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提示: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銀保監會等五部門
資訊
發現
搜索
登錄
简中
繁中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TC
ETH
HTX
SOL
BNB
查看行情
空投跳票+回購謎題:一場直播揭開Pump.fun的信任裂痕
2025-07-25 03:03
本文約3698字,閱讀全文需要約6分鐘
對pump.fun來說,alon的這場訪談,無疑是一場公關災難。

今天凌晨4 點,pump. fun 共同創辦人@a1lon9在加密KOL @notthreadguy的Twitch 頻道進行了一場語音訪談直播。

直播前,在英文圈,有人調侃這是幣圈的「FOMC」。從結果來看,這場直播確實深刻影響了幣價,$PUMP 在直播中就下跌了接近15%,單日跌幅接近20%,一度跌破30 億美元市值。

對pump. fun 來說,alon 的這場訪談,無疑是一場公關災難。

alon 在直播中都說了什麼?

關於$PUMP 空投

threadguy :$PUMP 空投還會有嗎?如果會有,什麼時候?

alon :和我們在TGE 宣佈時承諾的那樣,$PUMP 會有空投,我們會信守承諾,並且要讓空投獎勵到過去一年半時間裡幫助我們成長的社區。我們希望空投能夠被執行得很好,能夠帶動整個生態的交易量,讓生態長期發展,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現在也專注在把注意力和炒作熱度帶回pump. fun。儘管如此,空投並不會很快發生(in the immediate future)。

很多關於$PUMP 空投的傳言,例如空投標準是這樣,空投活動又是那樣,但地球上目前知道$PUMP 空投究竟是如何計劃的我想只有不超過5 個人。所以,所有大家能看到的傳言都不可信,我們對待空投非常嚴肅認真,希望保證空投對得起社群。

threadguy :有多少份的$PUMP 會用於空投?

alon :我現在不能透露,但會對得起社區。

threadguy :空投之後的拋壓如何解決?

alon :我現在不能透露任何具體的機制,但我們會認真考慮。

關於$PUMP 回購

threadguy :你們會從公開市場上繼續回購$PUMP 嗎?

alon :我不能完全透露具體的計劃,但我們鏈上的動作會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threadguy :可以透露從TGE 之後你們總共回購了多少$PUMP 嗎?

alon :一開始我們回購了價值約2,000 萬美元的$PUMP,過去4 天則大概是55 萬美元。 (threadguy 聽到過去4 天55 萬美元後連說了兩次「你們有很多錢啊!」)

關於來自Bonk 的競爭

threadguy :你覺得為什麼Bonk 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超越pump. fun 的交易量和市場份額?

alon :這其中當然有很多短期的炒作和短期的競爭策略,但我們始終專注於長期。我的意思是,在過去幾個月,大家所使用的產品沒有實質的改變,市場也沒有實質的成長。如果想要讓這個領域持續成長10 倍甚至100 倍,需要一些實質的改變才行。

雖然長期很重要,但是短期對於長期的發展同樣重要。我們將向我們的生態注入大量的流動性,和在我們生態中努力建立的社區互動,確保這些社區有最好的機會來取得成功。

threadguy :pump. fun 如何重新在「發射台戰爭」中取得絕對的領先地位?

alon :短期內要支持當前生態中活躍的社區,是一個又一個活躍的社區讓我們走到今天。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除了讓我們自家平台發射的代幣成功,還需要更多產品上的重大改進。我想大家都還記得去年底今年初的火爆行情,雖然加密貨幣具有周期性,但我們目前的低迷,除了週期性因素,變革也是必要的。

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生態和機制,能夠更有效地協調社區、創作者以及交易者等各方力量;我們需要有一個更好地讓圈外人融入這個領域的方式;我們需要讓meme 始終有更多新的、有趣的敘事而不總是同一批人反复炒作大家都已經感覺疲憊的東西。對於第一點,我們已經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推進。對於第二點,pump. fun 手機App 正是為此而生。對於第三點,我們需要持續投入資源引進更優秀的創作者。

但讓我再強調一次:注重短期並且讓各方面資源回流pump. fun 對長期發展不可或缺。

threadguy :你最近每天買入1 個pump. fun 生態meme 幣,這個策略從長期來看會有效且可行嗎?

alon :這只是我們計劃中很小的一步。

關於meme 市場

threadguy :你覺得meme 市場還會回到之前的巔峰嗎?

alon :當然會,如果我不認為市場還能成長10 倍乃至百倍我就不會在這裡了。市場還有很多向上的潛力,只是時間和具體動作的問題。但我認為我們需要有更永續的方式吸引用戶,暴漲的確很能吸引人,但過度狂熱之後的暴跌可能讓剛吸引進來的新人又離開,甚至因為留下了很壞的印象而一去不回。

要實現永續的成長還需要做很多大刀闊斧的變革。

threadguy :那你們會具體做什麼?

