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島到互聯:全鏈應用層Skate如何實現DApp的全鏈部署
近日,全鏈應用層Skate 在其官方最新公告Skate 101 中介紹了實現無狀態應用(Stateless App)的基礎架構,旨在多鏈並行的當下,構建全鏈部署的Stateless apps,解決Web3應用碎片化和互通性低效率問題。這項創新技術透過獨特設計,實現了跨鏈應用的無縫連接,為未來跨鏈應用迸發全新可能性奠定了基礎。

以太坊的技術演進與生態擴展
自從以太坊引入智慧合約功能以來,已經催生了大量的創新去中心化應用(DApps)。隨著這些應用的廣泛採納,網路擁塞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了交易成本的急劇上升。為了應對這項挑戰,新的Layer 1 區塊鏈解決方案應運而生。而以太坊為了解決其擴展性問題,本身也在向以Rollup 為中心的路線轉型,這一戰略轉變極大地促進了Layer 2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然而,隨之而來的挑戰是,每條新興區塊鏈都需要部署全套的基礎Web3 應用,市面上的 DApp 已部署在多達30 條鏈上。
在過去的 2023 一年中,以太坊Layer 2 解決方案的數量激增,預計未來這一成長趨勢將更加迅猛。這種快速成長推動了互通性協議的發展,這些協議支援模組化的Roll up 服務模式,使得區塊鏈的部署時間縮短至僅需 5 分鐘。
我們正迅速步入一個存在數千條活躍區塊鏈的未來,這將徹底改變Web3 應用及其互動方式的格局。
互通性挑戰與應用碎片化問題
目前,EVM 生態系統中高達90% 的應用屬於在新鏈上部署的分叉版本,這種重複性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應用碎片化問題。儘管有眾多專業團隊致力於應用層面的開發,但「到處分叉」模式依然盛行。不同區塊鏈具有不同的區塊時間、最終確定性和共識機制,進一步增加了互通性協議的複雜性。
目前,應用普遍被設計為單一鏈上的單體應用,而互通性協定主要用於訊息傳遞和資產橋接。互通性協議正嘗試在去中心化和交易速度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以適應它們特定的用例需求。然而,大多數互通性協定在訊息最終性時間上仍存在顯著延遲(15 分鐘到 7 天不等),這也是目前Web3應用層面無法實現無縫互通性的主要原因。因此,現有的Web3 應用空間呈現出分散化和效率低的狀態。
將互通性延遲降至最低,而實現無縫的應用層互通性是業界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Skate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Skate 只是另一條區塊鏈嗎?另一個互通性協定?還是鏈抽象技術?
當然不是。 Skate 透過在應用程式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開創了一個新範式。
skate 跨鏈應用創新解決方案:滑向「無狀態應用」的世界
Skate 提出打造可跨鏈互聯的 Stateless Apps,讓任意DApp 透過單一狀態集(State) 在數千條鏈上同時運作方式,解鎖Web3應用的跨鏈互通性難題。任何non-EVM 以及EVM 新鏈都可以輕鬆連接到Skate,而用戶和開發者只需要與Skate 進行單獨交互,即可立即同時存取數千條鏈。
透過將Web3應用的結構分解為兩個基本組成部分:維持自身邏輯的核心合約(Kernel)和負責用戶交互的外圍合約(Periphery),核心部分處理應用的基本邏輯和狀態,而外圍部分處理用戶交互。 Skate 的願景是分離這兩個元件,透過單一的核心合約,應用程式可以在所有鏈上保持一個狀態。

每個區塊鏈將擁有一個 Skate 網關合約,這是應用核心與外圍互動的唯一方法。使用者透過意圖(Intents)與不同鏈上的應用交互,這些意圖由特殊的執行者(如白名單實體)快速預先確認,實現應用層面的互通性。
每當使用者產生輸出時,應用的核心會建立一個任務,並將其傳送到 Skate 鏈上的任務箱-即中心鏈,該鏈保存應用的狀態。這些任務將被賦予任務 ID 和呼叫數據,並透過 Skate 的預確認層 AVS 發送至使用者互動的鏈,該層由 Eigen Layer 提供安全保障。 Eigen Layer 提供了高度的經濟信任,允許 Skate 應用在數千條鏈上共享單一狀態。
Skate 的跨鏈互通性擴展
此外,Stateless app 將採用即插即用模型,使用任何互通性協議,如 Axelar 或 LayerZero,進行實際的最終性確認,並確保對預確認的風險控制。任務從任務箱的待定狀態轉變為預先確認狀態,隨後與任務相關的呼叫資料透過網關合約執行,以在應用的外圍元件中實現預期輸出。

這項變革性創新使得應用能夠在數千條鏈上以單一應用狀態上線,利用所有生態系統的網路效應。新的和即將到來的Layer 2 不再需要從頭開始建立所有必要的應用程式。 Skate 也正在為非 EVM 鏈(如 Solana、SUI、Aptos 和 Ton)開發閘道包裝器,使 EVM 應用能夠在 EVM 和非 EVM 鏈上共享應用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