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敘事,何時才能真正從「映射賽道」轉向「交易邏輯」?
在經歷了BlackRock、Franklin Templeton 等華爾街巨頭的輪番入局後,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一直懸而未決,直到一個關鍵變量的出現——納斯達克的潛在入場,無疑將為這場深刻的敘事迭代,踩下最有力的一腳油門。
在此背景下,RWA 走到了一個微妙的拐點,過去那種停留在「資產映射」層面的玩法已顯疲態,而關於「鏈上原生用途」與「可組合交易」的新範式正在成為角逐的焦點,當資產上鍊本身不再是難題,真正的挑戰在於交易:誰能接住鏈上這「最後一公里」?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與FufutureDAO 基金會負責人Jack 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在他看來,RWA 的勝負手不在於發行的先後,而在於交易本身。
而好戲,將在納斯達克親自入場後,才真正開始。
一、「舊資產」與「新世界」的衝突
1. 今年以來,從各大TradFi 巨頭相繼入局到最新SEC 的表態,RWA 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您怎麼看這波熱度?有沒有什麼行業誤讀或概念混淆?
Jack:我認為目前最大的誤讀,就是將「資產上鍊」這個動作本身與RWA 的終極價值劃上了等號。很多人認為,只要把一支股票、一筆債券變成一個Token,RWA 革命就完成了,這本質上還是在用Web 2 的「映射思維」,把區塊鏈僅僅當成了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
這種思維忽略了根本問題:資產上鍊後,如何釋放其流動性?如何建立高效率的做市機制?如何實現跨資產的組合交易?如果這些底層的交易邏輯問題不被解決,那麼所謂的「鏈上RWA」就只是一個存在於錢包裡的、流動性枯竭的憑證,與它在傳統券商帳戶裡的狀態並無本質區別。
因此,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當前關於穩定幣、美股的RWA 代幣化嘗試,更應該預見到,未來廣闊的大宗商品、不動產、甚至碳信用等主流金融資產,都需要一套全新的鏈上交易範式來承載,這才是萬億規模的真正所在。
2. 很多人將合規視為RWA 最大的攔路虎,您似乎認為還有更深層的瓶頸?
Jack:合規是准入門檻,但它不是成敗的唯一決定因素。即便解決了所有合規障礙,RWA 賽道仍面臨一個更核心的瓶頸:傳統金融資產的低效率、非透明屬性,與區塊鏈世界原生的高效、透明屬性之間的根本性衝突。
舉個例子,一支美股的清算交割需要T+1,而鏈上交易是原子性的、7 x 24 小時,如何彌補這種時間與效率的錯配?這些都是深層的結構性矛盾,需要全新的基礎設施設計。
因此,我一直強調,RWA 的成功不在於「上鍊」本身,而在於我們能否利用區塊鏈的特性,為這些舊資產創造出傳統金融體系內無法實現的「殺手級應用」,這才是一切價值的源頭。
3. 這個觀點很有趣,是否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這波RWA 浪潮下,我們還未看到一個像Aave 或Uniswap 那樣的「殺手級」應用?
Jack:是這樣的,根本原因在於「資產上鍊」和「資產可交易」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Aave 和Uniswap 的成功,是因為它們為加密原生資產(這類資產天生7 x 24 小時、無歷史包袱)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新高效的「交易語言」和「借貸語言」。
但現在我們試著用這套為加密原生資產設計的語言,去描述一支有開閉市時間、有複雜清算流程、價格錨定在鏈下的股票,結果自然是「水土不服」。
換言之,當前主流的DeFi 基礎設施,特別是AMM,是為價格發現機制模糊、高波動性的加密原生資產設計的,但RWA,例如特斯拉的股票,它在納斯達克有一個絕對權威的公開市場價格。你不能用AMM 去「發現」它的價格,你只能去「跟蹤」它。
用錯誤的工具去解決問題,自然無法產生真正的網路效應,所以,真正的命題不是簡單地把RWA 資產扔進現有的DeFi 樂高,而是要為RWA 資產設計一套全新的、原生的交易邏輯和基礎設施。
二、如何迎接RWA 的「納斯達克時刻」
1. 最近納斯達克親自下場、發行代幣化股票這件事,可能會對現有RWA 格局造成怎樣的「顛覆性衝擊」?
