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DAOrayaki:Web3網絡效應分析框架
DAOrayaki
特邀专栏作者
2022-04-22 04:01
本文約8281字,閱讀全文需要約12分鐘
人們對Web3網絡將成為主流的互聯網模式有著強烈的共識,但對它如何實際產生網絡效應,好像誰也不是非常清楚。

原文作者:Epistemic Meditations

原文作者:Epistemic Meditations

原文標題:A Framework for Network Effects in Web3

“Web3”和“網絡效應”這兩個詞現在變得比“機器學習”或“人工智能”更經常被濫用。這些術語被緊跟熱點的推特大V拿去亂用,令人感到窒息和頭疼,久而久之,這兩個術語竟成為流行語,但關於其運行的本質卻被漠視。即使是在所謂的“加密原生”社區中,人們對Web3 網絡將成為主流的互聯網模式有著強烈的共識,但對它如何實際產生網絡效應,好像誰也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DAOrayaki 社區對Web3的文章進行梳理和編譯,還原Web3作為一種網絡,如何發揮其潛力。在這個過程中DAOrayaki社區過濾噪音,把“Web3”和“網絡效應”這樣的術語拆成最簡單的組成部分,然後用這些組成部分來建立Web3 網絡如何釋放/激發全新的網絡效應模型。

這篇文章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在第1 節中,我們首先確立了構成Web3 網絡的基本要素,以及Web2 和Web3 網絡的技術和經濟設計差異。然後,在第2 節中,我們探討了Web3 網絡是如何利用這些基本要素來增強網絡效應的。最後,在第3 節中,我們將檢驗前幾節建立的框架,看看能否對Web3 網絡的未來產生實際的洞見。

第1 節- 網絡效應建模、Web3 基本要素和任意Web3 網絡

讓我們從頭開始。究竟什麼是網絡效應?簡單地說,網絡效應是由平台使用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平台價值的增加。我發現通過以下過程對網絡效應進行建模是很有用的。

要拓展新用戶,就必須產生足夠的價值來說服用戶留下,而更高的留存率需要充分滿足新用戶的價值需求,等等。在網絡的早期階段,轉化率和留存率都需要加速進行,否則這個飛輪就會開始向相反的方向旋轉。

在“Web2 時代”發現網絡效應秘密的創始人已經將社交網絡、應用程序和市場規模擴大到數十億用戶,但2010年後的互聯網網絡時代是一個零和停滯的時代,後發的Web2 網絡設法達到這種規模的速度迅速下降就是證明。

那麼,為什麼Web3 網絡在過去12個月裡表現出了瘋狂的增長?為什麼像Axie Infinity 這樣簡單的電子遊戲可以在兩個月內將其月收入從約1000 萬美元提高到超過3.5 億美元,或者為什麼像Rally 這樣的“創作者代幣”網絡可以在推出一年後估值近10億美元?

令Web3 懷疑論者失望的是,像“炒作”、“龐氏騙局”和“虛擬圈套”這樣的答案並不能充分說明問題。為了超越這些解釋,我們必須精確地找出Web3 和Web2 網絡之間的關鍵設計差異。

澄清Web3 的定義:“轉向Web3” = 採用Web3 的基本要素

就我們的目的而言, Web3 具體指的是由去中心化的虛擬計算機(又稱區塊鏈)實現的一組新的離散數字原素。更具體地說,我們指的是智能合約,這是基本的原始區塊鏈,支持圖靈完全編程語言,如以太坊。我們認為“任意智能合約”是Web3 基本要素的根節點,每個基本要素本身就是智能合約的具體實例。"智能合約的可組合性使其能夠作為管道,使這些不同的基本要素在Web3 網絡內和之間共同工作。正是所有這些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智能合約的推動下,構成了"Web3 網絡

的基礎。

Web2 和Web3 網絡之間的經濟差異。

我們可以把Web2 和Web3 網絡的建模,當做原材料和資本流動的組合。網絡中有兩種原材料——用戶和技術平台,以及兩種資本——用戶資本(u)和平台資本(p)。用戶資本包括任何稀缺、由用戶提供的資源,包括用戶產生的內容、實物庫存、金錢,甚至僅僅是注意力。平台資本也不只有平台產生的收入,還包括平台給到用戶的非金融效用。

