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Hahaho@DAOrayaki.org
原文作者:Hahaho@DAOrayaki.org
播客地址:https://www.ximalaya.com/sound/ 589658039
Shaun
這兩天關於FTX跟幣安的話題在圈內持續發酵,最新的進展是,雖然FTX已經宣告破產保護,但其交易所在持續的受到黑客攻擊,目前圍繞著整個事件的內外部情況,可以用一片混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來形容。我個人的思考,從這次還在發酵的事件中顯現出了很多問題,例如市場監管方向的問題,涉及壟斷法的問題,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問題,交易所的流動性及兌付問題等等,無論哪一塊,對行業的未來發展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的YakiTalki,我是主持人Shaun。這兩天關於FTX跟幣安的話題在圈內持續發酵,最新的進展是,雖然FTX已經宣告破產保護,但其交易所在持續的受到黑客攻擊,目前圍繞著整個事件的內外部情況,可以用一片混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來形容。我個人的思考,從這次還在發酵的事件中顯現出了很多問題,例如市場監管方向的問題,涉及壟斷法的問題,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問題,交易所的流動性及兌付問題等等,無論哪一塊,對行業的未來發展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DAOrayaki做為行業BUIDler一員,則更關注對於BUIDL圈有影響的問題事件,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談的Merkle Tree(默克爾樹)。這次的交易所大戰後,各個交易所都開始“你爭我搶”的官宣一個叫默克爾樹的技術,力圖通過此種方式,證明自己交易所的資產儲備透明性及交易透明性。默克爾樹到底是什麼,被用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對行業又有著什麼的影響,帶著這些思考,我們今天特別獨家邀請了Starcoin的核心開發者,同時也是MoveFuns DAO的發起人Jolestar老師,一起聊聊默克爾樹以及這次事件所帶來的一些獨家延展性思考。
Jolestar
歡迎社區的老朋友,Jolestar老師。
Shaun
Hi,各位夥伴大家好。
Jolestar
在正式開聊今天的話題之前,我很好奇您對這一次的“神仙打架”事件有怎樣的解讀?
肯定是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關注的時候沒想到“打架”會是這樣的走向,也有人覺得老大跟老二打架,老三遭殃等等。確實沒想到事情進展會如此快,FTX幾乎毫無反抗之力。此外根據我的觀察,事件最開始的時候大家談及提幣,受到過LUNA事件影響的用戶,這次事件會更加警覺,積極提幣。有的人在事件醞釀之初呈觀望態度,最終放在FTX的資產收到了損失。
所以大家也得到了一個結論,一旦有風吹草動,不管真假,先把幣提出來。但這種行為模式會對中心化交易所產生很大影響,從博弈上來說,這是一種多次博弈,大家都會形成經驗,每次都會這樣選擇,並且反應的會越來越迅速。
從負面來看,無論是對市場價格亦或是整個行業,大家都會容易產生悲觀,恐慌的情緒;但正面來看,大家很早就意識到中心化交易所是一個非常大的單點風險,去中心化就是要消除這種單點風險,在DeFi之前很多人的資產都存在交易所,鏈上資產很少,DeFi促使用戶將資產從交易所遷移到鏈上,這次事件也讓更多人意識到要以自己保管資產的方式為主。
Shaun
這對行業長遠來看上是好事,大家會更關注去中心化這件事本身。之前為了早期快速發展,可能會犧牲去中心化,尋求先把整體市場做起來,吸引用戶。但經過這次事件大家逐漸意識到,如果要更平穩的前進,還是要回歸到去中心化路線。
我今天打開Twitter,發現兩個特別顯著的特徵,一是有人認為,從今往後不管市場信息是真是假,只要信息出來,第一件事情先動,切記不要三思後行,我認為這還是有借鑒意義的,大家現在對於整個市場好像屬於一個特別恐慌,特別小心謹慎的狀態。
Jolestar
二是KOL開始廣泛提出把代幣存在冷錢包,有些冷錢包開始在Twitter上更積極的推廣,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大家想把去中心化這件事做到更從個人,更從自己出發的特徵。
實際上關於資產到底如何管理,網上一直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普通用戶的資產管理能力可能不夠,自行保存可能會面臨黑客攻擊,非官方虛假App,私鑰助記詞丟失等等問題導致資產損失,這種情況也是確實存在的。
Shaun
但從長遠來看,中心化交易所的整體破產或損失,與個人用戶的損失相比,對行業的影響更大。個人用戶的損失是零散分散的,不是集中式的,有人會覺得交易所的管理手段與技術更安全,但因為它是單點,風險集中,一旦爆發,對行業的影響遠比陸續出現事故的影響大。並且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個人用戶的風險損失對整體市場的波動影響也會更小,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去自己管理資產。
今天看到有一個人講他自己如何管理數字資產,他說會把自己的數字資產分兩為部分, 50 %放在冷錢包, 50 %放在頭部交易所,哪怕面臨黑客攻擊或是交易所倒閉,仍然還留有一半的資產。
Jolestar
這次事件逼著大家想各種解法,於是很多中心化交易所開始談一項技術,即默克爾樹,它們想通過默克爾樹證明自身資產儲備情況是透明的,交易是透明的。所以今天邀請Jolestar老師,我們來聊一聊到底什麼是默克爾樹,是否可以用相對簡明的方式闡述這種技術?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Shaun
Merkle Tree圖示
Jolestar
所以默克爾樹這種方式,能夠讓交易所跟用戶之間的信息保持一個更透明的狀態,可以這麼理解嗎?