Jack:我認為這將不是衝擊,而更像是徹底釐清當前RWA 市場混亂局面的「奇點事件」。
首先,先前所有關於RWA 發行商「合規與否」的爭論,將在納斯達克發行第一個原生鏈上股票時被自然終結,因為它是全球金融體系頂級的流動性池和信任源,它定義的標準就是最終標準。
更關鍵的是,它可能徹底重構RWA 敘事下的價值鏈,像Ondo Finance 這類專注於發行和承銷的協議,其生存空間可能會被嚴重擠壓——因為一旦資產的「源頭」可以直接上鍊時,任何中間環節的價值都會被削弱,不用說,相比市面上的昂貴資產和資產」可以直接上鏈時,任何中間環節的價值都會被削弱,更不用說
這恰恰是下游協議的歷史性機會。靠近下游流量入口、圍繞鏈上可組合性構建交易能力的去中心化協議和合規交易所,例如OSL/HashKey 或Fufuture 等鏈上協議,反而可能成為真正吃到紅利的一批。
我們可以將這種變化理解為RWA 的「貨櫃時刻」,回顧全球貿易史,在標準貨櫃出現前,全球貨運由無數大小不一、效率低下的包裹(就像現在鏈上充斥的各種ALT 資產)組成。是貨櫃這個全球統一標準的建立,才催生了現代化的全球供應鏈和自動化港口。一旦納斯達克將美股RWA 化,它提供的就是「價值貨櫃」的標準,市場會迅速淘汰掉那些包裝醜陋、標準不一的「垃圾包裹」,釋放出巨大的、標準化的新配置需求和交易機會。
而我們這樣的協議,定位就是為這些「價值貨櫃」提供自動化港口和全球交易網絡,是新秩序下的核心樞紐。
2. 許多人提到現有DeFi 基礎設施對RWA 資產的水土不服,能否從底層邏輯上再深入剖析一下,例如Uniswap 的AMM 模式,其核心缺陷到底在哪?
Jack:首先需要明確的是,AMM 機制在DeFi 早期是革命性的創新,它以一種無需許可的方式,優雅地解決了無數長尾資產的冷啟動流動性問題,其歷史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它的設計哲學決定了它只是不適合於RWA 這種資產類別,這是一個工具與任務不匹配的根本性問題。
對RWA 來說,AMM 的核心缺陷在於它的「價格發現機制」,它是在一個封閉的流動性池內,透過兩種資產的相對數量來被動地「計算」出價格,這對於沒有鏈下真實錨點的加密原生資產是可行的——在很多場景下,池子裡的價格就是市場價格的真實反映。
但RWA,例如代幣化的特斯拉股票,至少中短期內,它在納斯達克有一個絕對權威的、每秒都在更新的公開市場價格,這個價格是“因”,而鏈上交易的價格必須是“果”, AMM 機制不僅無法主動跟隨這個價格,反而會因為任何的鏈上交易而產生了無源的流動空間,從而為套利者提供了無源的無源攻擊者幾乎為無源的最大流動者提供給無源能力攻擊者幾乎為套利者提供無源的風險。
因此我認為,任何試圖透過簡單改造,例如調整曲線、增加費用等級的方案,都是治標不治本的,RWA 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交易結構:它必須能高效、低成本地從外部權威信源(Oracle)獲取價格,並將這個價格作為“錨”,然後圍繞這個錨點,通過更接近訂單簿和RFQ(報價驅動器)和RFQ(流動性模式)高效地完成和交易。
一言以蔽之,它的核心應該不再是「發現」價格,而是「回應」價格。
3. 既然發行方的價值會被削弱,超越資產上鍊這個概念本身,RWA 的第一個「殺手級應用」最有可能出現在哪個領域?
