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Oliver B
原文編譯:深潮TechFlow
預測市場的淘金熱已經開始。每位加密領域的創辦人、金融科技創業家以及逆向思維者都確信自己找到了成功的秘訣。他們堅信自己擁有能擊敗Polymarket 和Kalshi 的那一個預測市場平台。他們籌集了資金,組建了團隊,推出了炫目的介面,承諾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快的結算速度,或是現有巨頭所忽略的小眾市場。
然而,大多數人注定會失敗。
這不是悲觀主義,而是數學的結果。在預測市場中,網路效應無比強大。你需要流動性來吸引交易者,但同時你也需要交易者來建立流動性。在加密原生市場中,Polymarket 已經在規模上佔據了優勢。而在美國上市事件市場中,Kalshi 則擁有監管上的製高點。要撼動這兩位玩家的地位,成本高得驚人。從行銷到監管應對,再到用戶獲取,這些費用會迅速累積。即便有新入局者取得一定的成功,他們只會進一步分散本就稀薄的市場。這對於那些依賴訂單簿深度生存的平台來說,無異於死刑判決。
那些失敗的預測市場平台的「墓地」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還記得2024年選舉週期後推出的半打市場嗎?沒錯,幾乎沒人記得。
然而,創投家真正應該關注的重點在於:預測市場的真正利潤並不在於經營這些市場本身,而在於支持它們運作的基礎設施。
為什麼基礎建設是更優的投資選擇
回顧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股票市場的財富並非全都由證券交易所創造,雖然部分確實如此。真正的財富來自數據提供者、清算機構、交易基礎設施供應商、市場監控系統以及更深層的分析平台。例如,彭博(Bloomberg)並沒有透過與紐交所(NYSE)競爭賺取數十億美元,而是透過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實現了這一目標。
預測市場正沿著同樣的軌跡發展,只是落後了幾十年。目前,其基礎設施層仍處於初期階段,分散且效率低下,而這正是蘊藏真正機會的地方。
以下是創投應重點關注的幾個具體領域:
資料與預言機(Oracle)基礎設施
預測市場的核心在於「真實數據」。它們需要權威的資料來源來提供諸如哪位候選人獲勝、實際GDP 資料是多少、或某公司是否達成目標等關鍵資訊。這看似簡單,其實複雜。不同的市場需要不同的資料來源,同時也需要多樣化的驗證和結算機制來防止資料操縱。
專為預測市場設計的預言機網絡至關重要。這些公司負責匯總資料、提供加密證明並解決爭議。隨著市場的擴展,分散的預言機生態將難以為繼。最終的贏家將是那個所有平台——甚至包括競爭對手——都不得不依賴的基礎設施提供者。
跨市場基礎設施與聚合
目前的流動性分散在不同平台之間。一位聰明的交易者可能希望在Polymarket、Kalshi 以及其他三個平台之間進行套利,但目前並沒有無縫銜接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點。如果能夠建造一套基礎設施,讓交易者可以跨所有市場查看訂單簿,那將極具價值。透過這套系統,交易者可以同時執行對沖操作並在多個場所管理風險,這將釋放巨大的潛在價值。這就是預測市場中的「彭博終端」機會:每個參與者都能從中受益,更有效率的跨市場操作意味著更小的價差和更深的流動性。
分析與歷史數據
隨著預測市場的逐步成熟,研究人員、量化分析師以及機構將希望深入分析歷史預測數據。他們會尋找模式,並理解市場如何在不同時期對事件進行定價。有人將建立一個權威的預測市場資料儲存庫,這些資料會被清理、標準化並具備可查詢性。這將成為學術研究、機構分析以及模型建構的參考資料集,形成一個高利潤且具有防禦性的業務。
處理與結算
