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Coinbase收購Echo背後:Cobie從200美元入圈到名利雙收的13年
深潮TechFlow
特邀专栏作者
2025-10-27 03:30
本文約651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10分鐘
一個嘴巴總是喊著失敗的人,最後卻拿到了近4億美元的投資。

原文作者:David,深潮TechFlow

2025 年10 月21 日,Coinbase 宣布以3.75 億美元收購鏈上投資平台Echo。

就在前一天,Coinbase 剛花2,500 萬美元買下一個NFT,只為復活一檔播客欄位。兩天,兩筆交易,總計4 億美元,全部指向同一個人:

Jordan "Cobie" Fish。

Cobie 是誰?

如果你有在關注英文加密圈,這個名字背後有太多的標籤。 80 萬推特粉絲、Echo 創辦人、UpOnly 加密播客主持人、Lido Finance 共同創辦人... 還是那個曾一則推文揭露Coinbase 內線交易的「吹哨者」。

在加密世界,他是為數不多從2012 年活到現在,而且還活躍在市場一線的OG。

收購消息公佈後,Cobie 在X 上寫道:“ 我確實沒想到Echo 會被賣給Coinbase。”

這聽起來像場面話,但常看他社媒的人都知道,這可能是真心話。因為在兩年前創立Echo 時,他也說:

我覺得它有95%的機率會失敗。”

一個嘴巴總是喊著失敗的人,最後卻拿到了近4 億美元的投資。身為各類加密項目投資的常客,Cobie 看起來不缺錢。

但故事的開始不是這樣。

和每個懷抱致富夢的加密玩家類似,根據他自己所說,2012 年他剛進圈還是個學生,用200 美金買了點比特幣。

從無名學生到加密OG,Cobie 走過的路,幾乎是加密產業13 年歷史的縮影:早期的理想主義、ICO 的瘋狂、DeFi 的崛起、FTX 的崩塌……他都在場。

關鍵是,他不只是在場,還在牛熊更迭中活到了現在。

在這個人人渴望快速致富的行業,長久的活下來,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種求而不得的幸運,更是一種極難貫徹的堅持。

$200 入圈,開發歸零名人幣(2012-2014)

2012 年,當時的Jordan Fish 就讀於英國布里斯託大學。

電腦科學專業的他,用不到10 美元的單價買進了第一批比特幣。根據他後來在推特上的自述,進入加密行業時只有200 美元本金。

以10 美元的價格,這在當時大概等於20 個比特幣。他也為自己取了個網名:CryptoCobain,後來改為Cobie。

2013 年,比特幣從13 美元漲到1,000 美元。同年1 月,Cobie 在一家英國名叫CYOA 的新創公司找到了工作,職位是技術總監。

直到一個偶然的契機出現,Cobie 開發了一個“名人幣”,改變了他的發展軌跡。

在2011-2012 年,西方主流媒體幾乎沒人報道Bitcoin,《Keiser Report》是早年一檔少數持續討論加密貨幣的媒體節目,對早期社區的認知形成有重要作用。

而這檔節目的主持人叫做Max Keiser,後來也是薩爾瓦多總統的比特幣顧問。

Keiser 本人當時因為準確預測比特幣會漲到1000 美元以上,加上誇張的表演風格,比如動不動就在節目裡撕美元鈔票,成了加密世界的“瘋狂傳教士”。

當時,Keiser 在推特上半開玩笑的發文,如果有個叫Max Keiser 的幣能夠漲到10 億市值,自己就在節目裡裸體出鏡。

而Cobie 和另一位夥伴Luke Mitchell 當真做了個名叫MAX 的幣(Maxcoin),並且基於當時的比特幣做了分叉,這可能是加密史上第一個上電視的名人幣,比這波總統和明星發幣早了10 多年。

2014 年1 月28 日,Keiser Report 第555 期節目,標題就叫"Launch of Maxcoin"。 Keiser 在全球觀眾面前,挖出了MAX 的創世區塊。

