用戶還能取得流動性質押代筆,用於以太坊的DeFi 協議,增加投資收益。核心理念是在閃電網路上使用比特幣來提供流動性,並將產生的費用分發給用戶、DAO 和節點營運商。
Stroom 跨鏈橋:此跨鏈橋連接比特幣和基於EVM 的區塊鏈。用戶將BTC 存入Stroom DAO 的金庫之後,會在以太坊上收到st BTC 或bst BTC。這些包裝的代幣可以用在以太坊的DeFi 協議,讓用戶賺取額外的收益。
Stroom 支援的閃電網路節點:這些節點使用用戶的比特幣存款來管理閃電網路的支付通道。節點無法直接存取BTC,通道狀態的變更需要驗證節點的確認。通道管理由一個聯邦控制的多簽名設置和 Schnorr 簽名來保障。驗證節點還具有「哨塔」的作用,監督閃電網路節點的各種活動。
Stroom 驗證節點這些節點使用FROST 演算法實作Schonorr 閘限簽名,來確認操作,確保協定的安全性。它們各自獨立驗證事件,確保去中心化的特徵和安全性。它們還儲存通道狀態、撤銷金鑰,方便在需要時更新閃電網路狀態。作為由DAO 管理的哨塔,節點透過整合的比特幣全節點來監控閃電網路的通道。
tBTC
tBTC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跨鏈橋協議,讓BTC 能在以太坊上使用。使用者可以把BTC 鎖在由Threshold Network 控制的帳戶中,從而鑄造tBTC。這是一種ERC-20 代幣,能用在以太坊的DeFi 生態圈,為比特幣用戶帶來更多使用情境。
跨鏈橋在每個週期隨機選擇操作員,並保障了安全性。為了保障比特幣存款的安全,tBTC 需要大多數操作員(通常是 100 個閘限-ESDSA 支援的錢包中的51 個)的一致同意。這取代了中心化的中介,保障了一個去中心化、加密的系統。
當用戶要存入比特幣時,需要使用pay-to-script-hash,(P 2 SH)或pay-to-witness-script-hash(P 2 WSH)的方式轉到其中一個錢包。交易裡包含了用戶的以太坊地址。操作員驗證交易,並在以太坊上鑄造tBTC,把比特幣轉換為以太坊相容的代幣。
想要把tBTC 兌換回BTC,用戶需要提供一個比特幣地址。系統會扣除用戶tBTC 的餘額,然後在提供的錢包地址釋放相同的比特幣數量。
在tBTC 跨鏈橋上開發的產品包括:
Mezo: Mezo 透過tBTC 創造了一個經濟層。它是透過質押Mezo 和tBTC 保證安全性的PoS 網絡,用戶可以用於BTC DeFi 的投資以及其他用例。
Acre: Acre 提供了一個BTC 存入和取出的比特幣質押流程。用戶存入BTC 並獲得stBTC,代表了在Acre vault 中對BTC 的部分所有權。用戶可以持有BTC 的同時,持有stBTC 保證流動性。 Acre 將用戶的BTC 質押到各種L2 網路中,來提供經濟安全性,驗證者可以獲得L2 的代幣或BTC 的獎勵。用戶可以在Acre 上贖回自己的stBTC 後獲得獎勵,也可以轉回BTC。
雖然這些方式都可以再質押,但僅限於再質押的目的。在ZetaChain 上,用戶不僅可以再質押,還可以和應用程式結合起來,例如借貸、代幣交換等,而這樣的操作可以在一個環境中即時同步,從而提高了資本的效率。應用程式還能接觸到生態圈內其他應用程式的用戶群。
和比特幣L2 的比較
比特幣L2 網路使用MPC 跨鏈橋和包裝資產,增加了比特幣的用例。 ZetaChain 則使用TSS 來管理比特幣網路上的地址,在自己的鏈上映射ZRC-20 代幣。與比特幣側鏈的MPC 技術相比,TSS 更去中心化,這是因為範圍更廣、分佈更為去中心化的TSS 集合具有更高的拜占庭容錯性。
不僅如此,ZetaChain 的TSS 技術支援全鏈應用程序,可以和其他鏈上的合約組合。也就是說,ZetaChain 上的比特幣應用能無縫且不同鏈上的多個合約互動。比特幣的L2 解決方案只能在自身的平台內實現可組合性。
雖然BitVM 和CatVM 跨鏈橋能在理論上去信任或讓信仁最小化,但目前還無法真正實現。
展望使用者體驗和ZetaChain 角色的未來
ZetaChain 這樣的基礎設施將在未來大幅推進區塊鏈上的用戶體體驗。以下我們來展望ZetaChain 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各個角色:
無縫互動:使用者體驗的目前的發展方向是無縫和直覺的特點。使用者無法具體感知複雜的底層技術。 ZetaChain 的鏈抽象技術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區塊鏈上的互動能像Web2 應用那樣簡易。
統一的使用者介面:從根本上賦予跨鏈互動能力之後,應用程式可以給使用者統一的互動介面,在單一的平台上管理多個鏈上的資產、執行交易和其他鏈互動等。這就大大提升了使用者的整體體驗。
應用生態系的拓展: ZetaChain 支援更為複雜的跨鏈功能,應用生態係也會因此而進一步豐富、發展。這些系統提供的服務融合度更高、可操作性更強,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工具和功能。
成為主流的技術:使用者體驗的簡化是推動區塊鏈技術走向主流人群的關鍵。 ZetaChain 避免了為用戶降低了複雜的技術門檻,大大加強了應用程式的可用性,在把不懂技術的用戶引入區塊鏈世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創新用例:在多個區塊鏈上執行複雜的操作變為可能,更多的創新用例也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開發者如今可以利用這些工具,創造出過去無法實現的應用程序,進一步推進該領域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