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五一番
最近美股圈流傳著一個段子:
「OpenAI 投資Oracle 1,000 億美金買雲端運算服務;Oracle 投資英偉達1,000 億美金買顯卡;英偉達再投資OpenAI 1,000 億美金佈局AI 系統。提問,到底誰出了這1,000 億?」
當然,以上只是段子,金額和事實有較大出入,也並不是三家公司拿同一筆錢在兜圈,但這的確反映了一種新型資本敘事的閉環。
在這個閉環中,每個環節都是真實的合約或投資,每個動作都會被資本市場放大,進而帶來數以兆計的市值提升。
9 月11 日,Oracle 股價暴漲36%,創下1992 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一夕之間,公司市值飆升至9,330 億美元,創辦人拉里·艾里森甚至短暫超越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
9 月22 日,英偉達與OpenAI 宣布達成策略合作,英偉達計畫對OpenAI 投資最高1,000 億美元,英偉達收漲近4%,市值突破4.46 兆美元,並引爆整個科技股行情,三大美股指齊創新高。
1,000 億美元看似很多,但一夜帶動美股上漲上萬億,妥妥的花小錢辦大事。
美股在玩一種新型的AI 轉盤遊戲。
三角循環:錢是怎麼轉的?
在現實版的投資迷宮中,有三個名字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資本閉環:OpenAI、Oracle、英偉達。
第一環:OpenAI算力飢渴
故事的核心主角是OpenAI。身為ChatGPT 的創造者,OpenAI 每天要處理來自7 億用戶的請求。這種規模的AI 運算,需要海量的運算能力。
今年,OpenAI 與Oracle 簽署了一份史上最大的技術合同,5 年3,000 億美元的雲端運算協議。依照這個合同,OpenAI 每年要向Oracle 支付約600 億美元,相當於該公司目前年營收的6 倍。
這筆錢買什麼? 4.5 吉瓦的資料中心容量,相當於400 萬美國家庭的用電量。 Oracle 要為OpenAI 建置遍佈懷俄明、賓州、德州等五個州的資料中心園區。
對OpenAI 來說,這保證了有地方和算力跑模型;對Oracle 來說,這是未來五年的營收確定性。
第二環:Oracle 需要晶片
拿到OpenAI 的巨額訂單後,Oracle 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建造這些資料中心?
答案是晶片,大量的晶片。 Oracle 計劃在Stargate 專案上投入數百億美元購買英偉達的GPU。以業界估算,4.5 吉瓦的算力需要超過200 萬塊高階GPU。
Oracle CEO 薩夫拉·卡茨直言不諱:“我們資本支出投資的絕大部分都用於購買能產生收入的設備,這些設備將進入數據中心。”
這些“能產生收入的設備”,主要是英偉達的H 100、H 200 和最新的Blackwell 晶片。
Oracle 成為了英偉達最大的客戶之一。
第三環:英偉達反哺
就在Oracle 瘋狂採購晶片的同時,英偉達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投資1,000 億美元支援OpenAI 建造10 吉瓦的AI 資料中心。
這筆投資將分階段進行,每當OpenAI 部署1 吉瓦的算力,英偉達就投入相應資金。第一階段計劃在2026 年下半年啟動,使用英偉達的Vera Rubin 平台。
英偉達CEO 黃仁勳在接受採訪時說:“10 吉瓦的數據中心容量相當於400 萬到500 萬塊GPU,這大約是我們今年全年的出貨量。”
至此,一個完美的資本循環形成了:
OpenAI 付錢給Oracle 買算力,Oracle 拿錢向英偉達買晶片,英偉達再把賺到的錢投資給OpenAI。
虛實之間的財富擴大機
3,000 億美元的長期合約帶來Oracle 單日超過2,500 億美元市值上漲,1,000 億美元的投資帶來英偉達單日1,700 億美元的上漲。
三方公司互相站台,互相背書,形成了股價共振。
股價上漲背後,有其合理性。
對資本市場來說,最稀缺的是未來的確定性。
Oracle 與OpenAI 的合約,意味著它未來五年的雲端收入部分被鎖定,投資人自然給出更高估值。
此外,英偉達這次用的是「GW(千兆瓦)」作為計量單位。 1 GW 大約相當於一個超級資料中心的規模。 10 GW 意味著英偉達和OpenAI 在建的是新一代AI 工廠。這個敘事新語言比「買了多少個GPU」更有想像力,市場容易被帶動。
英偉達投資OpenAI,等於說“我認可它是未來的超級客戶”;OpenAI 與Oracle 簽合同,等於說“Oracle 有能力支撐我未來的雲算力需求”,OpenAI 可以獲得更多融資;Oracle 採購英偉達GPU,等於說“英偉達的芯片供不應求”。
這是一條穩定而繁榮的產業鏈。
這個循環看起來完美無缺,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之處。
OpenAI 目前年營收約100 億美元,但承諾每年向Oracle 支付600 億美元。這個巨大的缺口從哪裡填補?
答案藏在一輪又一輪的融資中。 4 月份,OpenAI 完成400 億美元的融資,預計將繼續融資。
實際上,OpenAI 用投資者的錢支付Oracle,Oracle 用這些錢購買英偉達的晶片,英偉達再把部分收入投回OpenAI。這是一個由外部資本驅動的循環系統。
此外,這些天文數字的合同,大多基於「承諾」而非即時交付,可以延遲、重新談判,甚至在某些條件下取消。市場看到的是承諾的數字,而不是實際流動的現金。
這就是現代金融市場的魔法:預期和承諾可以創造出倍數級的財富效應。
誰來買單?
回到段子最初的提問:“到底誰出了這1,000 億?”
答案是,投資人和債務市場。
軟銀、微軟、Thrive Capital 等投資機構,就是這場遊戲的直接買單者。他們向OpenAI 投入數百億美元,支撐起整個資本循環。此外,銀行和債券投資者也為Oracle 的擴張提供了資金支持,持有相關股票和ETF 的普通人,則是鏈條盡頭的「沉默買單者」。
這場AI 資本輪替遊戲,本質上是一種AI 時代的金融工程。它利用市場對AI 未來的樂觀預期,建構了一個自我強化的投資循環。
在這個循環中,每一方都是贏家: OpenAI 獲得了算力,Oracle 獲得了訂單,英偉達獲得了銷售和投資機會。股東們看著帳面財富增長,皆大歡喜。
但這種歡樂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AI 未來的商業化進程能夠支撐起這些天文數字的投資。一旦這個前提動搖,優美的循環可能會變成危險的螺旋。
最終,這個遊戲的買單者是每個相信AI 未來的投資者,用今天的錢,為明天的AI 時代下注。
但願音樂不會停止。
利害關係人持有:筆者持有英偉達、AMD 相關股票。
- 核心观点:AI资本循环驱动美股市值暴涨。
- 关键要素:
- OpenAI与Oracle签3000亿美元云合同。
- Oracle斥巨资采购英伟达GPU芯片。
- 英伟达投资千亿美元反哺OpenAI。
- 市场影响:推动科技股暴涨,放大财富效应。
- 时效性标注:短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