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整理& 編譯:深潮 TechFlow
來賓: Vitalik Buterin ,Ethereum 創辦人; Christopher Goes ,Anoma 聯創
主持人: Michael Ippolito
播客源: Bell Curve
原文標題:EthCC Campside Chat: Protocols, Ecosystems, Community & Tokens | Vitalik Buterin & Christopher Goes
播出日期: 2024 年 7 月 17 日
重點總結
在這個特別節目中,Vitalik Buterin 和Christopher Goes 在EthCC 2024 期間的意向討論會議上加入了我們的現場直播!本次營邊談話的主要亮點包括:Vitalik 對加密貨幣迄今為止旅程的反思,以及他對以太坊誕生、分割區塊鏈組件以及與中心化協議競爭的見解。訪談最後對社會共識進行了思考,以及從過去的失敗中學習以更好地駕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對過去15 年加密貨幣的反思
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的觀點
Michael 提問到,加密貨幣實驗已經進行了 15 年,自比特幣誕生以來,以太坊已經有 10 年的歷史。他請Vitalik 回顧以太坊的設計哲學,並分享哪些方面的發展符合預期,哪些方面出乎意料。
初期設計理念: Vitalik回顧了以太坊的起源,他最初在一些被稱為「比特幣 2.0 協議」的專案(如Covered Coins 和Mastercoin)工作時,提出了增加通用程式語言來增強功能性的想法。然而,這些項目的進展緩慢,促使他決定自己動手創建以太坊。
核心設計理念:以太坊的核心設計理念是引入通用程式語言,使其有別於其他協定。其他重要設計決策包括線性成長的貨幣供應、抗ASIC 的工作量證明演算法,以及礦工可以投票決定gas 限制等。
白皮書和應用場景: Vitalik提到,他在白皮書中列出了多個應用場景,如代幣發行、穩定資產、金融衍生品、去中心化文件儲存市場和參數化保險等。大部分應用場景都得到了嘗試,但去中心化儲存市場的發展令人失望。
意外之喜與教訓:NFT 的出現是個意外之喜,而技術上的一些錯誤如256 位元虛擬機器等則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Vitalik 也反思了低估開發時間的問題,認為如果能更好地預見開發時間,可能會簡化路線圖,專注於更簡單的權益證明和擴展性解決方案。
Christopher 的觀點
Michael 請Christopher 談談他在 IBC(跨鏈通訊協定)開發中的經驗,並分享他從Signal 創辦人Moxie Marlinspike 那裡學到的去中心化協議設計的教訓。
Moxie Marlinspike 的觀點: Moxie在一次演講中解釋了他選擇不將Signal 聯邦化的原因,因為這會減慢協議的迭代速度。他認為,Signal 需要快速迭代以與WhatsApp 和其他集中化訊息服務競爭,同時保持隱私和用戶主權的價值。
去中心化協議的挑戰: Christopher認為,去中心化協議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改變協議的社會共識變得更加複雜,需要與多個利害關係人溝通和協商,這會顯著減慢發展速度。
平衡快速迭代與去中心化: Christopher強調,在區塊鏈領域,需要在快速迭代和去中心化之間找到平衡,以便在確保去中心化的同時,能夠與Web 2 和傳統金融系統競爭。
我們如何與中心化協議競爭?
Michael 提問,作為去中心化協議的設計者和貢獻者,如何成功地與中心化協議競爭?中心化協議有速度和效率的優勢,而去中心化協議則面臨決策複雜性和執行速度的挑戰,去中心化如何成為一種「超級力量」的?
