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對話ViaBTC CEO 楊海坡:清潔能源如何改變挖礦產業?
星球君的朋友们
Odaily资深作者
4小時前
本文約3854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全球比特幣挖礦的能源結構正在加速清潔化轉型。

自2019 年以來,化石能源成本持續上行,挖礦業在「電力成本—穩定性—合規」的三角關係中被迫重新核算:一端是水電、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的性價比不斷提升,另一端是儲能與電網彈性尚未完全補齊的現狀。面對圍繞挖礦成本的種種焦慮,我們此次邀請到了ViaBTC 創辦人兼CEO 楊海坡展開了深入討論。

清潔能源在目前比特幣挖礦中大概佔比多少?整體趨勢如何?

楊海坡:清潔能源在比特幣挖礦中的佔比正在穩步提升。尤其自2019 年以來,隨著化石能源成本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礦工開始轉向成本更具優勢的清潔能源。根據ViaBTC 掌握的使用者樣本,目前仍使用化石能源的礦工佔比約為40%—50%,其餘基本使用清潔能源。其中水力發電是最常見的清潔能源,佔比在30%—40%;而太陽能、風能、伴生氣等其他新型能源合計佔比不到20%,但這項數據正逐漸增加。

仍採用化石能源的礦工主要集中在資源富集的地區。例如美國德州,當地電網與基礎建設完善,天然氣儲備充足,不少礦工會在當地建設礦場;而有些地區化石能源富集但外輸電力成本高,則傾向於當地的多餘電力透過挖礦活動獲得更多經濟效應。

水電一直是礦工最青睞的清潔能源。俄羅斯、加拿大、南美、非洲等地區都擁有豐富的水力發電資源。例如俄羅斯頭部礦企多部署在水電充沛的西伯利亞;巴拉圭、不丹、衣索比亞等國也以大型水力發電廠吸引了Bitdeer、HIVE Digital 等大型礦企進行礦場合作。

太陽能近年來備受關注,但受制於儲能問題,仍需依賴「光伏+電網」的方式保障穩定供電。利用油氣田伴生氣發電的模式在加拿大、俄羅斯、哈薩克和阿根廷等地也較為普遍。至於核能,由於基礎建設與綜合成本較高,目前落地到比特幣挖礦的應用仍不廣。垃圾發電等新興方向雖發電成本偏高,但因有融資或政策補貼支持,也開始出現嘗試性項目。

整體而言,全球比特幣挖礦的能源結構正在加速清潔化轉型。雖然部分新型能源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全成熟,但清潔能源佔比穩定提高的趨勢已十分明確。

推動再生能源挖礦,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楊海坡:目前,電力成本已成為礦工挖礦的最大的持續性成本,往往占到收益的30%到70%。所以對礦工而言,決策的核心在於電力成本與供電穩定性。比特幣挖礦對成本和收益高度敏感:一方面需要長期穩定運作以確保收益,另一方面又需盡可能壓低電價以提升淨利。

化石能源之所以長期佔據重要位置在於其供電穩定且配套體系成熟。但問題是成本不斷攀升。自2019 年以來,煤炭價格上漲帶動火力發電成本提升,不少地區火力發電託管費用上漲了50%甚至翻倍,這也是近年來清潔能源佔比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清潔能源中,水電最成熟,基礎設施完善,規模化利用經驗豐富。但水電資源受制於地理條件,優質資源相對集中,且受氣候影響有豐枯水期差異。早年甚至出現「跟著電跑」的現象,枯水期礦工會遷移到電力資源較充沛的地區。還好水電有相對成熟的儲能方式-抽水蓄能,這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電能儲存方式,例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些水力發電廠可以做到跨年儲水以維持長期平衡。

光電和風電發展迅速,已在部分場景落地,但目前仍難以實現24/7 不間斷供電,對電網與儲能的依賴較高。儘管其度電成本低於傳統能源,但其儲能成本卻相對較高。例如,在光電設施較完善的地區,光電電價約為火電與水電的70%,但其配套儲能成本約為電價的兩倍,顯著提高了綜合成本。以成本區間為例:拉丁美洲地區的大型風電度電成本約$0.018–$0.035/kWh,光伏約$0.017–$0.023/kWh。實際到應用層面,某些礦工可獲得的光伏電價約$0.035–$0.042/kWh,而相應儲能電價約$0.085/kWh。因此,目前礦工多採用「光伏+工業電」的組合以控制整體成本。

政策層面的影響也非常關鍵。多數國家透過財政補貼、國家基金或專項投資推動電網升級與新能源併網,例如加拿大的「智慧再生能源與電氣化路徑」計畫、俄羅斯的容量協議補貼,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卡達投資局、阿曼國家能源公司等對太陽能、風能等的積極投入。可以預見,隨著政策推動和資本流入,新能源基礎設施將愈加成熟。

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礦企佈局再生能源挖礦?需要哪些客觀條件支持?