它比完全黑盒的狀態更透明一些。但要想默克爾樹有效,需要依賴幾個條件:
一是交易所將數據的根公佈,每個用戶檢查核對根上的餘額與賬號上看的餘額是否匹配,如果發現不匹配,用戶會對外公佈,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聲討,這本質上是一種基於社會共識的約束力,但不是強約束力。
二是默克爾樹的葉子節點不會全部公開,需要依賴第三方審計機構將所有節點進行總值校驗,確認總值與所有個體用戶的值的合是否一致,否則個人節點值隨意生成,甚至是負的,總值也可以匹配。所以要由審計機構對每個節點進行確認,才能保證值是可信的。
Shaun
此外,默克爾樹的數據具有時效性,它依賴於人工審計,但人工審計不可能實時審計,也不能頻繁審計,甚至做不到每天審計。所以只能階段性審計,而這又有可能導致審計時數據是對的,不審計時將錢挪用,等再審計的時候挪回,這種事情是沒法避免的。
也就是說,這件事涉及的不單是技術本身的問題,默克爾樹是單從技術層面公示,但還需要行業者的自查自律,以及第三方監管機構的協查。如果有一方或兩方相對作惡的話,技術本身還是挺難滿足透明化要求的。
所以在這件事情出來以後,各大交易所陸續公佈了默克爾樹,有些也開始發快照,採取一些行動,您覺得這些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
Jolestar
我理解它其實對行業有一定的促進,但其實並不是那麼有用?
沒有那麼理想,但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區塊鏈目前有很多的中心化交易所,如果它真意圖跑路,用戶基本也是沒辦法的。它之所以沒跑路是因為遵循商戶與用戶,或人與人的一定程度“契約精神”的約束。
約束來自於對違背承諾的懲罰,在對方違背承諾後我可以選擇不再繼續和你交易,這是最直接的懲罰,如果交易所希求於一個更長期的博弈關係,這種最直接的懲罰會產生很大影響。所以交易所會傾向於繼續長期的與你交易下去,因為未來有更大的蛋糕,如果未來能賺到更多的錢,交易所沒理由跑路。如果行業持續的向上發展,大家對未來的期望也高,用戶的退出威懾就是有效的。
同時,雖然中心化交易所不透明,但在區塊鏈之上的交易是透明的,資金進出是透明的。這對交易所是一個非常明確的約束力,交易所錢包能不能正常順利提幣,流入轉出記錄都是公開的。我認為這也是區塊鏈的交易所這麼多年來,還處於正反饋循環的成長過程的原因。這不像傳統金融機構,比如P 2 P熱潮,你會發現整個行業幾乎沒有一個正向成長的過程,因為從募集到使用轉移資金,都是完全不透明的。
Shaun
所以交易所雖然中心化,但還有透明的構成部分,而默克爾樹可以讓它更透明。此外,雖然前面提到幾個缺點,但要跟審計機構合謀是有成本的,臨時拆借資金填補窟窿也有成本,並且很容易被人發現。最近不是也有新聞說有些交易所在拆借資金。
對,最新的消息應該是三個小時以前,Twitter流傳某交易所挪用資金拍快照,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在Twitter上跟進一下,這些信息更新的還是蠻快的。
Jolestar
就像前面提到的,現在這種方式的作惡成本會更高,那您怎麼看交易所公佈默克爾樹這件事,其實是好的,但是效率有限?
