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YQ
原文編譯:深潮TechFlow
在我先前對10 月10 日至11 日加密貨幣清算風暴的三篇分析中,我探討了預言機失敗、基礎設施崩塌以及潛在的協同攻擊路徑。今天,我將聚焦於或許是最關鍵但卻被低估的方面:做市商——那些本應提供市場穩定的實體——如何成為製造前所未有的流動性真空的主要催化劑,從而將一個可控的調整變成了一個價值190 億美元的災難。
理解做市商:理論與現實的差異
在分析10 月崩盤之前,必須先了解做市商理論上的功能。在傳統金融市場中,做市商扮演中介角色,持續為金融工具提供買入和賣出報價。他們透過這些價格之間的差額獲利,同時提供一個至關重要的服務:流動性。
理論上,做市商的角色包括:
- 持續價格發現:透過維持雙向報價反映公允市場價值
- 流動性提供:確保交易者能夠隨時買賣而不對價格有顯著影響
- 波動性緩解:消化臨時的供需不平衡
- 市場效率:透過跨平台套利價格差異以維持統一定價
在加密貨幣市場中,做市商的運作方式與傳統市場類似,但面臨獨特的挑戰:
- 全天候運行,無休市時間
- 流動性分散於數百個交易所
- 相較於傳統資產的極端波動性
- 限制性的監理監督和義務
- 高頻交易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
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這一系統運作得相對良好。做市商透過適度的價差獲利,同時提供必要的流動性。然而,10 月10 日至11 日的事件揭示了當激勵與責任出現背離時的後果。
流動性消失的時間線
在10 月崩盤期間,做市商撤離的精準程度顯示出一種協調行為,而非單純的恐慌。以下是流動性消失的詳細時間線:
- 20:00UTC(美東時間下午4:00) :川普在社群媒體上正式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0%關稅。比特幣價格從122,000 美元開始下跌。做市商仍維持頭寸,但開始擴大價差──這是標準的防禦行為

幣安某未命名代幣過去24 小時內的雙向1%深度圖。在圖表的x 軸下方為買單,上方為賣單。資料來源:Coinwatch
- 20:40UTC :即時追蹤數據顯示災難性流動性撤退的開端。在一個主要代幣上,市場深度從120 萬美元開始急劇下降。
- 21:00UTC :關鍵轉折點。在美國交易開始時,宏觀經濟狀況急劇惡化。機構參與者撤出流動性,買賣價差擴大,訂單簿深度變薄。此時,做市商從防禦性部位轉向完全撤退。
- 21:20UTC :混亂達到頂峰。在全球清算浪潮中,幾乎所有代幣都在此時觸底。追蹤代幣的市場深度降至僅27,000 美元——暴跌98%。在價格降至108,000 美元時,流動性提供者停止防守價格,一些山寨幣價格下跌了80%。
- 21:35UTC :隨著最猛烈的拋售耗盡,做市商開始謹慎回歸。在35 分鐘內,綜合中心化交易所(CEX)的買賣價差深度恢復到事件前水準的90%以上——但這已是在最大損害發生之後。
這一模式揭示了三個關鍵洞見:
- 做市商在完全撤退之前有20-40 分鐘的預警時間。
- 流動性撤退在多家公司間是同步的。
- 流動性只有在出現可獲利的重新進入點後才得以恢復。
當保險基金失效:自動去槓桿(ADL)連鎖反應
當做市商棄守職位、清算席捲訂單簿時,交易所會啟動最後一道防線:自動去槓桿(ADL)。理解此機制對全面掌握10 月災難的全貌至關重要。
中心化交易所的ADL 運作機制
ADL 是清算層級中的第三層也是最後一層:
- 第一層- 訂單簿強平:當部位跌破維持保險基金時,交易所嘗試透過訂單簿平倉。如果能以優於破產價格(保險基金=0)的價格成功清算,則剩餘資金將流入保險基金。
- 第二層-保險基金:如果訂單簿流動性不足,保險基金會吸收損失。該基金由正常時期的清算利潤累積而成,充當壞帳的緩衝器。
- 第三層- 自動去槓桿(ADL) :當保險基金無法涵蓋損失時,交易所會強制關閉對側的獲利部位。
ADL 排名系統
幣安的ADL 機制
幣安的ADL 機制採用複雜的排名公式: ADL 排名分數= 部位盈虧百分比× 有效槓桿
其中:
- 部位盈虧百分比= 未實現利潤/ abs(部位名目價值)
- 有效槓桿= abs(部位名義價值) / (帳戶餘額- 未實現虧損+ 未實現利潤)
Bybit 的方式
Bybit 的方式與幣安類似,但增加了額外的保護措施。他們透過一個五燈指示器顯示你的排名百分位:
- 5 燈= 前20%(ADL 最高優先權)
- 4 燈= 20%-40%
- 3 燈= 40%-60%
- 2 燈= 60%-80%
- 1 燈= 後20%(ADL 最低優先)
最成功的交易者──那些利潤最高且槓桿最高的人──反而會被優先強制平倉。這正是ADL 機制中最具殘酷性的部分。
10 月的ADL 災難
10 月10 日至11 日的自動去槓桿(ADL)規模空前:
- Hyperliquid :兩年來首次啟動跨保險基金ADL,影響超過1000 個錢包。
- 幣安(Binance) :廣泛觸發ADL。
