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2025年最精彩的幣圈產品商戰,誰能笑到最後?
区块律动BlockBeats
特邀专栏作者
8小時前
本文約3793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meme發射台大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pump.fun vs Letsbonk.fun 的「meme 發射台大戰」已經可以提前預定本年度最精彩的加密故事之一。轉眼間,我們已經來到了9 月初,pump.fun 重新在這場你來我往的競爭中佔據了優勢。

當思考「meme 發射台大戰」是如何開始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pump.fun 在2024 年到今年初一整年的輝煌表現,牽動了眾多項目方「分蛋糕」的慾望。

實際上,這場「meme 發射台大戰」,並不是單純的資產發行平台與資產發行平台之間的戰爭。在pump.fun 推出PumpSwap,變成了資產發行+交易平台的那一刻,這場競爭就已經不可避免。而對上的雙方,是pump.fun,和Raydium。

蜜月期

pump.fun 與Raydium 曾經是共生的關係。在PumpSwap 誕生前,pump.fun 作為meme 幣的發行平台,當其上的新meme 幣市值達到69000 美元後,就會遷移到Raydium 進行交易。

過去新進場的meme 玩家容易感到疑惑的「內盤」和「外盤」,一個相同的幣卻有兩個不同的合約地址,正是由這個流程所導致的。

2024 年,不只是pump.fun 的黃金時代,也同樣是Raydium 的黃金時代。根據Blockworks 的數據,Raydium 在2024 年交易費收入約1.6 億美元,是2023 年的5 倍以上。這其中,來自meme 幣交易的收入就達到了約1.45 億美元,超過了全年收入的90%。在這其中,來自pump.fun 的meme 幣貢獻了約6.25 千萬美元的收入,佔meme 幣收入的約43%,佔總收入的約39%。

對Raydium 來說,pump.fun 猶如一台飛快發展的「印鈔機」,站在流動性的上游,而自己則穩穩地坐在流動性的下游。你吃一邊,我吃一邊。

分道揚鑣

雙方的蜜月期一直持續到了今年的2 月下旬。

2 月24 日,Twitter 上有人發現pump.fun 正在測試自家的AMM 流動性池。第二天,Raydium 核心貢獻者@0 xINFRA 就發表了一篇長長的推文銳評此事。這篇長推文其實已經帶著很濃的火藥味,基本上就是在強調是Raydium 在pump.fun 的成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Raydium 在近段數據來看沒有那麼依賴pump.fun 等。他最犀利的言詞是下圖這段:

「pump.fun 用自己的AMM 取代Raydium 是一個戰略誤判」

在回覆CoinDesk 時,@0 xINFRA 持續表示對Raydium 來說分手沒那麼糟糕,並表達他對pump.fun 的擔憂,「任何新的AMM 都可能遇到無數問題:基礎設施不完善、遷移代幣需求低、交易量下降。」

這個消息實打實對Raydium 的幣價造成了打擊,$RAY 遭遇了近30% 的跌幅,從4.2 美元跌破了3 美元。下跌一直持續到了4 月中旬,最低曾經跌到1.5 美元附近。

3 月21 日,pump.fun 正式官宣了PumpSwap,從此pump 出來的幣不再有了內外盤之分。但在PumpSwap 被官方宣布的2 天前,3 月19 日,Cointelegraph 就爆出,Raydium 即將推出自家的發射台,名為「LaunchLab」。

Raydium 方面的官宣直到接近一個月後才姍姍來遲。 4 月16 日,Raydium 正式宣布了LaunchLab。

曾經「哥哥你站船頭呀,妹妹我坐船尾」的甜蜜不再。這兩個在2024 年Solana meme 幣狂潮中的最大贏家,一個順流而下,一個逆流而上,各自向對方把持的領地亮劍。

大戰

您可能會感到疑惑,Raydium 的這個LaunchLab 也沒搞出什麼聲量,meme 發射台大戰的主角不是pump.fun 和Letsbonk.fun 嗎?