用戶提供“用戶資本”,技術平台將其轉化為“平台資本”,其中一部分分配給用戶,一部分從網絡中抽離——這是任何互聯網網絡的基本行動。

Web3 和Web2 網絡的本質區別在於他們對平台資本的處理。雖然Web2 平台幾乎抽走了他們產生的所有資本,但智能合約允許Web3 網絡按照用戶通過代幣提供的用戶資本的價值,將平台產生的資本歸還給用戶。

從經濟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Web2 網絡偏向於專制主義,而Web3 網絡偏向於自由主義/資本主義。

Web2 網絡設計(專制主義):

Web3 網絡設計(自由主義/資本主義):

這既不是說所有的Web2 網絡都是完全獨裁的,也不是說所有的Web3 網絡都可以被貼上“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標籤。網絡當然可以使用Web3 的基本元素來創造“專制”的經濟模式。然而,使用戶能夠獲取其數字勞動的價值已經成為Web3 網絡設計的指導精神(因此也是我們要關注的Web3 網絡的種類)。

以上關於Web3 網絡的假設取決於“治理代幣”捕獲Web3 網絡產生的平台資本的價值(賦予它們非零的金融價值)。賦予代幣價值,初聽起來好像有點反直覺。

  • 事實上,代幣可以(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具有零金融價值。然而,那些獲取價值的代幣至少擁有以下特徵之一:

  • 平台效用——Web3 網絡使用智能合約為代幣持有者提供網絡內特權,這推動了代幣的需求,從而推動了金融價值。

社區財政資金的所有權——Web3 網絡產生的收入被轉到社區擁有的財政智能合約中。治理代幣的價值來自於該網絡財庫的未來收入,就像股票的價值來自於公司的未來現金流。

治理代幣也可以結合這兩個特徵,將應用效用與網絡所有權捆綁在一起。例如,Uniswap 的治理代幣UNI 的持有者可以獲得投票權和對目前庫房中的70億美元的所有權(https://openorgs.info/)。即使網絡目前沒有產生收入,Uniswap的智能合約也包含一個“費用開關”,可以通過UNI 持有人的投票來開啟,這將把交易費用轉到國庫中。投票功能以及對現有國庫資產的所有權、加上未來收入的潛力推動了UNI(目前價格為17美元)的金融價值。言下之意,不具備這些特徵的代幣在我們即將討論的網絡效應中並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

第2 節- 網絡如何使用Web3 基本要素來驅動網絡效應

現在,我們已經為任意的Web3 網絡及其相關基本要素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模型,我們可以開始充實這些基本要素在影響網絡效應的各個組成部分(轉化、留存、價值創造)方面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用戶都是天生平等的——通過代幣獎勵機制獲得“價值生產者”

與此相反的是,當涉及到用戶轉化時,任何網絡試圖達到的目標都不是純粹的新用戶的數量。回到我們的任意互聯網網絡模型,網絡實際上是為了最大化(由新用戶投入的)淨用戶資本。

新生的網絡更關注獲得“價值生產者”而不是“價值消費者”,因為價值生產者投入的用戶資本要多得多,而且有助於吸引價值消費者。價值生產者的類型也因網絡而異。對於像YouTube 這樣的網絡,價值生產者是內容創造者。對於像Uber 這樣的出行共享應用程序,他們則是司機。對於約會應用程序,儘管使用這個框架可能有點奇怪,但產生最高價值的用戶是漂亮的女性。

雖然價值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佈在不同的網絡中的平直度不同,但由於價值生產本身比消費難得多,價值生產者通常比消費者來得少。

價值生產者加入Web2 網絡的動機完全基於他們從網絡上的價值消費者那裡獲得的回報。如果Airbnb 上沒有客人,租房者就沒有動力上傳房源。如果Uber 網絡上沒有乘客,就無法激勵司機去註冊。而如果Twitter 上沒有大量的受眾,就無法激勵知名用戶發布推文。這也被是經常受批評的冷啟動問題。

相比之下, Web3 網絡可以在沒有一定數量的消費者的情況下獲得價值生產者,我們用治理代幣獎勵,以換取他們投入前期用戶資本。例如,像Sushiswap 這樣的DeFi 協議用SUSHI 代幣獎勵早期的流動性提供者,而像Rally Network 這樣的Web3 社交應用則通過每週的RLY 代幣空投,高額獎勵早期使用其網絡的快速增長的創作者社區。

