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rosie
編譯|Odaily 星球日報Golem( @web 3_golem )
我認識的大多數加密創辦人現在都在進行第三次轉型。這群人在2021 年開發NFT 平台,2022 年轉向了DeFi 收益,2023/24 年又轉向AI 代理,現在他們正在追逐本季度的熱門趨勢(也許是預測市場)。
他們轉型並沒有錯,甚至在很多方面,他們的策略是正確的。但問題在於,這種模式本身就使得難以建構任何能夠長期發展的產品。
18 個月的產品週期
新概念出現→ 資金湧入→ 所有人轉型→ 持續發展6-9 個月→ 新概念消亡→ 再次轉型。
一個加密週期曾經能維持3-4 年(ICO 時代),後來縮短成2 年,現在,如果運氣好,一個加密週期最多持續18 個月。 2025 年第二季加密創投下降了近60%,這使得加密創辦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金在下一個敘事迫使他們再次轉型之前進行開發。

在18 個月內幾乎不可能打造出任何有意義的東西,真正的基礎設施至少需要3-5 年,而真正達到產品市場契合需要數年時間而非數個季度的迭代。
但如果加密創辦人還在沿用去年的敘事方式,那就是在浪費錢,投資人也會棄你而去,用戶會流失。有些投資人甚至會強迫加密創辦人迎合當前的潮流,而其團隊則會開始評估投資那些以本季熱門敘事獲得融資的項目。
沉沒成本謬誤作為生存機制
傳統的商業建議是不要陷入沉沒成本謬誤。如果某個專案行不通,就馬上轉型。但加密領域完全陷入其中,將沉沒成本謬誤當作生存機制。現在,沒有人會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去驗證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效,而是遇到阻力就轉型,用戶成長緩慢也轉型,融資困難也選擇轉型。
每個加密創辦人都會進行這樣的權衡:
- 繼續開發現有產品,也許2-3 年後會成功。如果運氣好,你或許還能獲得新一輪融資。
- 轉向熱門敘事:立即融資,展示帳面收益,在任何人意識到行不通之前退出。
第二種方案絕大多數時候勝出。
項目永遠即將完成
很少有加密項目能真正完成他們路線圖中的東西。大多數項目總是處於「即將完成」的狀態。總是差一個功能就能實現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它們永遠無法實現,因為在半途中,市場風向就發生了轉變,一夜之間,完成你的DeFi 協議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因為每個人都在談論AI 代理。
市場會懲罰那些完成的項目。因為一個已完成的產品有其已知的局限性,而一個「即將完成」的產品仍然擁有無限的敘事潛力。
資本追逐的是關注度,而不是完成度
在加密領域,如果你有新的敘事,即使沒有產品也能籌集5000 萬美元;如果敘事已建立,產品可用,可能連500 萬美元也難以籌集;如果是舊敘事,有產品和真實用戶,那麼則可能根本無法籌集到資金。
VC 不投資產品,他們投資的是關注度。關注度會流向新的敘事,而不是已經完成的舊敘事。大多數團隊現在都只顧著追求“敘事最大化”,完全為了哪個故事能吸引資金而優化,根本不在乎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完成專案會限制自己,而放棄專案則能為你保留選擇餘地。
團隊留存率
如果你是加密創辦人,在新敘事到來後,你最優秀的開發人員可能會收到兩倍薪水被挖去參與熱門的新項目,你的行銷主管也會被剛剛融資一億美元的公司挖走。你無法與之競爭,因為你六個月前放棄了熱門敘事,決定真正完成你已經開始的專案。
沒有人願意參與枯燥乏味的穩定專案。他們想要的是混亂、資金過剩、可能崩潰但或許能帶來十倍收益的項目。
使用者註意力持續時間
加密用戶使用一個產品有時只是因為它是新的,因為人人都在談論它,因為可能會有空投。一旦敘事轉移,他們就會離開,而產品後續是否改進、是否添加了他們要求的功能都已無人在意。
事實上,我們無法為不可持續的使用者打造可持續的產品。有些加密創辦人反覆轉型,連他們自己也忘了最初的目標。
去中心化社群網路→ NFT 市場→ DeFi 聚合器→ 遊戲基礎設施→ AI 代理→ 預測市場…轉型不再是策略問題,而形成了整個商業模式的核心。

基礎設施悖論
在加密領域,那些能夠長久存在的事物,大多是在加密貨幣尚未引起關注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來的。比特幣誕生於無人問津之時,沒有VC,也沒有ICO。以太坊誕生於ICO 熱潮之前,在人們還未預見到智慧合約的未來之前。
而大多數在炒作週期中誕生的事物都會隨著週期的結束而消亡,週期之前誕生的事物則更有可能成功。但事實是很少人會在一個敘事開始之前就進行開發,因為缺乏資金、關注和退出流動性。
為何這種情況很難改變?
基於代幣的激勵機制創造了流動性退出機會。只要創辦人和投資者能夠在產品成熟之前退出,他們就會這樣做。
資訊和情緒傳播的速度遠遠超出建設速度。等一個專案完成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結果如何。加密產業的整個價值主張正在快速發展,要求加密慢慢發展,就等於要求它變成它原本不會變成的東西。
這意味著,如果你花了三年時間打造一個產品,別人抄襲你的想法,三個月就能用更差的程式碼和更好的行銷策略發布產品。然後他們就贏了。
加密貨幣難以建構任何長期產品,因為它從結構上就與長期思維背道而馳。
你可以是一位堅持原則的創辦人,拒絕轉型,始終忠於最初的願景,用數年而非數月的時間進行發展。但你很可能會破產、被遺忘,最終被那些在你發布第一版產品期間轉型三次的人所取代。
市場不會獎勵完成,而是獎勵不斷開創新事物。或許加密產業真正的創新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價值。
- 核心观点:加密行业周期过短阻碍长期产品建设。
- 关键要素:
- 加密周期缩至18个月。
- 资本追逐新叙事而非产品。
- 代币机制促早期退出。
- 市场影响:导致产品同质化与资源浪费。
- 时效性标注: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