Vitalik 的觀點
去中心化協議的升級
Vitalik認為,儘管去中心化協議在升級和改進方面存在挑戰,但以太坊已經證明了其可行性。以太坊透過多客戶端架構和共識機制,成功地進行了多次協議升級。
多客戶端架構的優點:這種架構不僅避免了單一開發團隊的中心化問題,也增加了專業知識的多樣性,提升了開發效率和創新能力。
去中心化的好處
政治利益:多客戶端架構避免了單一團隊對協議的壟斷,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彈性。
專業知識的多樣性:多個開發團隊的存在使得專業知識庫更大,從而推動了更有效率的開發和創新。
Christopher 的觀點
多樣性和創新
Christopher強調,去中心化的最大優勢在於觀點和想法的多樣性,以及組織結構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使得去中心化協議能夠從不同角度進行創新和改進。
以太坊的成功:他稱讚以太坊成功完成了“合併”,這是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分散式系統升級之一,這證明了去中心化協議在複雜任務中的可行性。
不同項目的多樣性
Christopher 認為,不同的去中心化計畫應該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地複製現有的協議。例如,Anoma 計畫旨在提供不同於以太坊的研究視角和解決方案,以補充和完善現有的生態系統。
金融資產的挑戰
去中心化協議的緩慢變更:一旦區塊鏈上涉及金融資產,協議的變更變得非常困難,因為用戶不希望任何錯誤影響他們的資產安全。因此,去中心化協議需要非常謹慎地進行變更。
快速反應的例外:在遭遇攻擊或系統故障時,去中心化協定需要快速反應。這是少數需要快速行動的情況之一。
資本結構的探索
Christopher建議,應該探索新的資本結構,以避免快速啟動導致的後續變更困難的問題。許多專案在啟動後,由於涉及真實資產和去中心化運營,變更速度顯著放緩,這需要在設計階段進行充分考慮。
以太坊的路線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Michael 提問Vitalik,關於以太坊的未來發展。 Vitalik 在幾個月前發布了一篇部落格文章,提到以太坊已經從「 0 到 1 」的問題轉變為「 1 到 N」的問題。 Michael 希望Vitalik 能詳細解釋這篇部落格文章的內容,並討論以太坊未來的發展方向。
Vitalik 的觀點
複雜的升級過程
Vitalik強調,以太坊的「合併」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不僅在實施上複雜,在規範和生態系統適應方面也非常複雜。他指出,未來的升級將會相對簡單,因為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已經完成。
L2 生態系的成熟
以太坊的路線圖現在更傾向於L2(Layer 2)解決方案。 Vitalik 提到,使用者和開發者已經逐漸適應L2 環境,許多應用程式已經在L2 上運作。
Blob 資料結構:EIP-4844 所引入的Blob 資料結構,讓L2 可以更有效率地處理資料。這項改變使得未來的升級對L2 的影響更小,L2 可以繼續運作而無需重大修改。
未來的工作
Vitalik指出,未來的工作將更集中在幕後,變得更不具破壞性。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升級將變得更加漸進和不具破壞性,對應用的影響也會減少。
從L1 問題到應用層問題
Vitalik認為,未來的重點將逐漸從L1(Layer 1)問題轉向更接近應用層的問題。他認為,開發者現在擁有了足夠的工具來建立既用戶友好又符合賽博龐克精神的應用。
以太坊L1 的角色
Vitalik解釋了L1 在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方面的角色。他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路線圖:
最小化L1 路線圖:L1 作為結算層,主要職責是確保安全性和抗審查性,讓L2 提供快速確認服務。
更複雜的L1 路線圖:L1 提供更快的確認時間,從而減輕L2 的負擔,使得一些應用可以繼續在L1 上運行。
Vitalik提到,如果他能做出一些改變,他會選擇更簡單的權益證明版本,這可以節省大量開發時間。
他也強調了以太坊在應對51% 攻擊方面的獨特性。以太坊不僅依賴社會共識,還在協議層面上積極設計應對方案,以確保在發生攻擊時能夠自動恢復。
抗審查性
Vitalik強調了抗審查性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L2 決定審查用戶,用戶體驗可能會大幅下降。因此,他認為L1 提供更快的確認時間是有價值的,這可以確保在L2 審查的情況下,使用者體驗不會受到嚴重影響。
標準的作用
Michael 提問,隨著區塊鏈逐漸走向模組化世界,標準在其中的作用是什麼?
他提到在現實世界中,有「公地悲劇」的概念,即完全依賴自由市場可能導致資源的過度消耗。在區塊鏈領域,標準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發揮作用?
