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DeFi Cheetah
原文編譯:深潮TechFlow
本文旨在解釋Web3 的第一原則如何在Web3 與Web2 的不同商業模式中發揮作用。如果你是個builder 或來自Web3 VC,這對你會很有幫助。
成功的Web3 模式與Web2 模式有何不同?
i. 信任最小化的設定降低了Web3 使用者的切換成本和忠誠度,使得Web3 專案難以擴大使用者規模。
ii. 產業開源,產品同質化,網絡效應弱。
iii. 缺乏規模經濟:目前Dapp 用戶所承擔的成本並沒有隨著每個額外用戶的增加而減少很多。
許多Web3 專案試圖複製成功的Web2 商業模式,將供應商、經銷商和使用者聚集到一個平台上。這是為了向聚合理論致敬,大多數成功的Web2 企業都簡化了消費者市場,例如FB 和亞馬遜。
為什麼Web2 的聚合器如此成功?
a. 使用者黏性是對抗競爭的強大武器。
b. 強大的網路效應,降低用戶獲取成本。
c)規模經濟:使用者越多,每個人支付的費用就越少。
這在Web3 中並非如此。
對a 來說,隨著聚合商的發展,由於服務的可自訂性和品牌認知度更高,Web2 使用者的黏性更強。聚合商在經營業務時擁有更多數據來優化使用者體驗。用戶也發現對未知的新平台建立信任和信心是有風險的。
換句話說,在Web2 中,使用者必須相信聚合器透過對服務提供者進行良好的品質控制,提供卓越的服務發現和策展。因此,平台黏性強,"贏者全拿"現像明顯。
例如,在線購物沒有貨物交付的保證,因此大多數人選擇亞馬遜,因為它具有品質控制和評級系統,以確保賣家是合法的。加上亞馬遜的品牌,相對於未知平台上的賣家,違約風險要低得多。因此,更多消費者選擇在亞馬遜進行線上購物,而不是輕易轉向其他新平台。
但Web3 中的協定是由智慧合約作為信任最小化設定運行的,其中操作是透明的,由代碼中的某些規則預先確定,並由智慧合約自動化。因此,Web3 中的轉換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品牌認知度也弱得多。
例如,Uniswap 沒有從LP 費用中抽成。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監管問題,但這並不令人信服。更合理的解釋是Uniswap 團隊知道費用的變動可能會對其交易量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與其直接從訂單流量中獲利,Uniswap 更傾向於利用其先發優勢橫向擴張,透過推出面向意圖的架構Uniswap X,挑戰目前的流動性聚合器,如1inch 和CoWSwap。
除了大多數交易量不來自自然人之外,用戶信任新的Web3 平台的成本並不高,因為操作通過代碼對公眾開放,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知道新協議是否真的有效;相比之下,Web2聚合器隱藏了它們在背景的工作方式。一些Web2 服務供應商需要在託管中接管使用者的資產,要求使用者對其重新建立更多的信任,而在Web3 中,使用者以非託管的方式與聚合器互動。所有這些都降低了用戶的切換成本。
同時,Web3中巧妙策劃代幣激勵機制可以讓新進者超越市場龍頭。這也是大多數成功協定如何在Web3 中引導初始總鎖定價值(TVL)和用戶,並解決Web3 中的冷啟動問題的方法。在Blur 進行空投之前,Opensea 是NFT 市場的市場領導者。但眾所周知,Blur 的代幣激勵推翻了Opensea 的統治地位,迫使Opensea 對其降低的市場份額做出重大調整。對於新進者能夠超越市場領導者來說,這在Web2 中是前所未有的。
在Web3 中由於使用者忠誠度較低,聚合器與使用者的關係更為動態,因此協定更難以擴大使用者規模。競爭對手可以執行"吸血鬼攻擊"或降低費用以保持競爭力。