alon :首先,我們現在構造的不是一個單一的發射台產品,而是一個大的pump. fun 生態,所以我們需要優秀的團隊,現在的團隊已經很不錯但是我們會繼續招募人才,甚至是像之前宣布的Kolscan 那樣的戰略收購。我們會持續觀察市場,尋找拓展市場的機會,無論是社交領域還是其它領域的。

然後前面我一直提到要有重大的變革,重大的變革之一會是PumpSwap 2.0。我不能透露太多細節,但費用結構會完全不同,旨在激勵能夠生產更多有趣meme 幣的團隊加入並進行長期建設。一週前我們更新的CTO 激勵已經打下了基礎,能夠激勵創作者們在已有的meme 幣社群內進行建設。

無論是創作者、主播、藝術家或新創企業創辦人,我們都設法吸引他們進入我們的生態。不僅僅是吸引他們來部署一個代幣然後炒作幾天就拜拜,而是要能夠激勵他們去建立可持續的東西。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努力和迭代來實現這樣的效果。

手機App 很重要。儘管最近我們的用戶數量有所起伏,但是App 的用戶數和活躍度幾乎每天都在創下新高,讓新人接觸並熟悉這個圈子的方式可以更完善。

直播也是我們很關注的點,如何由市場而不是由社群媒體公司控制的演算法來決定訊息的傳播?這也是我們的長期願景。

threadguy 也問了一些其它問題,例如pump. fun 如何避免成為meme 幣賽道的OpenSea,會不會簽約非加密主播等等。

但這些問題都不關鍵了,因為這場直播最後的效果,是再次點燃了玩家們對pump. fun 的怒火,是$PUMP 接近20% 的跌幅。

為什麼這是一場公關災難?

可能在alon 看來這不是一場針對近期有關pump. fun 不滿情緒的“公關”,而是一場面向更廣泛受眾的“宣傳”,所以他才會選擇在Twitch 上接受threadguy 的直播訪談。然而最後的效果是,連他不在自家直播平台接受訪談,都成了玩家不滿情緒的宣洩點之一。

$PUMP 在TGE 後,短暫上漲便開始下跌,這讓原本站在pump. fun 這邊的玩家已經很無言了。更離譜的是,alon 自己明牌買入帶單的5 個pump. fun 生態meme 幣,他的持倉中已經有4 個出現了虧損。

在alon 首次買入pump. fun 生態meme 幣$neet 時,該代幣曾瞬間達到3000 萬美元市值,出現了一根365% 的1 分鐘大陽線。大家以為這會是個好的開始,尤其是站在pump. fun 這邊的玩家始終認為,pump. fun 上仍有最有趣的meme 幣文化,這些敘事一定會好起來。但結果,alon 沒有繼續拉盤,光靠情緒的買盤很快就消耗殆盡。 $neet 已經回到了alon 買入時的市值水平,後續alon 買入的幾個代幣,帶單效應也越來越弱。

這就讓alon 在直播上說的「要為生態注入大量流動性」顯得十分難以讓人相信和諷刺。這甚至成了競爭對手Bonk 的免費廣告:

Bonk 在直播還沒結束就立刻宣布將1% 的平台收入用於支持自家頭部的meme 幣

$PUMP 空投不會在近期發生也再次點燃了玩家們的怒火,就連pump. fun 上最大的主播之一gainzy 也在直播上進行了「吐槽」:

有人賺錢,更有人虧錢。像Hyperliquid 一樣,給忠實的用戶6 位數甚至7 位數的大空投,他們既高興又回血,之後會繼續在Hyperliquid 上交易。尤其在比特幣創下歷史新高的行情下,大家都需要更多錢,就算空投份額給小一點,都比拖著好。搞成現在這樣,空投給得如果不盡如人意,pump. fun 要遭受的壓力就更大、更難收場了。
「戰壕」裡誰**在乎主播和創作者?是「戰壕」讓pump. fun 賺到了大錢,你得讓這些人富起來,這不是什麼很難理解的事情。

再加上,alon 在整個訪談中充滿了這也不能透露、那也不能透露的回答,在玩家們對pump. fun 的信任幾乎消失殆盡時,這給了大家更深重的不信任感——到底是不能透露,還是你們拿了10 億美元之後根本就無所謂了呢?

結語

如果說alon 在直播中表的決心尚且可以等待時間去驗證,那麼有一點可能是真的不能再等了——擁有10 億美元的pump. fun,真的需要一個更好的公關團隊。

創始人
Meme
Pump.fun
AI總結
返回頂部
  • 核心观点:pump.fun直播引发公关灾难,$PUMP暴跌20%。
  • 关键要素:
    1. $PUMP空投延迟,引发社区不满。
    2. alon模糊回应回购与竞争问题。
    3. 直播后$PUMP市值跌破30亿美元。
  • 市场影响:加剧市场对pump.fun信任危机。
  • 时效性标注:短期影响。
下載Odaily星球日報app
讓一部分人先讀懂 Web3.0
IOS
Android