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金庫
基本邏輯是這樣的:美國股市願意為價值1 美元的加密貨幣支付2 美元。如果你手上有一大筆加密貨幣,最好的做法是找一家小型美國上市公司合併,這樣你的加密貨幣價值就能翻倍。這種現象催生了一些奇特的市場動態,也會進一步引發更多奇特的現象。其中兩個值得關注的是:
首先,如果你擁有大量加密貨幣,你肯定需要一家上市公司,因此向加密貨幣投資者提供上市公司殼資源就成了一門好生意(尤其是那些現有業務不多的小型上市公司,這樣它們可以輕鬆轉型為純粹的加密貨幣持有平台) 。例如你有1 億美元的比特幣,透過與上市公司合併就能讓它價值2 億美元,所以即使這家上市公司除了上市地位外毫無價值,你也願意向其股東支付4000 萬美元。
其次,如果你擁有大量加密貨幣,千萬別賣給加密貨幣買家,而應該賣給股票市場。假設你有1000 個比特幣,在比特幣市場賣掉只能得到1.18 億美元,但如果打包成加密貨幣金庫公司上市,就能值2.36 億美元。
關於第一點,我們經常討論小型上市公司被加密貨幣創業家收購並轉型為加密貨幣金庫公司的案例。但這種做法既低效又隨意:如果你想讓一筆加密貨幣在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為什麼非得去找一家已經倒閉的上市生物技術公司,跟它的高管談判,敲定交易,然後解僱那些生物技術研究人員?投資銀行為什麼不直接提供現成的上市殼資源,這樣你就不用費力把生技/玩具/酒類公司轉型成加密貨幣公司,而是可以從零開始?
當然,銀行確實在做這門生意。這種業務-提供公開上市殼公司-就是SPAC 業務(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Cantor Fitzgerald LP(美國商務部長曾任這家公司的CEO) 就專門從事這項業務:既做SPAC 募集的常規業務,也做SPAC 與Bitcoin 資金池合併的專門業務。我們在4 月提到Cantor Equity Partners Inc。這是Cantor 旗下的一輛SPAC,宣布與Bitfinex/Tether 和SoftBank 達成協議,將它們的Bitcoin 包裝到一家上市公司。這家公司將命名為Twenty One Capital Inc,該SPAC 目前的交易價格相對其Bitcoin 價值有約200%的溢價。對Tether 和SoftBank 來說,這筆交易非常划算。對於SPAC 發起人Cantor 來說也是如此,它將從這筆交易中獲得豐厚回報。
以下是今天早上發布的新聞稿:
Bitcoin Standard Treasury Company 透過與Cantor Equity Partners I Inc業務合併實現上市
BSTR 啟動時資產負債表上將擁有30,021 個Bitcoin——這將使其成為第四大公開Bitcoin 金庫——同時獲得高達15 億美元的PIPE 融資,這是迄今為止與Bitcoin 金庫SPAC 合併相關的最大規模PIPE, SPAC 本身也將貢獻約2 億美元(具體金額)
BSTR Holdings Inc。 (「BSTR」或「本公司」)今日宣布,已與Cantor Equity Partners I, Inc。 (「CEPO」)(納斯達克:CEPO)簽署業務合併最終協議。 CEPO 是由Cantor Fitzgerald 附屬公司發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而Cantor Fitzgerald 是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及房地產服務控股公司。交易完成後,合併後的公司預計將以“BSTR”為股票代碼進行交易…
淨收益將用於收購更多Bitcoin,並建構一整套Bitcoin 原生資本市場產品和諮詢服務。
沒錯,就是這樣。 BSTR 擁有大約30,021 個比特幣。如果直接出售,這些比特幣價值約35 億美元,但如果透過上市方式出售,價值至少應該達到70 億美元。 Cantor Fitzgerald 專門為比特幣資金池提供上市公司資源,所以BSTR 選擇與Cantor Equity Partners I 合併——注意不是做Twenty One 交易的那個Cantor Equity Partners——將其比特幣資金池推向公開市場。 BSTR 的比特幣在證券交易所的價值會遠超其作為比特幣本身的價值,而SPAC 發起方Cantor 將從中分得一杯羹。