隨著預測市場的擴展和複雜化,其後台系統也需要同步升級。更有效率的結算機制、更快的資料處理能力以及更完善的市場基礎設施都至關重要。那些專注於建立中間件的公司將具有巨大價值。它們將市場連接到清算系統,自動化結算流程並降低營運風險。可以將其視為讓現代市場正常運作的「管道系統」。
合規與風險管理基礎設施
隨著預測市場逐步走向主流化並獲得更多的監管明確性,複雜性也隨之而來。管理監管報告的基礎設施將變得至關重要。同時,大規模的KYC/AML(了解你的客戶/反洗錢)能力將成為必需品。此外,偵測市場操縱行為並確保跨司法轄區的合規性也將是關鍵。這類基礎設施或許顯得“無趣”,但卻是高度具有防禦性且粘性極強的領域。一旦被嵌入市場體系中,就幾乎無法被輕易取代。
面向交易者的基礎設施佈局
預測市場的另一個關鍵層面是為專業交易者提供的基礎設施支援。
目前,預測市場的使用者主要以散戶和愛好者為主。但隨著市場的成熟,吸引到機構資本、量化交易者和演算法交易員,需求將會發生巨大轉變。這些專業交易者不僅需要進入市場的管道,更需要一整套被機構金融視為理所當然的工具。
演算法交易與交易機器人基礎設施
專業交易者將希望在多個市場上實現策略自動化。這需要提供專為預測市場設計的API、執行基礎設施和交易機器人框架。未來,可能會有人打造出預測市場領域的“Zapier”或“Make.com”,讓專業用戶能夠輕鬆創建複雜的交易策略。透過這樣的工具,他們可以在無需編寫程式碼的情況下執行對沖和管理風險。更進一步的,甚至會有企業開發出專門針對專業量化交易員的基礎設施,讓他們能夠有效率地實現這些功能。
投資組合與風險管理工具
隨著交易者在多個預測市場和平台上累積頭寸,他們將需要更先進的工具來支援營運。他們需要追蹤、管理並理解自己的風險敞口。例如,對政治事件的淨敞口是多少?這些頭寸之間的相關性如何?最優的對沖策略是什麼?這些問題或許不會困擾散戶交易者,但對於管理數百萬預測市場資本的機構來說,這些問題將成為核心需求。首個提供機構級投資組合分析工具的平台,將有機會捕捉大量嚴肅資金的市場份額。
回測與研究框架
在投入資本之前,機構交易者希望能夠基於歷史預測市場數據進行策略回測。然而,目前這些數據還未被整理成便於回測的格式,也沒有相應的工具來支援這項需求。因此,需要有公司來建立強大的回測框架,提供清晰的歷史數據以及市場微觀結構的真實模擬。同時,這些工具需要能夠輕鬆整合到現有的研究工具中。這類基礎設施將成為量化交易社區進入預測市場的關鍵支柱。
市場微觀結構與情報工具
專業交易者深知,市場不僅是關於正確預測結果,更是關於流動性的深入理解。
他們需要辨識市場低效率、偵測資訊流動,並精準掌握進場與出場的時機。隨著預測市場的成熟,對即時市場情報工具的需求將迅速增長。微觀結構分析工具將變得尤為重要,例如顯示「聰明資金」流向的熱力圖、不尋常活動的即時警報以及發現錯誤定價的工具。這些功能將類似於彭博終端在傳統金融市場中的作用,但專為預測市場量身打造。
即時聚合與一鍵交易:機構資金的必備基石
對於專業交易者來說,在多個平台上同時交易是基本需求。未來,必然會有平台嶄露頭角,能夠將Polymarket、Kalshi 及其他預測市場的訂單簿進行即時聚合。透過這樣的平台,交易者可以在一個介面中查看所有市場的流動性,並實現一鍵跨平台交易。這不僅是做市商的夢想,更是整個預測市場生態系統走向高效率化的關鍵基礎設施。
這種面向交易者的基礎設施與市場端的基礎設施同等重要。這些工具不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而是機構入場的必要前提。隨著機構資金湧入預測市場,這些工具將成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建構這一層基礎設施的公司,所捕獲的價值類型將與市場運營商不同。這種價值不僅具有高度防禦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具備可擴展性。
估值的終極拷問:預測市場還有多少成長空間?