2 月14 日,情人節,Maxcoin 漲到3.11 美元,市值850 萬美元。 Cobe 和Luke 也被請上了Keiser 的節目討論技術細節。

然後現實來了。除了Keiser 在節目上喊單,Maxcoin 沒有任何實際用途。沒有商家接受,沒有應用場景。更糟的是,2014 年2 月Mt. Gox 破產,整個加密市場崩盤。

到2014 年12 月31 日,Maxcoin 收盤價0.00666 美元,跌幅99.8%。代碼停止更新,連Keiser 本人都不再提這個幣。

而Cobie 繼續在英國那家科創公司工作到2015 年4 月。作為開發者,他自己在推特上說,從來沒有持有過Maxcoin。

此時比特幣已經從1000 美元跌到200 美元,大多數2013 年進場的人可能永遠離開了加密圈,但Cobie 換了個方式選擇留下來。

在Web2 做成長,在推特當KOL (2015-2020)

2015 年4 月,Cobie 離開CYOA 技術負責人的職位,加入了一家名為Enki 的程式教育新創公司,職位是成長負責人。

此時的加密市場一片死寂。比特幣在200-400 美元之間橫盤,大部分山寨幣歸零或接近歸零。 Maxcoin 已經被徹底遺忘。

Cobie 本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把前幾年的發幣當作一場年輕時的冒險,然後回歸正常生活。事實上,表面看來他確實這麼做了。

2017 年8 月,他跳槽到了Monzo,當時英國最炙手可熱的金融科技獨角獸。這家數位銀行當時主推純行動端的銀行體驗,試圖顛覆傳統銀行業。

那年夏天,比特幣剛突破2000 美元,ICO 熱潮正在醞釀;到2017 年12 月,比特幣會漲到近20,000 美元,整個加密世界陷入瘋狂。

但Cobie 此時還在Monzo 的辦公室裡。

辦公室外,從2017 年到2020 年,加密市場經歷了完整的牛熊週期。 2017 年底的瘋狂,2018 年的崩潰,2019 年的橫盤,2020 年3 月的COVID 暴跌。

這三年裡,公開報道顯示他「在Monzo 工作期間賺夠了錢,可以全職投入加密貨幣」。

同時,他在推特上的發言從來沒停過,評論比特幣價格、嘲諷ICO 項目、分析DeFi 協議... 他成了Crypto Twitter 的固定成員,是社區裡那種永遠在線、永遠有觀點的聲音。

到了2020 年3 月,在一次訪談中,他透露自己的資產配置:只有5%在加密貨幣,95%在現金和其他傳統資產

這個數字讓很多人驚訝,身為加密圈知名的KOL,他幾乎沒有持有加密貨幣。

這或許正好解釋了為什麼他能在Monzo 待三年。他不需要靠炒幣謀生,有穩定的收入和職業發展。

2020 年夏天,一切都改變了。 DeFi 爆發了。 Compound 發行COMP 代幣,開啟流動性挖礦。 Uniswap 空投UNI,讓早期用戶一夜致富。突然之間,那些堅持到現在的人發現,新的機會來了。

2020 年9 月,Cobie 離開了Monzo。他在傳統科技公司潛伏了5 年多。

不過這次,他不再只是個新兵程式設計師了,產品和成長職位上的工作既有收入也有經驗,更難能可貴的是金融業的知識。

那個曾經歸零的Maxcoin 開發者,即將成為DeFi 時代最成功的早期投資人之一。

押對Lido,做播客(2020-2022)

2020 年10 月,Cobie 全職回歸加密圈一個月後,做了改變命運的投資。

當時有兩位俄羅斯程式設計師正在開發一個叫做Lido 的項目,解決方案是流動性質押:用戶質押任意數量的ETH,獲得stETH 作為憑證,這個憑證可以自由交易。

大多數人可能沒看懂這有什麼用。但Cobie 顯然看懂了。他不僅投資,還幫專案找審計、寫推文、向其他投資人介紹。他成了Lido 最早也是最積極的支持者之一。

到2021 年底,Lido 成為以太坊上最大的質押服務商。到2024 年,Lido 管理的資產超過300 億美元,LDO 代幣市值超過20 億美元。

Cobie 的這筆早期投資報酬率超過1000 倍。根據海外多家媒體報道,光是這項投資就讓他賺了「數百萬美元」。

但真正讓Cobie 從一個Twitter KOL 變成行業影響力人物的,是一檔播客。

2021 年4 月,Cobie 和另一個加密圈KOL Ledger 共同創辦了UpOnly 播客。

這個時機也很巧妙。當時正值牛市高潮,所有人都想了解加密貨幣,但大多數播客要不是太技術、太淺薄。 UpOnly 找到了個平衡點:

用輕鬆的方式聊聊深度話題。

Vitalik、Michael Saylor、Do Kwon、SBF 和CZ 等業界大佬,都曾上過他的播客節目。這些人都願意和兩位播客主持人聊一兩個小時。

Cobie 和Ledger 在節目裡不太裝著和揣著,他們會問愚蠢的問題,會開玩笑,會承認自己不懂。這讓那些習慣了嚴肅採訪的大佬們放鬆下來,說出了很多在其他場合不會說的話。

同時,播客的商業模式也很有意思。他們發行了NFT(UpOnly NFT),相當於會員卡,持有者可以參與錄製、提問、獲得獨家內容。

這些NFT 後來在二級市場價格超過10 ETH。前幾天,Coinbase 收購這個NFT 系列花了2,500 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UpOnly 最諷刺的贊助商其實是FTX。 SBF 的交易所贊助了UpOnly 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22 年11 月突然崩盤。

崩盤當天,Cobie 正在直播,即時追蹤4 億美元的可疑資金流動。他一邊看著鏈上數據,一邊解釋發生了什麼事。這期直播後來成了FTX 崩盤的重要紀錄。

而另一個諷刺的事件,則是Cobie 成為了Coinbase 內線交易的吹哨者。

22 年12 月,Cobie 發布推文,顯示一個錢包地址在Coinbase 上幣前大量買入相關代幣。這不是巧合一兩次,而是持續的模式。

幾小時內,這則推文被轉發上萬次。媒體開始報道。監管機構介入調查。

最終,美國司法部起訴了Coinbase 前產品經理Ishan Wahi,這成為美國史上第一起加密貨幣內線交易案。

Coinbase 不得不公開回應,改進上幣流程。整個產業開始討論透明度問題。而Cobie,這個曾經歸零名人幣的開發者,現在卻成了業界的監督者。

到2022 年底,他的影響力達到頂峰。現在Twitter 粉絲超過80 萬,是英文加密圈最有影響力的聲音之一;UpOnly 也是最受歡迎的加密播客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種獨特的人設:

既是擁有早期玩家、技術背景、投資成功背景的圈內人,又嘲諷炒作、揭露黑幕,保持著一些距離感。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仍然是個憤世嫉俗者(Cobain),只是現在有錢了。”

但Cobie 自己或許也知道,KOL 的生命週期很短,播客可能過氣。他需要建立一些更持久的東西。

Echo,可能是最後一次創業(2023-2025)

2023 年初,加密市場仍在熊市底部。 FTX 的破產餘波未平,Cobie 在Twitter 上發了一條意味深長的推文:

“最好的建造時機是所有人都覺得沒希望的時候。”

幾個月後,Echo 悄悄上線。

和早年開發名人幣Maxcoin 的高調不同,Echo 沒有發表會,沒有白皮書,甚至沒有正式的公告。它就是一個簡單的網站,功能更簡單:幫助專案方向早期投資者募資。

具體來說,Echo 做兩件事。

第一,讓加密項目透過私募方式向合格投資者出售代幣。第二,透過一個叫Sonar 的工具,讓一般用戶也能參與某些公開發售。整個過程都在鏈上進行,非託管,透明。

最初,它幾乎不像個產品。介面和功能單一,就是一個幫專案方和投資者簽署SAFT(代幣購買協議)的工具。但第一個項目很快就來了:Ethena。

為什麼Ethena 會選擇一個剛上線的無名平台?答案很簡單,還是因為Cobie。

Ethena 的創辦人Guy Young 是UpOnly 播客的常客,和Cobie 私交不錯。更重要的是,Cobie 不只是提供平台,他自己也投了Ethena,還在Twitter 上公開支援。對於一個新項目來說,Cobie 的背書價值千金。