不過,我想重點談談第二個奇怪現象:「如果你有大量加密貨幣,千萬別賣給加密貨幣買家。」Cantor Fitzgerald 已經發起了一家加密貨幣金庫公司Twenty One. Twenty One 的業務模式包括:(1)積累比特幣,(2)維持公開上市地位,(3)大談特談創新、貨幣未來、Bitcoin 資本市場等等。 BSTR 的業務模式基本上相同。 Twenty One 是比特幣資金池,BSTR 也是一個比特幣資金池:為什麼它們需要分別上市?為什麼投資人需要在兩個基本上相同的純粹Bitcoin 資金池中做選擇? (更別提市面上還有其他類似公司,以及MicroStrategy。我只是想說,有兩個大型比特幣資金池在幾個月內相繼透過Cantor Fitzgerald 的SPAC 上市。)
你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BSTR 的人找到Cantor Fitzgerald 說「我們有一筆比特幣資金,需要資本市場的建議,」Cantor 回應說「太好了,我們其實跟Twenty One的人關係很不錯。
但這樣做很蠢,因為BSTR 不想把比特幣當成比特幣來賣。如果你在比特幣市場上出售比特幣,只能以比特幣的價格成交!但如果你把Bitcoin 包裝成股票,就能以100%的溢價出售! BSTR 想要自己上市,而不是把比特幣資金池賣給別人。
《金融時報》週二是這樣報道這筆交易的: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1 月在首次公開募股中籌集了2 億美元現金的空白支票公司Cantor Equity Partners 1,正在與加密貨幣交易集團Blockstream Capital 創始人Adam Back 進行後期談判,擬收購價值超過30 億美元的數位貨幣。
這筆交易呼應了Brandon Lutnick 在4 月與SoftBank 和Tether 達成的36 億美元加密貨幣收購交易,將進一步推進Cantor Fitzgerald 利用公開上市殼公司收購比特幣的策略,旨在抓住美國總統Donald Trump 推行去監管政策背景下數字貨幣價格飆升的機遇…
Back 和Blockstream Capital 將以他們的比特幣換取Cantor 載體的股份,該載體將更名為BSTR Holdings。
也就是說,看待這筆交易的一個角度是,Cantor 在「收購」Blockstream 的比特幣,就像它之前「收購」SoftBank 和Tether 的比特幣一樣。但Cantor 能夠以大幅溢價進行收購:它不用支付現金,而是用(新成立的)公開比特幣公司的股份來支付Blockstream,而這類股份通常相對基礎比特幣有100%以上的溢價交易。 Cantor 的「貨幣」——公開比特幣公司股份——比現金更值錢。
Twenty One 擁有類似的「貨幣」(自己的股份)。你可以設想一筆交易,讓Twenty One 用其股票收購Blockstream 的比特幣。但價格怎麼定?比特幣金庫業務模式的核心是Twenty One 能夠溢價發行股票,以募集資金購買比特幣,進而增加每股比特幣持有量。但這也正是Blockstream 模式的核心。 Blockstream 希望為其比特幣持有獲得溢價,但Twenty One 不願意支付溢價來收購更多比特幣。 (它希望「策略性配置資本以增加每股比特幣持有量。」)將比特幣轉移到公開市場能創造巨大價值,而每個比特幣資金池的持有者都希望為自己攫取這種價值。
從長遠看,這種模式可持續嗎?如果每個比特幣大戶都能透過自己成立比特幣金庫公司賺更多錢,那麼現有的比特幣金庫公司如何繼續收購更多比特幣?當然,還有一些小戶投資者;如果你只有0.1 個比特幣,你不會為此專門上市,所以還是會賣給MicroStrategy、Twenty One、BSTR 或其他公司。我想最終會出現比特幣金庫公司之間的股票換股票合併。那些溢價較低的公司會被溢價較高的公司收購。我很期待看到這些交易的公平性意見書。
無論如何,到目前為止,BSTR 的交易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今天中午,該SPAC 股票的交易價格約為每股13.93 美元,這意味著BSTR 的比特幣儲備只有約39%的溢價,遠低於我通常預期的100%以上溢價。也許這類交易的市場終於開始飽和了?
Meme 幣市場:你別問,問就是沒get到“氛圍”
傳統金融結構設計中,你在銀行工作,客戶找到你說「我想要一個可交易工具X,能夠反映另一個東西Y 的價格,」你就得仔細琢磨怎麼把X 和Y 關聯起來。也許你會想,可以設計某種套利機制,讓Y 的持有者能夠將其兌換成X,從而保持X 和Y 的價格同步。也許你可以建立一個Y 的組合籃子,然後X 就是這個籃子的可交易所有權份額。也許你可以每天打電話給三家銀行詢問Y 的報價,然後取平均值作為X 的每日結算價格。也許X 的結算價格可以基於Y 的某個不可交易指數的歷史水準推導出來。具體方案因情況而異,但總的來說這是個難題。例如「我想要一個反映美國房價的可交易工具」:當然,這想法很好,我們都想要,但具體是哪些房子?你怎麼確保這個工具能準確反映房價?