楊海坡:我對這趨勢持樂觀態度。全球電力系統正在綠色轉型,而比特幣挖礦作為高度成本敏感的產業,會更早擁抱這種變革。近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合作案例:許多再生能源發電公司與礦商聯手,消化多餘的電力,減少回本週期。例如,美國的Marathon Digital 在德州收購了一座114 MW 的風電場,用來消納低谷時段被棄置的風電;加拿大的Hive Digital 去年在巴拉圭計劃建設100 MW 的水電數據中心;美國的Riot Platforms 則投資了廢物製能企業Reformed Energy,利用等離子氣化技術將城市電化技術轉化為電力製能企業Reformed Energy,利用等離子氣化技術將城市電化為電力轉化為電力轉化為電力轉化為電力轉化為電力電離子氣化技術。

未來,我認為有三個客觀條件將成為關鍵推動力:首先是經濟性。當再生能源在「含儲能」的全週期成本上徹底擊敗化石能源時,礦工就沒有理由繼續依賴煤電或燃氣,比特幣新增算力將自然向清潔能源傾斜。其次是基礎設施與儲能,只有當電網具備更強的調度能力且儲能成本大幅下降時,礦工就可以做到全年恆定運行,那麼也就不再需要「保底」的化石能源。

最後是政策訊號。當主要國家推出明確的獎勵措施,例如綠色稅收優惠、清潔電補貼,或對算力使用清潔能源提出明確要求,都會成為轉折性推動力。其實我們有看到,像中東地區的許多產油國近年來提出了碳中和願景:沙烏地阿拉伯計畫2030 年再生能源佔比達到50%,阿聯酋提出2030 年再生能源佔比提升至32%,科威特、阿曼、卡達也加速建設光伏和風電。這些政策和投資不僅會加速本地的能源轉型,也為比特幣礦商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

整體而言,隨著經濟、技術和政策三方面條件的逐漸成熟,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比特幣礦商選擇再生能源。

大型礦商可以透過政策或資本來助力,獲得更低的電力成本,這是否也會導致全球算力愈加集中?對於中小礦工來說,挖礦的難度是否會持續提升?

楊海坡:不可否認,大型礦商憑藉著資本優勢和政策補貼,能夠獲得更廉價的能源。例如,他們可以直接投資建造發電設施,獲取低於市場電網價格的電力,或與能源公司簽訂長期購電協議,從而鎖定更低的用電成本和更高的營運確定性。同時,像Marathon 這樣的上市礦商,也能夠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優勢,大規模投入最新一代高效礦機和清潔能源專案。

這些優勢讓他們在產業競爭中具備了持續擴張的能力。根據TheMinerMag 數據,2024 年1 月,19 家擁有自挖業務的上市公司挖出的比特幣數量佔全網產出的22%,而今年該數值已提升至30%左右,這也反映了大型礦商在全網算力中佔比不斷上升的趨勢。

中小礦工確實難以在電力成本上與這些實現垂直整合的大礦商競爭,因此參與難度是有所上升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被徹底淘汰。在ViaBTC 礦池中,現在仍有許多依靠少量礦機運作的用戶,他們借助礦池獲得了可持續的現金流。例如在每千瓦時$0.06 的電費下,目前包括常見家庭礦機在內的主流礦機的盈虧平衡價大概在$50000-$70000,仍低於比特幣10 萬美元的市場購買價格。同時,中小礦工的彈性與創造力也在發揮作用:例如在一些高緯度地區,部分礦工利用礦機餘熱進行家庭供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間接降低綜合成本。

在挖礦成本不斷提升的當下,您認為礦池將在未來扮演什麼角色?

楊海坡:如果說大型礦企的資本和能源優勢推動了產業的規模化,那麼礦池的存在則是確保比特幣挖礦保持開放性和去中心化。首先,礦池的出現讓比特幣挖礦的門檻大幅降低。早期挖礦幾乎是技術玩家的專屬,需要自己配置軟體甚至編寫程式。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ViaBTC 的程式碼就是我自己完成的,我很清楚早期挖礦的各種門檻。而如今,只需將礦機連接到礦池,就能輕鬆參與挖礦。無論是大規模的礦企,或是只有一兩台礦機的個人礦工,都能藉由礦池獲得穩定收益。

比特幣出塊本質上是一個機率事件,算力越大,獲得獎勵的可能性越高。如果沒有礦池,小算力礦工很難在合理的時間內挖到區塊,最終只能被迫退出市場,網路也會因此趨向集中化。 ViaBTC 礦池的PPS+收益分配模式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它讓不同規模的參與者都能公平分享收益,從而保持網路的廣泛參與和安全性。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礦池雖然連結了大量使用者的算力,但並不存在所謂「去中心化危機」的問題。曾有報導提到「前幾名礦池掌握了比特幣網路的大部分算力引發去中心化危機」的說法,這其實是個常見誤解。礦池本身不擁有算力,算力屬於礦工,他們完全可以隨時切換連線。如果礦池做出不符合礦工利益的行為,礦工會立即轉移算力,這也是產業健康運作的重要保障。

ViaBTC 早在2021 年就開源了比特幣礦池代碼,包括挖礦服務、協議實現以及多個聯合挖礦幣種的支援模組。任何有技術興趣的礦工都可以在此基礎上優化、開發自有挖礦服務。我自己非常認可並支持技術開源,所以希望透過實際行動,促進社群的良性發展,讓更多人能夠參與並享受比特幣挖礦的紅利。

總之,無論是大算力或小算力礦工,無論是否熟悉挖礦技術,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輕鬆加入並獲得回報。礦池不僅是算力聚合與收益分配的基礎設施,也是推動比特幣網路朝向開放透明、去中心化、多元共贏的方向發展的重要方式。

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