Christopher 的觀點
區分模組化
Christopher首先區分了協定中的模組化和網路中的模組化。他指出,協定中的模組化通常指的是建構抽象層,而網路中的模組化更傾向於在網路中添加許多中介節點。
資本結構的影響:他認為,網路中的模組化更多是由資本結構驅動的,而不是設計哲學。
協定設計中的模組化
在協議設計中,模組化非常重要,需要明確區分不同實體的角色。例如,在基於Rollup 的路線圖中,L1 鏈提供資料儲存、資料可用性和排序,而在Plasma 路線圖中,L1 鏈僅提供排序。
解耦與耦合: Christopher認為,協議設計者應該盡量解耦不同的角色,但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因為經濟和激勵因素而導致某些角色的耦合。
市場結構和協議
他認為,自由市場競爭對協議的好處在於,思想可以自由傳播、演化,有助於研究和進步。然而,去中心化的協議開發生態系統可能導致用戶難以理解和使用的複雜性。
集中化的優點:他指出,成功的消費軟體公司往往是大型的層級組織,這些組織能夠協調軟體開發和介面設計,提供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因此,他建議探索介於自由市場和集中化組織之間的資本結構,以提升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使用者體驗。
Vitalik 的觀點
保持以太坊的統一感
Vitalik強調,在進入L2 世界時,確保整個以太坊生態系統仍然感覺像是以太坊非常重要。他認為,使用者在不同應用程式間切換時不應感到困惑,例如不需要手動切換網路。
ERC-3737 標準:他提到,使用者應該能夠在瀏覽器錢包中輸入地址並點擊發送,而不需要考慮接收方所在的鏈。
標準的價值
Vitalik認為,標準的最大價值在於簡化使用者體驗,使用戶能夠輕鬆地在不同應用程式和網路之間操作。他也提到,一些實體需要有足夠的誘因來推動這些標準的實施。
以太坊基金會的角色:他認為,以太坊基金會可以在推動這些標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例如透過跨L2 基礎設施的協調。
激勵機制
Vitalik討論了透過改變ETH 發行規則來激勵Rollup 的想法。他認為,這種機制需要設計得非常謹慎,以避免政治化。
間接選擇機制:他提到,最好的技術通常是間接選擇機制,而不是直接選擇誰來獲得資金。這種機制可以減少政治化,增加公平性。
拆分區塊鏈
Michael 提問關於區塊鏈拆分的問題。他提到,通常我們透過數據可用性、執行和結算等角度來討論區塊鏈的拆分。
然而,他認為實際上我們是在分割區塊鏈的核心組件:資產、安全模型和社群。
Christopher 的觀點
比特幣的捆綁
Christopher首先回顧了比特幣的歷史。他指出,比特幣最初將資產、協議和社群捆綁在一起。早期的比特幣社群認為這些元素是緊密耦合的,很少有人嘗試將它們分開。
以太坊的解耦: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太幣等項目開始將這些元素解耦。例如,以太坊社群與ETH 資產之間存在關聯,但並不完全相同。社區中的人們可能並不持有大量ETH,但他們仍然是社區的一部分。
社區與資產的關係
Christopher認為,以太坊的價值更多來自於社區,而不僅僅是資產本身。他指出,即使是只關心美元價值的用戶,也需要考慮有多少人願意用美元購買以太幣。這種需求更多來自於社區對專案的支持和信任,而不僅僅是協議層面的使用。
資產的資本結構
他提出,解耦這些元素的一個好處是可以探索不同的資本結構。例如,資產A 可以每年將其供應量的50% 分配給資產B 的持有者,反之亦然。這種互相分配的機制可以增強不同資產之間的協作,減少重複工作。
治理的挑戰:然而,這種機制也面臨治理上的挑戰。例如,決定資產如何分配的問題很難透過抽象機制來解決,最終需要人們做出主觀判斷。
Vitalik 的觀點
以太坊社群的獨特性
Vitalik強調,以太坊社群的獨特性在於其多樣性和包容性。他指出,社群中的人們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技術和工具,但他們都認同以太坊的價值觀和目標。
標準的重要性:他認為,標準在維持社區一致性方面非常重要。例如,ERC-3737 標準可以簡化使用者在不同應用和網路之間的操作,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統一感。
激勵機制的設計
Vitalik討論了透過改變ETH 發行規則來激勵Rollup 的想法。他認為,這種機制需要設計得非常謹慎,以避免政治化。
間接選擇機制:他提到,最好的技術通常是間接選擇機制,而不是直接選擇誰來獲得資金。這種機制可以減少政治化,增加公平性。
加密貨幣的成功與失敗
Michael 提出一個最終問題:假設我們在 15 或 20 年後回顧加密貨幣的實驗,決定其成功與否的因素為何?什麼會讓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的時間投入,並為此感到自豪?反之,什麼又會讓我們失望?我們如何避免失望的結果?