是的,所以我認為聊勝於無,有比沒有強。雖然它不解決根本問題,也不是終極方案,但從現階段來看,這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像之前就有交易所公佈過默克爾樹,假如一個百分百保證金的交易所誠心的想自證清白,但用戶卻不關心,這也會讓交易所很苦惱,因為用戶不關注,相對於其它交易所就沒有競爭優勢。
Shaun
所以這次的廣泛關注,也算是倒逼交易所自律,誠實的交易所如果有競爭優勢,大家就會更誠實。如果不能自認清白,就是一個劣幣趨勢良幣的一個過程。
Jolestar
您也談到默克爾樹不是終極解法,我相信整個行業還是在一個持續探索和發展的階段,那從您的角度來講,除了默克爾樹,目前有沒有其它解法值得探索?
交易所的系統流程可以理解為,基於用戶的請求,用程序處理用戶的資金與數據,產生最終結果。簡化下來就是,我基於參數執行計算,運行程序並得出結果,我將結果告知你。但你如何判斷我的結果是真實的,沒有欺騙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你也通過程序執行一遍計算,如果有第三方想校驗結果的真實,仍需要自己再執行一遍計算。
如果有一部分用戶基於硬件等原因,無法運行程序校驗,想讓它們相信數值的真實性,就需要各運行節點商量出統一規則,如何判斷結果是正確的,這就是區塊鏈的共識,這樣的運行模式也就是鏈的機制。
如果是不僅基於參數算數據,而是每次計算結束後還會留一個狀態,將其累積,以便下次計算時重讀。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該怎麼保證每個節點上,最終基於計算的狀態是一致的。這也是默克爾樹的用法,區塊裡的哈希值組成狀態樹,區塊鏈基於某個Root(狀態樹的根)執行程序,得到結果,將結果廣播給其它節點,大家驗證,通過共識機制決策出一個所有人認可的結果。
每次交易都會導致狀態樹的根變化,而審計又是階段性審計,那如何保證過程中每一步是可信的?同時用戶如果想教驗結果必須親自執行計算,也意味著交易所的程序,數據必須公開,但實際上交易所的交易數據很難直接證明某項交易是由用戶發起,假如出現BUG,程序以某用戶的身份發了筆交易,用戶的餘額變化,用戶進行申訴,但交易記錄上確實存有這條記錄。如果把信息對外公佈,外人很難判斷這個行為是用戶發出,還是交易所替用戶發出。
這時就需要區塊鏈簽名機制,也就是必須有一個用戶知道,交易所不知道的私鑰。交易的時候用戶由簽名,發出交易,這時交易所其實就變成了鏈,在用區塊鏈的模式運行,用戶必須用私鑰發起交易,所有交易與程序必須公開,第三方也可以校驗交易所的數據真實性。這時它更像一個私有鏈,但是數據公開的私有鏈,因為沒有其它節點做共識,也沒有約束,即便交易所算錯數據,用戶證明後發現錯誤,用發推文聲討的社會共識約束交易所並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想用程序約束,交易所就需要抵押一部分資金到鏈上,如果用戶發現執行錯誤,用戶去鏈上提交仲裁,扣下交易所抵押的資金。如果交易所有決心這樣做,用戶就可以相信。
同時這也是現階段Layer 2 的目標,但其中的難題是,交易所交易的鏈上仲裁環節如何證明。如果交易所運行的撮合程序計算錯誤,該怎麼讓鏈識別撮合錯誤呢?假如交易所可以將程序重複在鏈上執行,就可以進行懲罰,但這個方案仍然不可行,因為大多數鏈下程序的複雜度大於鏈上,鏈上無法支撐起這麼複雜的重複計算。
其它辦法還有ZK(零知識證明),即把鏈下的計算結果生成一個證明,在鏈上只是校驗,不需要重新執行。但要做成通用交易所的撮合程序,還是需要一定的複雜度。
還有一種方案,就是Layer 2 的交互式證明,它跟重複證明的機制類似。用戶運行交易所的程序發現計算錯誤,但這條交易不能在鏈上重複執行,所以要在鏈下通過交彙的方式找到是哪一條長指令發生了差異,把指令及其涉及的內存狀態,生成狀態樹提交鏈上,由鏈上重新執行指令,判斷對錯。通過這種思路,任意複雜的鏈下的程序都可以在鏈上做仲裁。
Shaun
所以長遠來看,中心化交易所要么自身演化成去中心交易所,要么等待被其它去中心交易所超越。這時中心化交易所的應用場景就只剩下OTC,也就是法幣出入金通道與轉換途徑。
Jolestar
也就是說從您的角度來看,如果行業是正向發展的話,未來交易所的模式都應該去中心化。幣安屬於純中心化交易所嗎,該怎麼去定義它?