這意味著Web3 網絡可以純粹通過承諾未來平台資本份額來獲得價值生產者,因為這種承諾的金融價值已經被定價為正在分發的治理代幣。同樣,除非被分配的代幣擁有我們在第一節中概述的特徵,否則這種動態不會出現。

雖然許多類型的代幣獎勵機制已經被實施,但有效的機制通常會過多地獎勵那些早期投資用戶資本的用戶,因為對於任何網絡來說,所有形式的資本在開始時都是最稀缺和有價值的。 Web3 網絡通常會根據他們獲得的新價值生產者的數量減少代幣獎勵,以激勵價值生產者盡快加入。

通過引導早期價值生產者的進入,代幣獎勵機制增加了網絡技術平台的效用。除此之外,網絡日益稀缺的治理代幣的價值(價格)與網絡的平台效用一起增加。這意味著代幣獎勵在提高網絡效應上有雙重手段,一個是通過增加網絡的非財務平台效用,另一個是通過增加財務激勵來促進轉化。

代幣獎勵機制在選擇加入Web3 網絡的用戶類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有效的代幣獎勵機制的網絡旨在優化其代幣持有者的層次結構,這個重要的概念我們將在後面重新討論,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Web3 網絡建立護城河的能力。

代幣獎勵機制的二階和三階網絡效應:

由於用戶資本是稀缺的(用戶的時間、金錢、注意力等都是有限的),他們願意在任何特定的網絡中進行投入多少是由他們的主觀投資意願決定的。任何一個用戶在網絡中投入的資本可以用以下公式來描述:

對於Web2 和Web3 網絡,W是一個用戶期望在一個網絡中得到的相對回報的函數。這兩種網絡都必須通過增加用戶期望得到的回報來爭奪用戶資本,從而增加W。

代幣獎勵機制是Web3 網絡做到這一點的一種方式。當用戶獲得治理代幣時,他們繼續向網絡投資資本的淨激勵(以增加他們現有所有權的價值)也會相應增加。治理代幣在設計上是稀缺的,而那些優先用這些稀缺的獎勵來獎勵高價值用戶的網絡,會使未來投入到網絡的用戶資本最大化。更確切地說,這樣的網絡可以最大化下述公式總和,其中U 是網絡中所有用戶的集合,I 是投入網絡的總用戶資本。

相比之下, Web2 網絡經常通過基於現金的激勵措施來獲得早期的價值生產用戶。像Paypal 這樣的網絡已經在這樣的策略上花費了數億美元的資金。然而,治理代幣從根本上不同於現金支付,因為它們能促使網絡的長期財務向好。這意味著代幣獎勵機制賦予Web3 網絡比Web2 網絡更大的能力來幹預W。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策略的Web2 版本只能激勵轉化,而Web3 版本則同時激勵轉化和留存。

代幣獎勵對網絡效應的複合影響繼續延伸到個人用戶的行動之外。在Web2 網絡中,價值生產者必須參與零和競爭,以獲得平台生成資本的有限份額。 YouTube 的內容創作者會競爭瀏覽量,Twitter 的用戶會競爭粉絲,Uber 司機會競爭乘客,等等。

這種情況在Web3 網絡中也不可避免,但因為治理代幣持有者都從網絡價值的上升中共同受益,競爭的負面影響被抵消了,這被稱為“用戶激勵的一致性”。這也是為什麼治理代幣經常被稱為“數字股權”。然而,與傳統股權不同的是,通過代幣獎勵,“數字股權所有者”的數量很早就可以達到成千上萬的規模。這意味著在Web3 網絡中,用戶之間的合作/正和互動的淨量大大增加,最終提高了用戶資本部署的效率。

Web3 的可組合性驅動的網絡效應:

與Web2 網絡的閉源和孤立不同, Web3 網絡是開源和可組合的。一個網絡中的智能合約、代幣和其他Web3 基本要素可以與其他網絡中的基本要素進行自然互動。最重要的是,這些互動的規則只受相關智能合約中的代碼製約,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協調來執行。