然後加密貨幣領域出現了一個真正偉大的金融創新發現:你可以完全不用那些複雜設計,純粹依靠「氛圍感」 。你宣布「我要推出一個新代幣HomePriceToken,它將反映美國房價。」然後像我這樣的傳統金融從業者會問「等等,它怎麼反映房價?」你回答「它就是反映啊,名字裡寫著,這就是HomePriceToken,有什麼問題嗎?」我繼續問「有什麼套利不是——」嗎,這就是HomePriceToken,有什麼問題嗎?」我繼續問「有什麼套利不是——」嗎,這就是廢話,這就是廢話」。
這個發現通常被稱為“Meme 幣”,我經常拿它開玩笑,但它確實是個有趣的概念創新。 Meme 幣的核心概念是:(1)它有一個將其與某個基礎事物關聯的名稱,(2)它的交易價格與基礎事物相關,不是因為什麼套利機制,而是因為這個名稱。當人們想到Doge 時,Dogecoin 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是這樣。
這個發現很有意思,因為它為各種通常根本沒有價格的事物開啟了金融化的大門。房屋價值還算是有跡可循——雖然有流動性和聚合等複雜問題——但Meme 幣不限於傳統資產。 Meme 幣可以反映夏日熱門歌曲、演員受歡迎程度、美國民主制度的健康狀況。不是預測市場那種方式——不是基於某些外部事實來結算——而是在Meme 幣的世界。如果民主幣漲了,那麼民主就是向好的,反之亦然,別問那麼多為什麼。
我不是說這不荒謬,確實很荒謬,但這是一種有趣的荒謬。以下是Taylor Lorenz 關於Z 世代流行用語Meme 幣的報導:
每天,20 歲的大學生Boeshi 都會刷上社群媒體,尋找新詞新語。他會追蹤huzz、soyboy、baddie、mewing 這些字的使用情況,不只是為了跟朋友聊天時用,更是為了投資賺錢。
隨著新的Z 世代和Alpha 世代流行用語持續走紅,一個完整的金融生態系統已經在暗中成形。年輕人正在把真金白銀投入與流行用語掛鉤的Meme 幣,希望從這些字的走紅中獲利。
「這些腦殘詞彙,用得越多,幣價就越高,」Boeshi 說。 “詞越火,幣就越火。”
「詞彙使用量和幣價之間有套利機制嗎,」我插了一句,但隨即我的腦子完全當機了,Boeshi 愉快地無視了我的問題。
在這個新興的注意力經濟中,病毒式傳播等同於金錢價值。如果某個字正在流行,對應的幣就會暴漲。當熱度消退時,價格也會下跌。 「當一個詞開始流行時,你會發現它和Google 搜尋的峰值是相關的,」Boeshi 說。 「然後下跌也和幣的歷史走勢相關。」目前,在另類加密網站Pump.fun 上有數十種流行用語Meme 幣可以買賣。
好吧,行。 Huzz. Rizz. Skibidi。另外,這裡還有Alberto Maria Mongardini 和Alessandro Mei 關於迷因幣操縱的完整研究論文:
與比特幣或Ethereum 等注重實用性的加密資產不同,Meme 幣的價值主要來自社群情緒,這使它們容易受到操縱。本研究對Meme 幣生態系統進行了跨鏈分析,檢驗了Ethereum、BNB Smart Chain、Solana 和Base 上的34,988 個代幣。我們描述了Meme 幣的代幣經濟學特徵,並透過三個月的縱向分析追蹤了它們的成長。我們發現,在高收益代幣(>100%)中,驚人的82.6%顯示出大量使用人工成長策略的證據,這些策略旨在製造市場興趣的虛假表象。這些手段包括洗盤交易和我們定義的基於流動性池的價格通膨(LPI),即透過小額策略性購買引發戲劇性價格上漲。我們也發現了旨在損害投資人利益謀取私利的方案證據,例如拉高出貨和跑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涉及的代幣先前都經歷過洗盤交易或LPI,這表明早期的操縱往往為後續的剝削鋪平道路。這些發現揭示了操縱行為在高表現Meme 幣中的普遍性,並暗示它們的戲劇性漲幅往往更可能源於協調一致的人為操作,而非自然的市場動態。
想像推出那17.4%沒有被操縱的Meme 幣之一。看起來真是太懶了。
- 核心观点:加密货币通过SPAC上市可获高溢价。
- 关键要素:
- 比特币金库公司上市溢价达100%。
- SPAC提供快速上市通道。
- 市场现多比特币金库公司竞争。
- 市场影响:加速加密货币金融化进程。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