Vitalik 的觀點
科技的實際應用
Vitalik 認為,最終決定加密貨幣成功與否的是技術的實際應用。如果加密貨幣能成為主流,或至少像Linux 一樣成為主流的可信賴替代品,那就算是成功。例如,以太坊帳戶可以替代社交帳戶登錄,或者加密貨幣成為金融系統的一部分,DAO 成為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替代品,去中心化社交媒體或預測市場等應用程式取得成功。
失敗的標誌
相反,如果加密貨幣領域被記住為一群逐漸減少的理想主義者不斷喊叫,或者是一群人互相交易數字猴子和名人照片,那將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結果。
高槓桿的工作
Vitalik 認為,目前的工作具有高槓桿效應。雖然某些無關緊要的應用程式(如數位猴子和名人照片交易)不受費用和用戶體驗的影響,但真正有價值的應用程式確實依賴合理的費用和用戶體驗。因此,改進這些方面可以促進實際有用的應用的普及。
使用者體驗的改進
他舉例說明了使用者體驗的改進對應用程式成功的重要性。例如,五年前在Augur 上的交易體驗非常糟糕,但現在在Polymarket 上的體驗已經大大改善。去中心化社群媒體的使用者體驗也有顯著提升,這些改進促進了這些應用的更廣泛採用。
Christopher 的觀點
自治與互通性
Christopher認為,加密技術的承諾與極限在於能夠平衡自主與互通性。在當今世界,大多數系統要求社區在自治和互通性之間做出選擇。例如,如果你想與美國金融系統互通,你必須使用 SWIFT 系統。然而,加密技術可以提供標準化協議,使社區能夠清晰地劃分哪些部分需要依賴他人,哪些部分可以自主運作。
低切換成本
如果協定能促進簡單的互通性,那麼切換成本就會很低。當你想改變社群的拓樸結構或依賴關係時,可以輕鬆實現。
社會影響
Christopher希望在 15 年後自己變得完全無關緊要。他認為,區塊鏈技術應該變得像資料庫技術一樣無聊,成為一種基礎設施,而不再是熱門話題。成功的標誌之一是區塊鏈技術變得如此普遍和無聊,以至於只有少數專業人士會關注。
現場問答
Nathan 提到Vitalik先前對社會共識的存在性危險的評論,並詢問是否有價值採取加速主義方法來處理空間中的經濟問題,以便我們能夠快速經歷所有的失敗模式,並在空間變得更大、更難以協調之前有機會修復它們。
Vitalik回答認為,這確實是個有趣的觀點。他提到,如果早期的Mt. Gox 崩潰沒有發生,人們可能不會認為去中心化交易所技術是重要的,可能會更加依賴中心化交易所,這可能會導致後來像FTX 這樣的事件更加嚴重。
他指出,威脅反應是一個非常混亂的系統,這種觀點很容易是正確的,但也很容易被壞人利用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即使這些行為並不正當。
Vitalik個人傾向於希望這些實驗發生在比以太坊規模更小的地方。他認為,我們需要一個經濟規模介於測試網和主網之間的實驗環境。例如,在一個L2 上進行實驗,其TVL 和DeFi 活動水平在數千萬到數億美元之間,而不是像以太坊那樣的規模。
他提到,L2 可以作為一個“加密無政府主義的經濟特區”,在這個環境中鼓勵人們進行瘋狂的實驗,並盡可能多地請求監管機構允許這些實驗。如果人們願意在這個環境中進行實驗,可以這樣做,否則可以留在常規世界中。
Vitalik認為,以太坊本身作為沙盒的風險已經變得太高,但L2 的規模感覺正好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