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Fox Tech CEO 康水躍,Fox Tech CTO 林彥熹
Layer 3 概念目前在區塊鏈社區備受關注,被許多人視為革命性的進步,因為開發者可以在區塊鏈平台之上創建各式各樣的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s) 。 Layer 3 是以太坊擴容生態系統的一項偉大工程創新。如果說Layer 2 的出現解決了通用型擴容問題,那麼Layer 3 的出現則解決了更加高速、更加低成本、定制化的擴容問題。
目前已經有不少建立在Layer 2 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那為什麼還需要在Layer 3 上建立DEX 呢?大多數建立在Layer 2 上的DEX 均採用AMM 模式,少數採用訂單簿模式的Layer 2 DEX,比如ZigZag,其交易成本比CEX 高出一截。不管是AMM 模式還是訂單簿模式,Layer 3 上DEX 的交易速度、成本都會有更好的用戶體驗。
Layer 3 完全可以建造出安全高效的DEX 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Layer 3 的DEX 可採用與Layer 1 Solidity 相比更強大的語言寫撮合引擎比如Rust;
Layer 3 能高度定制,簡化用戶交易步驟,不必在每次下單都調用錢包授權;
Layer 3 的TPS 相比Layer 2 再次提升100 倍數量級,成本再次降低1/100 數量級,支持Orderbook 模式;
Layer 3 與Layer 2 一樣,二者的的共識層均由Layer 1 擔當,安全性等級足夠高;
一級標題
圖片描述

一級標題
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分層結構
目前區塊鏈基礎設施主要分為Layer 0、Layer 1、Layer 2、Layer 3 四層。這些“Layer”到底指什麼呢?我們最熟悉的Layer 1 ,通常指的是區塊鏈的主網絡,無需通過中心化客戶端服務器即可通過每個節點P2P進行連接與交易,其中以太坊最為典型。每筆交易都會註冊為一個區塊並存儲在分佈式數據庫中。 Layer 1 是這4 個Layer 裡最早出現。為了實現資產跨鏈,出現了Omnichain 互操作協議,也就是Layer 0 ,其主要應用便是各式各樣的跨鏈橋。
經典的區塊鏈Trilemma“三難困境”是指在相同一個layer 裡的不同解決方案,在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安全性三個方面,難以同時高度滿足。典型案例是ETH 選擇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從而犧牲了可擴展性,而像許多後來的公鏈則是依賴去中心化程度較低的框架實現更高的TPS。正因為有“三難困境”的存在,之後隨著交易數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出現了交易延遲和費用飆升問題。為了解決網絡擁堵,開發者們提出了基於OP 或者ZK 的Layer 2 擴容方案。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如何運用零知識證明將DEX 接入到Layer 3
DEX 是很重要的一類Layer 3 應用。如果想在Layer 3 上建造一個名叫OX Exchange 的DEX,那麼實現這個目的最關鍵的技術是什麼?在Layer 3 部署這樣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零知識證明的使用最為關鍵。
從交互邏輯上來看,用戶在OX Exchange 當中的操作,會以調用智能合約的形式實現,也就是說每一次買入賣出訂單都會轉化為對合約函數的一次調用交易(transaction),而這樣的每一筆交易都會被提交到Layer 2 節點當中,並通過zkEVM 執行。
在具體的實現方面,在Layer 2 特定部署的智能合約會與Layer 3 的應用進行交互。而接收到來自Layer 3 的批量交易之後,Layer 2 的節點會進行zkrollup 的證明生成,包括拆分opcode 並生成電路,之後依據零知識證明算法證明執行的正確性。最終將生成的執行正確性證明提交到Layer 1 鏈上,通過鏈上合約的驗證,接受狀態更新。
一級標題
圖片描述

一級標題
如何通過數據可用性DA 來保障用戶資產安全
在所有Web 3.0 項目中,數據可用性(Data Available)都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包括中心化交易所CEX 在內的所有傳統應用通常都不會使用DA,因此用戶數據透明度極低零,而CEX 用戶的資產安全等級完全取決於交易所做惡與否。 Layer 3 DEX 由於採用專有的數據可用性(DA),所以在極大降低用戶手續費的同時,也保障了用戶交易數據、資產安全。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3: Layer 3 DEX 的數據可用性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