- Bybit :報告超過50,000 個空頭部位被去槓桿,總金額達11 億美元。
- BitMEX :例外情況,僅有15 份合約觸發ADL,得益於其龐大的保險基金。
ADL 的啟動時間與做市商撤退的時間高度相關。在21:00 至21:20 UTC 之間,訂單簿流動性枯竭,清算無法正常進行,迫使保險基金迅速耗盡並觸發ADL。
案例分析:連鎖反應的災難性影響
以下是一個典型的對沖投資組合在這關鍵35 分鐘內的遭遇:
- 21:00UTC :交易者持有:
- BTC 多頭:500 萬美元,3 倍槓桿
- DOGE 空頭:50 萬美元,15 倍槓桿(獲利的對沖部位)
- ETH 多頭:100 萬美元,5 倍槓桿
- 21:10UTC :做市商撤退,DOGE 價格暴跌,空頭部位變得非常獲利。但由於高槓桿和利潤的組合,觸發ADL。
- 21:15UTC :DOGE 空頭被強制平倉,投資組合失去對沖保護。
- 21:20UTC :失去對沖後,BTC 和ETH 多頭部位被連鎖清算。最終損失:整個投資組合歸零。
這一模式在市場中重複了數千次。許多精心平衡的部位被ADL 強制關閉,導致對沖保護失效,隨後裸露的多頭或空頭部位被清算,造成毀滅性損失。
做市商為何失敗:激勵機制的問題
流動性同步撤退暴露了一個根本的結構性問題。做市商面臨多重激勵,選擇放棄市場:
- 風險與報酬的不對稱性在極端波動期間,維持報價的潛在損失遠遠超過正常情況下的點差利潤。一個提供100 萬美元深度報價的做市商,在正常時期可能賺取1 萬美元的點差利潤,但在市場崩盤時可能面臨高達50 萬美元的損失。
- 資訊優勢做市商能夠看到整體訂單流和部位分佈。當他們發現市場有巨大的多頭偏向(87%的部位為多頭)時,他們清楚崩盤的方向。既然知道即將湧來的拋售浪潮,為何還要提供買進報價呢?
- 無法律義務與傳統交易所不同,指定做市商通常有監管要求,而加密貨幣市場的做市商可以隨時撤退。在危機期間放棄市場不會受到任何處罰。
- 套利機會崩盤數據表明,撤退後的做市商轉向在交易所之間進行套利。當不同平台之間的價格差異超過300 美元時,套利交易的利潤遠高於傳統做市活動。
毀滅性的回饋循環
做市商撤退與自動去槓桿(ADL)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災難性的回饋循環:
- 初始衝擊(川普關稅公告)引發拋售;
- 做市商感知到可能發生的崩盤,選擇撤退;
- 清算無法透過空白訂單簿正常完成;
- 保險基金迅速耗盡以吸收壞帳;
- ADL 啟動,強制平倉獲利部位;
- 被去槓桿的交易者不得不重新對沖,增加賣壓;
- 更多清算觸發,循環回到第3 步。
這個循環持續不斷,直到槓桿部位幾乎完全消失。數據顯示,市場整體未平倉合約在數小時內下降了約50%。
市場結構的真相
10 月10 日至11 日的災難並非主要由過度槓桿或監管失敗引發,而是由市場結構中的誘因錯置所導致。當負責維持市場秩序的參與者從混亂中獲利遠超穩定時,混亂便不可避免。
時間軸數據顯示,做市商並未恐慌,而是在最佳時刻執行了協調撤退,以最大限度減少自身損失,同時最大化後續機會。這種在現行激勵結構下的理性行為,卻為市場整體帶來了非理性的結果。
透過責任重建信任
2025 年10 月的流動性危機揭示了加密貨幣市場的關鍵弱點:當最需要強制性流動性支持時,自願流動性提供卻失效。 190 億美元的清算不僅僅是過度槓桿交易者的失敗,而是系統性問題的必然結果——做市商享有流動性提供的所有特權,卻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未來的解決路徑需要承認一個事實:純粹的自由放任式做市機制在壓力時期無法奏效。正如傳統市場從無監管交易的混亂演變到引入熔斷機制、倉位限制和做市商義務一樣,加密市場也必須實施類似的保障措施。
技術解決方案已經存在:
- 分級責任系統:將利益與責任連結;
- 保險基金規模匹配實際風險:避免過於樂觀的預測;
- ADL 機制結合熔斷機制:防止清算連鎖反應;
- 即時透明化做市商行為:增強信任。
真正缺少的是實施這些措施的意願。除非加密交易所優先考慮長期穩定,而非短期手續費收入,否則類似的「史無前例」事件將繼續以令人沮喪的頻率發生。
10 月10 日至11 日被清算的160 萬帳戶為這種結構性失敗付出了代價。問題在於,產業是否會從他們的犧牲中吸取教訓,還是繼續等待下一批交易者在危機來臨時發現,他們依靠的做市商如煙般消失,只留下清算連鎖反應和強制平倉的盈利頭寸。
以上分析是基於現有市場數據、跨平台價格比較以及市場行為的既定模式。本文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雖受相關資訊啟發但不代表任何實體立場。
- 核心观点:做市商撤退引发流动性真空导致市场崩溃。
- 关键要素:
- 做市商同步撤离加剧流动性枯竭。
- 自动去杠杆机制触发连锁清算。
- 市场激励错位致做市商放弃责任。
- 市场影响:暴露加密市场结构脆弱性需改革。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