Ethena 透過Echo 完成了種子輪融資。幾個月後,當Ethena 成為2024 年最火紅的DeFi 協議之一時,Echo 的可信度瞬間建立了。

隨後,MegaETH、Initia、Plasma 等大型專案紛紛在Echo 發起融資;到2024 年中,Echo 的運作模式已經成熟。一個典型的流程是這樣的:

專案方找到Echo,Echo 團隊做基礎的盡職調查,專案方設定融資條款,透過Echo 的智慧合約發行代幣。

投資者(機構或個人)透過平台投資,資金和代幣都在鏈上透明流轉。

關鍵是,Echo 本身不託管資金,不做投資建議,只是提供工具和連結。

Cobie 的角色遠不止於這個融資平台的創辦人。他其實是Echo 最大的BD (商務拓展)。每次他在播客上採訪創辦人,都可能變成Echo 的潛在客戶。每次他在Twitter 上評論某個項目,都在無形中為Echo 做廣告。

他甚至不需要主動推銷。當你是加密圈最有影響力的聲音之一時,人們自然會找上門。到2025 年10 月被收購時,Echo 已經處理了超過2 億美元的交易,涉及約300 筆投資。

在某種意義上,Coinbase 收購的不只是Echo 這個平台,更是Cobie 建構的整個生態系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Coinbase 願意出3.75 億美元,他們買的是進入這個網路的鑰匙。

交易結構顯示這不是全現金收購,包含Coinbase 股票,這意味著Cobie 現在也是Coinbase 的股東。 Echo 團隊將加入Coinbase,但品牌暫時保持獨立運作。 Sonar 工具將整合進Coinbase 的產品系統。

從Coinbase 的角度來看,這筆收購的邏輯很清晰。

2025 年7 月,他們剛收購了代幣管理平台LiquiFi。現在又收購了Echo。 LiquiFi 管理代幣發行後的事務,Echo 處理融資環節,加上Coinbase 本身的交易所業務,形成了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的完整鏈條。

收購消息公佈後,社區的反應很有趣。

有人說Cobie 賣早了,Echo 本來可以成為獨立的獨角獸。有人說這證明了KOL 創業的可行性。還有人翻出2014 年的舊帖子,對比Maxcoin 歸零和Echo 退出,感慨“十年磨一劍”,你在牌桌上就永遠有機會。

而Cobie 自己似乎也沒有停下來休息。他立即宣布加入Paradigm 擔任顧問,「專注於流動市場、交易和DeFi 趨勢」。

最後的OG

在加密世界,13 年是一個漫長到不可思議的時間。

大多數2012 年的早期參與者要不是已經退休,就是在某個週期歸零後消失。交易所換了幾代,公鏈換了幾代,連去中心化的定義都變了幾代。

但Cobie 還在這裡。

他見證了每一個週期,參與了每一次泡沫,也從每一次崩盤中倖存下來。

他不是賺錢最多的,肯定也不是最有名的,甚至不是幣圈最成功的創業家;但他可能是最完整的加密從業者:

炒過幣、虧錢;創業、失敗過;投資過、成功過;做過KOL、影響市場、建立過產品、完成退出。

從Jordan Fish 到CryptoCobain,從一個買了10 美元比特幣的大學生到被Coinbase 收購的創業者,這個故事花了漫長的13 年。

是什麼讓他活到現在?就他自己的話來說,或許是知道運氣和實力的差別,以及有能力在二者之間游刃有餘:

我早期就運氣很好,很早就做了一些好的山寨幣交易,讓我處於盈利狀態。我以為我真的很擅長這種叫做加密貨幣交易的東西。

但任何剛開始就覺得自己很擅長的人都是錯的。如果你有幸加入牛市並且成功交易山寨幣,那並不代表你很擅長」。

投資
Coinbase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Cobie 13年加密历程展现行业生存法则。
  • 关键要素:
    1. 200美元入局,经历多轮牛熊周期。
    2. 成功投资Lido获超千倍回报。
    3. 创立Echo平台获3.75亿美元收购。
  • 市场影响:彰显长期主义价值,激励行业建设者。
  • 时效性标注:长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