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Visa炒meme,支付巨頭管理階層裡藏了個「幣圈臥底」

本文約3906字,閱讀全文需要約5分鐘
Cuy Sheffield,Visa加密業務的靈魂人物。

近兩日,Solana 上一個融合了ElizaOS、lib p2p 和IPFS 的AI 代理協議meme 幣PAYAI 從歸零拉到了1000 萬美元市值,目前仍維持在300 萬美元左右,引發市場關注。但讓其起死回生的並不是PayAI 的技術或產品,而是Visa 加密部門主管Cuy Sheffield 在X 平台上的一次關注。

帶著Visa炒meme,支付巨頭管理階層裡藏了個「幣圈臥底」

去年8 月,Visa 曾參與投資了一個AI 代理計畫Payman,主張透過鏈上代理經濟,讓AI 向人類「雇主」支付費用以完成行銷任務。從那時起,Visa 就展現了對AI+Crypto 的興趣,不只是獵奇,而是一種深入研究後的策略判斷。這也為理解Visa 正在推進的鏈上清算體系、穩定幣部署路徑以及對下一代支付網路的系統性佈局,提供了重要的脈絡。

隨著今日美國穩定幣法案獲得重大突破進展,Visa 不再只是傳統支付的中介,它正試圖以穩定幣為核心,搭建一個全新的清算網路架構。 2025 年4 月,這一方向得到了更明確的註腳——Visa 正式加入Paxos 主導的全球美元網絡(USDG)穩定幣聯盟,成為首個加入的傳統金融機構,參與構建一個去銀行化的全球清算體系。

Visa 正在將過去幾十年所主導的金融中介模型遷移到鏈上,而在未來的加密基礎設施中,它不想成為第二個SWIFT,而是打算做第一個「鏈上Visa」。

從邊緣產品經理到Visa Crypto 負責人

Cuy Sheffield 的職業履歷很難用傳統路徑來定義。成長於俄亥俄州的一個鄉村小鎮,籃球是他早期建立自信和尋找認同的方式。大學時,他選擇就讀加州的波莫納學院,逐漸培養對創業與科技的濃厚興趣。畢業後,他加入了一家名為TrialPay 的新創公司,專注於行動應用廣告生態系統。在與客戶建立真實關係的過程中,他意外地發展出對銷售的熱情,這段經歷為他之後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2015 年,TrialPay 被Visa 收購,Sheffield 以產品經理的身份加入Visa,隨後在公司內部的策略合作部門工作,主要負責與新創科技公司的對接。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他開始關注加密產業的早期跡象,並試圖理解其中潛在的系統性機會。

2018 年,加密貨幣在全球的用戶量首次突破4,000 萬,Visa 首次設立「加密創新探索」專案。 Sheffield 藉此機會提出組成內部加密小組,目標並非投資加密資產,而是服務這群被傳統支付網路忽視的用戶。他的邏輯很直接:Coinbase、Binance、MetaMask 等新興錢包和交易平台正吸引上千萬年輕用戶,但他們幾乎無法在Visa 的體系內完成支付——這是Visa 面臨的結構性用戶缺口,也是底層技術更新的機會。

他說服了管理階層,也說服了懷疑論者。 2019 年起,他正式擔任Visa Crypto 部門負責人,開啟了與Anchorage、Coinbase 等企業的合作旅程。 LinkedIn 上的個人介紹頁寫著:「致力於將Visa 帶入Web3 時代。」而他本人也逐步被產業視為傳統金融世界與鏈上系統之間的關鍵翻譯者。

帶著Visa炒meme,支付巨頭管理階層裡藏了個「幣圈臥底」

Sheffield 公開表示,自己對加密世界充滿熱情,並長期堅持在Twitter 上學習與互動,以理解社群語言和技術邊界。他也提到,自己的「超能力」是能將複雜概念轉化為簡單易懂的語言,並且始終努力成為最擅長向大眾解釋加密世界的人之一。這種解釋力和親身投入,使他在Visa 內部逐漸脫穎而出,成為這場系統性轉型的推進者與代言人。

Visa 的「加密實驗室」

Visa 歷來以穩健著稱,不擅長也不熱衷於「激進敘事」。這家公司對加密技術的轉向,並非一場突如其來的策略躍遷,而是一個漸進式的系統演化過程。在Cuy Sheffield 的主導下,Visa 將自身的鏈上化策略劃分為多個階段,從最初的技術認知,到後續的業務重構,始終保持著對風險和機會的平衡判斷。