可組合性引起的網絡效應的可解釋為Web3 網絡之間的資本互利交易。換句話說,網絡可組合性可以使用戶在一個網絡中投資的資本在另一個網絡中產生效益。

DeFi 協議是一個關於可組合性驅動的網絡效應的完美案例。例如,用戶提供給Yearn Finance 的加密貨幣資產被用來為Compound 等網絡提供流動性,以換取收益,同時增加Yearn Finance 用戶的收益,並提高Compound 用戶的應用效用。隨著DeFi 中達到成熟的協議數量不斷增加,Yearn Finance 整合其他網絡中更多收益策略(以及伴隨的網絡效應)的機會持續增加。

隨著更廣泛的Web3 空間的成熟,我們可以預期可組合性在驅動網絡效應方面的巨大推動力,不僅對DeFi 協議,而且對Web3 的消費應用都起到作用。我們已經在DeFi 和Web3 社交的交集中看到了幾個可組合性策略的例子,比如Rally Network 使用Yearn Finance 上的Yield Delegating Vaults 來管理他們的社區財政(https://amit-rally.medium.com /introducing-yield-delegating-vaults-f861a11afb0b)。如果我們把這一趨勢推向它的理論極限,那麼,網絡間的可組合性所創造的增長倍數成為Web3 超越Web2 的主要動力,也不足為奇了。

Web3 網絡的開源性、可組合性和護城河/留存之間的關係:

儘管Web3 網絡的可組合性和開源性可以在項目之間產生強大的網絡效應,但它顯然增加了新的Web3 網絡的攻擊面。例如,儘管在主網啟動後獲得了巨大的吸引力,但Uniswap 仍然容易受到“吸血鬼攻擊”,暫時失去了給Sushiswap 的流動性(Uniswap 的分叉,有一個類似的治理代幣獎勵機制)。這種攻擊使得資本從一個網絡中取出並放入另一個網絡中,而失去促進互利的資本交易。像這樣的例子應該引起我們的合理關注。

鑑於Web3 軟件不是專有的,而且代幣持有者沒有什麼退出障礙, Web3 網絡是否有可能建立用於防禦的護城河?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留存”和“護城河”在Web3 的背景下具體意味著什麼。

對於任何Web2 或Web3 網絡來說,只要用戶繼續向網絡投入最低限度的用戶資本,就可以被視為“留存”。 Web2 網絡通過分析應用程序的使用數據來衡量這一點。 Web3 網絡可以獲得相同的使用數據,但留存實際上可理解為用戶持有(hodl)其治理代幣的意願。當用戶取回他們的代幣質押時,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已經萌生退意。

每當代幣價格出現重大負面波動時,任何Web3 網絡護城河的持久性就會受到考驗,這可能是由吸血鬼攻擊、代幣持有人共謀、安全漏洞、市場條件變化等事件造成的。

當Web3 網絡成功地建立護城河時,他們會說服一定數量的用戶,認為持有他們的股份是一種有利戰略。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一些用戶對於留存(價值生產者)的重要性大大高於其他用戶(價值消費者)。在Web3 網絡中劃分用戶的一個方法是分成“傳教士”和“僱傭兵”。傳教士一般是價值生產者,從內心相信網絡的使命,並且對網絡社區的人文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另一方面,僱傭兵更多的是消耗價值,缺乏發展網絡的內在動力,他們的動機完全是為了經濟利益。我們可以通過評估用戶對代幣價格的負面波動的反應來衡量他們在這個光譜上的位置。

“傳教士”對他們所參與的網絡的增長抱有長期信心,即使在巨大的負面價格波動中也會堅持他們的代幣股份,而“僱傭兵”則持有短期觀點,當代幣價格開始動搖時將退出他們的股份。

我們現在介紹一個網絡的代幣持有者的概念,這個術語是指治理代幣如何在網絡的傳教士和僱傭兵之間分配。不同的代幣持有者結構有不同的“穩健性”,這裡的穩健性是指一個網絡在其代幣價格出現負面波動後留住其代幣持有人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計算下列等式的總和來估算一個網絡的代幣持有者結構的穩健性。

這個等式的假設是,當網絡最多的代幣持有者是對價格最不敏感的用戶(傳教士),而少數代幣持有者是對價格最敏感的用戶(僱傭兵)時,網絡是最穩健的。

這個等式表明了代幣獎勵機制在建立網絡護城河的持久性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如果僱傭兵可以劫持獎勵機制並獲得大量的網絡所有權,那麼網絡的代幣持有者結構是不健全的,大多數用戶將在代幣價格受到干擾時會流失,而網絡將無法維持其護城河。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網絡的代幣獎勵機制更多地獎勵傳教士,那麼這個網絡可以獲得相較競爭對手更大的持久性優勢。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像Axie Infinity 這樣的網絡在沒有實質性差異化產品的情況下建立了持久的護城河。創建Axie 的公司Sky Mavis,在2017年後的加密貨幣寒冬中,悄悄開發了多年的網絡。於是,他們的早期用戶大多是價值生產的傳教士,可以無視熊市而堅定地支持遊戲。