對於b,隨著Web2 聚合器中用戶群的成長,更多的服務提供者被吸引到它們,這反過來又吸引了更多的用戶,因為它們對用戶變得更有價值。因此,用戶獲取成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但Web3 的動態卻截然不同。
換句話說,Web2 聚合器在將更多服務供應商整合到其平台時可以為使用者創造更多價值。這種產品異質性使得聚合器能夠在市場上區別於其他競爭對手。
例如,隨著越來越多的小型物業業主加入Airbnb,更多的旅客會成為其會員,因為它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度假時的公寓/住宿選擇。當網路效應開始為用戶提供更多價值時,Airbnb 無需花費太多來獲取用戶。
相比之下,即使在Web3 聚合器中整合了更多服務供應商,網絡效應的飛輪也不會在Web3 中輕易啟動,因為Web3 的無需許可性質導致產品同質化:大多數供應端的dApps 都是開源的,對聚合器來說都是普遍可訪問的,它們為用戶提供的價值相似。
實際上,除非它們不斷創新並提供更先進的功能,市場領導者無法為用戶提供非常不同的產品套件,而新來者可以輕鬆複製它們。持續的開發和維護成本是Web3 聚合器的一種獲取成本形式。
對於跨鏈橋,它們需要在新的區塊鏈生態系統出現時不斷添加對新區塊鏈的支援。更不用說代幣激勵措施作為保留用戶的另一種成本形式。這些經常性的成本大大降低了Web3 聚合器能夠享受的網路效應。
Web2 中的使用者可以從規模經濟中受益,因為使用者越多,每個使用者平均要承擔的成本就越少。這是因為固定成本是一些聚合器支出的重要部分。 Netflix 是規模經濟的一個說明性例子。
在Netflix 上,即使擁有相同數量的點播影片內容,用戶越多,每個用戶就應該承擔的成本就越少,因為成本已經是固定的。因此,更多用戶降低了成本。再說一遍,在Web3 中並非如此。
儘管在Web3 中存在持續的研發和維護開銷,但無論如何,用戶仍然必須承擔獨立於規模經濟的巨大可變成本——去中心化成本,為區塊鏈狀態的共識支付驗證者費用。
EIP-4844 可以幫助降低DA 上的費用,但由於有限的區塊空間導致的擁堵費用與規模經濟無關,聚合器的主導地位和護城河被削弱。無論1inch 有多便宜,網絡壅塞時,用戶仍需支付較多費用。
有一個例外:L2。用戶越多,每個用戶應該承擔的費用就越少。
L2 費用通常包括一個固定成本和一個變動成本:(i)在以太坊上發布區塊的費用和(ii)運行排序器的費用。
讓我們以Optimism 為例:
假設以太坊上的Gas 價格為25 gwei, 1 ETH 為2 k 美元:
在主網部署OP Stack 的一次性成本=約1 $ETH
OP Stack 的固定成本,即使沒有執行任何交易,(ii):每天約0.5 $ETH
變動成本(DA),(i):每筆交易0.000075 $ETH
在EIP-4844 之後,假設(i)降低了10 倍,即每個Tx 約降低$ 0.015 +(ii)固定成本,用0.00001 $ETH(約$ 0.02)作為Tx 加價以覆蓋固定成本,需要每天進行50 k 筆交易來覆蓋(i)+(ii)成本(EIP-4844 之前每筆Tx 價格約為$ 0.17 ,之後為$ 0.03)
假設使用者和交易數量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使用者越多,交易越多,覆蓋L2 成本的Tx 加價就越低。但對於大多數Web3 聚合器來說,由於使用者數量增加,規模經濟無法輕鬆實現。
因此,透過應用第一原則將Web3 產業性質簡化為最簡單的維度,並從那裡進行推理,Web2 聚合器所享受的東西不能直接應用於Web3:使用者黏性、網絡效應或規模經濟。代幣激勵、信任最小化和無需許可是重塑Web3 商業模式的一些基本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