第一階段大致始於2019 年,這段時期,Visa 的主要目標並非整合區塊鏈技術,而是建立對新興加密生態的基本認知。該公司先後投資了Anchorage 等託管服務提供商,確保其能夠以合規方式接入鏈上資產,同時與Coinbase、Crypto.com 等交易平台合作發行加密Visa 卡,初步試探加密用戶的支付路徑與消費行為。

2021 年,Visa 發布了Crypto API,為銀行機構提供接入穩定幣結算的介面工具。這項舉措的本質,並非直接進軍鏈上清算市場,而是藉由「嵌入式技術」觀察加密資產如何影響自身的支付模型。 Sheffield 曾經將這一階段比喻為「電商倒逼信用卡體系」的再現——加密不是顛覆Visa 的敵人,而是迫使其更新底層邏輯的外部變數。

時間來到2022 年,與前一階段的技術試水相比,這段期間Visa 的戰略重心明顯轉向以穩定幣為核心的清算路徑建設。

首先是與Circle 達成合作,試行將USDC 作為清算媒介部署於Ethereum 與Polygon 等主流鏈上。同時,Visa 不再將穩定幣視為投機資產或支付邊角,而是正式定位為「數位時代的清算工具」。 2023 年,Visa 將試點拓展至Solana,在一場開發者大會上,展示了透過USDC 完成跨國交易的即時清算流程,其速度顯著優於傳統跨國清算系統。

除穩定幣外,Visa 也開始探索NFT 支付、DAO 參與機制與鏈上Gas 費信用卡自動代付等新場景,試圖讓自身從支付網路業者轉型為鏈上生態的系統服務商。

第三階段自2024 年起逐步展開,策略重點從技術部署轉向全球結算架構的重建。

Visa 加速接入Solana、Avalanche、Polygon 等多個公鍊網絡,並與Worldpay、Nuvei、Stripe 等傳統與新興支付服務商展開合作,推動鏈上支付在傳統商家管道中的落地應用。

2024 年,Visa 推出Crypto Advisory 服務,為銀行客戶提供涵蓋加密託管、錢包系統與穩定幣流通的整合解決方案,正式將加密業務納入企業級金融基礎設施之中。

進入2025 年,Visa 的加密策略開始進入實質落地階段,一系列關鍵合作與產品發布顯示出其從試驗探索走向系統性部署的轉變。

今年4 月,據報導Visa 加入了由Paxos 領導的USDG 穩定幣聯盟,與Robinhood、Kraken、Galaxy Digital 等新金融機構共建非銀行主導的全球結算網絡。在這一聯盟中,Visa 的角色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支付中介,而是鏈上交易流量與資金清算路徑之間的關鍵「骨幹路由器」。

此後,最具代表性的進展之一是Visa 與中東金融科技平台Rain 達成合作,將Visa 卡的應收帳款全面代幣化為USDC,實現鏈上即時清算。這意味著,傳統信用卡業務首次擺脫銀行間清算流程的束縛,成為一種「原生鏈上支付工具」,其資金結算效率和透明度顯著提升,也為Visa 構建7 x 24 小時運行的全球清算網絡奠定基礎。

同時,Visa 也在拉丁美洲市場啟動了穩定幣支付卡計劃,與Bridge 合作在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六個高通膨國家推出綁定USDC 的Visa 卡。這些卡片直接透過鏈上餘額計價與消費,在本地貨幣劇烈波動的背景下,為用戶提供了抗通膨的支付選項,也幫助Visa 拓展出一個無需本地銀行支持的「去中介支付場景」。

在企業端,Visa 進一步推動「銀行資產的鏈上化」,推出了Visa Tokenized Asset Platform(VTAP)。該平台為銀行客戶提供從穩定幣鑄造、託管到銷毀的一站式服務,支援將自有清算機制部署至鏈上系統。包括BBVA 在內的多家銀行已參與此計劃,意在透過VTAP 發行並流通自主穩定幣,形成與Visa 支付網路對接的完整閉環。

這些部署背後,是全球資金流向結構的改變。 Bitwise 數據顯示, 2024 年全球穩定幣交易總量已首次超過Visa 傳統支付處理規模。

帶著Visa炒meme,支付巨頭管理階層裡藏了個「幣圈臥底」

穩定幣從邊緣資產躍升為主流清算媒介,令Visa 無法再以傳統手段維持其產業主導地位,而必須以鏈上路徑重新定義自身在全球支付網路中的角色。這個現實促使Visa 將加密策略由周邊實驗轉向核心業務重構,也預示著全球清算體係正駛入一個由穩定幣主導的新時代。

探索Crypto,被動防禦or 主動轉型?