Shaun
是的。這裡面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比如交易所是不能直接將用戶交易數據公開的,因為它掌握了大量用戶的隱私信息。我認為現在中心化交易所很難演進成去中心化交易所,因為目前我沒發現有任何一家大企業的成功先例,能在內部搞一個新趨勢,自己革自己的命。所以肯定是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模型,逐漸的將用戶從中心化交易所吸引過去,逐漸替代。
Jolestar
未來的發展有沒有可能是,中心化的交易所加上強監管?
不可能,即使現有傳統金融的所謂強監管的程度,也不是我們追求的,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延遲”。一般情況下,監管機構要拿到記錄與賬本才可以審計。現在所說的Layer 2 ,要保證數據可用性,即保證任何人都拿到並審計,而在傳統情況下,交易記錄不可能誰都拿的到,只有審計機構能拿到,它的數據可用性被限制在一個範圍內,且不是實時的,畢竟也出現過審計機構本身出現醜聞的新聞。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有技術性解決手段,就不要用人治手段。
Shaun
此外,區塊鏈領域的資產類型演進非常快,而傳統監管體系演進了非常長的時間才出現。比如銀行的監管體系演進了上百年才出現比較完善的監管體系,股票交易所也類似,即資產從發行到流通的整個環節,都在可控範圍內。而Crypto領域只是在一端進行強監管,比如現在Coinbase的模式,資產的流通並不在內部,而是在外部,這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
Jolestar
我看到有社區小伙伴在評論區說,最好做一條只有幣對交易的公鏈。實際上剛才我們談到的解法,基本上都是基於Layer 2 (二層)?
這個裡面牽扯幾個問題,用公鏈做交易所本身是不划算的,公鏈本身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仲裁者問題,大家是基於節點的共識規則運行。就不必返回中心化交易所的仲裁者模式運行,也不必再造一條鏈,用其它機制解決這個問題。此外公鏈的節點數量越多,成本越高,TPS也會受影響。
用Layer 2 解決是一個更靠譜的方案,中心化交易所的優勢Layer 2 都可以滿足。但Layer 2 現階段有一些困難,就是現階段大多數Layer 2 屬於單鏈,而中心化交易所支持的鏈足夠多,做一些複雜交換時明顯是中心化交易所更快捷。
Shaun
所以行業內最近也在思考新的方案,就是Layer 2 能否可以連接多鏈,將拓展連接到多鏈上作為結算層,最終達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體驗,資產支持類型上完全可以跟中心化交易所媲美,並且安全性更高。
Jolestar
聊到這,話題也快接近尾聲了,鑑於這個事件還在持續發酵,您覺得會對整個行業的未來產生哪些實質性的影響?
在以前的時候,去中心化跟中心化之間有著一層模糊地帶,“我”自己雖然是中心化,但“我”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裡,沒有什麼能管得了“我”。但現在在加速這一狀態,也就是要么真正的去中心化,要么回到監管框架下,把中間模糊的地帶去掉。
我最近寫過的一篇有關Web 3 的長推裡有提到,Web 3 要解決的,是Web 2 應用面臨的被監管機構撕裂的問題,而中心化交易所會直接面臨這個問題。如果回歸監管框架,那隻能在一個國家經營,這就拒絕了其它國家的用戶;或是在不同的國家,拆成不同的交易所,遵守不同國家的監管規則,把用戶分隔開。這些方案短期來說,單個國家的交易量或許能支撐起一個交易所,但長遠看不是未來的趨勢。
Shaun
如果不想被監管機構撕裂,只能走去中心化路線,而目前的方案在我看來只有Layer 2 一條。當然或許有一條沿徑路線,比如將幾個交易所打造成聯盟鏈,互相跑對方的節點,把賬號打通,互相監督。但我覺得目前來看,它們不會達成這種共識。
對的,目前還處於一個相殺不相愛的階段哈哈哈。
Sophie.Fu
感謝Jolestar老師,我們預留幾分鐘,有沒有小伙伴有相關問題想提問?