Jack:第一個殺手級應用,一定是將RWA 作為原生抵押品,進行全球化、7 x 24 小時的衍生性商品交易,這就解決了傳統金融中資產割裂、交易時間受限的核心痛點。
想像一下,一個亞洲的投資者,在周末晚上,可以用他持有的代幣化蘋果公司股票作為保證金,去開一個比特幣的永續合約多單,這個場景在傳統金融裡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它需要跨時區、跨市場、跨品種的複雜清算,但在鏈上,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瞬間完成。這才是真正的價值創造。
其實這也是Fufuture 目前的產品核心思路——支持用戶將各類金融資產作為統一保證金,去交易BTC、ETH 甚至將來全球任何主流金融資產,未來還計劃推出專門為RWA 設計的現貨交易市場,徹底打通從現貨持有到衍生品交易的全鏈路。
三、定義RWA 新語法:下游交易應用的黎明
1. 聊了這麼多挑戰,能否結合Fufuture 的思考與落地實踐,談談在鏈上使用股票類RWA 資產,技術和市場上又有哪些關鍵挑戰?
Jack:最大的挑戰在於風險控制與清算機制。例如股票資產在傳統市場有休市時間,而加密衍生性商品的風險是7 x 24 小時不間斷的,我們必須設計一套全新的、混合式的風控引擎,既要能處理非交易時段的價格「跳空」風險,又要確保鏈上清算的及時和高效。
除此之外,市場上的挑戰在於引導用戶理解並接受這種新範式,其實Fufuture 的產品設計理念是「資產不可知論」,也即我們基礎設施的底層風控和清算邏輯,不局限於美股,未來可以無縫擴展到代幣化的黃金、原油、國債乃至碳信用等更廣泛的RWA 資產類別,為這個更宏大的未來鋪設。
2. 對於即將到來的RWA「納斯達克時刻」,傳統世界的資源和經驗如何被整合進鏈上業務邏輯中的?只是通路合作,還是有更深層的業務協同?
Jack:遠不止通路合作,而是更深層的業務協同。例如我們正在與一些Web 2 科技巨頭進行合作探索,不僅是獲取流量,更是為了在合規框架內,共同探索高效的身份驗證(KYC)和資金出入金解決方案。
當海量傳統用戶和資金想要進入這個新世界時,誰能提供最安全、最絲滑的橋樑,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3. 站在2025 年底,請您大膽預測一下,18 個月後RWA 市場會是什麼樣子? 哪些今天我們熱議的概念會被證偽,又有哪些我們尚未關注的新突破會誕生?
Jack:我認為屆時會有幾個顯著變化:
第一,「萬物皆可RWA 發行」的狂熱會被證偽,資產發行會向少數幾個擁有頂級信用的巨頭高度集中,小而美的發行協議很難生存。
第二,最大的突破將出現在「跨資產可組合性」。我們會看到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鏈上全能交易帳戶」誕生,用戶可以用代幣化的房產股權作為抵押,去交易大宗商品期貨,所有風險和頭寸都在同一個協議內進行淨額結算,這才是DeFi 的終極魅力。
第三,RWA 的敘事中心將徹底從「資產端」轉移到「應用端」,市場的焦點不再是誰又把什麼東西搬上了鏈,而是誰能用這些資產創造出最驚豔的金融玩法。
結語
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是,整個產業其實都在等待,等待納斯達克、紐交所這類全球金融體系的「造物主」,落下那枚決定性的棋子。
因為他們的入場,將徹底結束RWA 關於「是什麼」的討論,並開啟「能做什麼」的全新篇章,這也迫使我們正視一個現實,RWA 從不只是一場技術棧的革新,它更是一場關於金融結構與行為邏輯的深度重構。
正是在這種預期下,RWA 的「基礎設施敘事」正無可逆轉地取代「映射型敘事」。
而那句我們早已熟悉的「上鍊只是第一步,交易才是語言」,也終於從一句口號,變成了一個需要嚴肅作答的考題。
- 核心观点:RWA赛道核心瓶颈在于链上交易逻辑缺失。
- 关键要素:
- 现有DeFi基础设施与RWA资产特性不匹配。
- 纳斯达克入场将重塑RWA标准与价值链。
- 杀手级应用需实现跨资产组合交易功能。
- 市场影响:推动RWA从资产发行向交易应用转型。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