在全球支付體系尚處變革初期之際,Visa 所做出的轉變並非激進的顛覆,而是深思熟慮的角色重構。從根本上說,Visa 傳統上扮演的是銀行間信用中介的角色:依託其清算網絡、爭議解決機制與信用背書模型,為全球上億用戶和商家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通道。

這體系在Web2 時代無可取代。然而進入鏈上世界,隨著穩定幣實現點對點轉帳與全天候清算,這套基於「中介」的信任結構正被技術本身取代。傳統流程的優勢逐漸被削弱,中介價值正被重新評估。

Visa 選擇的路徑不是抵抗,而是主動融入。在Cuy Sheffield 的推動下,公司逐步將自身重新定義為「鏈上信用確認者」與「支付協議的標準制定者」,而非僅僅是傳統金融的延伸機構。

Visa 透過與Anchorage、Fireblocks 等託管服務商合作,確保其在鏈上節點層級具備技術部署能力;同時也在探索將CBDC、NFT、DAO 等新型資產納入可驗證支付路徑之中,為其提供符合Visa 等級的存取標準和風控支援。在用戶側,Visa 嘗試將穩定幣納入其積分體系,設計基於鏈上互動行為的獎勵機制,使鏈上身分與信用成為現實中的可用資產。

這種重構並不僅限於歐美等成熟市場。在拉丁美洲、非洲等金融基礎建設薄弱的地區,Visa 反而以更輕的姿態落地,繞過銀行體系,直接為錢包服務商與商家之間提供鏈上清算服務。這是一種「全球信用基礎設施」底層結構的重新定義:不再以銀行帳戶為前提,而是以鏈上資產、身分與清算路徑為核心。在歐美市場,Visa 透過推出VTAP 平台與Crypto API,協助傳統銀行進入穩定幣清算軌道,試圖建構一個由銀行、商家與鏈上資產共同組成的複合金融網路。

這一切背後,是Visa 在系統性地推進一套新的信用架構:不控制用戶資產,不儲存鏈上數據,但卻建構覆蓋全球的「可信任結算路徑」。這不是對Crypto 敘事的盲目追隨,也非對既有系統的徹底放棄,而是對自己角色的更新認知。 Visa 既不是SWIFT,也無意成為Coinbase,它所塑造的,是一個介於兩者之間、具備結構組織能力與技術適配能力的「鏈上主幹服務商」。

Visa 的獨特性不在於它能相容於加密,而是它正試圖建構一條以穩定幣為底層的新支付軌道。它不提供錢包,不託管用戶資產,但它在全球150 萬個商家和1.45 萬家機構之間,持續扮演著「鏈上信用確認者」的角色。透過協調法幣與穩定幣之間的流通路徑,Visa 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去銀行化的清算中樞。

在進入2025 年的此刻,Visa 的穩定幣策略已不再是是否參與的問題,而是「如何主導」的問題。 Cuy Sheffield 所推動的,是一場持續五年、以製度適配為核心的系統性工程——它不是要讓Visa 成為加密原生企業,而是要讓Visa 成為鏈上金融秩序的編排者與標準制定者。

穩定幣不是對Visa 的挑戰,而是Visa 自我演進的方向。而Cuy Sheffield 所扮演的,正是這場重構中的製度架構師。他並不熱衷於投機風口,也未曾為某種「革命性技術」高喊口號。他所推動的,是在金融體系內部、從制度與流程出發的更新路徑。他深知Visa 不可能變成加密原生公司,但可以成為鏈上體系中最具組織力的非加密機構之一。

Visa 的未來,從未關於「是否被加密取代」,而是「如何成為加密世界的組成部分」。這家支付巨頭選擇的路徑,既不保守,也不冒進——它是在時間的結構中,穩步建構一個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而這個未來,已悄悄發生。

原文連結

原創文章,作者:区块律动BlockBeats。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導請聯系 report@odaily.email;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ODAILY提醒,請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理性看待區塊鏈,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推薦閱讀
星球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