近期,預測市場兩大巨頭的融資動態引發了廣泛關注。 Kalshi 最近達成了50 億美元的估值,而Polymarket 則憑藉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的投資,達到了90 億美元的投後估值。
這並非小幅成長。僅在幾個月之前,Kalshi 的估值還停留在20 億美元,而Polymarket 在2025 年初的估值僅為12 億美元。短短數月間,這些估值分別飆升了2.5 倍至7 倍。
這就引出了一個讓創投感到不安的問題:預測市場還有多少上升空間?
目前,這兩家公司已達到足夠高的估值,使得未來的退出倍數受到限制。假設Kalshi 或Polymarket 有朝一日達到500 億到1000 億美元的估值,從目前50 億到90 億的基數來看,這無疑是一個可觀但並不驚人的回報。
更重要的是,這些平台正逐漸成為傳統金融巨頭的潛在收購目標。交易所、經紀商和金融機構對它們表現出濃厚興趣。以目前估值的2 至4 倍出售給洲際交易所(IC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或其他大型經紀商是完全可能的。但這並不是創投追求的100 倍報酬率的「冪律」投資。
與之相比,基礎建設領域的投資則展現出完全不同的報酬曲線。無論是預言機服務商、分析平台,或是跨市場執行層,一旦成為預測市場生態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其回報將涵蓋所有平台、所有交易者、所有機構。
這類基礎設施的起步估值通常較低,但其擴展潛力幾乎沒有上限。
風險的非對稱性
在競爭激烈的平台賽道上,創投機構往往押注多個項目,希望其中一個能成為下一個Polymarket。這是一場典型的「冪律」賭注:大多數專案會失敗,即便成功者也可能因為市場的分散化和流動性分割而難以創造巨大價值。
相較之下,基礎設施類投資的風險曲線則截然不同。例如,一個預言機服務商並不在乎交易者使用的是A 平台還是B 平台——無論哪一個勝出,它都能受益。而分析平台的價值則隨著市場數量的增加而提升,而非減少。基礎設施領域無需選擇贏家,只需對所有平台都具備實用性。
此外,基礎設施通常透過資料優勢、網路效應或技術壁壘形成強大的防禦能力。這不僅是「燒錢」競賽,更是技術深度和生態黏性的較量。
這對投資人和創業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正在評估一個專注於建立新預測市場平台的商業計劃,無論它是以更好的用戶體驗(UX)為賣點,還是瞄準某個尚未開發的細分市場,都需要提出更尖銳的問題:
- 如何解決流動性問題?
- 在面對現有巨頭的競爭壓力下,如何獲利?
- 在眾多競爭平台中,究竟能有多少會成功?
- 更重要的是,即使成功了,從超過1 億美元融資的基點上,退出倍數的實際可能性是多少?
如果你關注的是基礎建設領域的機會,那麼你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風險與報酬模式。去建構資料層,開發跨市場工具,設計結算機制,打造交易者分析工具,建立智慧情報平台。這些業務會隨著整個市場的擴張而成長,而不是與單一競爭對手競爭。它們從市場的繁榮中受益,而不是因為市場的分散化而受害。它們提供了創投真正追求的那種不受限制的成長潛力。
預測市場的生態系統仍然處於初期階段,這意味著存在巨大的機會。但真正的機會並不在於複製Polymarket 已經做的事情,而是建構能讓整個生態系統更有效率運作的基礎層。
平台將互相廝殺,而基礎設施將持續擴張。
- 核心观点:预测市场投资机会在基础设施层。
- 关键要素:
- 预言机与数据服务需求迫切。
- 跨市场交易工具价值巨大。
- 专业交易分析工具缺口明显。
- 市场影响:推动生态专业化与机构入场。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