Letsbonk.fun 正是用Raydium 的“Plug & Play SDK”製作的。簡單來說,可以理解成Letsbonk.fun 只是Raydium LaunchLab 的客製化版本。

根據defillama 的數據,在4 月、5 月和6 月,PumpSwap 的總手續費收入與淨手續費收入都超過了Raydium。到Letsbonk.fun 壓制pump.fun 的7 月,Raydium 單月的總手續費收入是上一月份的約2.76 倍,淨手續費收入更是上一月份的約4.66 倍。同時,在7 月,PumpSwap 的月度總手續費收入只有Raydium 的約30%,月度淨手續費收入只有Raydium 的約18%。

從這個角度來說,pump.fun 在最近一段時間不斷地在Twitter 上支持自家生態的「次新幣」,甚至成立了Glass Full Foundation 直接購入自家生態的meme 幣,也就能夠有一個更理性的解釋——PumpSwap 作為資產交易平台的表現,和pump.fun 這個上游的資產發行平台只有一個非常新鮮的關係。幣。

在許多鏈上玩家對meme 幣行情感到絕望,直言當前的meme 幣市場是“地獄難度”時,pump.fun 所支持的幣種卻在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中保持了相對強勢。無論是$USDUC、$NEET 還是$TOKABU,這些pump.fun 上的meme 標的都在100 萬至300 萬美元市值階段給了相當充足的“上車”時間,穩步上升到了近3000 萬美元市值甚至更多。

上週,pump.fun 發布了「Project Ascend」更新,此次更新帶來的最核心改變是Dynamic Fees V 1 系統。這個新的分層創作者費用結構徹底改變了先前的固定費率模式。在以往的體系中,創作者無論代幣市值高低,都只能獲得相同比例的交易費用分成。而現在,系統引入了與市值掛鉤的動態費率——市值越高的代幣,創作者費用越低,而小型項目則繼續貢獻較高的費用。這種設計背後的邏輯是鼓勵創作者專注於代幣的長期成長,而非短期套現。

PumpSwap 不同市值代幣對應的手續費與內容創作者收益

Dynamic Fees V 1 適用於所有PumpSwap 代幣,包括新發行和已存在的代幣,同時保持相同的協議和流動性提供者費用分配。對於那些創作者已經消失的「遺棄」項目,費用將流向社區。 CTO 計畫可以透過申請來接收創作者費用,而Pump.fun 承諾將大幅加快審批流程。

pump.fun 官方聲稱,這次更新將創作者的潛在收益提升了10 倍。對於那些能夠成功經營代幣生態的創作者而言,這意味著他們不再需要透過拋售持倉來獲利,而是可以透過持續的交易費用分成獲得穩定收入。這種模式的轉變,是Pump.fun 試圖解決memecoin 生態中普遍存在的「pump and dump」問題的關鍵一步。

pump.fun 所選擇的未來道路,是「CCM」(Creator Capital Markets,創作者市場)。無論是引入越來越多的直播者,或是解決meme 幣「一波流」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質上,pump.fun 是想透過「內容創作變現」吸引更多目前在Twitch、Tiktok 等社交媒體上的優質創作者入駐,發動著一場從Web 3 到Web 2 的創作者經濟吸血鬼攻擊。

而Letsbonk.fun 則選擇了另一個方向努力。 9 月1 日,WLFI 官推宣布USD 1 在Solana 上線,並表示「Solana 需要一個像其核心一樣充滿活力的美元:即時執行、無需許可且全球可訪問。USD 1 由儲備資產1:1 支撐,並在Solana 上線第一天就與Raydium、BONK.fun 以及互聯網將數字穩定化,將數字在Solana 上的官方USD 1 發射台。

不久前,Letsbonk.fun 的龍頭$USELESS 也在Coinbase 上架。這兩件事都體現出,Letsbonk.fun 的優勢更著重於資源的整合能力。憑藉著在Solana 生態多年發展的累積,Letsbonk.fun 也仍在不斷出牌。

無從比較這兩個發展道路的好與壞,只能說,pump.fun 與Letsbonk.fun 已經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願景,而且都很聰明地發揮著自己的長處。至於未來如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結語

「meme 發射台大戰」,其實是pump.fun 與Raydium 從合作共生關係轉為了競爭而引爆的。表面上是pump.fun vs Letsbonk.fun,實則是pump.fun + PumpSwap vs Letsbonk.fun + Raydium。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商業競爭中,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更好的改變,例如創作者獎勵機制,對CTO 或者說更長期持續經營meme 幣的激勵等等。只有充分的競爭,市場才會更好。

原文連結

Solana
Raydium
Pump.fun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pump.fun与Raydium竞争引爆meme发射台大战。
  • 关键要素:
    1. pump.fun推出PumpSwap,挑战Raydium。
    2. Raydium推出LaunchLab及Letsbonk.fun反击。
    3. 双方手续费收入此消彼长,竞争激烈。
  • 市场影响:推动meme币生态创新与竞争。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