根據Axie Infinity 的聯合創始人Jeff 'Jiho' Zirlin 的說法,“社區首先要足夠小,以便它足夠大”。這就是Axie 難以復制的原因——如果你現在是一個競爭對手,你將吸引那些想找到下一個Axie 的人,而不是那些真正對推動遊戲發展感興趣的人。

第3 部分- 應用Web3 網絡效應模型來產生實際的洞見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概括了Web3 基本要素之所以能促進新的強大網絡效應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們建立的這套分析框架有多大威力,取決於它能為我們提供多少關於Web3 網絡未來的實際洞見。以下是我以第1 節和第2 節中建立的框架為基礎得出的一些見解。

資本主義設計將是Web3 中的主流網絡設計模式

Web3 基本要素最終使用戶有可能以治理代幣的形式從他們的數字勞動中獲得收益,從而產生一個更加公平和無與倫比的用戶體驗。那些選擇不採用這種動力驅動的代幣經濟學(tokenomic )而設計的網絡將失去用戶體驗,並將被競爭淘汰。

這裡的推論是,Web3網絡將在他們允許用戶獲取的回報上進行競爭,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Web3 網絡對於用戶越來越不具有對抗性——這與Web2網絡和他們的用戶之間的關係的演變方式完全相反。

Web3 網絡的護城河將比Web2 更容易建立,但更難捍衛

當Web3 網絡保持增長並優化其代幣持有者的結構,使之足夠強大時,它們是可以建立護城河。然而,因為新的Web3 網絡在吸引高價值的用戶上表現如此出色,它會擾亂現有網絡。這使得Web3 網絡的護城河在建立和瓦解時,將有更大的波動。

Web3 網絡的每個用戶的價值將是Web2 網絡的10倍

正如我們所討論的,Web3 網絡在互聯網上解鎖了資本主義。縱觀歷史,每一次向資本主義經濟的重大轉變都導致了總產量的巨大增長(當然也包括GDP)。 Web3 網絡將以類似的幅度增加每個用戶的平均生產價值。從遠處看,似乎Web3 網絡在每個用戶上實現的估值比Web2 的替代品高出10倍以上。

代幣獎勵機制(Airdrops)顆粒度越來越細

早期的代幣獎勵機制的實驗是相當簡單的。例如,Uniswap 最初的空投是為任何在規定日期前使用該協議的錢包提供統一的400 UNI 代幣。隨著這個領域的成熟, Web3 網絡將展開競爭,以最大化其用戶投資的未來用戶資本的數量。這意味著代幣獎勵機制將在衡量和獎勵價值行為方面不斷升級,不可避免地使這些機制更加細化和復雜。顆粒度的增加將因Web3 社交應用的新增而加劇,在這類應用中,“用戶資本”的投資,是通過非常細小的交互來完成的。

混合網絡(具有集中式和非集中式組件的網絡)將更有效地擴張

隨著Web3 生態系統超越DeFi的繁榮,進入Web3 消費者社交應用的時代,在鏈上容納大量的用戶互動變得困難。由於這些新型的觸及很廣的Web3 網絡“非完全去中心化”,人們越來越擔心這些網絡不會成功,因為Web3 網絡必須是“社區擁有和控制的”。

儘管中心化的網絡組件對用戶的控制權造成了限制,但只要網絡仍然允許用戶通過治理代幣獲得網絡所有權,缺乏去中心化就不會過多破壞增長。這是因為,一般而言,用戶對網絡收入的所有權,看得比對其技術平台的控制權要高得多。換句話說,設計得當的混合網絡仍然可以獲得我們在前面章節中概述的所有“Web3 網絡效應”。

最後

最後

最後

最後

Web3.0
AI總結
返回頂部
人們對Web3網絡將成為主流的互聯網模式有著強烈的共識,但對它如何實際產生網絡效應,好像誰也不是非常清楚。
作者文庫
DAOrayaki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