Jolestar
你好,首先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的分享,我想問一個比較小白的問題,就是現在市面上的交易所,是不是還沒有純粹的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像幣安或是這次事件涉及的交易所,它們其實還算一個相對中心化的交易所,可以這麼理解嗎?
現在所有鏈上的Swap都可以理解成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一種,只是交易模型之間會有不同。中心化交易所裡一般說掛單,Swap是直接兌換的AMM(自動做市商)方式,它跟掛單撮合不一樣,但本質上功能是一樣的,就是用一種Token交換另一種Token。
對於是否是去中心化的判斷,如果說不懂技術,有幾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首先程序是用錢包還是賬號登陸,雖然現在也有去中心化錢包做到不用私鑰登陸,但你能感受到資產是在誰的控制之下,這點上能區分出。
第二個是,交易是不是能直接關停,這涉及到前面遺漏的一點,就是所謂單方面提款能力的問題。現在所有Layer 2 的方案裡,最複雜的一個設計就是允許用戶單方面從鏈上提款,也就是如果應用宕機,用戶能不能通過某種鏈上的方式把錢照常提走,這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關鍵差異。因為中心化交易所即便通過默克爾樹證明資產健康,如果它把網站或應用關閉,不搭理用戶,用戶也沒辦法,資產也無法提取。
Shaun
還有就是看團隊,即便是老闆跑了或消失了,但應用還會繼續運行,沒有人能停掉,這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
Jolestar
看來大家以後要注意是用錢包登錄,還是用交易所賬號密碼登錄,這是一個很好的區分點。
Shaun
有關這件事對未來的影響,我再補充幾句。如果中心化交易所進一步在自證清白的路線上“卷”,其實是會推動整體Layer 2 技術的演進,區塊鏈的狀態證明與計算證明等等技術證明的路線,會受到更多的關注,Layer 2 技術未來會變成顯學,大家會真正的關注怎麼去證明。
正如您所說,以前的交易所好像沒有那麼緊張,而目前的趨勢是大家都忙著自證清白。但現在的解法更多的還是依托“老調重彈”的默克爾樹,它能解決一定程度的問題,但可能只解決了不到1 / 3 的問題,因為這其中還包括行業者的自律,以及第三方審計的監管。
就像您在分享中提到的,在未來,可能整個Layer 2 會有更多新的技術上的賦能,以及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我覺得這次“神仙打架”沒有贏家,我在交易所方面用的不多,但我覺得原先的FTX在流動性,體驗各方面都很優秀。但就像開篇提到的,FTX在短短兩三天之內倒塌,這跟行業整體的恐慌程度,用戶的擠兌有關,但速度超乎人們的意料。
SBF自己也談到他犯的錯誤,應對流動性擠兌的不足,CZ也認為這件事其實對誰都不好。您也談到交易所想拿到未來全球化的牌照,幾乎是難上加難,只能逐個地域逐個國家去應對政策。
最重要的是資本市場,這次事件之後大家會變得更加謹慎,這不一定是好事情。像紅杉,軟銀這些大資本也損失了不少,但沒有辦法。行業真正的建設者們,仍然需要資金去支持,我覺得這或許沒那麼樂觀。
我個人覺得這次事件對於整個圈子未來的發展,影響是深遠的。從好的方面的來講,事件倒逼行業,尤其是中心化的交易所去做更多去中心化的改進是好的現象,它可以讓很多此刻應景的老技術重出江湖,例如默克爾樹,也可以倒逼開發者們加快探索相關新技術的可能。但從不好的方面來講,加速來臨的,可能更嚴苛的行業監管,一家獨大的中心化交易所現狀,雷曼效應所引發的資本市場恐慌潮,可能會讓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之路變得更加艱難及不確定。
但無論資本行業如何血雨腥風,真正的BUIDLer們,一直在路上。
再次感謝Jolestar老師的傾情分享,歡迎時常來坐坐,也感謝DAOrayaki社區的小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